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李俊平:渡江战役在无为(上)
2023-08-07 10:01:44
作者:李俊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作者李俊平简介)

    李俊平,194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逻辑大学毕业(函授)。1965年12月,由无为县人委办公室主任沙方和县直机关党委书记王夕文动员入伍,经空军二航校、七航校和空军第一技术学校培训,历任武汉空军十三师三十八团机械员、机械师(二等专机专为武汉大军区司令曾思玉、政委刘丰服务),因受林彪九一三事件牵连,改任十三师航空理论教员(副营级)7年,武汉空军军区党报通讯员。1978年10月转业,任无为县政府办公室机要、外事兼文教卫秘书四年。负责全县1.3万人冤错假案平反、发还私改房屋、850名侨眷审批以及土地征用政策和文字的审核工作,从无差错。1984年12月任无为县档案局副局长、副馆长17年,档案馆员(中级职称),省级档案评审员。协助任家雨、刘正田两位局长将档案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档案馆两次荣膺全国先进单位称号。档案目标管理获国家和省一级管理,被省档案局誉为全省一面红旗,载入《安徽大辞典》。2001年起担任主任科员5年,期间被中共巢湖地委聘为《巢湖工作》记者,志苑杂志社驻巢湖记者站副站长,省志苑杂志社社长助理,市场经营部主任。并入芜湖后,任苑杂志社芜湖记者站副站长,无为县历史主化研究会主席。发表国家、省、市级各种学术论文500余篇,7篇文章获一等奖。另有“驾邑考”、“濡须河”考、“二状元祠”考、“黄金塔”考、“渡江第一船”考,将无为历史延伸到公元前574年;并论证无为人口来源于凌家滩,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参加遍书58部,其中《无为名人》,《无为记忆》、《民族英雄戴安澜》、《文物背后的故事》、《古镇泥汊史话》、《辉煌无为》、《腾飞的芜湖》、《无为宗祠大观》等书任主编和总纂。3次到人民大会堂领奖。2012年获“中国省级采编楷模”称号。两次受到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表彰,提高工资百分之5待遇。2021年为纪念渡江战役七十周年,作者自费投资7万元,拍摄《渡江战役在无为》电视纪录片41分钟,社会反响较好。202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以文库·野史发表作者《赵光义弑兄夺位八辩》两万一千字考辩文章,十天之内下载该文两千万人次,创中国之最。同年11月28日,国务院主导媒体中国网,以“发现新鲜事”,也全文刊载该文章,同日华焦网也再次刊登该文,社会反响很好。

    《渡江战役在无为》前言

    1948 年12 月 17日,在淮海战役基本结束后,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在淮海战役间组成的总前委,在安徽县东南的蔡凹召开了总前委会议,研究了渡江作战的部署和部队整编方案。会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带着整编方案和渡江计划北上,向党中央汇报。

    不久,作为对总前委计划的回应,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总前委五位同志继续行使统一指挥渡江作战的职责,统一领导8个兵团、25个军的渡江作战。其中,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电文中特别强调:“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同心同德,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完成伟大任务。”

    3月26 日、27日,总前委在蚌埠市南郊的孙家圩村召开有第二、第三野战军高级干部参加的会议,讨论渡江作战方针原则和部署,最终形成《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上报中央军委。

    4月3日,毛泽东回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至此,渡江作战的计划尘埃落定。此后,中央军委组建东、中、西三个渡江战役集团,厉兵秣马,准备渡江。1949年4月20日下午4时,国共和谈破裂后,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中集团24军、25军、27军、33军99师,当晚8时半,20万大军以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

    一、“两个渡江第一船”史考

    “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江东。”陈毅元帅这句诗,是对美丽、富饶的无为土地和勤劳、勇敢的无为人民的深切眷念与赞美。春水方生,是指阳历四月、农历三月的长江桃花汛;“濡须”乃无为的古称,巢湖水由濡须河流经泥汊螺丝口入江,是名濡须口。而江东亦作江左,泛指无为对江的铜陵、芜湖、南京以下广大地区,是一个人文历史地理名词。

    1949年4月20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开始显露,这一曙光也预示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即将到来。67 年后的 2016 年 4 月 22 日,第27军部分英雄后代“重走父辈路,相约渡江日”活动的第二天,英雄后代们一行60多人来到了当年父辈们横渡长江的地方 — —无为泥汊镇,瞻仰渡江无名英雄纪念碑,听当年的儿童团团长王德清老人回忆全村人齐上阵担黄土、架木桥,充当解放军后援团的事迹,切身感受到了父辈们革命的不易和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

    2019年,无为县委宣传部为纪念渡江战役七十周年,聘请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县新四军历史文化研究会协助编撰《大军从此过江东——无为人民支援大军渡江纪实》一书。由于芜湖区域内有两个渡江第一船和两个渡江第一船始发地,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必须追根溯源,还原历史真貌,笔者通过八个月广征博蒐,修改60余稿,甄是非,酌繁简,辨疑难,正讹订舛,还原历史真相。

