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红色联播:两代军工人的信仰接力:从“炮弹大王”到阅兵观礼台(组图)
作者:铸剑
浏览次数:
2025-09-01 10:41:3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炮弹大王”甄荣典就是一个杰出的红色军工英模人物:

    甄荣典1916年出生于河北唐县,16岁给地主当雇工,17岁离家到铁路做苦工。

    他1940年入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分到军工部黄崖洞兵工厂当学徒。是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一名水车动力车工,从事炮弹生产最吃力的工种,别的工人都因体力消耗支撑不住,不到两三个月就需要轮换一次,但甄荣典深知前线的需要,在工作面前,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样样走在前头。很快他就掌握了生产技术。坚持在水力轮带旁一干就是5年。甄荣典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如果换人,就得从头学习生产技术,那要误多少工。能少误工,就能多生产一发炮弹,前方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我们的战士就会少流血。”他为了多造炮弹,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厚得连筷子也拿不稳。他人累瘦了,但精力仍十分旺盛,生产纪录从日产炮弹40余发,别人一天车五六十发炮弹,他能车100发以上;别人车到100发,他又增加到150发......

    在抗日战争紧张持续时期,百团大战后日军对红色根据地开展大规模“扫荡”尽管工作非常劳累,甄荣典还是抽时间走到工厂几里地之外选择隐蔽、埋藏机器的地方,防备日伪军的“扫荡”。每次反“扫荡”战斗中,甄荣典都站在斗争最前沿,想办法保护机器,避免被日伪军破坏。机器藏好后,他又拿起枪,带领自卫队员们打游击,与日伪军周旋。反“扫荡”结束后,立刻起出机器,恢复生产。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枪炮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历次扫荡,日军都把摧毁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使处于后方的黄崖洞兵工厂也变成了前线。每逢日军扫荡,甄荣典总是站在战斗的最前沿。

    1940年10月10日,日军3000余人兵分多路扫荡黎城、辽县清漳河两岸,侵入黄崖洞兵工厂地区。战士们英勇顽强,凭险固守。敌人的炮弹从10公里外的西井镇打出,在水腰山一带不停地轰响着,越逼越近,形势非常紧急。然而,黄崖洞兵工厂却秩序井然。甄荣典和工人们临危不惧,更加起劲地操纵着机器加急生产。日军来了,机器设备要全部转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甄荣典总是抢着抬运大件,把机器分散转移到附近一带的山谷里,埋在河滩里、水渠底,甚至是日军必经的大道上等敌人料想不到的地方。日军进入兵工厂内,一见扑了空,气急败坏地放火烧毁了厂房。厂房大部分被烧,但由于隐藏得好,机器全保住了。罗瑞卿到黄崖洞兵工厂视察,要求迅速恢复生产,限期40天内开工。甄荣典和工友们日夜苦干,只用18天就重新让机器运转了起来。

炮弹大王”甄荣典后排(左2)

