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玉兰礼赞
2022-05-16 15:22:05
作者:原上草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玉兰,以过去的认知,以为就是一朵花、一棵树、一个春天的使者。
    玉兰,以现在的感悟,是一个学生、一种精神、一种历史传承。
    知道吕玉兰,因为她是著名的劳动模范;了解吕玉兰,源于总书记的一篇文章;走进吕玉兰,是五六年前的一次调研。
    到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我们参观了吕玉兰纪念馆、玉兰小学,才知道吕玉兰是河北农大的毕业生。
    一个农村女孩,不必说三次当选中央委员,先后担任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就是她终身学习的毅力,就值得每个农大人骄傲和自豪……
    百廿耕读硕果累累,卌万学子桃李芬芳。
    在众多的莘莘学子中,吕玉兰无疑是一个传奇,一个值得景仰和礼赞的传奇……
    玉兰上大学:一个“妈妈”级学生
    1982年8月26日,42岁的吕玉兰到河北农大学习。此时,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她是高小毕业生。除了两次培训,几乎没再有系统学习的机会。
    那两次培训,一次是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共中央工农委员第一期读书班,为期6个月;一次是1977年9月,中央党校第一期高中级干部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班。
    1980年,40岁的吕玉兰被免去一切职务。第二年被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
    仕途上的跌宕起伏丝毫没有影响她对知识的渴望。于是,在她的一再要求下,上级终于批准她到河北农大农经系学习。
    上课第一天,提前到教室的吕玉兰见到几个女同学。这几个女同学以为她是新来的老师。
    吕玉兰说是来学习的,这几个女同学又吃惊、又疑惑:哪有这么大岁数的学生?!
    吕玉兰让她们猜猜自己的岁数。有的说二十七八,有的猜三十出头。
    吕玉兰见她们都不敢往大里猜,就问其中一个女同学的妈妈多大岁数?
    我妈妈38岁了。这位同学回答道。
    “俺比你妈大4岁!”吕玉兰说。
    玉兰听完第一节课——植物学后,顿时感觉到压力山大。课后,上课的老师热心地询问她听得怎么样时,她只觉得天旋地转、恶心难受,竟然哇哇哇地吐了。
    有位热心的领导考虑到她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大,建议她把主要的课程考一考,其他课程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一个分数就算了。
    但是,吕玉兰却斩钉截铁地婉拒了。
    从小不服输的吕玉兰不仅要顶住压力,还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她认为,她能直接从三年级插班考上高小,也能顺利地完成农大的学业。从此,她不是在认真地听课学习,就是为课堂学习做最充分的准备,因为,同学们从没见过她看过电视、逛过街。
    3年里,她剪贴、摘抄了几百万字的学习资料,做了近50万字的学习笔记,完成了农业经济学、农业计划学、植物学等14门必须课和两门选修课,其中6门课80分以上,最高的96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忆中所说的:“她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专科课程,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精神,取得良好的成绩。”(《学玉兰 做主人》第186页—187页)
    吕玉兰以实际行动表明:一个人为人民服务而学习,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个人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正如汉代刘向所说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这就是一个农大专科生的境界。
    2019年,她和农大的李保国老师同时成为全国最美奋斗者,是当之无愧的。
    玉兰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毅力,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子,不可能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第一个女省委书记。她不仅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和认可,还与习近平总书记搭班子共事三年,这在河北农大的校友中,估计是绝无仅有的。
    临西县是邢台市较偏远的县,东留善固村是临西县较偏远的村。
    吕玉兰,1940年2月6日出生于东留善固村。母亲喜欢洁白芳香的玉兰花,就给她起名“玉兰”。
    吕玉兰的出生地东留善固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沙窝”,也是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玉兰三四岁时,就经常跟父亲下地。不到10岁,地里的农活儿就全会做了。
    父亲跟她说:玉兰没有兄没有弟,玉兰要学花木兰,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决定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于吕玉兰有文化、有理想,有干劲,被破格推选为“新立”合作社副社长。10月,她又被提拔为社长。她因此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吕玉兰逝世一周年之际,写了《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字里行间体现出对吕玉兰的高度认可:在正定工作期间,她提出“农民要想富,必须上工副”的主张,她敢于和习近平同志一起为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而主动担当,积极配合习近平同志“招贤纳士”,把习近平同志的写给正定籍农大学生的信带给同学们,尤其是以过人的胆识、超前的眼光支持习近平同志兴建“荣国府”和常山公园,体现了吕玉兰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和睿智。
什么是玉兰精神,什么是太行山精神?什么是李保国精神?
