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记有通讯联络和家庭住址的小纸条,保存了四十多年,这是一种怎样的军民情谊?我从青壮年步入耄耋之年,当年工程兵6中队通讯员十八岁的林介长,也过花甲之年,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友谊永恒没变。不仅使我心潮彭拜,思绪万千.....
地震后,根据开滦党委的指示,把开滦二中列为重点工程。震后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213部队6中队,奉命开进开滦二中,帮助我们重建校园。通讯员林介长成为工程兵联系学校的桥梁。周末晚上,还带着他的战友来家看黑白电视,军民关系非常温馨。说起6中队,他们是一个连的编制,可是他们竟多达260多人,可谓是一个加强连!这是一支劳武结合的基建工程兵部队,机械化程度很高,几天的时间就把校园的全部废墟清理完毕。我去工地看到:在赤日炎炎地夏季,工程兵战士们个个生龙活虎般地苦战鏖战,军衣上浸透了汗水。机械的轰鸣声声入耳,震动机打地基、滚筒车搅拌水泥浆、浇灌地位粱、挥动瓦刀砌砖墙,各司其职,那“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醒目标语,悬挂在工地上。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拼赶工期,硬在冬季到来以前,完成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大饭厅的工程,让全体师生在温暖的教室里,开始了新的教学活动。
转眼48年了,当年的工程兵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在各个岗位劳动的军人风姿,还历历在目,他们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地精神风貌,深深地刻记在我的脑海里。团长曽告诉我:他们这支队伍,在完成唐山抗震救灾后将集体转业,部队编制随即撤销。但是,他们抗震救灾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写在20世纪人类抗击自然灾害最壮烈地史册上。
完成工期任务,工程兵走了,但我们形成的军民关系,却牢固地捆绑在一起。2019年的春天,我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温州的电话,当年通讯员林介长说:我们在开滦唐家庄矿抗震救灾的工程兵,来自福建、四川、广西、湖南、山西、河北、内蒙的战友们,要返回抗震救灾唐家庄驻地,相聚共叙抗震救灾战友情,浏览唐山发展的新面貌,我听了非常高兴。过了几天他们便如期而至。
4月30日上午,我和当年的共青团学生干部郭奉贤,开车陪同当年抗震救灾老兵代表林介长、何跃进、缪存宝夫妇一行8人,兴致勃勃地游览唐山南湖公园,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所在地。郭奉贤解说道:“这里曾是煤矿采塌区,被弃之不用的不毛之地,垃圾成山,蚊蝇肆虐,成为城市伤疤,如今凤凰涅槃。唐山市政府以大手笔改天换地,改造成为一座满眼葱绿、林木耸立、碧波荡漾,游人如织的城市中心公园,昔日的城市伤疤,变成了人们休闲、养生、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温州籍抗震救灾老兵和夫人们交口称赞地说:“唐山这座老工业城市,经过大地震变化这么大,真让人不可思议!”,林介长说:“唐山人民,不愧是英雄的人民”,“唐山这座城市,原来这么美呀!”。

(工程兵浏览亲自重建的校园后,协同家属与作者在门前合影留念)
那天下午,我们来到开滦唐山矿,参观了“国家矿山地质公园”,让客人们进一步了解这座闻名于世的开滦百年老矿山。先参观井上展览,一一阅览了煤矿的发展历史。而后乘电梯,深入井下浏览、参观了开滦工人阶级艰苦奋战在井下,“多出煤、出好煤”对国家的特别贡献:客人们深刻理解了“一座矿山,崛起一座城市”的函义,深刻体会了“他们特别能战斗”的伟大精神;之后,我们乘车返回古冶,回访了(古冶)开滦二中校院:当年重建校园老兵林介长,兴致勃勃地游览校园,不停的询问当年老师们的状况,他走到垂柳掩映的甬路上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是我们第二故乡”。何跃进夫人王雪梅面对美丽的校园,十分高兴地大声对着摄像机的镜头说:"四十多年了,不容易啊!好美丽的校园!"。郭奉贤的摄像机,对准客人们一张张写满欣喜的笑脸,不停地录像、摄像,一时间又把我们拉回工程兵重建矿山的历史画面........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自然灾害,也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抗击自然灾害最壮烈的一部史诗。它记载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奋起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事迹。尤其不能忘记解放军那种“宁可自己倒下去,要让灾区人民站起来!”舍生忘死、救灾民于危难的高尚品德和人文关怀。
时光流逝,友谊长存。基建工程兵战友访问团离别之际,我们为援建开滦二中的基建工程兵代表,举行告别宴会,频频举杯,相邀大地震50周年再见。我把王素女主编的《唐山大地震往事》样书,赠送每家一册。书中记录了他们流下的汗水和功绩。通过抗震救灾,解放军热爱人民的情结和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形象,在我心中矗立起一座,“军民友谊万古长青”的历史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