    随着前方战局的发展和日军对华北根据地“三光”政策的加剧,黄崖洞兵工厂面临的困难和考验更加艰巨。1941年11月11日,日军坂垣师团出动5000余人,分多路重兵进犯黄崖洞。驻守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挥下英勇抗击,激战8天8夜,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掩护了兵工厂安全转移。但由于被日军摧毁严重,埋藏在防空洞内的机器被炸得七零八碎。甄荣典和工友们硬是将破损严重的机床先拼凑对接上,再用道轨上下夹持好,最后用螺丝拧紧。没有床脚,就用板凳代替;车床机头没法修,就用塔轮、皮带轮安上轴顶替。最大的困难是缺动力,他们就在大磨盘当中打个四方眼,眼里穿上铁轴把当摇把,靠8个人共同摇动磨盘转动来带动车床运转。后来,他们又把工房搬到漳河边,利用水车代替人力。传递皮带磨断了,他们就把粗麻绳涂抹上松香或淋上水变涩当皮带。砂轮、刀具用废了,他们就上山采来砂石制成土砂轮,道轨钢上焊上锋钢制成土刀具……就这样,通过甄荣典和工友们的不懈努力,黄崖洞兵工厂的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在日寇扫荡时,甄荣典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边,想出种种巧妙办法保护机器,来避开敌人的破坏。他常在工作极度疲倦之后,还一个人走到离工厂三五里外,选择埋藏机器的好地方。敌人来了,他把机器埋在大河滩里、水渠底,甚至敌人必经的大道上,自己则变成一个英勇的自卫队员,露宿在冬天的山野里,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捉迷藏”,保护着军工生产的“命根子”。1940年冬天,甄荣典和1000多名工人兄弟一起胜利完成华龙山突围。1942年5月大扫荡,敌人把太行山围得水泄不通,像篦梳一般在荒山绝岩里清剿了一个月。那时全厂工人都奉命向远处转移,但甄荣典不愿意离开工厂太远,自动和几个自卫队员留在敌人的清剿圈内,跟敌人坚持斗争。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日本鬼子也把主力压到华北正面战场,不光是找寻八路军主力,还袭击八路军的重要目标。我军优秀领导人左权同志在反“扫荡”中英勇牺牲在了十字岭。甄荣典闻讯后十分悲痛,他决心要化悲痛为力量,下定决心多生产炮弹,多消灭鬼子,为死难者报仇!于是,甄荣典什么也不顾,就是一门心思在车床旁车炮弹的外圆,一天60颗,一天100颗,一天300颗……这一串串的数字,看似平常却实在不平常,这是甄荣典以主人公意识、以正义者的开阔心胸,甄荣典的双手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吃饭时筷子都拿不稳。甄荣典以满腔的热情和忘我的干劲投入到了制造枪支弹药中,别人正常班产60发。他班产100发在其他人赶上他后,他又利用班前工余时间整好毛坯,磨好刀具,检修好机器,将班产量上升到150发。再等其他人赶上他后,他又钻研技术,改单刀车削为双刀车削,大幅度提高工效,使班产量猛增到400发,甚至在后来创造出了75秒车一发炮弹外圆和班产480发的惊人纪录。 “把岗位当战场、把机床当刀枪”, 他带领大家多造炮弹,维修设备,改进工具,开展生产竞赛活动,一次次刷新纪录,那年,在涉县温村召开的“新劳模旗手”表彰大会上,一位首长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你为抗战立功了”,“你是咱们的炮弹大王”。自那时起,“炮弹大王”的名号便迅速在太行山区传播开来。甄荣典被赞誉为“炮弹大王”,成为边区政府号召全边区人民学习的榜样。

    1943年4月17日,军工部召开第四届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开展学习甄荣典运动的决定,号召全体职工学甄荣典、赶甄荣典,争当甄荣典式的劳动模范。在甄荣典的带动下,全厂职工你追我赶、加班加点,革新技术、提高质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高潮。甄荣典出席晋冀鲁豫边区总工会“新劳动者旗手竞选和表彰大会”,获得“新劳动者旗手”第一名,被誉为“炮弹大王”。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八路军军工部由工会主席李鑫德带队,十八英雄代表军工部参加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暨战绩、生产展览联合大会”,甄荣典被评为“一等劳动英雄”。

    群英会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济济一堂,会上各路英雄交流了经验,大会一致选举了“炮弹大王”军工部代表甄荣典为边区劳动英雄旗手。

这是当时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的太行区新华日报介绍甄荣典的事迹(1944年12月)

    1945年抗战大反攻前夕,军工部新成立的一座炮弹厂,开工20多天还不见成品。甄荣典听说后心里着急,主动要求到新建的炮弹厂工作。在那里他不仅自己带头干,还团结大家一起干,第一天就造出了45颗大炮弹,极大地振奋了工人们的士气,把全厂的产量带动了起来,他把工人组织团结在一起开展“创建刘伯承工厂运动”和“炮弹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南下中原的刘邓大军。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军工部赞扬他:甄荣典走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搞得呱呱叫!

    甄荣典常说:“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我们兵工战士,多造炮弹就是对革命最大的贡献,只要对革命有利,我就一直干下去。”对革命有利、为革命胜利。这就是人民兵工最崇高的信仰、最坚定的追求!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甄荣典和工友们十分兴奋,但很快又听到国民党的军队乘机进攻解放区的消息,又十分愤怒。前线紧张,炮弹需求量激增,上级下达的突击生产任务增加了好几倍!甄荣典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提出了挑战,工友们纷纷应战,在全厂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生产情绪和劳动干劲日益高涨,甄荣典更是创造出了日车135发八二炮弹壳的又一个惊人纪录。1947年,在军工部开展的“创造刘伯承工厂运动”中,甄荣典荣立大功,荣获“英雄本色”锦旗。

    1948年,他又以中国青工代表的身份,前往波兰华沙出席了世界青工代表会议,为中国工人阶级争了光。

    1948年,甄荣典访问了苏联莫斯科,回国之后写了有关访苏的文章。

    1949年10月到兵工职业学校学习,11月参加了山西省工人代表大会。

    1950年9月25日,甄荣典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和宴请,并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国庆典礼。

    甄荣典先后任华北兵工工会主席、太原市总工会和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

    甄荣典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候补委员,全国总工会第六届、第九届执行委员和第七届、第八届候补委员。

