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访谈>>正文
【访谈实录】周秉和谈“我的伯父周恩来”
2011-01-13 14:43:0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直播访谈。我们都知道1月8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35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我们领袖的丰功伟绩,我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老师,和我们一起缅怀周总理。今天请到了周老师,能让我们今天纪念周总理的活动别有一番滋味。周老师先和我们网友打个招呼。

  [周秉和]: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叫周秉和。本来跟我说好的是上午10点钟搞这个交流,可是路上堵车,我来晚了,有点对不起大家。

  [周秉和]: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今年60岁,北京出生,从小到大是在北京上的学,中学上的是35中,上到初二的时候就“文革”了,后来我们这些老三届就都上山下乡,我是在延安插队。插队这三年半没在北京,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北京。1972年回北京上学以后,毕业以后又工作,一直到现在,基本就没有离开北京,就算是老北京了。

  [周秉和]:其他情况咱们一会儿再聊。

  
    周恩来邓颖超为周秉和起名 寓意“主张和平”


  [主持人]:周老师的名字听说是周总理给您起的。您的兄弟姐妹有六个人,都是“秉”字辈的,您的姐姐、哥哥,还有妹妹,您的名字“秉和”,为什么周总理会给你起一个“和”字?

  [周秉和]:中国人过去古时候到清朝的时候,都有好几个名字,起码有两个名字。你有个名,有个字。比如总理在他们一奶同胞的兄弟三个里面,总理是老大。总理就叫做周恩来,字翔宇。我还有一个二伯父,他的名字叫周恩溥,字博宇,我父亲是老三,叫周恩寿,字同宇。老叫周恩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周恩来,为了避免大家都在说,他就叫周同宇,这样能够好一点,随便一些。

  [主持人]:您的名字当时为什么周总理给您这样起的?

  [周秉和]:我的名字是按照我们家祖上往下传的,到我这一辈应该叫周尔什么。反正给我们规定的,我们这一辈就叫周尔什么,是名是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家其他的堂的、叔伯的兄弟都叫“周尔”什么,可是到了我父亲、我母亲自己家里面,当时生我大姐周秉德的时候是三几年,那时候是在哈尔滨,我大姐是在哈尔滨出生的,她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和外界联系得少,怎么想起用的秉字,我也不太清楚。“秉”的意思,应该算是个动词,秉持公道、正义,是持有的意思,秉烛夜读之类的,是“拿着”的意思,主张什么。

  [周秉和]:从我大姐开始叫周秉德,可能就是希望她做个有道德的人吧,秉持公道。既然她有了秉德了,后面我们顺着来就都叫“秉”了。我哥哥叫“周秉钧”三姐叫周秉宜,四哥是周秉华,他们叫“秉”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这个“和”,当时是历史环境,背景是正好是1951年,我是1951年11月份生人,当时是1950年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

  [周秉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是1950年10月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这样我们从10月份志愿军开始打起来,打到第二年,1951年7月份,那时候打了五个战役,开始美国人受不了了,说要和我们谈一谈,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和美国人接触谈判,但是那个谈判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一直到1953年才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

  [周秉和]:我这个正好是开始和美国人谈判的时候,又打又谈的时候,正好是7月份开始谈的,我11月份生的。所以,共产党政府,咱们国家是主张要和平的,我们不愿打仗。我们还是主张和平的。总理和我伯母就给我起名叫“秉和”,“和”的意思就是和平的意思。人叫“秉和”,小名叫“平”,大名叫“和”,小名叫平,这样就是和平。

    周秉和:每年1月8日都相聚缅怀周总理 35年从未间断


  [主持人]: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全国很多网友都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怀念周总理,追忆周总理,但是每年这个时候,作为周总理的亲人,你们会用什么方式表达你们的纪念呢?

