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文
李尔重:新中国的清廉省长(组图)
2024-01-29 09:43:46
来源:搜狐网
作者:小语爱声乐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我一直在想,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黑暗与紧张并存,恐惧和绝望同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毅力和决心才能够让他们,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在黑暗当中大步向前,寻找光明。

    即使是冲破了黑暗,出现在面前的也并不是锦绣繁荣的平川,而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峰峻峭耸立,遮住眼,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而那些寻找光明者们又化身开拓者,为他们身后的人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群开拓者中的一员。

    李尔重,新中国的清廉省长,孙子失业,女儿缺钱。

    年少有志,年少敢为

    一九一三年一月,李尔重诞生在河北省丰润县王豪庄,他的长辈给他取名叫李育三。

    李尔重的家庭并不富裕,和当时很多中国家庭一样,李尔重的父母都是农民。

    虽然如此,但是李家父母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家庭的日子经营得还算不错。

    除了底层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李家父母还有一个超出当时很多人的长远观念,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知识是改变自己下一代道路的钥匙。

    所以,不论生活在怎样艰苦,李家兄妹的学习一直没有被放弃。也正是因为当年父母这样的坚持,才造就了日后的李尔重。

    李尔重也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不仅一直努力学习,保持着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还在文学方面显示出了超出常人的极高天赋。

    李尔重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

    但是,当时时局动荡,社会黑暗。多年以来接受到的教育让李尔重无法不心系国家未来,无法无不忧心社会走势。可是,作为学生的他,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次在房间阅读书籍时候,他总是忍不住想起街道上人民慌乱奔走,政府无所作为的样子。

    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当时的政府不作为,就会有人站出来拯救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革命热潮越发激烈,进步的思想也被传播得越来越广。

    当时很多迷茫无措的青年接受到进步思想之后,都纷纷投入革命,想为改变当时黑暗的中国现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李尔重就是这些青年当中的一个。

    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深深地冲击着李尔重懵懂的心灵,进步青年们宣传的进步思想让李尔重难以言喻。

    年轻的李尔重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放弃原来的事业,投身到革命的浪潮当中,

    他愈发意识到光靠读书是无法改变中国的现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所以,他也决定投身革命事业。

    李尔重决定投身革命事

    一九二九年,李尔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开始了他的革命工作。李尔重正式开始革命工作时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但是,在革命工作中他却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

    后李尔重就参与了薄一波等同志组织的“唐山兵暴”,而那时他也不过十七岁的年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年而已。一九三二年,因为李尔重在革命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和突出表现,党组织正式同意李尔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共青团员到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转变,让李尔重更加坚定了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李尔重更加坚定了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枪林弹雨里的过往故事

    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华土地的态度愈发猖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迫害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抗日形势愈发紧迫,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中华土地刻不容缓。抗战期间,李尔重曾经担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地委书记等职责。

    因为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他便以笔为刀,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发挥文字的力量。当然,

    李尔重除了笔杆子握得紧,枪杆子也不曾放下。

    只不过,李尔重很少提到自己在枪林弹雨中的传奇往事。

    李尔重除了笔杆子握的紧,枪杆子也不曾放下

    他好像把自己的功劳看得很低,并不愿意过分提及,也很少向人讲述他曾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如何如何的。李尔重鲜少讲述的有关自己在抗战中的经历还是他两次“走麦城”的经历。

    一次是在一九四一年,当时李尔重担任冀南军区武装部长。那一次他接到任务,带着武工队破坏铁路。任务完成得很好,然而就在他们返回的时候却遇到了埋伏的日本侵略军。

    当时,武工队的综合战斗力是不如埋伏已久的日本侵略军的,很快就被打散了。

    李尔重在带领大家撤退的过程中,不幸小腿中弹。

    另一次是在一九四三年。当时的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包围了第五军分区机关,正面交手显然是行不通的。李尔重就指挥队伍,突出重围。但是在李尔重突出重围的后,他却迟迟不见政府司令员和参谋长。他心中既疑惑又担心,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带着警卫员返回。

    返回后才发现,正副司令和参谋长都不幸牺牲在敌军的枪弹之下。强忍悲痛的李尔重和警卫员必须再次突围,而这一次,警卫员也牺牲了,李尔重的手也被打伤。

    无奈之下的李尔重只得佯装死去,好在他最后遇到了老乡的营救,这才躲过一劫。

    李尔重虽然不愿意过分提及自己在枪林弹雨上的传奇故事,但是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的。

    后来,中国人民靠着团结和决心,坚毅与果敢赶走了外来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不久,解放战争又开始了。

    一九四七年,李尔重被任命为铁道兵团的宣传部长和党组成员。当时的铁道兵团是为了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以及战略物资运输。在辽沈战役开战之前,铁道兵团要及时把四野主力部队、装备以及补给物资运输到锦州城外围。

    但是当时,国民党的飞机一直在头顶盘旋不下,对物资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物资不能够及时运输到锦州城外围,那三天攻下锦州城的目标就很有可能无法实现。