在北京参加工会九大会议时甄荣典(右3)、吴运铎(右5)

    2000年3月5日,这位红色军工战士,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建设时期,为军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楷模走完了他不平凡而光辉的一生。2005年甄荣典以其杰出的贡献入选《永远的丰碑》!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座谈会上讲话中将甄荣典列为中国工人阶级和革命战争年代的劳模典范,称赞他为“新劳动运动旗手”为他军工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英雄甄荣典后代甄建民的感慨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后代,受邀赴京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观看9.3大阅兵纪念盛典。

    在甄建民记忆中,他的父亲甄荣典与其他人的父亲一样,普普通通,他做人低调,从不炫耀,我只是知道他早年在黄崖洞兵工厂工作,至于什么“劳动英雄”“炮弹大王”这事父亲却很少给我们讲起。

1970年甄建民入伍前照的全家福

    甄建民1970年12月入伍,1973年5月入党。1976年复原分配到中电二所(军工企业),先后从事团委、宣传、纪检监察等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以“把一切献给党”为精神内核,他时时以一名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018年甄建民随太行军工的后代重走父辈路的红色旅游来到黄崖洞,亲身体验了解父辈的经历:深深感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甄建民深深感悟到:太行军工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一切为了前线,把岗位当战场,把机器作刀枪。他们拼命工作的力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源于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

    2021年7月,甄建民作为太行军工后代,荣幸参加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这莫大的荣誉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责任。祖国军工的强大,离不开几代军工人的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永远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品格。

    甄建民怀着深厚的情感对我说:“能有这样的机会作为军工后代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九三阅兵”的观礼,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们军工后代的荣耀,我们的父辈在九泉之下定会感到欣慰。甄荣典在世时面对诸多的荣誉他常说,自己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这成绩的取得是大家的努力,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这荣誉应属于太行军工这个英雄的群体。作为太行军工的后代,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这更是一种责任和激励。我们要携手一起传承发扬,父辈的革命精神,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为建设强大的国防而拼搏奋斗。”

    当太行军工群群友得知甄建民要去参加阅兵活动,纷纷为他点赞;祝贺甄建民参加阅兵活动,群里的抗日老兵后代都倍感自豪光荣;热烈祝贺甄建民参加九.三阅兵; 祝贺甄建民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您代表太行山軍工儿女赴京参加《9月3日阅兵观礼》,我们为您高兴!与您同享幸福时光!我们是太行山軍工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愿父辈们的奋斗精神万古长青!

祝贺甄建民参加九三

阅兵

倭寇铁蹄踏华夏,卢沟烽火卷狂澜!
烧杀抢掠无天日,太行怒吼震山川!
全民皆兵齐参战,父辈持枪子擎幡。
左权将军血染旗,狼牙五壮铸英魂。
百团大战破囚笼,地道伏击敌胆寒。
沁源围困歼日寇,麻雀战术显奇观。
抗日峰火燃神州,神奇游击震太行。
先辈浴血创基业,红旗漫卷映苍茫。
红色二代党未忘,建民承志续荣光。
盛世中华威武强,九三阅兵展雄风。
铁甲如潮昭国魄,战鹰呼啸傲苍穹。
太行精神薪火传,护佑山河万代昌!

(来自太行军工群)

    本文经甄荣典老英雄后代提供珍贵素材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联播:铭记历史 铸就和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展暨国防教育研讨会将于8月30日在京举行(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联播:铭记历史 铸就和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
·红色头条: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全文)
·红色头条:习近平的英雄观(组图)
·特稿:无名丰碑,永恒赤诚——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缅怀无名英烈(组图)
·李慎明、张顺洪: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兼论国共两党抗战中思想上政治上
·红色头条:李慎明、张顺洪: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兼论国共两党抗战中思
·红色头条-陈先义:世界翘首中国阅兵
·特稿:浙川两地文艺工作者开展红色采风活动接受革命教育(组图)
·特稿:南雄举行八路军三五九旅东纵珠纵革命后代考察调研座谈会(组图)
·特稿:政和县推进零散烈士墓迁葬,让英烈魂归“家园”(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联播:两代军工人的信仰接力:从“炮弹
张文宏坦言:80岁以上老人,多半逃不过这7个
红色联播:铭记历史 铸就和平 中国人民抗日
红色头条: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欢迎宴
当代新词:《两甩袖·数权思维》
红色头条:习近平的英雄观(组图)
十年行动 捐助4824名寒门学子“2025晋绥情·
无名丰碑,永恒赤诚——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郭李灵:无名丰碑,永恒赤诚——抗战胜利80
特稿:无名丰碑,永恒赤诚——抗战胜利80周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