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中红头条:李强在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2022-07-20 18:16:2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6月25日)

李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五年

    过去五年,在上海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亲临上海,出席重大活动、考察指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上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掀开了新时代上海接续奋斗、再创奇迹的新篇章。我们党走过百年光辉历程而风华正茂,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愈益展现出蓬勃生机。经历过大上海保卫战的考验和洗礼,人民城市更加彰显出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五年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守正创新,经受住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胜利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创了上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36万元,相当于2.69万美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2021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箱,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百分之4.1,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四大功能”不断强化,“四大品牌”持续打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航天航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突破跃升。城市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更加完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隆重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高起点推进,“王牌”作用更加凸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孕育,上交所科创板和注册制效应不断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断走深走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丰硕。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启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有效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日均新设企业从2016年的1100多户增加到2021年的1800多户,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开放型经济优势更加彰显,截至2021年底,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831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06家。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元,五年实际使用外资已达960多亿美元。

    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扎实开展。人大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地方立法高质量推进,浦东新区法规开创性制定,长三角区域协同立法联动开展,监督工作扎实有效。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深入推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质量持续提升,联系界别群众机制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充分彰显。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政协委员工作站实现全市各区全覆盖,人民建议征集机制日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上线运行,法治成为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和最基本的治理方式。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意识形态主阵地巩固壮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城市精神品格成风化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更加彰显。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主流思想舆论向上向好。文化精品、文艺演出、文博展示、文体赛事精彩纷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演艺大世界”成为国内密度最大、集聚效应最强的剧场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上海天文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百分之13。城市文脉延续传承,历史风貌充分保护。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就业供给量质齐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万元。民心工程扎实推进,“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加快破解,完成一批老年人助餐点、幼儿托育点、早餐工程、老旧公房加装电梯等实事项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稳步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五年累计已实施改造308万平方米,涉及15.4万户居民,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今年将历史性解决。截至2021年底,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31公里,位居全球第一。“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开放,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宜人的“生活秀带”。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不断改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2021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11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任务。

    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治理数字化展开探索,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框架,数字底座建设不断夯实,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初步构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深入实施,“建筑可阅读”大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快构建。基层治理不断创新,街镇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调整,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深化完善,事权下放和力量下沉为基层减负增能。韧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生产安全、运行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21年刑事案件立案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16年分别下降百分之49.5、百分之43.3。

    生态环境建设展现新面貌。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下降百分之35.7,如期消除劣Ⅴ类水体,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污水污泥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园数量实现翻番,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和一批城市郊野公园等生态空间建成开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百分之21.8,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上线运行。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百分之95,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医废实现超极限状态下的高效安全处理。长江“十年禁渔”开局良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进。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成功举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扎实推进。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理论武装持续深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成效显著。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成开放,经认定的600多处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得到精心保护、作用充分发挥。推动基层党建深化探索、走在前列,推出一批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全面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数保持全国第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不断健全,“四风”顽症深化整治,巡视实现全覆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力有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持续巩固发展。

    本届市委履职后半期,我们与新冠肺炎疫情作了顽强斗争。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有效开展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有力支援兄弟省区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我们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抓牢关键点关节点,特别是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守“国门”,最多的时候上海口岸承担了全国百分之62的入境航班、百分之53的航空入境旅客、百分之46的进口冷链货物,为疫情条件下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和人员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3月以来,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新一波疫情,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和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持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夜以继日的奋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挺过了一个又一个极限挑战,在十分危急的关头遏制住疫情指数级上升的势头,在攻坚清零的阶段打破了疫情胶着反复的态势,实现和巩固了社会面动态清零的成果,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

    两年多来抗疫斗争的实践特别是大上海保卫战,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历史会记住为这座城市坚守和付出的所有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场大战锻炼了队伍、锤炼了思想、淬炼了意志,为我们今后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增强了底气和力量。

