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7年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到1976年病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子里,恩来同志一直是党的核心领导成员。这在中国共产党内,只有恩来同志一个人。他长期在中央做实际工作,是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参与制定者和指挥者。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作为全党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主帅,恩来同志是名符其实的副帅。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外交、统战、科技、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建树,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他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重要缩影。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层曾有过多次更迭。恩来同志能够在党的领导集体中长期保持核心成员的地位,时间达50年之久,这是极不平常的历史现象。除了客观原因外,主观方面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恩来同志作为具有领袖才能的思想家,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外国成功的经验,不盲目照搬,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理论,和全党同志一道顽强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恩来同志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信仰。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潮,抑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韧不拔,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恩来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顾全大局,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全力维护党的集体领导的权威。
恩来同志作为成熟老练的政治家,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既讲斗争又不失分寸,既宽厚又不怯懦,既自信又不专横。他处理党内矛盾的能力和参加政治斗争的经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正是由于恩来同志这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修养,造就了他的领袖风范,成为革命楷模。由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核心成员达成了历史性的共识。恩来同志紧接着毛泽东同志之后,排在第二位。这是对恩来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的公正评价,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也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愿。
二
恩来同志拥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协助毛泽东同志的工作,共同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写下不朽的历史篇章。这两位伟人长期合作,相辅相成,是一对难得的革命战友和政治伙伴。
恩来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密合作,开始于遵义会议前后,这正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长征路上,毛泽东和王稼祥、张闻天同志一起行军,共同分析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在通道会议上力主西进贵州,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击。12月18日,恩来同志在贵州黎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不顾博古和李德的反对,采纳毛泽东等同志放弃去湘西同红军二、六军团会合、北渡乌江的正确意见。这次会议,是中央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也是大部分中央领导人思想逐渐趋于一致的重要转折,直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好了准备。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当时我任三军团政委,和军团长彭德怀同志专程从前线赶去出席。会上,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推卸他和李德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同博古的态度相反,恩来同志在副报告中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同时严肃地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当毛泽东同志作长篇发言集中批判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后,恩来同志又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地位和威望,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全力推举具有革命胆略和卓越军事才能的毛泽东同志参与领导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这对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恩来同志在会上所表现的鲜明立场和高风亮节,使与会同志深受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