    一、关于确定“渡江战役”时间问题

    大家都知道,渡江战役时间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个命令号召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这个命令是有目共睹、人人皆知的史实。但这里还有一个“生米已煮成熟饭”,鲜为人知的经典故事。根据《百战将军成钧》公开版书中记载:“1949年17日晚,第25军军长和27军军长聂凤智参加第九兵团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会上成钧和聂凤智一致建议,两个军在攻打桥头堡和江心洲的同时,其主力一鼓作气,全部渡江。第九兵团政委郭化若赞同两位军长的建议,并以个人的名义向上级作了汇报。”陈毅高兴之余,立即指示:“第九兵团只要有可能,就可以这样做。整个战役从20日晚上开始后,就一直打下去,能先过江就应该过,不必等齐,在全长200公里的战线上完全等齐是不可能的。”同时,迅速将这一方案电告总前委。总前委又及时电告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当即批准这一方案,并复电总前委执行。根据安徽省档案馆与江苏省档案馆联袂编著的《渡江战役》书中第100页记载:“中央军委给总前委、第三、第二野战军并转谭震林集团电——同意总前委的渡江作战部署(1949年4月18日9时)”。“(二)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团于20日(卯哿)开始攻击,22日(卯养)实行总攻。”

    根据25军成钧军长回忆录中记载:“4月20日晚,成钧军长接到(约晚6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电话:‘今晚不睡觉,等待渡江胜利的捷报’。”顿时,部队群情激昂,“打过长江去,争做渡江第一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九兵团24军、25军、27军都及时对部队进行战前动员,统一规定渡江时间。各部队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灵活机动地制定渡江方案。既有先遣部队7时渡江方案,也有大部队以建制团渡江的时间方案。三野考虑到27军渡江有两只‘拦路虎’挡道,一是黑沙洲,二是板子矶,故将第33军99师划归27军指挥,从而拉开“渡江战役”的序幕。27军80师要求238、240先遣团各指派1个“先遣连”于4月20日晚7时提前渡江。炸毁板子矶明碉暗堡,确保大部队准时过江。

    二、皆称“渡江第一船”

中路渡江大军一马当先,首先突破国民党繁昌江防

    渡江战役的总方针是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宽正面、有重点、多路突击。东、中线突击南京,直捣国民党反动派老巢。中线的突击任务,重点是由三野第七、第九兵团担任。九兵团第一梯队由三个军组成。25军自雍南、汤沟(姚王庙)通江口过江,27军自白茆(小江坝)、神塘河口及泥汊螺丝口、高新沟(石板洲、江心洲)过江。24军由姚沟、刘渡(凤凰颈)、牛埠、土桥过江。由于各军渡江口多寡,通江河道距离长短,江面宽与窄,渡江登陆点难度大小等因素。各军都规定:4月20日当晚8时30分准时以建制团过江。在整个渡江战役中,27军第一梯队四个建制团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率先突破长江天堑,在板子矶和夏家湖登陆,从而敲响蒋家王朝的丧钟。25军、24军也不甘落后,在枪林弹雨中也紧紧跟随。其时,浩荡长江,千帆竞渡,群英争雄。各个部队“爆破队”、“突击连”、“尖刀排”争先恐后的抢先登岸,捷报频传。然而,谁是“渡江第一船”呢?从现有资料看,称之“渡江第一船”的共11条船。其中:27军5条,24军2条,12军3条,35军1条。1.27军的5条船为:80师240团26名突击爆破手乘船工张孝华巢湖港“1065”号7吨木船在繁昌荻港板子矶登岸;80师238团所乘王德金5号船,在繁昌板子矶登岸;79师238团1营3连副指导员宋孔广的船(原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在鲁港江段登岸。79师235团1营3连2排5班之船在繁昌夏家湖登岸;81师241团1营1连尖刀排34名战士乘船工车胜科之船在繁昌大洲登岸。

    2.24军的2条船为:71师第一梯队第一批战士乘女船工马毛姐之船,由无为太阳洲起渡在铜陵金家渡登岸;70师210团9连3班之船在文兴洲登岸。

    3.12军的3条船为:32师106团8连从枞阳铁板洲乘船在中路渡江大军一马当先,首先突破国民党繁昌江防扁担洲登岸;36师106团8连及30师某连尖刀班的船在南岸登陆。

    4. 35军的 1 条船为:103师 120 名指战员乘“京电”号小火轮率先登上南岸,继后有1200名解放军战士乘该轮登岸攻进南京城。此外,某部九连突击队所乘王东诚的船,以及江阴段的王小弟之船等,当时也被誉为“渡江第一船”。

    三、谁是“渡江第一船”

    这些战功显赫、威名大振的先锋船、英雄船,皆称“渡江第一船”。经过“爬罗剔抉”,寻找线索逐渐清晰起来。渡江战役的战略实施是“中心突破,两翼跟进”。依据这一部署,从部队渡江的时间上分析:因为东、西集团晚于中集团一日,这便可排除在“渡江第一船”之外;从部队渡江的位置上分析:凡不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部队的船只,也可排除在“渡江第一船”之外;从渡江时间、渡江位置综合分析,符合最先起渡时间(20日晚8时许)和由无为江段到江南繁昌或铜陵登岸这一情况的,只有24军、25军、27军的船只。而24军登岸时间比27军要晚两个小时(因江面太宽)。因此,24军的两条船,即从无为姚沟至枞阳北埂段起渡王东诚的船和由无为太阳洲起渡在铜陵金家渡登岸的马毛姐船,也应排除在“渡江第一船”之外。25军当晚最早过江的部队是74师222团登陆江南汪家氵套 的时间约11时,也在剔除之列。

