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红色少年>>红色少年>>正文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少年红,则中国红(组图)
2022-05-31 09:59:11
来源:中华魂网
作者:刘松峰、闫金久、朱红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少儿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质朴而优美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飘向世界、打动人心……

    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落,到北京冬奥舞台聚光灯下,44名少年梦想绽放的高光时刻向全世界传递的是:在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迈进小康新时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孩子出生于什么家庭,都有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中国少年迎来了追梦圆梦的难得人生际遇。革命先辈邓拓的女儿邓小岚,就是无数中国少年的“筑梦人”之一。

    邓小岚生前应邀接受了《中华魂》杂志、《中华魂》网的采访,她退休后18年倾尽生命传承红色基因、培塑红色少年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所有人。令人心痛和万分遗憾的是,就在接受采访后的第11天凌晨,邓小岚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她支教的太行山崎岖小路上,采访时她动情演唱的《马兰花开》竟成了她的“生命绝唱”!

    清明时节,邓小岚的骨灰被安葬在她父母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区马兰村,与79年前曾经与她生死相遇的7名革命先烈再次相聚、直至永远……

    革命先辈的夙愿就是当代人的初心

    马兰村是一个有着700多户、2000多口人的山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由马兰、坡山、上庄等22个自然村组成。这里群山环抱,山路崎岖,风景优美,曾是《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社长邓拓带领报社同志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是我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

    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邓小岚一出生就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老乡家3年。“这里不仅是我出生的地方,更是父辈战斗过的地方,父亲曾在《燕山夜话》专栏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谐音‘马兰村’,以表达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随后遭到日军的疯狂反扑。侵华日军华北司令官冈村宁次多次率数万日军采取 “铁壁合围”、“梳篦扫荡”、“对角清剿”、“马蹄式堡垒战”、“鱼鳞式包围阵”等战术,对晋察冀边区展开“覆灭战”。

    随着《晋察冀日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引起了日军的密切关注与仇视,报社和社长邓拓成为日军每次扫荡的首要目标之一。当时报社驻在平山滚龙沟,本可以及早转移出包围圈,考虑到要及时把党的声音传到各地群众中,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报社决定把转移时间推后10天,连续出了10期报纸后,原计划撤退路线被敌人截断,只能临时转移到位于山顶一个叫铧子尖的村子隐蔽下来。虽然离敌人只有5里地,但是在当地乡亲们的掩护下,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报社又冒险连续出版23期铅印报,边区军民抗日士气一天比一天高涨。

    “这可把敌人气坏了,天天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出报纸,就是找不着。乡亲们就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当敌人搜山,还没到山下,他们就推倒‘消息树’,我们就迅速将设备坚壁好,报社人员藏起来或转移出沟。等敌人一走,我们又把设备挖出来,继续出报。”“‘七进七出铧子尖’成为传奇,乡亲们和报社同志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邓拓每每向邓小岚讲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办报经历时,眼里总是噙满对老区人民感恩的泪花。

    1943年11月,日军冲进马兰村,举着刺刀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设备下落。但乡亲们宁死不屈,没有一个人泄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挥动着刺刀,一连残忍地杀害了19位乡亲,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兰惨案”。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中,报社先后牺牲了7位战友,都安葬在马兰村。邓拓曾作《题马兰烈士墓》诗,镌刻在墓碑上,颂扬烈士业绩,寄托对战友的衰思。

    1943年12月24日,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当地乡亲用四根木棍扎了个大担架,将虚弱的母女送到报社所在地。因为战争环境,丁一岚不能自己带孩子,只能把邓小岚寄养在老乡家。干爹干娘的悉心照顾,使战火中出生的邓小岚得到保护、健康成长。

    1946年,抗战胜利后,邓小岚离开马兰村回到父母身边,但马兰村一直是她全家魂牵梦绕的地方。邓小岚一生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父母的志向和经历深深影响着邓小岚

邓小岚和养父母合影

    1997年,邓小岚回到马兰村,找寻父母战斗的足迹。5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一见面就喊出了她的乳名,邓小岚顿时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当时,马兰村还未脱贫,房屋破旧、道路狭窄,学校还是危房。看到乡亲们生活这么困难,孩子们上学条件这么差,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我想让老百姓知道,从这里走过的部队没有忘了他们,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始终心连心,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的夙愿和追求;从这里出生的孩子也不会忘了他们,实现前辈夙愿就是革命后代的初心和使命。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邓小岚心中立下誓言。