    奋斗充满艰辛,成就令人鼓舞。五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沪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这场抗疫大战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解放军、武警部队援助人员,向为抗疫大战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基层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城市保供服务人员等,向识大体顾大局、高度自律、坚韧不拔的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更高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城市核心功能还有待增强,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顺畅,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加快突破,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还需要继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短板,干部队伍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压紧压实。特别是在今年3月以来的这一波疫情应对中,反映出我们对重大风险预警预判不够,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还要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对此,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同志们,回首既往,过去五年,因其历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历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等诸多重大考验,注定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寄予殷殷嘱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孜孜践行,奏响了“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这个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最强音。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最有力的行动是勇担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历史重任,强调“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要求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我们牢记嘱托,坚定不移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定不移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头等大事,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开展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不断激发改革开放的活力和动力。坚定不移把服务全国作为上海发展的战略使命,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提供网络平台通道,共享全球价值分配,辐射带动更广区域。坚定不移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五年来,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实现了自身能级的提升,上海自身能级的提升又进一步开辟了服务全国的新境界。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最生动的体现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牢记嘱托,牢牢把握“两个大局”,着眼全局和长远谋划上海发展,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抢占制高点,以“五个新城”建设打开发展空间,不断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突出城市人本价值,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牢牢把握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目标,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主协商机制,汇聚共商共建共治的磅礴力量。牢牢把握超大城市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提升城市品质,努力走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五年来,上海因重要理念的指引而实现了工作的进步,上海工作的进步又进一步彰显了重要理念的伟力。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最深刻的启迪是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立足“四个放在”,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三大产业”,强调上海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我们牢记嘱托,始终坚持将“四个放在”作为思考和谋划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须臾不能忘记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将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优化配置全球要素资源,构筑各类有形无形通道,加速新动能培育壮大,努力占据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地位。始终坚持将发展“五型经济”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彰显和放大上海经济的特征和优势,推动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深度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始终坚持将打响“四大品牌”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树立“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扩大高品质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优势更优、强项更强。五年来,得益于科学方法的运用,上海的发展打破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束缚,在大变局中牢牢把握了主动权。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最强烈的自觉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谆谆教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上海提炼城市精神、概括城市品格,强调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要“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要求我们“干事创业要充满激情,面对困难要富于创造,迎接挑战要勇于担当”“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我们牢记嘱托,矢志不渝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精神谱系,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推动基层党建探新路、创品牌,切实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矢志不渝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动员人人起而行之,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打造“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的生动图景。矢志不渝增强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突出实绩实干,把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作为“赛马场”,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程,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矢志不渝提振精气神,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自觉做负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尽瘁的人。五年来,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担当新时代新使命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新时代上海一切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是新征程上做好上海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饱含着对上海人民和上海城市的深情厚意,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铭刻于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过去五年,我们在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思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都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和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就一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定位。这个定位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高度契合,是上海发挥服务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关键所在,是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勉励我们,“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无论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还是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对上海来说,最集中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发展格局加快重塑,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但也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阶段性要求的新变化,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不断开创上海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促进共同富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动力,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五型经济”,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着力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今后五年,我们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是:

    ——“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大幅跃升,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全球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地位更加凸显。城市软实力国际影响显著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生动范例。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要推动上海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更多的“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照系、更多的“上海创新”“上海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高水平改革开放走出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制度优势更加凸显,人民城市理念深入践行。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全面依法治市成效不断拓展,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更加安全、更富韧性、更有活力。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个人人”充分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谱写新篇。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要以创造性的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内涵,充分彰显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实现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互动并进,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繁荣交相辉映,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全球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营商环境跻身国际前列,跨国公司总部机构高度集聚,全球资金、技术、数据充分汇集,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城市精神品格浸润人心,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多样,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展望未来的五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创新创业、追逐梦想,人的个性得到尊重、才华得到展示、价值得以实现,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真正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围绕上述目标愿景,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是构筑上海雄厚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高效能治理是发挥和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是超大城市抵御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三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构成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基础和显著标志。