    再捋捋27军最先登岸的五条船,线条将会更清楚。最早登岸的船是两条,即:一为船工张孝华的船,当晚7时,由无为泥汊起渡,在繁昌荻港板子矶登陆;二是刘德翠5班小船,由无为白茆起渡,经过激战,于当晚9:30分,率先突破长江天堑,在夏家湖登陆,成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然而,这条船因“误传口令”,而与“渡江第一船”的荣誉失之交臂。详情是这样:1949年4月20日晚20时,27军79师235团1营3连5班(刘德翠班)所乘小木船,由于该团1营通信员误传命令,将”听令开船”四字省略成”开船”二字,比命令规定开船时间(20时30分)提前了15分钟,导致该团乃至整师被迫跟进。81师243团、25军74师222团也仓促渡江,打乱了27军、25军的战略部署。刘德翠班违令发船,虽然立功,是奖是罚,争议很大。由于79师和80师对谁是“渡江第一船”意见分歧,各执一词,很难统一。最后,还是聂凤智将军一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过的江”巧妙地平息了争议。

驾船技术娴熟的无为县船工队伍

    战后,在评功会上,刘德翠因提前开船,没被评为渡江英雄,但同船战士李世松被27军授予“渡江英雄”称号。同时还有徐宗仁、曹昆、孙怀先等三人也被27军授予“渡江英雄”称号。由于27军渡江工作总结和军史都是内部资料,外人很难窥见。争议虽然平息了,但对刘德翠船不予褒奖,不做宣传,已成定论。由于27军放弃评选“渡江第一船”的荣誉称号,其他24、25军也彼此谦让。在中路军渡江中,九兵团除27军80师授予张孝华“渡江第一船”锦旗外,中路军九兵团“渡江第一船”称号几乎成了空白。

    四、“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在泥汊

    泥汊是历史上江防冲要、兵家必争之地。宋明以降,泥汊设立巡检司衙门,有弓兵与哨船扼守江防。历史上多次战乱,泥汊皆硝烟弥漫。春秋吴楚之战,“南有鸠兹,北有驾邑”的典故由此而来。南朝梁承圣元年,荀朗破侯景兵于濡须。明末张献忠攻陷无为城,泥汊江防无不是首当其冲。20世纪中叶,历史再一次选择了泥汊,突破长江天堑的“渡江第一船”利箭,就从这里射向南岸。由此,泥汊载入了共和国史册,成为国家记忆中的一块红色纪念地。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其一,泥汊是四县船工的集散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江宽水深,风大浪高,自古被称为天堑。加之国民党军队经营多年,其江防设施更加完善,自持“固若金汤”。为防止解放军突袭过江,国民党反动派严控长江船只,对江北实行封江,强行掳走江北渔船,或烧或沉江,还有舰艇巡航,不时派飞机侦察,企图依托长江天险,固江待援,划江而治。国共和谈期间,党中央为防止和谈破裂,指挥百万大军饮马长江,日夜操练,枕戈待发。1949年2月,三野第20军、25军、27军进驻无为,为扫清渡江障碍,渡江部队在地方武装临江大队、无南大队的配合下,对无为沿江的国民党军队的残存据点先行拔除。4月1日攻克刘渡、土桥据点,12日、13日、14日陆续攻占了姚沟、五洲、太阳洲、泥汊码头口和蛟矶庙等国民党军盘踞无为的全部据点。渡江前夕,无为(四县)全境宣告解放。其第三野战军各军驻守的位置:24军北起开城沿永安河两侧伸向襄安至沿江:25军由黄雒、田桥、三汊河、雍南伸向沿江一线:27军自石涧经无城至沿江一线。为配合部队行动,无为县、临江县、无南县、湖东县成立了支前指挥部,为 20 万渡江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四县指挥部共遴选 3382 名优秀船工,征集大小渔船 2000 余条(①见中共无为县委组织史) ,以及大批竹排和木排(木排用于修补船只,竹排是强渡长江泅水训练器材),由濡须河浩浩荡荡开往泥汊螺丝口,由螺丝口(即泥汊坝)统一编号,按载重吨位大小分配各军,大中型带帆渡船立即翻堤(无为大堤)过江,大部分船只藏入芦苇荡中。也有部分船只由濡须河中段姚王庙河道、神塘河道和小江坝河道,姚沟、凤凰颈、牛埠、土桥河道,翻过无为大堤进入芦苇荡中隐藏(部分船只在内河中提供部队训练使用)。其中,27军分配完好木船515条,船工(含部队抽调人员)2463人,余者船只配发给24和25军。

    其二,泥汊芦苇荡是天然的藏船屏障。

泥汊江岸的芦苇荡是天然的藏船屏障

    无为地区四县广大干群千方百计征集的渔船如果暴露在江面上,很容易招来敌机轰炸,其后果不堪设想,藏在芦苇荡中的船只,神不知鬼不觉,不易被国民党飞机发觉,大军渡江的企图不易暴露。内河少数训练船只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解放军渡江船只少,不足为虑。沿江区域这些芦苇荡是何人何时所植。据史志记载 ②(见无为大堤志) :清时期,为保护无为大堤,为缓解江水冲击力,沿江外沿十丈以内,官府号召广植芦苇,清代,在上自灰河口下至裕溪口的二百里的无为江岸线上,有着大面积的芦苇。康熙二十二年(1683),“滨江之(芦)场共四十有二”。乾隆三年(1738)丈量芦洲面积“共贰仟陆佰壹拾肆顷柒拾贰亩捌分有奇”。嘉庆八年(1803)沿江芦洲达57个。民国期间,安徽省府规定“芦洲十丈以内者,宜禁止开垦,以御风浪。圩堤之外,十丈之内,如无芦苇者,宜责成种植芦苇,以资保护”。民国二十一年,无为县丈量核实芦洲、芦田面积为三千五百二十一顷三十三亩。在这些芦苇荡中,泥汊芦场别具一格,芦苇又粗又大,生长茂密,沿外护几十里,一望无际,几千条船藏入其中,不是知情者,很难窥见其中奥秘。这些芦苇每到秋季官府派专人收割,卖给长江沿线老百姓编织芦席,养家糊口。但是,无为大堤外十丈内芦苇,官方严禁砍伐,违者重罚。

