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其一烈士是我的大伯,原名何其英,1920年7月26日出生于镇江县六区下会村一个农民家庭。昆仲四人,按英、雄、豪、杰排列。其英居长,参加革命后改“英”为“一”。从小到大,我多次从父辈那里听闻他的英勇故事,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长辈,我深感自豪。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99岁的父亲何其豪身体不如从前了,近日要求我陪同去何其一84年前战斗过的几个地方走一走。在江南抗战第一镇宝堰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他看到《英烈榜》何其一照片,心情非常激动,纪念馆工作人员说制作了10位烈士介绍的宣传资料。我们打开何其一烈士的资料,父亲依稀记得那些血与火的场景,与讲解员和参观者互动中,声音颤抖的连连称赞:我大哥的牺牲值得了。
杀敌除奸,投身抗日洪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7岁的何其一在宝堰高小亲眼目睹日寇暴行,心中满是悲愤,和同学们一道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投身抗日救亡洪流。12月镇江沦陷,何其一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决心抗日报国。
1938年6月,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9月战地服务团何其一所在的下会村,何其一瞒着家人和新婚妻子加入了新四军,3个月后回村组织“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共同抗击日寇,带领大家切断丹句公路,破坏日伪军的电话线,使得据点里的日伪军整日惶恐不安。
何其一表现出色,1939年4月被派往皖南中共东南局党校学习,4个月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20日,他回到家乡,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下会中心党支部。他还到句容一区洪天寿处领来几支步枪,成立了村游击小组,开展抗日防匪护村斗争,让周边据点的日伪军闻风丧胆。
村上一些汉奸助纣为虐,严重破坏抗日活动。下会村何姓族长何元曾,平日里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日军在上会镇建立据点后,他秘密投靠日军,不遗余力地为日军卖命。何其一精心策划布局,将其一举抓获并亲手处决。丹阳县偶巷伪军小队长偶双龙,仗着地熟人熟经常为日军带路下乡,迫害抗日干部和爱国人士。何其一摸清了他的活动规律,带领游击小组借宿民主人士偶祖桓家,深夜埋伏在村外将其击毙。
1939年9月,白兔据点一股伪军在汉奸刁癫子带领下窜到蒋庄村,借口抓抗日分子,向老百姓敲诈勒索。何其一率游击小组潜入蒋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股日伪军全部俘获,对决心改过自新的俘虏全部释放,镇压了刁癫子,自此游击小组声名远扬,敌人心惊胆寒。1939年底,何其一担任镇丹金县委宝北区组织委员。
同仇敌忾,坚持与敌斗争
何其一及其游击小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村百姓的士气,“打倒日本”“抗日光荣”成为全村男女老少的座右铭。何其一的妻子和本村另一位妇女积极组织“妇抗会”,发动全村妇女为游击队做军鞋、军袜。他的三个弟弟也主动请缨,为游击队送信、放哨。
一次一位同志在战斗中负伤,何其一将他背到家里。何其一的母亲,也就是我奶奶,悉心为伤员擦洗伤口、包扎换药,还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为伤员买营养品。在奶奶精心照料下,这位同志很快回到了抗日前线。解放后,村民们看现代京剧《沙家浜》后都说,我奶奶就是生活中的沙奶奶。
1940年6月何其一任宝北区委书记,敌人对他又恨又怕,处心积虑地想抓捕他。他们多次到何其一家中抄砸、抢劫,他的父母、弟弟和妻子也多次被捕,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他们个个宁死不屈,坚决不吐露何其一的一丝踪迹。
1941年1月31日,何其一随句容县委书记吴承到丹二区帮助恢复工作,晚上宿营在西贺村学校阁楼上,此时何其一正患病。次日拂晓,西贺村帮会头子马绍庚等人袭击学校,酣睡中,何、吴被按在地铺上。经过搏斗,两人各缠住一个为首的歹徒,将其击伤。何、吴2人乘隙从后墙跳楼脱险。
同年春天,何其一回家看望父母,前脚刚进门,敌人后脚就跟踪而来。村民发现敌情后,立即巧妙地通风报信,在村民的掩护下,何其一得以跳窗脱险。还有一次,何其一在河流纵横的西肠一带工作时,遭日军突袭,不会游泳的他被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万分危急关头,一位村民赶忙送来一根木头,让他抱着木头游到对岸,摆脱了追敌。又有一次,何其一被敌人包围,情急之下,村民何庆坤的母亲立刻把他藏到家里。日军来了,何庆坤母亲用身体挡住床上的何其一,厉声呵斥敌人说儿子生病卧床,谁也不能伤害他的孩子。就这样,何其一在村民的保护下,一次次躲过危险,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壮志未酬,谱写英雄赞歌
1941年10月中旬,何其一到丹阳南门参加县委会议,接受新的任务。14日会议结束后,县委转移至思塘桥,何其一带着警卫员王金狗赶回宝北区。由于连日奔波,他疟疾复发,体力不支,行至前高陵村地下联络站辛老三家,他实在支撑不住,即派王金狗到合偶村打听区大队宿营地,自己伏在桌上稍事休息。忽然,汉奸潘国民带着宝堰伪自卫团50余人抄小路从后门包围了辛老三家。辛发现敌情大叫:“有情况!”何其一惊醒后,立刻站起,拿起桌上一把斩骨刀,拼尽全力向敌人砍去。敌人原想活捉何其一,见无法得逞,便向他的头部开了枪。何其一当场牺牲。
1949年底,地方政府将烈士家乡下会村周围村庄合并建立其一乡,1963年建其一公社,1983年改称其一村。
为悼念这位年轻的抗日烈士,后人特作了一首诗:除奸俘敌快人心,纵横乡里扬威名。壮志未酬身先卒,回眸今朝其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