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回想毛泽东在中秋佳节写的一首诗(组图)
2021-09-22 14:56:43
来源:盟北朝阳医务支部
作者:穆军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题材的诗词,是其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头,可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可以看出,国内战争时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诗人着力创作的数十首诗词,生动再现、描述了战争中那些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和情景。其中有一首是在1947年中秋佳节,就是71年前的中秋节,毛泽东转战陕北过程中,在闻听捷报频传的兴奋中,调墨挥笔,畅想着革命胜利的即将来临,饱含激情地写就了一首大气磅礴而有别具一格的诗词。

    在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来到陕北延安,1937-1947年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十年,正是在延安,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了得到书籍,他四处脱人购买,譬如他经常委托叶剑英同志等从国统区城市里购买。在毛泽东博览群书,披沙拣金,从书中汲取营养,书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通过非凡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古老的陕北黄土地上诞生形成。

    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内战,进入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解放战争,蒋介石采取重点进攻,进攻延安。胡宗南率领23万军队大举进犯延安,毛泽东离开他住了整整十年的延安古城。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为了在陕北拖住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他率领着小小的司令部转战陕北。五十四岁的毛泽东,骑着一匹大青马,或拄着一根竹竿,行进在延川、清涧、子长、子洲、佳县、靖边的陇埂沟头,指挥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解放战争。转战陕北的毛泽东,站在高处举目四望,凹凸不平、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峁,在阳光的抚摸下,犹如布满老人额头或深或浅的皱纹。在看不到边的皱纹里,藏伏着历史的智慧,密锁着神秘的风采,孕育着生命的力量,记载着民族的兴衰。它们相互激荡化合,似乎酝酿出千滋万味的浓酒,被毛泽东一古脑儿地喝了下去。在枕戈待旦的日子里,骑在马上的毛泽东重又找回了在长征途中一再迸发的诗情和想象,重新回到马背诗人的岁月。

    毛泽东在1934-1936年长征途中,共写了九首诗词:从1934年《清平乐·会昌》开始,先后在长征途中写下《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到吴起镇后写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然后1936年初东征时候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在1936年底,在保安就要迁居延安的时候,最后用电报的形式写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在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毛泽东似乎整天面对的是书桌、会议、电信、文件,或者是讲话和接见。一束束阳光射进窑洞,不时还传来战士们和文化人欢乐的歌声。不见了险关、急流,不见了马蹄、追兵,耳边没有了枪声,身旁没有了鲜血,似乎也就缺少了酝酿诗情的动力和冲破空间的想象。从1937年到1947年初,在延安居住的整整十年时间里,在毛泽东留下的几百万字的文稿中,却只有一首诗作,一首追悼战死沙场的抗日将领戴安澜的五律。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1年多的时间里,他重又开始了马背诗人的诗词创作。“马上低吟三五句,灯前速记六七行”,把激情变成情景交融的语言故乡,停歇十年的诗笔,终于在1947年挥洒启动——第一首为这首《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边关的战争渐渐奏起胜利的凯歌。随着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几次大捷,到1947年9月,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已经扭转了陕北战局,歼灭了大量胡宗南军队的有生力量。在9月29日这天,适逢中秋佳节,略有闲暇的毛泽东高兴地写了一首《五律·喜闻捷报》。

秋风渡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名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1947年的中秋佳节之日,傍晚,毛泽东乘着月色,漫步在黄河岸边的小路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又圆又亮傍着淡淡的白云,悄然间从南面的山峦间脱颖而出。由圆月而联想到中秋佳节,再忆及故里的乡亲,强烈的乡愁涌上了作者的心头,一首小诗在他脑际闪烁。毛泽东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下“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并于战乱中直白道出“家书抵万金”般想妻年儿之心。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祈盼丰收、幸福的内涵。在捷报传来时的感受,毛泽东油然而生的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军民们载歌载舞奏响了欢乐的歌声,饱受胡匪蹂躏后的人们终于能过上一个团圆、祥和的中秋佳节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是毛泽东的真实情感所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罗援将军:梨花颂
·下一篇:无
·罗援将军:梨花颂
·特稿:红色教育 从娃娃抓起——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少儿红色教育实践案例
·特稿:大雨落幽燕 中秋逐梦圆——“迎中秋 颂党恩”河北省曲艺戏曲惠民展演圆满成功(
·八路军研究会冀热察·冀热辽分会成立三周年暨压舱石故事汇中秋茶话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回忆往事
·特稿: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组图)
·特稿:弘扬抗战精神 赓续百年薪火——我了解的京华红色精神(图)
·特稿:踏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中红头条: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网络征集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特稿:党内同志关系的光辉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与著名劳模吕玉兰的交往故事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回想毛泽东在中秋佳节写的一首诗(组图)
罗援将军:梨花颂
红色教育 从娃娃抓起——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少儿红色教
李崎:红色教育 从娃娃抓起——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少儿
特稿:红色教育 从娃娃抓起——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少儿
特稿:大雨落幽燕 中秋逐梦圆——“迎中秋 颂党恩”
赜酒——用古老文化传承,用工匠精神打造(组图)
党内同志关系的光辉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与著名劳模
党内同志关系的光辉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与著名劳模
八路军研究会冀热察·冀热辽分会成立三周年暨压舱石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