    经过五年的奋斗,我们要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迈出坚实步伐,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任务,实现重点领域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到2035年,“五个中心”功能全面升级,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接续奋斗十五年,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上海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同志们,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缩影。这既是富有开拓性的宏伟事业,更是极具创造性的探索实践。我们不仅要立足自身、砥砺前行、奋发作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而且要着眼全局、敢为先锋、勇于探路,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率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努力贡献更多的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上海必须担起的重大责任。我们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对党的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对党的奋斗历程的艰辛和非凡,对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守和力行,都有着更深切的认识。我们理应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一切人间奇迹的奋斗力量;理应更加自觉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三、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实干成就事业,奋斗创造未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以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突破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家战略牵引是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要坚持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打好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张“王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突出改革系统集成,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和推动国家实验室创新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策源作用,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创板做强做优做大,健全数据交易流通体系。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迭代升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战略布局,深化央地合作,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升级,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要顺应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的趋势,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聚焦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探索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深化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扩大金融、电信、教育、文化等领域服务业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提高要素跨境流通的效率。聚焦新型国际贸易、离岸金融服务、国际创新协同等开放新业态新形态,加强更高水平的开放制度供给。实施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吸附力,推动开放优势再塑造、开放形象再构建,不断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上海的信心。强化外部经济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建立健全涉外经贸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完善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经济安全保障体系。

    重点区域、重大活动是聚合要素资源、引领改革发展的战略平台。要发挥国家战略优势,打造世界级战略性平台,增强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共拉长板、共享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发挥国家战略承载地试验田作用,推动浦东新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制度创新,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打响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陆家嘴金融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品牌,发挥展形象、聚资源、领潮流的作用。

    (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组合方式、资源约束条件的系统性变革。要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全面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

    做强功能是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把强化“四大功能”与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城市核心功能在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保障重要功能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持续稳定运行。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全球要素资源加速集聚,提升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国际化水平,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增强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统筹发展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打造连接全球、买卖全球、服务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战略前沿领域,全面深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起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攻克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建设世界级航运航空枢纽,完善融海陆空铁水为一体的集疏运体系,发展高端航运服务,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打造高能级航空产业集群,推进国际数据港、数据交易所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形成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经济结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要持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贯通发展,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放大“五型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占据制高点、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型经济,以知识服务、专业服务、高端服务、增值服务为特征的服务型经济,具有更强功能、更高能级的总部型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有效增强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开放型经济,线上与线下相促进、节点与网络相融通、现实与虚拟相映射的流量型经济。大力实施终端带动战略,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为重点,推动个人消费终端与装备制造终端协同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强化“四大品牌”建设整体效能,全面提升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提高标准制定能力、时尚引领能力、潮流定义能力,使品牌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一批特色园区做大做强。

    优化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促进人口均衡分布、资源优化配置、风险有效缓释,提高城市安全、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优化空间布局的支撑作用,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市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深化智慧交通发展。推动中心城区提高经济密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起点集聚发展,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打造现代、宜居、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发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构建东西联动、双向开放新格局。按照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建设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五个新城”,打造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加快宝山区功能提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与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推动金山区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与乡村振兴先行区。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

    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树立大食物观,加快种业自主创新,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域外农场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升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自给比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推动非农产业特色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由点及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区域创新协同攻坚,高水平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打响G60科创走廊品牌。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大对现代基础设施、重要民生保障领域投资力度,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围绕畅通经济循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抗冲击能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联动发展,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围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上海区位和市场优势,吸引全球高质量商品和高技术要素,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并购、跨境交易和全球竞争,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密切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联系。

    (三)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上海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定位,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提高人大主导的地方立法工作效能。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和“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要支持政协聚焦服务大局,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更好形成最大公约数。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好对台、港澳、海外统战和侨务等工作。

