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民:永不退役的“老兵”

陈冠民每天都精心打扫中央兵工厂旧址。
大山深处,群山环抱,走进兴莲乡官田村,这里有着当地村民引以为荣的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那斑驳的红军标语和墙上的弹孔,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浓浓硝烟。
走近旧址,有一位老人会向人们详细讲解兵工厂的每一处。老人叫陈冠民,一位兵工厂永不退役的“老兵”,71岁的他和妻子一直尽心地守护着旧址,年复一年,从未放弃。
在兵工厂偏僻的一角,一张架子床、一个简单的灶台是陈冠民全部的“家当”。而当年的一句承诺,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陈冠民向记者介绍起兵工厂的历史来:1931年10月,中革军委在官田村创办红军第一个大型兵工企业——中央兵工厂,旧址由厂部、枪炮科、弹药科、工人俱乐部等组成。全厂初创时职工300多人,后发展到500多人,为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兵工厂在陈冠民儿时的记忆里,既令他自豪又感到神秘。早年入党的父亲经常告诉他,为了能尽快成立兵工厂,陈氏人把宗祠腾出,全村都保守着这一大秘密,村民们悄悄为官兵送粮、洗衣,自告奋勇搬运材料,小孩成立儿童团站岗放哨,红军从不扰民。当时,红军缺盐,陈冠民的父亲还冒着生命危险到外地运盐。长征前夕,红军要离开了,部队首长语重心长地对陈冠民的父亲说:“你要好好守卫兵工厂,我们红军一定会解放全中国的。”
为了这份嘱托,陈冠民的父亲就在兵工厂旧址住下来,陈冠民和父亲一起与兵工厂朝夕相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儿啊,无论以后形势怎样变化,你都要用心守好兵工厂,到时红军还会回来的。”陈冠民含泪答应了父亲。
每天清晨,陈冠民第一件事就是对兵工厂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查看有无破损处。他自学起木工、泥工,一有空闲就对房子修修补补。他对每处的红军标语和漫画都了然于胸。有一次,有人想出高价购买屋顶上的木雕,他严厉地说:“我就是穷到讨饭也不会打兵工厂的主意。”2007年,台风“圣帕”来时,他发现房屋有一处漏水,便不顾年事已高爬上屋顶捡漏,全身湿透也顾不上。
岁月就在陈冠民平凡的守护中流失,他的儿女们都在别处盖了新房,多次催他搬开,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他却总是笑笑说:“趁自己身板硬朗,多守守兵工厂。”最让陈冠民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历史,部队官兵也来了,2006年6月,南京军区捐款30万元在官田村兴建希望小学,与希望小学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组织人员定期到学校与学生一对一帮扶,将帮扶常态化。2008年7月,南京军区再次向该小学捐赠10万元,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完善教学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