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追寻红色记忆,寻访复兴古迹”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萧县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开展实践。团队以沉浸式体验、校地深度合作为核心,通过历史场景复原、互动研学与基地共建,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实践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实践团队抵达蔡洼村时,古朴的村落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青灰色建筑群在烈日下静默伫立。这座始建于清末的五进院落,曾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总前委领导指挥淮海战役的“神经中枢”。推开斑驳的木门,青砖铺就的天井、雕花木窗的厢房,瞬间将团队成员带回1948年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冬天。
步入旧址陈列室,泛黄的作战地图上,红蓝色箭头交织成战略布局的脉络;锈迹斑斑的钢枪子弹、布满裂痕的手摇电话,无声诉说着战时通讯的艰辛;展柜中褪色的军衣、磨损的钢笔,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印记。根据馆内文字介绍1948年12月17日,总前委在此召开会议,敲定渡江战役方案与部队整编计划,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关键基础。团队成员手持记录本,时而驻足凝视展品,时而拍照留存资料,将书本中的历史细节与眼前实物一一对应。
沉浸式体验环节成为此次实践的亮点。在旧址还原的“战地支前”场景中,团队成员分组参与独轮车运输模拟。当双手握住粗糙的木把手,奋力推动装载沙袋的独轮车在土路上颠簸前行时,汗水很快浸透衣衫。“每一步都要稳住重心,稍不留神就会摔倒。”队员们表示,“难以想象当年百姓推着这样的小车,跨越数百里支援前线的艰辛。”这让团队成员对“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小推车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运丰 供图
在模拟电报室,发报机规律的滴答声将时空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团队成员在设备文字说明下,学习用摩尔斯电码翻译“战报”,手指在电键上反复练习敲击节奏。看似简单的点划组合,实际操作时既要精准又要迅速,稍有差错就可能贻误战机,革命先辈在极端条件下保障信息畅通的专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发电报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明珠 供图
团队成员分别扮演“总前委指挥员”“前线部队”,通过老式手摇电话传递作战指令。转动摇把时刺耳的机械声、听筒里嘈杂的电流杂音,让每一次对话都充满紧张感。“敌军在徐州东南方向集结,需立即侦查!”“已安排部队迂回包抄!”团队成员严格按照战时通讯规范,反复核对坐标、兵力等关键信息,深刻体会到精准高效的信息传递对战役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接电话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梦 供图
实践的最后环节,团队与旧址管理处举行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旧址管理处主任表示,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带来新思路,期待通过基地共建,让革命历史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团队成员也指出,基地将成为常态化实践平台,未来将定期开展红色宣讲、史料整理、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签订基地协议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钦泽 供图
此次蔡洼村之行,对实践团队而言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沉默的建筑、斑驳的文物化作历史的讲述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也更加明晰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红色精神融入血脉,转化为学习和奋斗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责任,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