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歌,经典作品熠熠生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诗词中的家国大义,感受古人的爱国情怀,一直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意念。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深沉的爱与责任。
“黄河歌者”张光年(1913-2002),又名光未然,襄阳老河口人。回望已经走过的抗战百年征途,他不论身处何地,都心念祖国。那不朽的黄河绝唱——《黄河大合唱》,也将像奔流的黄河一样,永恒地流传下去,这绝非是一种偶然。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35年,张光年在汉口创作了独幕剧《阿银姑娘》。该剧序曲《五月的鲜花》经阎述诗谱曲后,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感染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1938年4月,张光年用“以天下为已任”家国情怀,以上海救亡队演剧七队队长身份回到襄阳,恢复襄阳党组织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率领演剧七队在襄阳各学校和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对鄂北文化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动人心的旋律响起,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呈现在人们眼前。这首歌出自《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1938年,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时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队去往西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途经陕北东渡黄河时,被眼前奔腾呼啸的黄河和船工号子的铿锵所震撼,在前线意外受伤,被送往延安接受治疗。渡河的经历以及抗日前线的见闻,让他萌生了创作长篇诗歌的想法。在延安,光未然与好友冼星海重逢,这也成就了他们的最后一次合作。
1939年春节,光未然给战友们朗诵新作《黄河吟》,当时在场的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他突然站起来一把抓住稿子,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回去后,冼星海立即投入创作,在窑洞里连续写作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的谱曲。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第一次试演,并于5月11日为党中央领导进行正式演出。周恩来为这部音乐史诗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是中国民族战斗的英雄史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空前的觉醒,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无独有偶。“忽然,柳林一片,锣鼓喧天,五步一家茶馆,五步一座戏园,河南坠子配着音调的丝弦,汉调京腔争鸣着鼓板,如雨的汗,不断的烟,山东的马戏人海人山。在这虚浮的繁闹里面,却有一股鸣声不大的清泉,流到桐柏,流到襄樊,流到大洪大别几座雄山,会合着血的渠流,血的溪涧,浩浩荡荡,流成了血的长川;它以泉的清明,血的激溅,镇定如山,疾驰如箭,教暴敌的骄狂变为羞愧;与这清泉为伴,诗人弹弄着琴弦,多少超人的勇敢,多少血肉的奇谈,在桐柏山前,在襄河两岸,每一个故事都是哀艳的诗篇。这清清的泉水,激动着那血的长川,出席今夜出袭,明朝应战,最近的目标是夺回武汉!”1939年,老舍跟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慰劳团先到西安,而后绕过潼关,到洛阳。由洛阳到襄樊老河口,创作一首《老河口》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样的家国情怀代代绵延不止,最终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80多年过去了,张光年与老舍于北京溘然长逝。然而,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作品,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忘,相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从爱国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侵略者的蔑视,对国家的热爱。诗人们哪怕明知会战死沙场,哪怕明知无法魂归故里,但依旧不曾后退一步,令人心生敬佩。这些抗战诗词吼出了中华民族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不懈奋斗。如今 ,和平年代英雄逝去,留下的绝不仅仅是被人称赞的事迹,还有“家国大义”是诗歌之魂的精神。先辈永垂不朽,吾辈定当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