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人物>>正文
“江姐”于蓝深情回忆 70年前毛主席教诲(图)
2012-04-13 11:17:53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文/记者孙欢 实习生杨雪 图/记者尚洪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于蓝版江姐

    于蓝档案

    1921年6月3日出生,辽宁岫岩人,著名表演艺术家。

    1938年,于蓝赴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演员。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摄制的筹备工作,并于1949年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后,于蓝曾到朝鲜抗美援朝前线体验生活,先后在《翠岗红旗》和《龙须沟》中扮演主要角色。上世纪60年代起,于蓝先后主演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电影,开启她事业的高峰。

    在根据长篇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于蓝塑造的江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江姐身着旗袍罩衫,坦然走向刑场的形象,已成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1981年退休后,于蓝积极参与筹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该厂第一任厂长。

    开栏语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一大批红色艺术家走进延安这片艺术的热土,深入生活,宣扬革命,创作出《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经典文艺作品,从而激励更多的艺术家为人民书写,为群众歌唱。

    宝塔山巍然耸立,延河水奔腾不息。时隔70年,当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积淀丰饶的陕北黄土地时,仍能感受到那段荡漾激情的岁月带给人们的鼓舞、温暖和向上。

    为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70周年,鼓舞更多的艺术家践行《讲话》精神,创作优秀作品,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西安市委宣传部和西安晚报今起联合推出“激情岁月·红色艺术家访谈录”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当年在延安生活、工作过的老一辈艺术家和忠实践行《讲话》精神的当代知名艺术家的深入采访,把目光和笔触对准那些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历经艰辛却俯首深耕于文艺百花园的先行者、探索者与践行者,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更多的艺术家沿着红色艺术家的足迹前行。

    如果她当年没到延安,或许中国电影圈不会出现一个叫于蓝的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史上,或许也不会有那身着旗袍罩衫,昂首刑场的江姐形象。这位红色演员走上表演之路的过程,和她年轻时的革命经历密不可分。当时,于蓝的名字叫于佩文,到了延安后,同窗好友的母亲为她改名于蓝,寓意为青出于蓝,希望她沐浴在“万里无云的晴朗蓝天下”。

    似乎从那时起,于蓝这两个字,就注定与红色联系在一起。从延安开始的事业,在延安遇见的爱情,在延安建立起的信仰——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和陕西广播电视台的协助下,本报记者联系并专访到已年逾九旬的于蓝。言谈中,提及延安,她的深情一下子穿越过70年的时光,从清晰无比的回忆中缓缓流淌。虽然,在如今很多人看来,那段日子是艰苦和磨难的,但在于蓝眼中,却是欣喜和永远的珍藏。

    不走寻常路 “到延安去!”

    1921年出生的于蓝,与党同龄。在东北度过童年的她,在“九一八”事变后与家人逃到关内,因亲历流亡之痛,幼小的她就形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及对革命的激情和向往。

    1938年,还是学生的于蓝因为“不愿做亡国奴”“不愿给别人做太太,做花瓶”,酝酿起“离开家,抗击日寇”的想法。恰在此时,同学介绍她认识了一名中共设在平西联络点的同志,从这位同志口中,于蓝第一次听说了延安,也有了投奔的方向,“到延安去!那里是东方的莫斯科!”

    1938年9月初,于蓝和几名同志组成一支队伍,奔向革命的心脏——延安。

    “当时,很多去往延安的人都是先到达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再走到延安去,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从北平出发一路步行,就走的咱们晋察冀、晋西北,这都是咱们的地方,所以非常平安。”“平安”的代价是路途遥远,于蓝回忆,自己和女同伴赵路两个人,和队伍中的男人们一样跋山涉水,沿途路过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的封锁区,“我们觉得可不能给妇女丢脸,既要赶路,又要躲开敌人,第一天走30里,第二天走60里,慢慢地,就能走80里路了。就这样,我们走到延安。”

    那段奇险艰难的“旅程”,在于蓝的叙述中显得很是平静。因为,另一波奔涌的热浪,几乎占据了她所有记忆:“那时,爱国知识青年去延安形成一股潮流,势不可挡,在通往延安的路上,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男女青年,尽管路途遥远,而且黄土高原纵横沟壑,徒步行走需要漫长时间,可一路上大家欢快地唱着抗日歌曲,顾不上疲劳和艰辛。”

    踏上延安土地的那个瞬间,定格在于蓝的记忆深处。“那是1938年10月24日,当大家筋疲力尽地又拐过了一个山坡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啊,宝塔!’,我只觉眼前一亮——我们到延安了!”在于蓝的第一印象中,“延安城很小,东西都很简陋,街边都是卖烧饼的,卖梨的、卖枣的。”

    投入火热革命 “一次都没想过家”

    在延安清凉山下,于蓝在抗大、女大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是个真正自由的、抗日的地方。”于蓝说,到那时,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延安”。

    因为说话方言味不重,她很快被推荐到剧社,成为一名演员。在舞台上的突出表现,又让于蓝脱颖而出——组织上把她调到了鲁迅艺术文学院,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鲁艺”。