    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唐山的时候,故意破坏了唐山通往天津的铁路。这段铁路的破坏让本就冒有极大风险的物资运输更加困难。

    显然,当务之急是要修补好被破坏的铁路。修复铁路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又在大战开始之前,时间更加紧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尔重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这个重要的任务。

    李尔重带领铁道兵的一个营到达唐山,开始了争分夺秒地修补铁路工作。

    李尔重不仅鼓励修复铁道的同志们,还以身作则和工人们一起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段被破坏的铁路在24小时就被恢复。

    可以说是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是为辽沈战役的开始开了一个好头。

    辽沈战役

    但是对于这段“功劳”的历史,李尔重却并不怎么提到。他总是记着自己当年那两次“走麦城”的经历,每每回想到,都觉得遗憾和难过。甚至还总觉得,当年战友了牺牲是因为自己,因此总是陷入无尽的自责当中。

    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历史总会公正地向后人展示曾经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事情,人民也不会忘记那些为我们作出贡献的人们。

    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我们作出贡献的人们

    两袖清风,一生为民

    “两袖清风,一生为民”这句话大概是对李尔重最贴切的写照了。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尔重还像之前一样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想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更多。

    很多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很多贡献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开始有些偏离的人民道路了。生活品质和地位突然之间的提高,让他们开始忘记了他们是从人民中来的。而李尔重,却从未忘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尔重一直把自己当做一块砖,祖国建设哪里需要他,他就往哪里添。他自己都说过:

    “革命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因此,李尔重先后担任过很多重要的职位,如果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不论到哪一个地方,李尔重都不忘他的初心。

    他始终秉持着“复斋出守剑津时,正直清廉真吏师”的态度来做自己的工作。他希望,他所在的地方能够通过他的努力,实现“但愿时丰民物安,官府清廉盗贼伏”的美好景象。

    在他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几十年时间以来,

    从来没有给他出生的农村老家添过一砖一瓦。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职权便利,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谋求一些所谓的福利,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他都没有这么做。

    李尔重从来没有给他出生的农村老家添过一砖一瓦

    李为民是李尔重的儿子,当年他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时候,想要出国继续深造。李为民希望父亲给外交部的熟人“打个招呼”,这样方便自己办理相关手续。但是,这个想法一从他嘴里说出,就遭到了李尔重坚决的反对。

    李尔重不仅一口回绝了自己的儿子,还严肃地批评了李为民。

    李为民了解父亲的性格,类似这样的事情也再没有提过。李尔重的弟弟也从来没有受过自己亲哥哥带来的好处,一生都靠务农为生。

    李尔重一直坚持着自己清廉为官原则,从没有收过其他人的礼物,也没有拿过任何他不该拿的钱。

    他一直靠着国家发给他的那点工资,维持着他整个家庭的生活。但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也并不乐观,即使是身负国家高级职务的李尔重也并没有多少工资。

    李尔重一直坚持着自己清廉为官原则

    李尔重家中有好几个子女,子女的生活上学都需要钱,所以,李尔重家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在一个大院的干部里,李尔重总是最穷的那一个。

    在李尔重的孩子们的眼中,李尔重不像一个担任高级职务的人,更像是个老农民。

    因为,在生活中,李尔重总是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不仅衣服鞋子坏了,自己修修补补,还总是热衷于开垦土地种菜来“自给自足。”

    回忆起父亲当年的生活,李尔重的儿子李为民可以说是感慨万千。他说:

    “父亲任武汉市委第二书记时,在屋边开垦一块地种菜,衣服、鞋子坏了也自己修补。一九六零年到广州工作,他也开垦一亩菜地种菜,还送给邻居吃。”

    张本诚

    在他的《咏廉政》中这样写道:“一身正气豪情壮,两袖清风意志昂。秉公勤政讲奉献,为国报效美名扬。”李尔重是真真正正做到了,面对诱惑坚守原则不动摇,面对生活艰苦朴素不放松,面对官场两袖清风不忘记。

    李尔重的这样的做法,让我想起了很多在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那些禁不住诱惑,自甘堕落腐败的官员。他们不仅辜负了国家和组织对他们的期望,也辜负了像李尔重这样的官员为人民做出的努力。

    一生清廉的李尔重

    清官家务事,女儿的悲剧

    中国有句俗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李尔重来说,他这个清官对待家中琐事的时候,也难以像对待工作时那样。

    李尔重:清官难断家务事

    李尔重和妻子

    宋晓非

    年少相识,一路以来,两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感情很好。但是后来,宋晓非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常年住在医院之中。虽然李尔重对此毫无怨言,一直陪在爱人身边,可是,疲于工作的李尔重也因此有些无暇顾及子女。

    李尔重为人正直,又对妻子细心照顾,这样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家的几个孩子们。李家的几个孩子们也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健康成长,养成了努力奋斗的好习惯。他们都懂得在艰苦中要是要父亲一样,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走出艰苦。

