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林式”的割据与建军特点考析
2009-06-23 15:07:48
作者:王健英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纪念建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对“东井冈”“李文林式”根据地与红军创建进行专题学术研究很有必要。长期以来,受“AB团”问题影响,党史军史界对东固为中心的根据地和红二、四团的研究不够,缺乏交流,论著少,且见解不够统一。因而已出版的权威性著作,对她创建时间、固有特点和历史作用,其说不一,应属正常现象。我虽从事党史军史教学与研究多年,对这一专题未作过深入探讨。近期经查阅有关文献史料,拜读有关论述,谈些见解,供参考。
    一、“李文林式”根据地与红二、四团的创建特点
    1927年11月12日举行东固起义获胜后,自1928年春起,开始创建以东固为中心的割据和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九纵队,至1929年2月正式形成以东固为中心区遍及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于都等县的赣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称“东固则是另一种形式”,称为“李文林式”。客观审视,同“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比较,确有其独具的特点。概括讲,是由当地中共组织领导农民暴动建立工农武装、独立创建“土生土长”的农村根据地,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代表了湘鄂赣、洪湖、鄂豫边、闽西等居多数农村根据地的类型,为创造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其主要特点:
    1、实行“秘密割据”与公开游击相结合,从秘密逐步走向公开。东固暴动胜利后,立即将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转入秘密状态。初期并未成立公开的革命政权,党通过秘密的农民协会领导贫苦农民,农会管理农村一切事项,成为实际上的红色政权。只有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同第九纵队公开活动,进行游击斗争。东固山区“有很好的群众”,“反军下乡群众登山,反军一走群众回来”。农民群众拥护党组织和农会,对敌人严格保密,反动军队地主民团来,受损失很少。其他公开割据地区,敌军“会剿”均受破坏,遭镇压。如毛泽东所言,湘赣“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组织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⑴东固党和农会组织实行秘密割据与七、九纵队采取公开游击相结合的形式,适用于全国更多农村进行武装割据斗争。确实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2、“一切听命于党组织”。中共组织扎根深,领导作用强,政策正确。即“有很好的党”,“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由东固籍党员赖经邦、高克念、刘经化、汪安国、曾炳春等为领导骨干的中共东固支部、东龙区委、东固区委,正确执行贯彻党中央、江西省委和赣西特委的正确方针政策。重视从东固地区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非常熟悉的广大贫苦农民。既敢于适时发动暴动、奔袭打土豪,四面扩展,攻打地主靖卫团,又认真执行正确政策,不随意烧杀,并未犯“左”倾盲动错误。尤其是党组织严密巩固,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如陈毅向中央报告所言,“在该地没有公开政权的机关,一切听命于党的指挥。”⑵毛泽东则强调称,“他们是绝对的党的领导”。与井冈山红四军有毛泽东、朱德,湘鄂边有贺龙,赣东北有方志敏的个人领导作用突出不同,东固根据地和红二、四团则主要依靠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作用,而不是个人。“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一切问题都要在各级党的会议上议决”。⑶这个令毛泽东、陈毅印象深刻的特点,更适用于赣南、闽西、湘鄂赣、洪湖、鄂豫皖等多数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
    3、以农军为基干同争取绿林武装相结合,重视加强政治建军。中央八七会议决议强调建立真正的工农革命军队,要以农民暴动为主力。新型的人民军队是在农村土地革命战争中产生出来的。与毛泽东、朱德和贺龙的以正式革命军队或旧部为基干不同,江西红军独立二、四团是以农民武装为基干与争取绿林武装相结合,从东固暴动为起点,从游击队、工农革命军第七、九纵队等发展扩大成立的。从建军开始就完全置于中共组织绝对领导之下,并重视吸取井冈山“朱毛红军”的建军经验,加强政治建军。客观比较,就建军原则制度而言,在全党是紧跟“朱毛红军”之后,第二支实行正确原则来建军的正式红军。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称红四军、湘赣边界部队(指红五军)、“江西第二、四团……,这三部分,大体来说,都可说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正式军队,都是从最困难的反革命高潮下创造出来的”。(给中央报告)13天后毛泽东在给林彪的长信中,又进而称赞“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直是惭愧万分……他们是绝对的党的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⑷当年5月4日《江西工作报告》(给中央)称,红二、四团“组织……团委”,“每连有一个(支部),团部有政治部”,“支部分小组”,“团部、政治部、士委会为不相属之三平行机关对内外均连署”。“官兵除作战指挥外,都是站在平等地位的,官兵间的感情很念切,每月的生活补助费,也是一样开支。”红二团成立政治部是红军中最早之一,于1928年9月(最早红五军是8月)。红四军1929年3月才正式成立。很明显,在古田会议以前,除红四军(前委内部存在尖锐分歧)外,江西红军独立二团是实行党的绝对领导、加强政治建军最好的一支正式红军。