  [周秉和]:从总理去世的一年以后,就是第二年的1月8号,也就是1977年1月8日,那时“四人帮”已经垮台了。我们兄弟姐妹,还有总理身边过去的工作人员,生前的工作人员,他的一些老部下,曾经总理住在中南海西花厅,曾经在西花厅工作人员的孩子,组织这么一个松散的,一到1月8号大家就聚一下。因为总理骨灰都撒了,我们到哪里祭拜、怀念呢?就是到英雄纪念碑,到那里去给他献花,寄托我们的哀思。

  [周秉和]:后来过了几年,毛主席纪念堂盖好了。毛主席纪念堂里面,除了有毛主席供大家瞻仰,在二楼当时还建了毛主席、周总理、少奇同志和朱老总的纪念室,这个室大概面积有100多不到200平米,每人都有一个,中间有一个汉白玉的半胸雕像,大概有2.5米高,加上底座。毛主席纪念堂盖好以后,有了纪念室,我们都改到纪念室,1月8号天气也比较冷,后来纪念碑也放进去,这样我们就改在毛主席纪念堂里面的总理纪念室,献花、鞠躬,大家发表一些回忆录,老同志讲讲过去,每年都有,一年都不断,35年了,每年1月8号我们都集中,只不过一开始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后来改在毛主席纪念堂里面的周恩来纪念室。

  [主持人]:现在每年缅怀周总理的人是由什么样的人群组成的?

  [周秉和]:主要是三部分: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现在越来越老了,总理都去世35周年了,有些老同志已经不在了,有些身体很不好,这部分人就逐渐少了,但是他们的孩子、下一代,这些下一代自称他们是西花厅的儿女,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跟着父母住在西花厅。

  [主持人]:他们也和你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周秉和]:我们从小就在一起玩,有的大点的,有的小点的,互相也都比较熟悉。这些人每年1月8号肯定要集中一下。

  [主持人]:很多网友说,周总理死后的骨灰撒向大海了,没有一个固定的纪念他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的网友在哪都可以纪念周总理,周总理的骨灰其实是遍布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周秉和]:应该说,总理在人民心目中就有丰碑,人们在心里面也树立了一个丰碑,人们完全可以在心里面怀念他,也可以发表一些文章,也可以写一些回忆录,也可以写一些感慨。有很多上山下乡的老知青,在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08年,我们知识青年专门出了一本书叫《知青心中的周恩来》,里面有老知识青年的先进的领头人,都在写文章、回忆录,在那边发表文章怀念周恩来。


    周秉和:周总理的许多故事连亲属们都不知道


  [主持人]:周总理离我们远去35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过去一代,包括我们这一代,包括“90后”的小孩,他们回忆起周总理的时候,都还有之前的那种感动,之前的那份敬仰。您觉得这种现象主要是源于什么?

  [周秉和]: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我们现在提出的对周恩来总理应该怎么纪念他?应该不断地研究他,深入地研究他,学习他,还希望把他的精神往下一代,往后传承。

  [周秉和]:总理生前不让大家宣传他,他非常谦虚、谨慎。所以,很多过去他的事情,在他生前的时候,包括我们这些家属,我们也都不了解,他不让说。很多情况,我们也不知道,他也不说,他去世以后,不用打听了,既然他已经不在了,他就管不了别人去宣传他了,很多和他有过接触的,了解他的,有很多总理感人的事情,他们都知道的,从领导人,很多中央领导人,到他身边的人,到和他接触过的普通老百姓,都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讲,都在写文章,发表回忆录。这样,我才知道,原来总理这一生有那么多的故事都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有那么多的优秀品质都是从别人嘴里我们才听到的。

  [周秉和]: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这些亲属以前不知道,我们很受震动,很受感动,而且这些故事也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大家都对总理有非常高的评价。因为总理在人们心中有崇高的威望,这些老一代的人肯定会把对总理的崇敬之情、爱戴之心,他的故事,要给他们后代说,后代也受感染。

  [周秉和]:现在很多的地方都有研究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的组织,自己搞的群众团体,包括很多年轻人,现在交通大学、北方交大,有青年人对周总理的研究会。全国各地都有很多这样的单位。

  [主持人]:在那个时候,可能你们虽然是他的亲人,知道他平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事,还远不如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得多。

