2025年7月14日-7月15日,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分队以探访红色基地和进行红色宣讲为主要内容,红色寻访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7月14日,在陵园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来到陵川县革命历史展览馆。展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将队员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记录着陵川县在革命历程中的重要篇章,从早期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再到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奋战,无数陵川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在展览馆的展柜中,一封封泛黄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革命战士在前线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既有对家人的思念,更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为了让千千万万的家庭过上好日子,我们愿意冲锋在前,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简单质朴的话语,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

赵雨娜摄 图为烈士陵园陵川县革命历史展览馆
随后,队员们来到烈士墓区,这里安葬着许多无名烈士。墓碑上没有他们的名字,只有一颗闪亮的红星,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为理想信念呐喊的声音。

侯佳鑫摄 图为烈士陵园烈士墓区

路人摄 图为烈士陵园队员合照
7月15日,队员们走进了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的尧庄村烈士纪念亭。
在尧庄村的乡野间,一座古朴的六角石亭静静伫立,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坐标。实践队走近这座纪念亭,开启了一场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寻访之旅。

侯佳鑫摄 图为纪念亭
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周边草木葱茏,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登上台阶,纪念亭全貌映入眼帘——石质结构透着厚重,飞檐设计留存传统韵味。亭中石碑古朴,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仍传递着当年的热血与信仰。
据了解,这座纪念亭是为纪念尧庄村抗战期间的烈士而建。石碑上的文字,记录着先辈们为家国奋斗的英勇事迹。昔日的纪念亭,或许是热血宣讲的阵地,或许是村民们凝聚信念的场所;如今,它化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守望乡野,等待后人聆听那段峥嵘岁月。
驻足亭内,凝视碑文,先辈们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现:他们怀揣理想,无畏艰险,为正义与光明拼搏。这不仅是一座纪念亭,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让后来者在触摸历史痕迹中,读懂奉献与担当。

路人摄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返程时,回望掩映在绿意中的石亭,实践队员深知此次寻访意义厚重。纪念亭虽沉默无言,却以独特的方式让历史“发声”。它提醒着我们,岁月或许会模糊记忆,但精神永不褪色,传承先辈热血,续写时代担当,正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与使命。
7月15日,高平市实践队员走进高平市长平广场,开展“聆听老兵故事 厚植家国情怀”主题宣讲活动。实践队员深情讲述了抗美援朝老兵安东月、解放战争老战士廉九娃、抗战老兵张晋珠的感人故事,现场吸引了数十名小朋友、家长及老年群众驻足聆听。
“雪夜突袭时,我们借着恶劣天气反击,就是要打破装备劣势!”实践队员以老兵安东月的战斗经历为引,生动再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智勇与坚韧。安东月曾在太原战役中近身拼杀,在朝鲜战场腹部重伤仍坚持冲锋,他常叮嘱后人“团结如筷,聚则难折”。在场小朋友睁大眼睛,紧紧攥着父母的衣角,眼中满是崇敬。

许恩洁摄 图为常如壁同学讲解安东月事迹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要求,实践队员讲述了廉九娃的故事。当提到这位通信兵在元山战役的风雨深夜,冒着敌机巡查抢修电话线,用“一根电话线就是一根生命线”的信念保障指令传递时,路过的几位爷爷奶奶频频点头,一位老人感慨道:“现在的幸福日子,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啊!”

许恩洁摄 图为张鑫郁同学讲解廉九娃事迹
“张晋珠爷爷说,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幸福,所以他毫不犹豫跟党走。”队员的讲述引发家长们的共鸣。这位历经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老兵,曾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他的故事让现场互动氛围格外热烈。结束之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党史问题,实践队员以老兵事迹为纽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的嘱托融入其中。
此次宣讲是实践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以入党积极分子先锋为引领,通过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在街头巷尾“活”起来。
本次活动让队员们在触摸历史、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