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悼念>>正文
大时代的担当者——“知青精神”的初衷和楷模(组图)
2023-01-18 10:03:48
来源:中国梦知青情
作者:人民日报 王继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历史上,上山下乡走以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莫过于跨越30年(1955——1985)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不包括回乡知青,仅城市知青到农村就达1700万人之多。1700多万知青从城镇奔农村、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它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一代青年,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农村和边疆“一穷二白”的面貌。知青上山下乡,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青春分担国家困难、用激情谱写建设新篇、用奋斗开创历史先河,无疑成为这一代知青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的最大贡献,也无疑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大地之子》一书是延安精神研究会青年部列入计划出版的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从立项、组稿、写作到编辑,历经2年的时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大地之子》一书。我是大地之子一书的主编,这本书以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的形式,用了36万字的篇幅,记叙了近40位有上山下乡经历的老知青在进入老年以后,怀着对社会的奉献、责任、担当,重返第二故乡,无私奉献,带领乡亲们一起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模范事迹。此书的40多个主人公就是“知青精神”的初衷和楷模。

    此书写的是老知青的现在进行时,极具新闻性和可读性。如果还写老知青们过去的插队经历,当时怎么生活,怎么担水,怎么做饭,怎么哭,怎么笑,就没有新闻性和可读性了,因每个知青都有这种经历,但是写他们现在做了什么,就有了新闻点和可读性。这些老知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的局长、董事长不当,回原来插队的村里当党支部书记,有的自筹资金几十万,到农村扶贫,有的过去是检察官、厂长,却成了种红薯的专家………为了改变同一土地上另一群人的命运,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后半生,这种重返之举,重如泰山。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所有的书,封面上都写着担当,只有把书读完,才会知道,同样是“汗水、泪水、血水”几个汉字,却有完全不同的笔划和读音。为留住这一个个瞬间的永恒。宣扬知青正能量,我们编辑出版了《大地之子》一书。

    大时代要有大担当,这些知青就是这个时代敢于大担当者。这是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大家什么都知道一些,什么都了解得不深,社会充满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我们今天不缺聪明人,不缺高学历者,但太多的人一见困难,马上就撤。大智若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者太少。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有担当,先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具有这种担当的决心和意志,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必须通过使用一批敢于担当、目光长远、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功成不必在我”的干部,才能树起正气来。

    面对目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土地撂荒或放弃粮食生产,新的农业科技推广受阻,国家扶持农业的大量资金无法下放……的状况。为了农村的发展,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了对新一代知青——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这些知青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对第二故乡的知青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知青群体中出现这么多关注最底层农民利益的人?这又一次显现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三大革命的风浪中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战略部署的正确。可以说,知青这个群体的主流,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和依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骨干力量。应该说,所有关注人民的福祉,尤其是关注中国最大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福祉,想方设法为他们谋利益,帮助他们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人,都是这个“事业”的接班人!无疑,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

    这些老知青们现在都是已过花甲之年的人。他们在年轻时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信仰指引下,用自己的行动在实干兴邦!这些知青,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带着自己的钱,主动到农村去帮助贫困的农民,而且没有从农村领过一分钱工资,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在他们面前,那些位高权重的尸位素餐者是显得那么渺小和猥琐。在他们面前,那些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们是显得那么卑鄙和龌龊。

    写这个题材是老知青模范侯隽大姐在2014年参加了山西毛家山共话知青圆梦会议提出的,她说:“中国梦知青情开展的一系列适合知青特点的正能量活动,确实对知青群体政治和思想意识方面起到了教育和引领作用。我不止一次参加中国梦知青情的活动。尤其是在山西毛家山举办活动时。听了郝广杰和程伟的事迹介绍,葛元仁也介绍了孙奎连和宋新华的事迹,我很受感动,当时提议,写一本儿老知青第二次创业的书。”我在天津会议见到了侯隽大姐。聆听了她对于老知青第二次创业这本儿书的要求和想法。回来后,我就全国各地组稿。给内蒙的孙奎连,给黑龙江的宋新华、杨晓沪,给海南的邓子坚,福建的刘必超等都写了信。并跑到山东的沂蒙山,河南的郏县的广阔天地乡等地逐个儿采访、写作。仅北京市大概就采访六、七个人。

    这本书由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和老知青模范侯隽大姐作序。

    张全景部长1974年至1975年,曾在山东泗水县担任知青带队干部,见证了当年知青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锻炼成长,从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后生,到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他与知青共同生活,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产生了深厚感情。通过与知青一起战天斗地、辛勤耕耘,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回想当年知青的故事仍历历在目。他说:“知青修的电站现在还在发电,知青建的水库现在还在蓄水,知青筑的干渠现在还在灌溉,知青铺的道路现在还在通车,知青开垦的荒地现在成了粮仓,知青种植的橡胶树现在还在出胶,知青抢救的病人现在还在健康的生活,知青接生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知青教过的学生现在已经走上生产或科研的一线、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知青英烈现在还在受到人民的祭奠,知青的事迹现在还在当地传颂......