    长江沿线芦苇荡给大中型帆船提供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确保战时一声令下,立即载人过江。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说明一下,一是27军军史中提到泥汊渡江口、神塘渡江口、小江坝渡江口、龙王庙渡江口,这四个渡江口与通江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无为濡须河自古只有三个通江口,一曰:泥汊螺丝口,二曰:神塘河通江口,三曰:濡须口(史称东西关,今裕溪口)。二是直接拖船翻坝入江,这种说法不确切。试问,一条船翻堤(无为大堤)最快也要 5 分钟,一小时只能拖船 12 只,500条船仓促翻坝渡江,船工太辛苦,况且连夜要渡江,船工的体力吃不消,翻坝入江船只应该指平时训练船只。无为大堤外有四个外江河道通江,一是螺丝口通江口约三里,二是神塘河通江口约四里,三是小江坝通江口约十里,四是姚王庙通江口约十里。四处通江口芦苇密密麻麻,是藏船和练兵的最佳场所。

    其三,泥汊是综合条件最优秀的出发地。一是因为江面窄。渡江之际,恰是长江枯水行将结束之时,江面不宽,水流缓慢。高沟镇原石板乡石板洲、江心洲(属泥汊管辖)江面只有千米宽度,能见度高。泥汊到荻港,仅十里之遥,尽管是夜间,且逆水行舟,一小时足矣。二是因为泥汊的船工轻车熟路,筛选的3000余名船工中,大多数船工都是苦大仇深的农村渔民,渔民熟悉水性,驾船技术娴熟,对何时升降篷帆,恰到好处,他们长年累月在长江中航行,且熟悉水情和荻港地形及各个水陆码头,能灵活驾驭小船破浪避弹疾行。1949 年 4 月 6 日晚,第27军由驾船技术娴熟的无为县船工队伍,300多名精干人员组成的百万雄师唯一的先遣渡江大队,在亚冰(任大队长兼大队临时党委书记)、慕思荣(任副大队长兼大队临时党委副书记)的率领下,从无为石板洲和江心洲出发,采取偷渡和强渡的方式,分别在繁昌荻港十里场和铜陵北埂崔家至金家渡之间成功登陆。先遣渡江大队在繁昌、铜陵等地,将侦察到的国民党军江防部署、兵力调动、编制装备、作战能力、炮兵阵地、舰艇活动等情报,迅速报告给江北军部。同时,在中共繁昌县委、南繁芜总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破坏敌人的通信系统,放火堆、攻山头,以扰乱敌军后方。先遣渡江侦察为渡江战役总前委、第三野战军和该军制定渡江登陆作战方案,炮兵位置确立,摧毁国民党军江防重点目标,提供重要情报,为策应人民解放军过江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此次抢渡过程中,江北10余名船工也功不可没,在渡江战役中,他们也积极参加行动,为快速渡江起到表率作用。三是因为江北有重炮轰炸泥汊对岸的板子矶。板子矶,又名鹊起矶,是长江二十四矶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地,《太平府志》评述繁昌形“外环长江天堑,鹊起矶突兀中流,扼咽喉之要,”素有“天垂星斗入江心,势吞吴楚千年壮”之称。板子矶上敌军有重兵扼守(约一个加强连兵力),几门重炮对准江心,还有明碉暗堡,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对我军强渡长江,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消灭这块“拦路虎”,渡江当晚6时,27军80师在泥汊黄泥嘴处重炮齐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江南国民党苦心经营的炮兵阵地和军事基地,尤其是对板子矶,实施重点炮击,令敌人闻风丧胆,失去斗志。重炮为过江先头部队扫除部分障碍,减少部队伤亡。

    其四,张孝华船队在泥汊。正是因为泥汊拥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泥汊出发的张孝华才能驶着他自家的木帆船飞渡长江,成为“渡江第一船”。时年 53 岁的张孝华出身贫苦,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参战热情高。由于他过去在搞船运时,经常受到国民党兵的欺侮,因此他渴望参加这场打老蒋的战斗。1949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张孝华打破渔民传统的正月十五之前不出船的习俗,率先驾船从裕溪河向洲河口(泥汊螺丝口)集中,并一路呼喊。到部队后,他又多次表决心,写保证书,要求打头阵,当先锋。他这种高昂的热情,自然会受到部队首长的关注,当船队按吨位分成几个中队时,任命他为中队长,成了这一批轻型船只船老大的领军人物。