    吕玉兰精神: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太行山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李保国精神: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
    其中“奉献”是三种精神的底色,“无私奉献”是老师李保国和学生吕玉兰的共同特点,因此“玉兰精神”理应成为“一道路两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兰成为农大学生应该是她的骄傲,现在,她无疑是农大的自豪。
    玉兰小学:一种精神的传承
    现在的东留善固村,是一个仍然保持集体土地的富裕村。村里种了很多玉兰树,还修了玉兰路,建了玉兰小区、玉兰公园,更重要的是构筑了精神高地玉兰纪念馆和玉兰小学。
    东留善固小学创建于1945年。1984年以来,不断创造条件激励老师,改善硬件环境。1994年4月,吕玉兰逝世一周年之际,为纪念老书记吕玉兰精神,全村干部群众申请更名为玉兰小学。
    “学好知识,为国家出力” ,是玉兰小学广大同学的心声。
    近些年,玉兰小学教学质量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十里八乡甚至县城和外县的家长,不远几十里慕名把孩子送来读书。玉兰小学从十年前的200多名学生几年增加到1100多人。2018年10月,玉兰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做法《多维度开发课程,全方位培养“主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由河北农大园林学院规划设计的劳动教育基地,占地20多亩。在这块地上,春夏秋三季,种植从未间断。种的都是当地常见的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红薯、花生、白菜、萝卜、黄瓜和豆角。其中,小块地的种植、耕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五、六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体验:铁锨翻地、铁耙平地、人拉耧播种、剔(间?)苗、除草、镰刀收割……
    同学们在这里体验劳动过程、感受耕读体会。衣服沾了水,鞋上有了泥,孩子们明白了种地要遵循自然规律,感受到汗水注入土地的艰辛,体验了合作的愉快。
    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男、女足球队双双获得全县冠军,小主人合唱团把校歌《学玉兰 做主人》唱到了中国儿童中心的舞台上。
    玉兰小学不断强化学习玉兰精神教育,给学生在“拔节孕穗期”储存了巨大的潜能。几年来,玉兰小学的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很多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生。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家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博士深入考察研究后,形象地称之为“驼峰”效应、“驼峰”教育。
    玉兰花是原产我国的木兰科落叶乔木玉兰的花。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
    玉兰花的花语是:报恩;纯真自然的爱。玉兰花,本身就是无私奉献的化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三姐妹叫红玉兰、白玉兰和黄玉兰。一天她们下山游玩,发现村子一片死寂。原来龙王锁了盐库,人们吃不到盐,导致瘟疫发生。三姐妹只得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看守盐仓蟹将军,把所有的盐都扔到海水中。大家得救了,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了花树。后来,人们就将她们变成的花树称作“玉兰花。”
    玉兰礼赞
    人生在世,莫过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吕玉兰纪念馆,能充分感受到吕玉兰精神,不就是立德吗?
    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后,带头把一个逃荒要饭的沙窝村,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她主政临西县三年后,1975年同1972年相比,临西县发生巨大变化。粮食总产增长了百分之29,农业总产值从8862万元增长到1.1亿元,增长了百分之25;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045万元增长到2169万元,增长了百分之41。与此同时,工业、交通运输、邮电、电力、城乡建设、政法、文教卫生等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周恩来总理嘱托吕玉兰开展的“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活动,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不就是为人民“立功”吗?
    吕玉兰的“立言”更是生动活泼、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的模范:
    针对少数干部“身子在点心不在点”,她要求干部,“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
    仅有高小学历的她,26岁在《河北日报》发表学习毛主席著作体会《十个为什么?》,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转载。
    《十个为什么?》的提要就是大实话讲清了大道理:
    一、为什么有人说我“傻”, 怎样看待“精”和“傻”?
    二、为什么我把革命当作终身大事?
    三、为什么越挨斗我干得越欢?
    四、为什么我当干部不觉得“赔本”?
    五、为什么越怕出事越出事?
    六、为什么我不怕得罪人?
    七、为什么我团结人不怕“吃碰”?
    八、我为什么带头实干?
    九、为什么我不讲“人情”?
    十、为什么我一个心眼地突出政治?
    33岁的吕玉兰,主政临西县时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小标题短小精干:
    第一部分:登门求教,启示很深
    第二部分:解剖“麻雀”,不当“麻雀”
    第三部分:抓好先进  带好后进。
    1974年10月3日,吕玉兰同新华社记者江山结婚。
    她到河北省委工作后,户口还在东留善固村,生产队每天给她记一个工,省委每月发放40元生活补贴。因为工分要到年底才能结算,实际上每月就靠40元钱支撑着生活。
    省委考虑到吕玉兰的困难,提出每年再给她200元救济,但玉兰不要。有一年春节前,秘书冀平把100元钱补贴送到家,并告知她所有拿工分加补贴的干部都有,但她还是不要。
    在玉兰去世一年之际,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撰文《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深切悼念吕玉兰同志》。
    文中写道:“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乎乎的。”
    文章最后写道: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玉兰花开时,我们怀念她——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农村里走出的省委书记……
·下一篇:无
·吕玉兰纪念馆开展“书香如兰 阅享人生”主题诵读活动
·临西县文明城市创建“红黑榜”,吕玉兰纪念馆荣登红榜榜首!
·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堌村玉兰公园(组图)
·吕玉兰活在人民心里
·玉兰花开(组图)
·雪抱玉兰
·美!吕玉兰纪念馆的玉兰花开又报春!
·美!吕玉兰纪念馆的玉兰花开又报春!
·【村樵颂英雄】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