    知青是给农村带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他们用青春热血作出的贡献,深深印在人民的心中,镌刻在国家发展的史册上。”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返城后,分布在科学、文体、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工作在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各个岗位上,在人生新的起点,广大知青很快成为骨干力量。知青们无论是政要,还是商家;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始终眷恋着第二故乡,思念着那里的亲人。插队经历使知青们刻骨铭心,与淳朴的老乡的情缘,虽时空遥远却魂绕梦牵,难以割舍。知青们虽已离开了农村,离开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但在心灵深处,会永远执着地认定第二故乡的美,因为这种经历已成为知青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回忆当年,畅想未来,回家看看,几乎成了每一个知青要圆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知青回乡的交往日渐增多,知青们或组团、或携妻带子,不远万里追索那久远的青春印记和难以割舍的亲情。 每次知青的到来,不仅给久盼他们的乡亲故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无比欢乐、快慰和感动。无论知青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最为隆重的礼遇。知青与父老乡亲相见时“未曾相拥,竟无语哽咽”的一幕幕动人场景,让在场的人们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上了年纪的老乡把知青看作游子,说不完,看不够……

    侯隽大姐1962年7月高中毕业后自愿下乡插队,是全国先进知青和著名劳动模范、党的“十大”代表和四届人大常委,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河北省妇联副主任、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等。

    侯隽大姐说,对于“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道理,我们当年知青理解最深,因为没有全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个人的发展,没有全村人的共同富裕,就没有我们个人的脱贫致富。我想,正是因为知青曾经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所以最能体恤人民疾苦,更受不了第二故乡依旧落后、父老乡亲依然贫困,可以说“三农”早已成为一代知青的终生牵挂。看看《大地之子》一书中的系列人物吧,他们有的早已功成名就,却放弃一切,义无反顾重返第二故乡艰苦创业;他们有的年事已高,却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和美好的天伦之乐,再次上山下乡扎根奋斗;他们有的原本生活无忧,却为帮助乡亲变得日子拮据,仍无怨无悔;他们有的自己并不富裕,却省吃俭用捐资助学、扶危济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影子,为“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为对社会有贡献,他们清苦着、拼搏着,快乐着、幸福着,他们将崇高写入人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了最好的诠释。尽管对比他们的高尚行为我自愧不如,但“知青”这个共同的名称、相似的经历和一样的情结,使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怀,也无比敬佩他们的精神。

    结合书中人物的事迹和自己的点滴体会,侯隽大姐归纳了如下三点:

    第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党历来倡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具有光明的前途。我国知识青年正是在农村极度贫困与落后的时候上山下乡,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并肩战斗、抱团取暖,才真正了解了国情、理解了生活、锤炼了意志,培育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笔宝贵的历练财富使不少当年知青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及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也使更多当年知青为共和国的繁荣富强,平凡劳作,默默奉献。回顾以往,我们能健康成长,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正因为坚持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展望未来,要想不忘初心,永远坚持人民立场,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今天的我们,面对历史逝去的背影都能评头品足地议论几句,但每一历史事件的出现,唯有从它的来龙去脉上深加探究,唯有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客观的、公允的。时至今日,知识青年需要就业、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青年人成长需要锻炼,仍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所以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图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途径,将三个难题结合起来解决的探索,应该说是有必要,有价值的,虽然探索中难免会走弯路,要担风险。纵观历史长河,每个阶段总要有人为国家利益,为民族大义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相比之下我们的一点付出不值一提。我为自己无意中投身于国家的探索之路,感到光荣、自豪,无怨无悔,觉得受再多的磨难也值得!

    第三知识青年的主流群体是健康向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特殊而平凡的历史留下的情结和烙印,将“知青”锻造成了一个不同于前辈又区别于后人的特殊群体。无论历史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策怎样评价,广大知青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为国分忧,为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为贫困乡村、边远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巩固祖国边疆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是不可磨灭的;广大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在长期的坎坷中抗争,经受了脱胎换骨的磨练,铸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造就了乐观向上的品格,培养了勇于负责、甘于奉献的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值得尊重和传承的。尽管当年知青随着时代变迁,各自的身份、地位,乃至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那份忧国忧民的忠诚始终不曾改变,因为大家心底呼唤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一切为了祖国”!那是一颗从小就在心田里萌发的爱国主义种子,它让我们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如今当年知青都已年过花甲甚至古稀,但为国家繁荣富强献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依然难以释怀,为此绝大多数老知青仍在发挥夕阳正能量,凝情聚力做着利好社会的各种事情。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作为社会的有益资源,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主流群体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健康向上的群体。

    感谢书中人物表现的崇高精神,他们怀大爱做小事,寓伟大于平凡,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老知青的责任、奉献与担当,充分彰显了老知青的民本情怀和爱国精神。特别是那些心系“三农”返乡创业的勇者,他们是极其高尚的人,他们以知青情,圆中国梦的义举,不仅激励老知青,也会启迪后来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知青一代的青春夙愿,更是现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当年的我们因条件所限,怀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却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如今是在建设全面小康的美丽乡村,是要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我衷心向仍在征程的知青朋友致敬!

