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推算,仙女庵的历史至今几近500年。
又据载:
庵中堂一龛香火,供奉三仙女遗像、如来诸佛、诸大菩萨,左右两座,色相如生者,四六诸天、二九罗汉也。香炉钟鼓,花瓶铮磬,我先人遗置,未假外人一丝一粟。其各小品玩器,沾圣惠而贡献者,固亦有之。
佛座后即招僧习惮之所,蒲团满座;贝页堆几状;经悉藏其处。左阶进为僧舍,卧云居香,积厨空门,受用绝胜,世味膏梁;右阶进为客堂,古书、名画四壁,西厢琴数张,棋一局。偶尔勾留,有山中七月,世上千年之乐,故虽茅茨土阶而文人学士、官绅贵介,登斯堂也,莫不尘念悉捐,流连不忍去。盖松、竹、泉、石、草、木、花、鸟,皆有仙气也。敬为图画,一以纪先人之遗绪,一以纪名胜之大概也。
想来,仙女庵初创之时,极为简陋,与一般农家茅舍并无两样――毛鉴起初住在山下,后来,他受到韶氏三女山居修道成仙而去的感悟,便独自爬上韶峰,因流恋林中景象,厌倦世态炎凉,乃于白石泉边、方竹丛中,搭起一间茅棚,专心吃斋念佛:这个时候,韶峰顶上,早就有了一座韶峰庵,附近还有白莲庵,但这两座庵均为那边的湘乡人所建,不过,佛的博爱、宽容,是允许众庵并存的。由明而清,到毛姓第二次修族谱绘仙女庵图并作图说,已历400年,仙女庵虽其规模仍不算大,但佛事陈设器物,诸如女仙像、菩萨、香炉、钟鼓、花瓶、等已一应俱全;而最为珍贵的是,这座外表简陋的庵堂,内部的艺术氛围极浓,不但古书名画满壁,而且竟有“琴数张”、“棋一局”,试想在这山高林密处,溪水叮咚,松风阵阵,竹叶沙沙,悠扬的古筝,倏然荡起,唐诗宋词,伴了钟鸣磬响。何等的令人心醉!
仙女庵给韶山冲创造了一个如此神妙的环境,更不用说,本来就存在于此的舜帝驻韶乐、三女升仙、杜鹃花王之类的传说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载在《韶山毛氏族谱》中的《仙女庵记》:
仙女庵在湘潭七都七甲仙女峰之腰。山因庵传耶?庵因山传耶?山因庵传则庵重,庵因山传山重。予则曰:均非然!
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山以仙女名,是山与庵皆因仙女而名。庵不必假乎山,山不必假乎庵,直皆假乎仙女也。
夫仙女山即韶山,潭州名胜也。一名韶峰,又名扑头山;去县西九十里,连湘宁界,绵亘百余里,其峰岩尧插汉,为诸山之祖;故潭、湘邑乘均载之,省志亦登之,《广舆记》、《卧游册》皆刊之。
世传大舜南巡,奏乐于此,九成凤凰来仪,故曰韶。仙女即指娥皇宫也。上有凤音桥、凤仪亭遗址。又传韶氏三女修道于此,有凤凰含天书至,女皆白日飞升。今尚有姻脂井、仙女遗像。
峰上有奇花异草、好鸟珍禽。跻其巅,南岳、洞庭望之如咫尺,游览题咏有:“绝顶才宽三五尺,此身知在几重天”之句,盖形容其高也。
吾祖鉴公,自前明隐居此山,披荆斩棘,结一茅庵,以供如来。松间听月,石上观泉,四时花鸟,一尘不到。诚哉别有天地,非复人间矣。
庵左有白石泉古井,前有飞来船石,后有四方竹,右有核桃古木;当庵一松,参天蔽日,古致盎然者,六朝松是也。官贵文人,登临不绝,唱和题咏,翰墨满壁。古佛场即诗人打坐场也!胜境仙景,真有令人一步一回头,低徊不忍去者!
噫!吾祖宗之遗泽,遥遥数百年,香火如新,后之孙子当世守不替焉。
这一篇庵记写得有声有色,极细致地描写了仙女庵周围的景物,而这正是一个特别适合佛教生存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慈悦庵是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二座佛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