    幼小心灵植入红色基因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成为邓小岚牵挂马兰村的生动写照。

    “捐钱捐物,自己的力量非常有限;招商引资、办实业,并非所长。”她一直在思索着如何迈出第一步,办好第一件事。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带领马兰村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为烈士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领着孩子们唱几首红色歌曲,可孩子们几乎都不会唱。“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空落落的。”“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马兰村怎么能没有歌声呢!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

    邓小岚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高中时,师从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的老师学拉小提琴。她深知音乐的力量,决定通过音乐,在孩子们心田种下梦想的种子、植入红色的基因。

    2004年退休后,在邓小岚的带动下,家里兄弟姐妹捐款4万多元,把马兰村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她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募集一批乐器,自己当起了村里第一个全能的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教学用的小提琴是邓小岚的孙女用过的。

    支教使用的乐器,不少是她从家里带来或自费购买的。

    从此,潺潺的胭脂河边不仅有追逐嬉闹,还有了悦耳的琴声;高高的铁贯山上,不仅有调皮玩耍,还有了动听的歌声。孩子们也变得自信多了。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着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藏着抗敌的英雄,这里的人们和你们一样坚强善良……”每逢清明和重大节日,邓小岚就组织孩子们到烈士墓前演唱经典歌曲。

    在教孩子们唱歌的同时,邓小岚还经常给孩子们讲发生在这里的抗战英雄故事。当年《晋察冀日报》报道的《神枪手李殿冰》《“爆炸英雄”李勇在反“扫荡”里》《狼牙山五壮士》《回民英雄马本斋》《爆炸大王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英雄王二小》《雁翎队 》等,以及各地群众开展“地雷战”、“麻雀战”、“飞行射击”等抗日事迹,通过她充满深情的讲述,浸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我长大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孩子们有了英雄情结,心中就有了向上的力量。音乐基础较差,就苦练,一段歌谱几十次奏,一首歌曲上百次唱,一个弹奏动作成千次练。在邓小岚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从不识谱子的“大白嗓”到挑战外文歌曲,从独唱到合唱,从小提琴独奏到多种乐器合奏。

75岁的邓小岚在为马兰村里第一次接触乐器的小朋友启蒙。

    退休后,她每年都会来到马兰村,为当地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

    2006年,邓小岚从亲戚朋友那里筹措到了各种乐器,组建了只有6个孩子的马兰小乐队,不仅能演奏《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星歌》等红色歌曲,也能演奏出《欢乐颂》、《雪绒花》等世界名曲。2008年国庆节,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乐队小型音乐会”,为《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们演出。看到孩子们阳光自信的表演,听到一首首经典歌曲,这些革命前辈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孩子们的手感叹:“好样的,不愧是喝胭脂河水长大的马兰好后代!”

    2011年6月,孩子们登上了《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大舞台,与著名主持人、歌唱家同台献唱,共庆建党90周年。在2012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会上,他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合演的节目《我们的田野》受到广泛好评。他们还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欢乐英雄》等节目的大舞台,为全国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全国同类音乐节开创者之一。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孩子们空灵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演出视频被各大网站转载,收获无数点赞。“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孩子们在浪漫的城堡里,享受美妙的音乐,希冀灿烂的未来。

邓小岚指导孩子们唱歌。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马兰小乐队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刷屏的“网红”。邓小岚心系马兰的故事,也深深打动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他们决定让乐队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这是首演唱难度极高的歌曲,从接受任务到开幕式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邓小岚与孩子们一起学声部、学希腊语,每天进行5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合唱训练,包括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最终孩子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在北京冬奥会上,用纯真、质朴的歌声完美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孩子们从太行深处的山村,走上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真了不起!”邓小岚就是孩子们实现梦想的筑梦人!

    “孩子们的演唱很纯粹、很干净,带着泥土的芬芳。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它真的是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中国人民下一代的精神风采!”总导演张艺谋动情地说。

    用生命筑造“山里娃”奔向未来的舞台

    “马兰歌声越飘越远、越唱越响,但当时马兰村还很落后,老百姓生活还很困难,怎么样让乡亲们生活的越来越好?”邓小岚又有了新的目标,这也是她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生前的牵挂。

    马兰村乡亲视邓小岚为亲人,其中也饱含着他们对邓拓当年在马兰村期间鱼水情深的情感寄托。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邓拓带领大家改造出轻便式印刷机。