    张孝华有着20多年长江行船的经验,加上热情健谈的个性,很快得到了部队首长的倚重。他成了部队水上练兵的主教练,被他教过的战士都夸他是老船工、好水手,部队把他练兵中的模范事迹制成幻灯片,进行放映宣传。他对长江水情的熟悉,吸引了部队下至基层连队,上至师团首长的重视,不少领导不耻下问,向他咨询各种复杂情况下的行船办法,直到有一天,部队首长(张铚秀师长)拿了望远镜,让他观察对岸的三个大碉堡,问他有没有把握将船开到三个碉堡中间的那个主碉堡,当得到张孝华肯定的回答时,他的那条船就已经成为“渡江第一船”的首选了。张孝华的船在部队重新编队后,被分配到泥汊江段,而这个江段部署的正是第27军第80师。80师的师长,是大名鼎鼎的张铚秀。按照27军的作战计划,79、80两个师是军里的第一梯队,分别部署在黑沙洲和泥汊的东、西两侧,81师居中,负责两翼安全。战斗开始后,81师243团佯攻黑沙洲,吸引该敌火力,而79、80两师则置该敌于不顾,直攻对岸。从第一梯队两个师各自承担的任务看,应该是80师主攻,因为板子矶是块难啃的骨头,四面环水,三面陡峭削壁,无法攀登,仅靠南面一条崎岖小道,弯曲上山,易守难攻。79师辅攻,因为80师首先要打掉南岸荻港板子矶上威胁最大的三个大碉堡,确保238团、240团20日晚8时准时过江。

    五、“渡江先锋船”来历

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二楼北区“复兴之路“展厅里的“渡江第一船"

    根据繁昌县王长华主任撰写的《渡江战役登陆点》一文记载: “1949 年 4月20日下午约4时,渡江命令下达,张孝华的船编列为冲锋突击队第一小队第一小组第一号船。这个组另外两条船是他的同乡张孝寿、沈先法的船,张孝华担任这个小组的突击组长。傍晚7点钟,三野九兵团27军80师240团一个连的战士首先登上第一小组的 3 条船(号称燕子连冲锋队)。指导员先登上沈先法的船,连长登上张孝华的船,随即连长下达开船命令。张孝华、张友香(张孝华独子)父子驾驶自家改造的7吨巢湖港1065号木帆船迅速冲入江中,最先到达板子矶。”国家博物馆的王海蛟先生告诉我们:“同时出发是九条船,每条船上插有‘先锋船’锦旗,张孝华船上安排26名战士(每人携带炸药包,没带枪支),两名水手,另有两名监护战士,共32人。船头架一挺机枪,船底和船边均用一寸厚的草帘包裹,以减小渡江时发出的声响。张孝华和船工们拼尽全力摇桨,载着26名爆破手的张孝华之船终于冲破枪林弹雨,第一个抵达南岸。这艘‘渡江先锋船’在疾行中,船橹被打坏,逢帆被打穿20余处,仍奋勇向前,离岸还有七、八尺时,船上战士飞身跃下,迅速冲上江滩,扑向敌人,通过激战,很快占领了沿江阵地。”详见《渡江战役》第103页:“总前委呈中央军委并告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八、第十兵团电——第七、第九兵团20日渡江情况(1949年4月21日) 军委,并告二野、三野、八、十兵团:我七、九兵团,自昨(20日)二十时,由石矶头至鲁港段发起渡江作战。至今晨6时止,已攻占长生洲、凤凰洲、黑沙洲、鲫鱼洲,及土桥右岸之补焕洲、闻新洲、扁鱼肚、紫沙洲,与荻港东北之马鞍山、龙中山、塞山与旧县街三山间之夏家湖、夏场王、严墩、徐家树、吴园子、管家桥、库坦地区。截至马(21日)6时止,我已过江者,计有二十四军全部,二十七军全部(四个师),二十五军七个团,共二十八个团。二十四军三个团正渡三官庙至夹江口段夹口,迫近铜陵。”

    由此可见,张孝华的船只应在当晚8时左右到达板子矶南边的外滩阵地。同时登陆板子矶的还有“特特渡江英雄”王德金,他船上也有24名爆破手。这50名爆破手和两个连的战斗部队,迅速歼灭外滩机枪阵地和滩上留守驻地残敌,同时围攻板子矶,与当晚10时将板子矶的明碉暗堡障碍扫清后,为渡江部队减少伤亡。战役结束后,张孝华父子荣膺一、二等功,他们驾驶的木帆船被240团命名为“渡江先锋船”。渡江战役结束后,各地相继召开庆功大会,80师也授予张孝华为“渡江第一船锦旗”。

    六、无为人民口碑中的“渡江第一船”

    1949年5月15日,九兵团在无为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感人,催人泪下。出席会议的大多数是部队领导、地方干部、获奖船工和广大群众。所有渡江战役中获奖的大、中型船只(两帆以上的船只)“渡江先锋船”“渡江英雄船”“渡江先遣船”“特等渡江英雄船”、“一等功臣船”等整齐排列在东门小王渡至新河口,连绵三华里以上,参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期间,三野第九兵团宋时轮司令员和第27军军长聂凤智亲自给立功人员披红挂彩,颁发渡江纪念章和立功证书。无为地区的车胜科、胡业奎(已牺牲,证书代领)、王德金被授予“特等渡江英雄”称号,马毛姐等2197名水手被分别授予一至四等“渡江功臣”称号 。会上,群众掌声如潮,欢呼的激情达到巅峰,经久不息。