    法治是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入实施法治上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规划。强化高水平法治供给,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地方立法,建设更加完备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司法质效和公信力。深化法治社会建设,形成人人参与法治建设、获得平等保护、感受公平正义、共享法治成果的生动局面。

    (四)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信仰信念坚如磐石、舆论引导话语响亮、文化发展生机勃勃,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坚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文明风尚是城市底蕴和风貌的综合体现,必须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深化市民修身行动,进一步彰显在大上海保卫战中铸就的坚信与坚守、自律与互助、拼搏到底与敢于胜利等可贵品质。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推动人人展示软实力,在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在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既要有物质生活的丰富,也要有精神生活的富足,必须扎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着眼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着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各类文艺院团和文博机构发展活力,推动海内外优秀文化作品首发、首演、首映、首展,持续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优化重大文体设施布局,打造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最江南”的乡村文化肌理。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神韵魅力所在,必须充分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要坚持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繁荣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更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

    (五)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让年轻人成就梦想,让老年人乐享生命,让人们畅享健康生活,推动全社会迈向共同富裕。

    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才,是千家万户的共同心愿。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化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深化终身教育,发展数字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一流师资,落实“双减”政策,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天真的童心、烂漫的童趣、快乐的童年。

    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深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为更多年轻人在这座城市追梦圆梦提供机遇和舞台。聚焦宜居安居需求,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体系,让年轻人住有所居、扎根上海。把握年轻人生活节奏和需求特征,创造多彩便捷优质的生活体验。支持年轻人参与城市治理、社区公益、社会服务,在融入城市发展中增强归属认同,积极帮助年轻人解决在社交、婚恋、育儿等方面的困难。

    老年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上海作为我国老年人口最集中、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我们必须竭诚办好老年人的事。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做强中心城区“嵌入式”和乡村地区“互助式”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机构安全规范发展,优化长护险服务。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异地养老,打造充满活力的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积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尤其要更加关爱独居、残疾、失能等老年群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老年大学,鼓励支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让更多老年朋友拥有“踏遍青山人未老”“如今归来仍少年”的多彩生活。

    健康事关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要深化健康上海建设,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全面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坚持防治结合、平战结合,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深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打造国际一流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海派中医”传承发展,培育大健康产业,发展智慧医疗,为人民提供优质多样的医疗服务。落实国家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让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健康的生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鼓励勤劳致富、创业致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生活困难群体保障力度。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更好关心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六)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超大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要牢牢把握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特征,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让城市变得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牵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全周期管理。用好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打造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的治理平台。打通数据共享壁垒,深化全域数据治理,夯实数字底座。适应不同层级需求,加强功能模块的系统集成和实战应用的场景开发,打造城市级平台,加强智能管理终端在社区的推广,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推动系统迭代升级,守牢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底线,使治理数字化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

    只有具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才能绘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笔画”。要坚持高标准引领,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开放。加快打造“道路+”的宜人街区、“公园+”的多彩天地、“生活圈+”的便捷服务,让城市展现独特的风貌、烟火的气息、绽放的地带。加强城市设计,打造城市景观,把更多的人文、艺术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让城市更富魅力。

    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要坚持问计于民,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搭建更多线上线下民意“直通车”,充分汲取群众智慧。强化基层社区建设,按照实有人口配置社区力量,加强社会动员,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强化区域资源统筹和多方主体联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重心下移,推动各类执法力量、专业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基层,持续为基层赋权、增能、减负,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动党员干部服务基层常态长效,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确保城市安全,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有力维护经济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强产业抗冲击能力,强化城市基础保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全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极端情况下功能运转、生产维持、生活保供、就医服务等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建设,深化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建设,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支持国防和驻沪部队建设,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