    抗战期间,邓拓带领报社人员在马兰村曾度过五六个春秋。他们“一手握笔、一手拿枪”,为了实现每日出报,创造了“八头骡子办报”、“三千字内著文”的佳话,书写了在战火中出版铅印日报的传奇。在驻地乡亲们的掩护下,《晋察冀日报》共出版2800多期,成为射向敌人的“炮弹”。反扫荡中,他们与乡亲们并肩战斗、生死相依,在战火中建立了深厚感情。“大洋马迎亲”的故事至今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大洋马”是八路军在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那场战斗中的战利品,这是一匹又肥又壮的石青色大洋马,聂荣臻将它送给了邓拓。有了它,邓拓不仅大大提高了外出开会、办事的效率,还经常借给老百姓婚嫁迎亲用。良马通人性,遇到陌生人,大洋马“横眉冷对”,又咬又踢,邓拓就亲自在前头牵马迎亲。每次看到小伙子骑着高大威猛的“大洋马”接回新娘的自豪劲,邓拓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还即兴作诗《咏黑骜》,表彰心爱的坐骑。在一次日军扫荡中,报社3位同志壮烈牺牲,“大洋马”也不幸中弹而亡……

    一个个抗战故事鼓舞人心,一段段军民之情催人泪下,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打造红色文化,筑造‘月亮舞台’,让一代代马兰少年在红色沃土中立志筑基、健康成长,在‘月亮舞台’上展现才华、奔向未来。”邓小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赓续红色传承,邓小岚不遗余力。为了收集、挖掘红色资源,2004年6月,她带头与原《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共同集资数万元,代表《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为“马兰惨案”牺牲的19位乡亲修了一座纪念碑。她是清华大学工科出身,从设计到丈量,从选料到下料,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还带动家人筹资20余万元修建《晋察冀日报》展览室和游览广场。协调有关方面将马兰村列为河北省晋察冀精神研讨会现场观摩点,修缮红色记忆点位,丰富“红色马兰”内涵;树立指示标识,方便参观缅怀。2020年,全国疫情形势严峻,邓小岚坚持留在马兰村,与妹妹一起谋划“寻路”系列活动,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老区交通、卫生环境较差,邓小岚几乎动员身边所有资源,从“厕所革命”入手,带动村民改变卫生习惯。帮扶马兰村修路、种树、整治排水沟,发展养殖和民宿等乡村产业。交通、住宿、卫生条件的改善,为马兰村开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建设一个让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音乐舞台,是邓小岚多年的梦想。

    2021年盛夏,年近八旬的邓小岚在铁贯山脚,亲自抡起抡镐铲锹,与乡亲们一起劈开了登山通道。经过前后8年的“愚公移山”,邓小岚精心设计、筹资建设的“月亮舞台”,于2021年10月展现在绿水青山之间。北京设计师刘阳感慨道:“‘月亮舞台’只能建在马兰。干净、纯粹,符合小岚老师和马兰孩子的气质。”

    “梦想”成真,邓小岚站在舞台中央,笑得像个孩子。“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孩子们在台上唱歌,人们在山坡上、山坡下观看,多美啊!”从此,马兰村举办音乐节有了高端的舞台,村民们平时也可以来表演节目。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邓小岚的助力下,通过红色旅游和音乐节的带动,村民收入越来越高。2019年,马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今天的马兰村有了三张响亮的名片——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

小岚生前在刚刚竣工的月亮舞台深情告别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乡亲和孩子们无比悲痛的是,2022年3月19日下午,连续多日奔波筹办马兰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倒在了通向“月亮舞台”的崎岖山路上。在当地紧急治疗后她被连夜送往北京,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离世,享年79岁。

    噩耗传来,马兰乡亲们悲痛万分。阜平县领导和马兰村民立即赶到北京向她做最后的告别,悲痛表示“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村,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希望把邓小岚骨灰安葬在马兰村。”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情深的花朵,永远的童年……”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泪唱起了《马兰花开》,用歌声为至亲至爱的邓老师送别。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主席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有个小朋友说:毛主席,咱俩名字一样(组图)
·下一篇:无
·毛主席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有个小朋友说:毛主席,咱俩名字一样(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少年红,则中
毛主席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有个小朋友说:毛主席,
毛主席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有个小朋友说:毛主席,
毛泽东一生全部诗词集锦
金日光教授:朝鲜成功抗疫经验
铁血铸忠魂 丹心写春秋——略记我的伯父罗仪(组图)
罗士健:铁血铸忠魂 丹心写春秋——略记我的伯父罗仪
特稿:铁血铸忠魂 丹心写春秋——略记我的伯父罗仪(
乐登高:不忘金寨军民抗战历史 永葆不畏强暴的自强精
特稿:不忘金寨军民抗战历史 永葆不畏强暴的自强精神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