    4、采取“固定区域割据”与“变动不居的游击”相结合,作战机动灵活,波浪式发展。东固山区不仅“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还“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东固的“秘密割据”坚持了一年半时间(从1928年春到1929年10月东固苏维埃政府公开成立),根据地与红军不断发展扩大,主要是党和红军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战术。一方面党和农会坚持秘密割据,东固区委、各支部及各村农会组织不断巩固发展,敌军“会剿”则上山,敌军一走就下山,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紧紧依据广大贫苦农民群众,使固定的东固割据区始终未被敌人占领或破坏。另一方面红军自七、九纵队至红二、四团并不固守于东固山区,而是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以东固山区为依托,对弱敌则坚决打击歼灭,对强敌则跳出东固,吸引敌军跟追利用熟悉地形甩掉或歼其小部;向南、西、北、东四周游击,同当地党组织与游击队协同,攻乐安、占兴国,逐步扩大正式红军、扩大红色割剧区域,波浪式发展。正是采取了正确政策和战术,逐步建立起以东固为中心包括吉安、吉水、兴国、泰和、永丰等五六县的赣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2月红四军抵达东固休整,前委决定“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纵(踪)穷追的政策。”⑸1930年4月红四军军委代书记熊寿祺在报告中称,“鉴于过去经验,傍着发展有成效,流动游击只徒劳。”“在敌人数次会剿之后不但不消灭,还继续扩大与发展,使群众更能认识他本身的力量,而奋勇的斗争起来,更便利而更有实效的扩大赤色区域。”例如“第一如湘赣边界……。第二是东固和桥头原先有党,经过江西二、四团的奋斗及四军之帮助,发展扩大成为赣西南赣江东岸一大块赤色政权。第三是闽西。”⑹把东固根据地与红二、四团排在井冈山与红四军之后,可见当年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共同前委”是多么看重。
    5、重视在固定割据区内做建设工作。能“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以坚持长期斗争。红四军在湘赣边界也做,但主力走后遭破坏;贺龙部与方志敏部做的较晚。而东固由于实行“秘密割据”,做得早,未遭破坏。东固党组织通过农民协会,先后创办修械所、被服厂、消费合作社、红军医院、平民银行、平民小学、赤色邮政分局等。不需红二、四团专门分兵发动群众,而由当地党统一领导进行。由于重视根据地内的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因而保证了红二、四团有足够的给养。“他们经常是一角五分一天士兵伙食,从不发生经济问题。”加强根据地全面建设,是坚持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坚定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它是党和红军关心根据地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是给广大贫苦农民的定心丸,表明共产党和红军不会离开他们,反“会剿”是为保卫他们的胜利果实,不允许土豪劣绅地主反攻倒算。所谓“红色割据”,决非占山为王祸害百姓,而是做建设工作,为百姓谋福利。
    以上五点是笔者的见解,主要根据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并参考已有论述形成的,提供参考。
    二、“李文林式”根据地和红二、四团的历史贡献
    肯定创建与发展的五个特点,已经涉及到其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过去长期对其评价不高,确实不客观、不公正。已出版的权威著作对其评论不足、评价偏低的现状,笔者认为理应求得有所改进。究竟应该从何角度、以什么为主要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似应有四条:其一,从全党全军全国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高度,纵观全局进行客观比较,不带个人感情坚持实事求是;其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按照历史实践结果去权衡其功过是非。不仅仅根据某个中央领导人讲法下结论。其三,以党中央历史决议、有关正确决议表述为依据,充分考虑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等的论述。其四,充分集中党史军史界深入研究形成的较统一的共识。用这几条衡量审视,笔者认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和红二、四团的历史贡献有四点: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浅谈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几个基本问题
·下一篇:关于史沫特莱对东固苏区的记述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