    (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低碳成为生态之城的鲜明标识。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必须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保2030年前达峰。加快推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强氢能、碳捕集、减污降碳、高效安全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运行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国际交流。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就是守牢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持续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突出源头治理,以PM 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核心,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以流域治理为重点,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水体质量;以全过程防治为抓手,强化土壤污染治理,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实效,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注重综合治理,落实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坚持系统治理,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生态惠民工程。要坚持增量和提质并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优化“一江一河一带”生态空间布局,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构建城市生态骨干网络。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提升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水平,让城市处处有公园。推进森林入城,建成一批标志性特色片林、景观林带、休闲林地,打造更多慢行游憩空间。加强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城市生态屏障。

    四、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引领。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更加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成果。

    (一)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我们必须在政治建设上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坚持不懈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政治方向、最牢固的政治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牢记“国之大者”,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想问题、办事情,把对党忠诚体现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推动改革发展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日常的言行中。

    (二)持之以恒强化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固本培元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持续夯实“思想铸魂”和“理论奠基”基础工程,坚持领导干部示范带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打造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高地,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人、激励人、感召人,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三)坚持不懈锻造干部队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事关事业兴衰成败。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充分彰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上海干部特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使用好。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赛马场”上比作为、比实绩。深化拓展针对性培训和实战化演练,增强干部综合性能力和专业化素养,练就更加过硬的政治能力、战略把握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不断提高打硬仗的本领。加大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力度,把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去锻炼,更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更好发挥老干部作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

    (四)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人才是上海最核心的资源。要持续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加快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出入境、停居留、薪酬待遇、生活配套等保障措施。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以大科学设施、高能级产业、开放型载体,汇聚和成就一流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为人才松绑解绑,不拘一格用好用活各类人才。造就战略性的人才力量,加快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方位培养人才,大力培育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领域专业人才,形成塔顶更高、塔体更强、塔基更厚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以精准精细精心的服务,实现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五)守正创新加强基层党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要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对企业、居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的分类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深化楼宇党建、园区党建、互联网党建、滨江党建、毗邻党建等实践探索,更好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宗旨和作用的全覆盖。根据重大任务、重大斗争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更好团结凝聚群众、带领突击攻坚。加大资源、服务、管理整合力度,推动构建各领域基层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党建新格局。打造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完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深化“上海先锋行动”,健全党员“到社区报到、在社区服务”的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不断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触角。

    (六)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推动全链条责任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持续深化政治巡视,充分发挥巡视巡察综合监督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对在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临阵退缩、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必须严肃追责问责。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加强警示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头条:阳国利:学习感悟毛泽东思想
·下一篇:无
·特稿:福建永安市:城乡唱响《红军抗日歌》(组图)
·特稿:梅县区老促会召开季度工作会议 (图)
·特稿:红色血脉永传承——写给牺牲在古蔺剿匪战斗中的王文林烈士
·特稿:坚贞不屈的赵瑞林烈士(组图)
·特稿:原创新诗:礼赞 八一建军节——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
·特稿:八一征程 赣南印记 有太多鲜为人知的事
·特稿: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周恩来与新时代党的建设”学
·特稿:解析“万万火急”西进电令 论“通道会议会址”在外寨(图)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放映“红色电影”,增强人们爱国情怀(图)
·特稿:“长征与麻城”实地调研活动系列报道之五:废寢忘追寻红军足迹(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头条:李强在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
福建永安市:城乡唱响《红军抗日歌》(组图)
管其乾:福建永安市:城乡唱响《红军抗日歌》(组图
特稿:福建永安市:城乡唱响《红军抗日歌》(组图)
于水情:江西师大音乐学院:追寻红色足迹 唱响红色旋
黄声洪、李耿新、王继伟:梅县区老促会召开季度工作
特稿:梅县区老促会召开季度工作会议 (图)
邱金国:红色血脉永传承——写给牺牲在古蔺剿匪战斗
特稿:红色血脉永传承——写给牺牲在古蔺剿匪战斗中
邱经国:坚贞不屈的赵瑞林烈士(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