    李尔重的家庭教育也还算成功。令人可惜的是,李尔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并不算成功了。

    李晓丹

    是李尔重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李尔重和宋晓非唯一的一个女儿。故而,李尔重对李晓丹相对来说就偏爱一些,但是,这种偏爱依然是在李尔重的原则之下进行的。

    不宠溺,不骄养的教育让李晓丹也继承了李尔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但是,在家庭教育上,李晓丹却是有些失败的。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只是听过过去老一辈经历的苦难,从未亲身经历过。

    李晓丹的儿子作为新时代的高官子弟,觉得自己的外公是高级职务人员,攀比之心不觉油然而生。

    他总是喜欢和和别的同龄孩子相比较,尤其是在物质方面。

    但是,小孩子无法自我满足。于是他就经常问自己的母亲李晓丹伸手要钱。

    李尔重然是国家高官,但是他一直秉持着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的原则,从未用自己的职务为子女行过任何便利。所以,李晓丹的收入也只是一般。

    普通的收入除去家中日常的开销,李晓丹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儿子额外的攀比之心。

    爱孩子是每个母亲的天性,所以,每个母亲都会尽自己可能去完成孩子的愿望。李晓丹作为母亲,觉得自己不能够实现儿子的心愿,有些失落。

    一方面,她多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够满足孩子的心愿;另一方面,她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懂事,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可惜,两者都并不能如愿。李晓丹工资条上的工资并没有增多,李晓丹儿子的攀比之心也没有减弱。她时常感到心力交瘁。

    李晓丹也不是没有想过问父亲要钱,但是她从未这样做过。因为她很了解自己的父亲,他知道一向清廉正直的父亲是不会满足外孙的虚荣之心的。甚至还会将外孙狠狠痛斥一番。

    李晓丹不想让父亲为自己儿子的攀比心感到痛心,也不想让儿子受到外祖父的痛斥。她选择了独自一人承受。

    生活带给李晓丹的是痛苦和压力,她夹在父亲与儿子之间,时常感到疲惫。

李尔重与女儿

    终于,她再也难以忍受这样的精神折磨,心力憔悴的她因为贫穷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二零零五年七月二日,李晓丹在家属大院跳楼自杀。在自杀前,李晓丹曾算过一笔账,字里行间,全是对生活的无奈。

    “我管这个家,真难。李老每月四千元左右,我妈长期住院,请两个人轮流陪护,一个人八百元。

    这一笔是一千六百元,家里总得请一个做饭的人,每月最少也得六百元,二千二百元,还有一千八百元,七口人吃饭,最低也得平均每人二百元,这得一千四百元,剩下四百元每月水电和其他杂用,够吗?

    逢到开学,李老的侄孙要上学,得要寄一些钱去,他亲弟弟七老八十了,还要种田顾一家人生活,没有钱让孙子上学……”

    数字之间的加加减减,最后终于磨灭了李晓丹对生活的希望。她不能怪父亲,也无法责备儿子。

    听到李晓丹自杀的消息时,李尔重十分悲痛。李晓丹是李尔重唯一的女儿,也是李尔重和宋晓非的第一个孩子,她的离世对李尔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悲痛之余,

    李尔重也会感到愧疚,自己为人父这么多年,最后却让孩子因贫穷离世。

    李尔重为人父这么多年,最后却让孩子因贫穷离世

    女儿的死对李尔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去敌人的子弹打不到他,困难时期的流言蜚语打不到他,生活的贫穷艰苦打不倒他,唯独这一次,他被打倒了。他被打倒不仅仅是因为女儿的离世,更多的是他从女儿身上看到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这不仅是我和我家庭的悲剧,也是当今社会和国家的悲剧。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革命后代在京唱响中华好声音(组图)
·下一篇:无
·革命后代在京唱响中华好声音(组图)
·陈步峰:援疆藏承重讬之赴 支边建设乃大义之行——河北省援藏援疆工作促进会与省西藏商
·武培真、刘成君:身在基层想天下 开创奇迹为国家——记正定县红色文化艺术学会会长、剪
·陈步峰、王一第:群贤毕至辞旧迎新表彰先进 助力汉字田园再绽新姿——省和谐文化研究会
·武培真、张东峰:声望享誉海内外 远离名利创奇迹——记为国争光,对民施爱的著名书法家
·河北青县:诗词广场 浓厚乡村文化氛围
·时文旅:从君子口村村歌看君子文化向红色文化的升华(组图)
·郭书文、赵美玉、黄绍林:学习《为人民服务》光辉著作,当好学雷锋志愿者(组图)
·赵文艺:一个普通工人的红色情怀——访古冶原范各庄矿工人王建东(组图)
·王晓义、刘恩辉:唐山古冶区成功举办2024年”村晚过大年”文艺联欢会(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李尔重:新中国的清廉省长(组图)
李丙需回忆录《中南海警卫》目录(组图)
刘汝才:大寒到来有感(图)
粥到老人心,幸福万家人,新年送福启动仪式(组图)
这些“创新样本”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第203期】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