  [周秉和]:没错。小时候也不懂事,就知道他是我们的伯父,我们叫伯伯,也没有认为他是总理,小时候也不懂。

  [主持人]:小时候有没有觉得伯父是总理,去哪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照顾。

  [周秉和]:那是逐步逐步懂事以后,这才感觉,总理在人们心目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自己感觉反正挺幸福的,心里面觉得挺光彩的。但是,也知道,他出去也不让我们说这种关系,说了会挨批评的,你拿这个出去炫耀,拿着这个和单位、组织伸手要照顾,那是坚决不让的。从小就跟我们说,别以为你是总理的亲戚,你们就是普通群众,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普通群众。

  [主持人]:而且我们都知道,总理自己没有小孩,可能你们姊妹六个人,也许就视为他最亲的孩子,而且你们在平时生活中,他也要求你们过走到哪不许搞特殊,走到哪不许伸手,不许显示出自己比别人的与众不同。但是可能那时候的小孩不懂事,我伯父就是总理,我怎么怎么着,兄弟姊妹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周秉和]:我们从小就受这种教育,而且很多小学、中学同学也都知道这种关系,大家也没这么想。同学之间互相没有什么。就有一个同学在中学的时候,我上初中的时候,非要跟我握手,我说你跟我握手干什么,他说你这是跟总理握过手的手。也表达他这样一个心情。这样的事不是很多。

    周秉和谈知青经历 和全国青年一样上山下乡


  [主持人]:刚才从您自己介绍从小到大的经历,我知道您小时候有一个心愿是想当兵,但是后来又下乡插队了,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过程是怎么转变的?

  [周秉和]:从小大家特别热爱解放军,我们5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觉得当了战士,当了解放军战士,那是很光荣的事,非常羡慕。那个时候,如果有机会都愿意去当兵。当然,我哥哥高中毕业该考大学的时候,是在1961年,总理那时候说,可能那个时候和台湾关系比较紧张,蒋介石那个时候说要反攻大陆,我们那时候,1961年还是比较困难的时期,把很多进了城的农村人要回到农村去,因为城市里面很紧张,供应很困难,农村就很缺少劳动力,那个时候,咱们国家有那么一个政策,就是希望从城里面多招一些兵,农村尽量少招兵,让他们安心多留点劳动力。这是中国当时的情况。

  [周秉和]:后来总理就带头,很多人就跟着。总理带头,总理自己没有孩子,只能劝他的侄子。

  [主持人]:因为伯父是总理,反倒没有受到特殊的优待,还得带头。

  [周秉和]:那时候没有要求上山下乡,那时候就要求参军,我哥哥正准备考大学的时候,总理就动员他去参军,那是二哥周秉钧。他去参军的时候,我十来岁,那时候小孩也不懂事,我拿一个漱口的缸子,拿着毛巾,跟着我哥哥走,跟着我哥哥当兵去,那时候不懂事,十来岁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事。跟到兵站准备接走的地方,那时候给劝回来了,继续上学,那时候就想当兵。

  [周秉和]:后来到了1968年,我应该是17岁了,我年龄也不够,所以那时候我没有当得了兵。另外,我父亲正好也受审查,所以,我们只能走上山下乡这条路。

  [主持人]:后来因为上山下乡回来以后,您自己办了一个知青网,其实也就是为了给所有当时的知青一个说话的地儿,是吗?

  [周秉和]:应该是这样。就是让大家交流。当然,我们中国现在所组织的知青网都有上百个,就是这种知青论坛、知青网,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写文章,也可以写诗,也可以发表你的作品:绘画、摄影,都可以,互相交流,找人。人上了岁数,年轻的时候记得不是很多了,人上了岁数就有这样一个特点,生理也有这个特点,总愿意回忆回忆过去的事,可是过去的事,哪个事对我们印象最深?就是上山下乡这一段印象最深。