    同时,27军还授予第79师侦察5班、第238团3连1班、第240团2连6班、第240团8班“渡江英雄”称号。九兵团授予第27军237团2连“渡江先锋连”称号,第27军侦察营2连“先遣渡江侦察连”称号,第27军240团2连“渡江模范连”称号,第27军238团2连“团结互助模范连”称号。在渡江战役中,这八条受九兵团和27军表彰的船只中,由泥汊出发的238团、240团船只分别各占九兵团和27军一半,倍受群众青睐。这些英雄船给泥汊赢得了荣誉,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泥汊广为流传,誉载史册。

    渡江战役后,无为县四县四合一,1949年10月12日,无为县人民政府成立,三位渡江“特等渡江英雄”成为家喻户晓、令人崇拜的英雄模范人物。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秘书长林伯渠亲笔书写,发函邀请车胜科、马毛姐、王德金(因出差未能参加会议)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车胜科为无为水利工程争取中央拨款1000万元。马毛姐受到毛主席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无为人民倍感自豪。1951年,泥汊“渡江英雄纪念碑”和“百骨坟”落成。一则说明当晚渡江战斗的残酷性;二则寄托对渡江英雄亡灵的哀思;三则大军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在泥汊,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口头禅”。1954年,《渡江侦察记》黑白电影在泥汊和板子矶拍摄,成功放映。尤其是游击队长刘四姐(马毛姐的原型),临江上船出神入化的撑篙一跳,让观众久久难以忘怀。从此,泥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渡江第一船”始发地。此后,每年清明节,泥汊镇党委、政府号召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到泥汊“烈士纪念碑”,开展祭奠烈士活动。每年定期开展“渡江纪念日”活动,邀请本镇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讲叙“渡江第一船”的故事,启迪教育下一代不忘初心,做红色接班人。每逢外地来客,该镇在介绍情况时,首先介绍“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在泥汊,以提高该镇的知名度。

    2013年,泥汊人邢朝庆,斥资300万元,征地2亩,自建“邢朝庆红色纪念馆”,建筑面积700㎡。他千方百计,殚精竭虑,从一些英雄、模范、功臣及烈士后代手中,征集他们收藏多年的历史珍贵文物约1000件(套)。还想方设法从群众手中购买各种红色藏品30000余件(套)。分门别类,分柜存放,展馆红色藏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该馆长期无偿对外开放,每年吸引全国各地返乡游客约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渡江战役七十周年大庆,芜湖市博物馆借调“红色纪念馆”48件历史珍贵文物,让他们展厅蓬荜生辉。因而,芜湖市博物馆“渡江第一船”主题入选2019年国家文物局百项集中宣传推介展览名单,其中安徽省仅有3个展览项目入选。

    七、 张孝华“渡江先锋船”入选中国革命博物馆由来

    1959年7月,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竣工。这是北京市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为了博采革命文物,丰富馆藏,该馆向各大军区发出广征革命文物的通知,其中提到两条船:一是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二是“渡江第一船”。鉴于渡江战役中,虽然九兵团和27军授予八条“渡江英雄船”,但总前委没有命名“渡江第一船”,所以南京军区派出相关人员重新考察调研,“渡江第一船”名称是后来相关单位在研究考证后追认的。

    一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曾任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秘书的王一辅,在回忆文章中也说,船工张孝华的船最先登陆南岸的。1959年8月,南京军区史学小组经过全面调查和多方考甄,依据“‘渡江第一船’必须在整个战役中具有代表性;抵达南岸的时间不仅领先;同时又没有违令违纪”的标准。并根据部队保存的渡江战役船工花名册,最终聚焦到安徽省巢县钓鱼乡东张村张孝华,确认张孝华的“渡江先锋船”为“渡江第一船”,这是最早被南京军区认定的“渡江第一船”。《安徽革命回忆录》对这一考证依据与确认结果作了记述。之后,张孝华这条带着战斗硝烟、布满弹孔的渔船,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著名历史文物收藏(后移至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也予以报道。(张孝华其实是无为县银屏钓鱼乡人,1949年6月渡江战役以后银屏划入巢县)。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渡江第一船”27军军史中明确记载:刘德翠5班是百万雄师中“渡江第一船”为何不选,反而遴选张孝华这只“渡江先锋船”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刘德翠船违纪,不奖不罚,已成定论,所以不在评选之列。其二,因该船船工已牺牲,既未评功臣,也未评烈士,没有先进事迹,难以服众。其三,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推荐原汁原味的船只,作为革命文物展出,由于该船在渡江返回途中已被炸沉,不能移花接木,加上四位“特等渡江英雄”船只登陆江南时间都晚于张孝华,权衡左右,只能推荐张孝华“渡江先锋船”,作为文物供游人参观也符合情理。

1964年9月3日,《新华社》发布“渡江第一船的

    二是 1959 年夏季,在渡江战役十周年之际,张孝华的渔船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著名历史文物收藏。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艘木帆船身上遍布的弹孔,仍旧不难想象那一夜惨烈的战斗情景。1959 年国庆展出的,是由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在巢湖岸边长大的汪锋,按照“渡江先锋船”原样制作的一个模型。原船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二楼北区的“复兴之路”展厅里。整个船身连同桅杆的高度共有6.7米,全长8.8米。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经扩建后重新开馆, “复兴之路”展览利用多媒体半景画衬托渡江战役先锋船和渡江战役,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慕名前来瞻仰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八、张孝华的“渡江第一船”有关媒体报道依据