    由于他们的知青经历和对知青工作的认识。在他们为《大地之子》一书写的序言里,对知青上山下乡有了全新的诠释。他们认为知青是给农村带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知青用青春热血做出的贡献,深深印在人民的心中,镌刻在国家发展的史册上。

    我们也曾经在大学里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组织宣讲。在河南一所大学里,当问到谁看过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本书时,上千名同学中举手者寥寥无几。甚至一些大学生不知道张思德是谁,有80后的年轻新闻记者还问:“张思德是哪儿人?住在哪儿?我们能不能去采访。”

    我曾向社会各界,青年学生、国家公职人员、出租车司机、工人、农民讲述《大地之子》一书中主人公无私奉献的故事,很多人都疑惑地问:“现在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人?”之所以要举以上两个例子,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迀,这些年人们在理想信念上的缺失,迫切需要补上这一课。

    一个80后的女孩,读完《大地之子》一书说:“我深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尤其看到书中为了《梦中的黄土地》一文中,程伟阿姨扔下13岁的女儿,自筹资金20万到山西大宁扶贫,看到全家人为她送行,一曲祝你平安没唱完,全家己哭成了泪人时,我被感动的掉下了眼泪,这本书老知青的事迹太感人。我一定向我的同学、同事推荐这本书,让他们看看知青这个群体,这些老知青的理想信念。传承这种精神,传递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一种老知青的奉献、责任和担当的价值观。”

    一个知青二代,以前读过他母亲写的《青春1969》一书,了解了插队父母的经历。1994年才跟父母一起回到北京,在东北他还有许多同学,几乎每年都回一两次,很能理解什么是知青情结。读完《大地之子》一书,他很佩服书里的主人公,说:“这些老知青用自己的钱,干着共产党的事,干着国家和政府的事,只有知青才有这种境界和情怀。他们回去领众乡亲致富,造福一方。若中国都像这些老知青一样精准扶贫,哪来的贫富差距,哪来的那么多官腐。”

    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上山下乡涉及了千万个家庭。不管是规模上,还是时间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件大事,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科学的一件大事。写知青题材的文学很多,有纪实、发展史、人物传记、小说、诗歌、电影、电视剧等等。知青上山下乡就个人而言肯定有些人是受了罪的,所以这些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伤痕文学的范畴,都是在诉苦。有些网站、有的群,开设以来像黑洞一样,刊登了大量的这类肆意谩骂毛泽东、恶毒攻击共产党、竭力抹黑上山下乡、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唱反调的文章、言论,是新冒头的历史虚无主义。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与这些“告别革命、拒绝崇高”的虚无主义者们去争论上山下乡的对错问题,这是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了的。

    “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已经上百年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仅是其中的一个小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工联盟为基础”的国家体制、机制,以及“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性质以及《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有规划的开荒”、城市和乡村必须共同发展、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是“农民占人口极大多数”的农业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所以,从新中国刚建国就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启了城市支援内地、支援西北、东北的人才大规模流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工作。

    对农业、农村来说,五十年代是“回乡知青”;六七八十年代是“下乡知青”;九十年代开始是“大学生村官”;十八大以来,习主席越来越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现在进入“奋斗第二个百年中国梦”的新阶段,我们党又及时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出“乡村振兴”大战略大格局。“农业、农村”始终是、永远是第一位的。

    责任引领担当,使命呼唤未来。《大地之子》一书记叙的都是真人真事。从五十年前下乡开始,知识青年就有着天生的家国情怀。他们是生活的强者,做人的典范,是共和国改革开放诺曼底登陆的社会压舱之石,是天塌时依然矗立的泰山,是民族复兴大业的近卫之师。返城后,无分岗位高低,是单位骨干,堪称共和国的脊梁。今天,有出息的还做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现在新的20大的领导班子。七个人里有四个是有知青经历的,这是值得尊重的一代,也是波澜壮阔的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这一代老知青的勇敢担当和时代风采。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夫人赵兰香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组图)
·下一篇:无
·大时代的担当者——“知青精神”的初衷和楷模
·邱静波:为国分忧,坚忍不拔——从甘肃兵团历史看知青精神
·杜振兴、李淑华:《为人民服务》全国巡展团队应邀在中央党校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
·特稿:《为人民服务》全国巡展团队应邀在中央党校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座谈会
·福建:永定将建知青纪念馆 游客体验知青精神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大时代的担当者——“知青精神”的初衷和楷模(组图
红色头条: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图)
刘伯承和聂荣臻,同为四川老乡,同是开国元帅,所谓
红色头条-革命后代来信:《微信感言》摘录
永兴人民深切怀念湘粤桂苏维埃政权临武县南强古山村
芦山县看望慰问革命遗址义务守护人(组图)
骆志勇:芦山县看望慰问革命遗址义务守护人(组图)
特稿:芦山县看望慰问革命遗址义务守护人(组图)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春节文化用品店春节文化
倚新虎:革命英烈别兴林(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