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决定胜负 细节影响成败——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役讲解词
2009-06-23 09:39:42
作者:丁仁祥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1931年5月在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二次“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红军“以少胜多”的一次典型战役。当时蒋介石出动了23个师,5个旅,还有3个航空队,总共约20万人的兵力,以改组后的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代行“围剿”军总司令职权,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略,妄图对我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进行围歼。毛泽东、朱德坚持“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逐渐退至根据地前沿地带,红一方面军3万多人马集中在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苏区范围,从“牛角尖”上突破,自西向东横扫,从富田打到建宁,行程七百余里,在5月16日至31日15天期间打了5仗,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今天我的讲解,主要结合战役的过程,重点介绍这次战役从准备到胜利结束的几个特点:
    一、依靠苏区军民整体力量优势的发挥,坚持“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毫不动摇。
    什么叫做“诱敌深入”的战略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敌人引诱进纵深地区,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住战机,把敌人歼灭掉。但是这个纵深地区是个什么地区呢?它必须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或者叫做核心区域,换一句话说,仗必须放到根据地来打。究其实质,也是一个战场的选择问题。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很注意研究、总结这个问题。当时红四军有一个14条作战原则,其中第五条叫做:“在没有党及群众组织的地方,不轻易作战。有党有群众的地方,我军有极大扶助如运输、救护、扰敌、侦探等,敌人处于孤立地位,与之作战比较有胜利的把握,即不幸失败亦有法收容。”①这里讲的就是在根据地作战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把战场选在根据地是红军胜利的一个法宝,在井冈山时期是这样,转战赣西南、闽西也是这样。1929年7月在闽西,毛泽东就提出了“诱敌入赤色区击破一面”②的思想;1930年2月,在二七会议结束之后研究如何打唐云山旅,毛泽东又明确指示:“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同(他)作战”;③1930年10月罗坊会议期间,毛泽东更是精辟地概括为“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由此可以看出,“诱敌深入”从井冈山时期萌芽,到第一次反“围剿”实战运用,是一脉相承,不断总结发扬光大。第二次反“围剿”期间,要不要继续实行“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是经过了几次激烈争论的。当时有人主张离开根据地把红军带走,“跑”到四川去;也有人主张分兵退敌,和第一次反“围剿”时期“夹江而击”的说法是同一个主张,但毛泽东力排众议,毫不动摇,最终以正确的主张说服了大家。“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一个根本,就是依靠苏区即根据地军民整体力量优势的发挥,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诱敌深入”的本义。尽管当时根据地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不能完全有组织地保证红军的经费和给养,很大一部分是靠红军自己筹款和办给养,但实际上,苏区党政组织和广大军民还是倾其全力帮助支持红军打仗,毛泽东、朱德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极力坚持“诱敌深入”这一战略方针。必须特别强调“诱敌深入”是以“苏区军民整体力量优势发挥”为前提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叫做“举国体制”,上下一致,军民同心。例如,在1931年3月7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地方武装应配合红军作战的通令》,向地方武装提出了“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盲敌”等10项任务。3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总部、赣西南特区委(代行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联合召集各县地方武装负责人联席会议,讨论地方武装的任务、编制、战术训练等问题,决定组织东西南北中5个指挥部领导地方武装,同时将赣西南苏区划分为9个战区,每个战区都有自己明确的战斗任务。随后,3月20在宁都黄陂召开了苏区军民誓师大会,并由苏区中央局印发了《争取第二次大战胜利的宣传大纲》,作为战前“鼓动群众最切要的村料”发给广大苏区群众;不久又召开了各县、区苏维埃主席联席会议,研究如何向广大群众做好反“围剿”的宣传鼓动和动员群众参战等工作。4月23日进驻东固敖上以后,5月1日、11日两次召开了苏区军民宣传动员和歼敌誓师大会。为了减轻群众负担,红一方面军总部专门下发了红军战士帮助群众插秧莳田的命令,制定了“莳好田,打好战”的工作目标。在此之前,苏区中央局和毛泽东专门解决了土地所有权的政策问题,即明确土地私有,而不是当时一些地方领导人所主张的“集体农场制”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主张。这样把军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到以集中全部力量行反“围剿”战争这样一个主攻方向上。这种战争时期开始形成的上下发动、军民联动体制,使我们红军在人数上的劣势(3万人马)变成了优势(参战人员达数十万、几十万),同时由于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参战支持,使得红军装备上的劣势也得以弥补。整体优势的发挥,是远远超出敌人的想象。在这里“以少胜多”实际是“以多胜少”,因为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方向集中在同一个地区。所以毛泽东、朱德一再强调:根据地的条件、人民的条件,对于红军作战来讲是最重要的条件。“兵民是胜利之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用兵录——大柏地战斗(1929.2.10-11)
·下一篇:井冈山——东固——中央苏区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历程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