    其一,新华社首次报道“渡江第一船”消息(见新华社原文报道)。1964 年 9 月,68 岁的张孝华进京参加国庆观礼之际,《安徽日报》作了报道。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日报》、《中国档案报》、《文汇报》等报刊也纷纷对其进行了宣传报道。从此张孝华的“渡江第一船”名扬天下。随后,他游览了天安门广场、长城、颐和园,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有三张留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一张是张孝华整理自己心爱的木帆船艄楼照片;二是张孝华观看在京参展的七吨木帆船照片;三是张孝华观看“渡江第一船”模型照片。这三张珍贵照片,不仅填补了渡江战役“人船”合一的历史空白, 也圆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死而无憾。

    其二,2004年,在渡江战役55周年之际,中央新闻纪录片《打过长江去》又播布海内外。张孝华父子俩“渡江第一船”再次声名鹊起,誉载全世界。虽然张氏父子已去世多年,他俩地下有知,也会含笑九泉。

安徽省渡江战役纪念馆有关“渡江第一船“的图片说明

    其三,安徽省渡江纪念馆报道。2005年底,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批准,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渡江战役纪念馆”。该馆占地300亩,总投资4.2亿元,2008年10月26日奠基,2012年11月28日该馆正式对外展出。该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七个展厅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淋漓尽致地再现历史原貌,令人震撼,让参观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该馆在“人民支前”栏目中,根据1959年《安徽革命回忆录》和1964年中央各大媒体以及2003年《中国共产党巢湖地方史》361页文记载:“巢县钓鱼乡船工张孝华驾船首达南岸,荣获‘渡江第一船’称号”。该栏目详细展出“渡江第一船”与张孝华照片。从而,揭开了芜湖区域内两个“渡江第一船”的谜底。该馆自开展以来,受到省委、省政府四大班子的首肯,国内外游客蜂涌而至,赞不绝口。

    其四,《国宝档案》报道:2017年8月23日、11月3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曾两次播放《国宝档案》节目《光辉历程——“渡江第一船”》。主持人任志宏在节目中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侃侃而谈,讲述张孝华“渡江第一船”的感人事迹,再现当年渡江战役波澜壮阔、彪炳千秋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其五,安徽省《党史纵览》报道:安徽《党史纵览》系安徽省党史办公开出版的期刊,是“全国党史获奖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该刊主管系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在安徽党史界有一定权威性和可读性。原巢湖地区党史办主任欧玉文在《党史纵览》2019年第4期上发表“张孝华和他的‘渡江第一船’”的文章,以翔实的史料,真实地刻画了张孝华为渡江战役所作出的贡献,他临危不惧的牺牲精神是值得人民永远怀念的。

    其六,中央电视台报道:2019年11月6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在“钟山风雨、人间正道”一集里报道: “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馆内,陈列着一条遍布弹洞的黄稍船,这就是当年的‘渡江第一船’。按照作战计划,中集团比东西集团提早一天渡江。4月20日夜幕下,从裕溪口至枞阳镇近一百公里的江面上,上千只木帆船杨帆起航,军民同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张孝华父子驾船从安徽无为起渡,载着27军的突击队员最先到达南岸的繁昌县荻港镇,被认定为‘渡江第一船’。4月21日凌晨3时45分,27军军长聂风智登上繁昌的江南岸,向总前委和中央军委报告,‘我们已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这则中央媒体的报道,再一次佐证了张孝华父子所驾驶的船只为‘渡江第一船’,登陆地为繁昌县荻港镇。”(板子矶)

    九、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的来历

    其一,最早认定夏家湖是“渡江第一船”的作者是吴幼青。

    吴幼青在二十多年前,通过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情人的大量采访,撰写了“夏家湖 — —渡江战役第一船登陆处”。1988年安徽《志苑》第2期发表了他的文章“渡江第一船是哪条船”,在该文中他广征博引、集思广益,认定1949年4月20日21时至21时20分之间,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5班所乘木船,率先登陆繁昌保定夏家湖。该文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芜湖市以及繁昌县史志界一些德艺双馨的老同志共鸣,纷纷要求在夏家湖树碑纪念。1989年4月18日,在胥坝乡群心村广场,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落成。1993年10月出版的《繁昌县志》,以《渡江战役第一船》为题予以记述。1996年12月23日,中共繁昌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将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列为县德育基地,用于资政、育民,招商引资。

    其二,军方认定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出自《三野军史》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史》正式出版发行 第338页中首次披露夏家湖是百万雄师中的“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文中载:“11时许,第27军第一梯队在荻港至旧县之间登岸,一举突破国民党第88军防线。”“第79师第235团1营3连5班所乘木帆船,首先在夏家湖附近登上南岸”,成为百万雄师中的‘渡江第一船’。” 这是军方的权威书籍,引起各级党委重视和支持。芜湖市党史、方志界及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以此作为教课书和母版,纷纷著书立说,为刘德翠5号船评功摆好,树碑立传。

    其三,夏家湖“渡江第一船”受到芜湖党史办、方志办的认可。

    2006年2月,芜湖市区划调整,夏家湖划属芜湖市三山区保定街道办事处,芜湖党史办对此极为重视,立即著书立说,将百万雄师中“渡江第一船”收集在党史系列丛书中。2008年中共芜湖市党史研究室正式编纂《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第518页记载:“27军79师235团(原济南第1团)1营3连2排5班所乘坐的木船,于21时许最先到达并登上南岸,被誉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而载入史册。”2009年,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芜湖军事风云》一书。书中166页详细介绍“渡江第一船”刘德翠同志等英雄事迹,再次旗帜鲜明地肯定夏家湖是“渡江第一船”的登陆点。

