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1927年与蒋介石结识后,从此成为蒋介石御用文人,蒋介石的署名文章、演讲稿、文告等文字,大多出自陈布雷之手,其文笔之高,难有比肩之人。在其“文胆”岁月中,很多时候都是蒋介石命题,故此,陈布雷被视为蒋介石的“文胆”。
国人知道陈布雷的大名,正是缘于他为蒋介石写的数篇抗日檄文。其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其为蒋介石捉刀,写下了最为脍炙人口的抗战檄文——《最后关头》。对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蒋介石誓与日寇周旋到底的民族英雄形象深入民心。这篇文章是陈布雷呕心沥血之作,影响巨大,其中“……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之句今日读来,仍觉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其实,陈布雷有许多文章可圈可点,其中《祭告总理文》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全文精警痛切,既令人肝肠寸断,也促人奋力前瞻。
冯玉祥在其回忆录最后一章状写当时情形。祭灵那天,“蒋先生谒见总理遗容,哭得不能抬头,大家都不免百感交集,空气又是悲壮,又是严肃。蒋先生哭了很久,还不停止,我走上去如劝孝子一般,劝了多时,他始休泪”。
7月6日的蒋介石日记是这样写的:“读毕祭文,为之俯伏恸哭者久之。全堂亦无不泪下。回含青舍,谓夫人曰:方祭告总理时,闻哀乐之声一作,虽欲强抑悲怀,仍泪满襟肊,体力几不支矣!及瞻仰遗容,哀痛更不能自胜,呜呼!悲哉!三年有半之岁月,中正所受之冤屈谗谤,直不知何自而可声诉也。言次,不禁又泪下如雨。”
蒋介石在南京出发之前就把陈布雷请来,带着他一起北上。陈布雷与蒋介石同在一列专车上,朝夕相处。蒋介石这次希望陈布雷替他写一篇《祭告总理文》。因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还寄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如今北伐成功,各方要人都要祭告孙总理。这一篇祭文非同一般,蒋介石求文章“一定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文。要使人动心。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这几年的苦心表达出来。”对这个任务,陈布雷当即点头应允,因为他对孙中山敬仰已久,一直以未能当面聆听教诲为憾事,从友人口中得知总理生平理想,感于中山先生之伟大人格,决定将文章作好作足。斟酌再三,陈布雷挥笔写下了文章的开始部分:
维中华民国十七年七月六日,国民革命军既奠北平,弟子蒋中正,谨诣香山碧云寺,致祭我总理孙先生之灵曰:溯自我总理之溘逝,于今已三年矣。中正昔侍总理,亲承提命之殷,寄以非常之任,教诲拳拳,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剷除革命之障碍,以早脱人民于水火……方总理哀耗抵粤之时,正中正铲除陈逆(陈炯明)驻军兴宁之日……中正服务在军,病不能亲药饵,殁不及视殡殓,惟我父师,不可得复,戎衣雪涕,疚憾何穷。……三年之间,本党基础濒于危亡者,先后五次;革命势力几于覆没者,凡十五次……唯以自卫,卧薪尝胆,以求贯彻总理民族独立自由之遗训。此中正所兢兢自勉……今当建国伊始,而总理已长辞人世,不复能躬亲指导。千钧之责任,寄于后死之同志,唯有戮力同心,勉为绍继。以总理之精神,团结本党之精神,以总理之思想,统一全国之思想,革命之基本既立,人民之解放可期。……中正自许身党国,久已矢之死靡他之决心,初不意百战余生,尚能留此微躯,诣总理之灵堂,而致其瞻礼。今后有生之日,即为奋斗之年,竭其全力,济以忠贞,成败利钝,未遑计也。灵爽匪遥,唯昭鉴愚诚而默相之。
这篇祭文写了洋洋2500余字,确实绞尽了陈布雷的脑汁。蒋介石看罢,连连点头称赞不已:“不错,如读《陈情表》,令人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