    这一年,于蓝19岁。也是在这一年,她还经历了一件人生大事——与在电影《英雄儿女》中饰演王文清的演员田方在延安结婚。

    于蓝回忆,实际上她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走上舞台,而是想学技术、筑铁路、修桥梁。“但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我体会到,文艺工作也是一种战斗的工具,它可以唤醒民众进行抗日斗争。”于蓝被编到抗大八大队后,住在清凉山下的一座旧庙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字抗大校训,处处体现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这种气氛,让于蓝快活而兴奋。她在给哥哥的信里说,“延安是世界上最苦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这个时期,于蓝在延安阅读了大量有关戏剧舞台的图书,为她日后的表演生涯打下基础。多年后,于蓝爱用一句话来概括关于鲁艺的记忆:“我一次都没有想到回家,你说怪不怪?我自己也很奇怪。”

    老人解释说,因为自己很早起就开始住校,生活很独立,到延安后的生活不仅很习惯,还挺高兴,“没有想过家,一次都没有想过。”当被记者追问,“是不是因为觉得延安就像自己的家?”于蓝笑了,“那时候不懂这说辞,就是觉得那个地方挺亲,觉得那就是我应该待的地儿。”

    到延安第二年,于蓝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清晰记得入党时的情形,那是1939年2月17日晚上,在延河边的一个窑洞里,她对着墙上挂着的一面鲜红党旗,紧握拳头,举起右手。从那一刻起,于蓝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信仰,“入党对我是个鼓舞,鼓舞我去学习,去战斗,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最难忘‘小鲁艺’‘大鲁艺’”

    在延安7年多里,最让于蓝难忘的是1942年5月30日,毛主席来“鲁艺”给大家作报告。她甚至清楚记得那天鲁艺教堂的环境以及毛主席的穿着,“那天,主席来到鲁艺所在的教堂,教堂地面是土地中夹杂着砖地,地面打扫得很干净,主席讲话的时候,周围什么都没有,就一把凳子,凳子上放了一杯茶水。主席一直站着,也不坐,也很少喝水,就一直站在那儿给我们讲。”

    于蓝回忆,自己当时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离主席挺近,“看到主席的身上也是大补丁小补丁的,一下子就觉得特别亲切了”。

    因为只是学员,于蓝并没能参加此前5月23日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因此,30日这天,她听得格外认真,“主席讲了很多东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豆芽菜’问题,以及‘大鲁艺’‘小鲁艺’的概念”。

    正如于蓝讲述,毛主席在这天对鲁艺学员职工的讲话中谈到,大家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但只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学习,这个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鉴于鲁艺曾有过片面强调提高的倾向,毛主席还说:长征经过的毛儿盖地方有许多又高又大的树,那些树也是从豆芽菜一样矮小的树苗苗长起来的。提高要以普及为基础,不要把“豆芽菜”随便踩掉了。

    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于蓝逐渐明白:演戏就要扎到生活中去,光凭感情和表演是不行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也从以前面向干部演出,逐渐走近老百姓,寻找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1942年底,鲁艺在桥儿沟首先搞起了新秧歌,把原来传统的演员丑花脸妆改成新时代农民形象,秧歌故事也改成“兄妹开荒”,亲切的故事和场景,受到延安百姓的欢迎,“当时,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周扬也跟我们说,你们在礼堂里,演那些外国戏,你自己觉得是艺术家,老百姓却不承认你。现在呢,你真正给老百姓做事,老百姓就管你叫鲁艺家,就称你为‘家’了。”

    那一年,于蓝表演的《南泥湾》秧歌由田方带队,每天要为农民演出五六场,每到一处,群众就奔走相告:“鲁艺家秧歌队来了!”这个场景,让她每每感动,也找准了自己今后事业的根基和演戏标准,“这才知道,要让老百姓认可,想要做个好演员,一定要到人民中去”。

    “窗纱做成演出服,效果挺不错”

    作为革命的大后方,当时延安条件很艰苦。

    一双朋友舍不得穿,赠送的袜子,被于蓝评为“最珍贵的结婚礼物”。至于吃饭,更是都要自己动手,“我们平时生活就是吃自己种的白菜,还不像现在吃的大白菜那么好,只有小白菜。”于蓝提及这段往事,笑着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程潜女儿:国家统一是父亲的遗愿
·下一篇:图:兰州八旬老人街头听音乐写毛主席诗词
·重庆28名女大学生扮“江姐”参观渣滓洞
·重庆28名女大学生扮“江姐”参观渣滓洞(组图)
·江姐村里忆江姐
·《红岩》档案解密:江姐证明罗广斌可靠
·《红岩》档案解密:江姐证明罗广斌可靠
·重庆建“红色高速” 江姐雷锋成广告牌主角 称商业广告污染视觉
·《红岩》档案解密:江姐证明罗广斌可靠
·《红岩》档案解密:江姐证明罗广斌可靠
·江姐之子定居美国 坦言未遵守母亲遗愿报效祖国
·重庆江姐遇难地本周四开放 杨虎城囚禁地也开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毛帅楠:去实践 去感受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
特稿:去实践 去感受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
毛帅楠:大学生走进焦裕禄民心热线——河南工业大学
特稿:大学生走进焦裕禄民心热线——河南工业大学金
毛帅楠: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
特稿: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
红笔杆:刘建、周秉钧到老红军李中权家中吊唁(组图
特稿:刘建、周秉钧到老红军李中权家中吊唁(组图)
崔大路: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红木交易中心正式启动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