    其四,芜湖市委党校姚永森教授,著书支持夏家湖是渡江第一船登陆点。2009年4月《芜湖之谜》,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书中记载“渡江第一船”文章,其中,第242页公开纠正240团登陆板子矶有两处重大错误和一次失误。详见该书237页。

    其五,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是夏家湖,丁以龙是积极支持者。

    原无为县党史办主任丁以龙,为了纪念渡江战役胜利六十五周年,他引经据典,博采众长,精心策划,于2012年5月间 ,在《无为日报》上发表“渡江第一船之谜”文章,随后被《无为记忆》一书收录。由于该书系省地方志系列丛书,信息量大,印刷量多,在无为有一定的知名度,颇受读者欢迎。无为不少德艺双馨读者对该书大加称赞,“文章钩千古,失忆复光明,书坛见奇葩,沥血见匠心。”但少数读者对丁以龙文章颇有微词,偶有争执,由于素材匮乏,难分对错,最终一笑泯之。

    其六,芜湖市党史办于2019年4月12日召开纪念渡江战役七十周年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各县、区代表,商讨夏家湖是“渡江第一船”登陆点,与会代表众口一词,一致认为夏家湖为“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唯无为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俊平持反对意见,争执不息。

    其七,芜湖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19年11月9日,在白茆镇召开“渡江第一船”始发地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赞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在白茆。孰对孰错?鄙人不敢妄加蠡测。笔者认为,夏家湖当地党委政府为纪念渡江烈士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夏家湖树立“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这是无可非议的,开展纪念活动也是正常的,但有人刻意宣传夏家湖是“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变相否定板子矶是“渡江第一船”的登陆点,是否与情理相悖。史家无曲笔,清者自清。

    十、“渡江第一船”考辩结论

    (一)持刘德翠“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是夏家湖,最高权威机关结论,出自《三野军史》。芜湖市党史办《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及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芜湖军事风云》和芜湖市委党校姚永森教授《芜湖之谜》等书籍。(二)持张孝华“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板子矶,最高权威机关是中央媒体及中央14个部委、办、局机关。

    一是渡江第一船在板子矶登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国宝档案》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他们都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其权威性无与伦比。

    二是《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档案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安徽日报》、安徽省《党史纵览》都是国家级、省级媒体,他们都统称张孝华的“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在板子矶,已成史实,白纸黑字,掷地有声,不能朝令夕改。

    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张孝华的“渡江第一船”作为文物展出,实际上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认可,证明国家和正史确认了张孝华“渡江第一船”的身份,从而也就确认了板子矶是理所当然的“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同时,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主编的《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收录由王海蛟撰写的“渡江战役中的‘渡江先锋船’”一文,再次肯定张孝华的“渡江第一船”。这些铁板订钉的史实,轻易更改,难以向国人交待。

    四是安徽省渡江战役纪念馆有关张孝华“渡江第一船”的图片和文字,已成共识,深入人心,铭刻于脑,再争“渡江第一船”始发地,也无实际意义,恐难以自圆其说。

位于繁昌县荻港板子矶上的“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

    五是板子矶建纪念碑问题。1999 年 4月 21 日,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和繁昌解放 50周年,中共繁昌县人民政府在板子矶立下“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像一艘扬帆启航的船,正立面镌刻着12个遒劲有力的魏碑大字。石碑底部长2.5米,宽1.5米,主体高度3.5米。2011年10月14日,中共繁昌县委、县政府命名“渡江第一船登陆点 — —板子矶”为“繁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 年 4 月 21 日,中共繁昌县委、县政府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繁昌解放60周年活动仪式,“团结一致 奋勇争先”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繁昌解放60周年文艺演出在荻港板子矶隆重举行。部分参加渡江战役的革命前辈、为繁昌解放战斗过的革命老人、革命先辈的后代等专程前来参加纪念活动。2019年,中共繁昌县委、县政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筹资60万在板子矶进行“渡江第一船”主题演出。这也证明了繁昌县政府一直都是认同板子矶为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张孝华船为“渡江第一船”的史实。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载明:“芜湖市板子玑渡江战役第一登陆点纪念碑"名列其中(2016年12月9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李俊平:渡江战役在无为(下)
·下一篇:无
·李俊平:渡江战役在无为(下)
·特稿:满江红·纪念渡江战役七十周年
·潘柏金: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西起湖口”考实(图)
·特稿: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西起湖口”考实(图)
·特稿:纪念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不能遗忘的华野渡江先遣纵队——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
·朱冬生:家乡文化系列之十五:现代淮剧《送你过江》——渡江战役的悲壮书写(组图)
·特稿:家乡文化系列之十五:现代淮剧《送你过江》——渡江战役的悲壮书写(组图)
·写在《渡江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
·陈昊苏、张鲁文:写在《渡江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
·特稿:写在《渡江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李俊平:渡江战役在无为(下)
李俊平:渡江战役在无为(上)
肖正良:军魂颂(图)
张传禄:田永清的儒将风(组图)
王成的原型就是于树昌
李春明:强军报国 聚焦打仗!
周恩来纪念馆第一党支部组织赴恩来社区开展“救在身
特稿: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颂
特稿:致敬最可爱的人——浦城县扎实开展“庆八一”
走正道行远路夏令营:缅怀革命烈士,继承英烈遗志—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歌颂祖国 唱响云南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艺术节启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