  [周秉和]:当时我上山下乡也是得到了我伯父和伯母的支持。1968年我妹妹周秉建15岁,坚决要求到内蒙古放羊去。到了年底,后来我们同学有陆陆续续到山西插队的,1968年底,毛主席发表了一个指示,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各地同志应该欢迎他们去。

  [主持人]:那时候有没有动过念头,就说我是总理的亲人,能不能给我特殊的优待,我想去当兵,我想去上学。

  [周秉和]:根本没想,总理向来对自己严格,对家属也是很严格的。我父亲被看押了大概7年多,将近8年。那个时候我父亲都被抓走了,我们还讲什么啊?而且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不要想沾光,不要搞特殊化。

  [主持人]:这是周总理从小就这样教育你们的。

  [周秉和]:对。所以,到上山下乡的时候,根本连想都没想,你只能上山下乡。当时,整个“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概1700万左右,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孩子,尤其“文革”刚开始,有老三届,实际上是六届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届的学生,国家那几年攒了好几百万的学生,国家当时困难,单位也不招工,部队能去的是少数。所以,这些人就没有出路,怎么办?正好那时候,1966年、1967年有些串联的红卫兵,当时就徒步串联,所以走到很多偏僻农村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农村很落后,我们有责任帮助国家解决困难,我们到那里去种地,这里面有这样一些比较先进的分子,比较积极的分子,他们先挑头儿开始上山下乡。后来,可能是国家看到这起码是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样,就请示主席发表指示,这样基本上,当时的各界毕业生,起的名字叫知识青年,这个名字还挺好听,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这么一条出路,没有其他出路。北京和全国,北京上哪?到东北的最多,大概有几十万。到山西的有一大部分。内蒙古有农区、有牧区,还有兵团这样三部分。还有到云南牧场的,这是咱们北京分的。至于到陕北延安,我去的是这个地方,只有在延安地区,才有我们北京知识青年,而且只有北京知识青年,没有其他地方的知识青年来,我们这部分人大概是2.7万多人,分成多少趟火车,从1969年1月份到2月份之间,一个一个专列,然后就往陕北拉。

  [主持人]:延安那个地方也是对您感情非常深厚的地方。

  [周秉和]:那个时候觉得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人们都吃不饱,收入也很低,产量也低。也就是说,我们每年的口粮是不够吃的,农民会调剂,就是把各种杂粮,甚至压出的麸子、糠,过去说吃糠咽菜,1969年的时候我是看到了,人们都吃不饱。

  [主持人]:您刚才说延安的只有北京的孩子去,去那的可能家里都有背景?

  [周秉和]:一般来说,家里不是普通的群众家庭,如果说是干部,甚至高干的家庭,也都是有点受冲击,也都不大行。

  [主持人]:所以,谁去那都是一样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访谈实录】王明富、邹亮辉:怀念毛主席
·下一篇:【访谈实录】黄楠:我的父亲开国大将黄克诚
·特稿:朱德元帅外孙刘建将军、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钧到老红军李中权家中吊唁(组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贺正宇:《周恩来风采》摄影展览开展暨刘少奇瓷盘像捐赠仪式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举行(
·特稿:《周恩来风采》摄影展览开展暨刘少奇瓷盘像捐赠仪式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举行
·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举行消防应急安全演练(图)
·周恩来:权力要下放 让懂行的人来领导
·中国旅游景区品牌提升咨询辅导服务人员在景区指导工作(图)
·“七一”前后周恩来故居党员游客多
·周恩来侄儿周尔均、侄媳邓在军携新书在纪念馆与读者见面(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朱德元帅外孙刘建将军、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钧
曾莹:井冈山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特稿:井冈山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张继平:情系红军路 瓷绘井冈山——景德镇百名陶艺家
特稿:情系红军路 瓷绘井冈山——景德镇百名陶艺家上
蒋阿平、曾莹:井冈山“乡村大讲堂”讲出幸福好生活
特稿:井冈山“乡村大讲堂”讲出幸福好生活
动车吸烟罚款千元太轻了
沂南县旅游局办公室: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凤凰阁
特稿: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凤凰阁景点奠基仪式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