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学术研究
 
 
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
2008-03-18 17:39:32
作者:金志庚 (作者为淮安市楚州区政协副主席)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周恩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已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座光照千秋的丰碑。在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追忆周恩来的革命历程,感悟周恩来的道德情操,学习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毋疑将对我们今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周恩来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将周恩来精神总结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相结合,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对周恩来一生最权威的总结和评价。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学习和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更为世人所推崇、向往和发自内心的崇敬。
      世人如此评说周恩来:
      冰心老人说: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第一位完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说: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说: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中国人民说:“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毋须多言,这些都是周恩来的人格产生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周恩来的人格风范固然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作为一位伟大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情操,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身上的发扬光大,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智大慧的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文化高峰叠起,绵延不断,风格卓异,向全人类尽现出东方智慧的无穷魅力。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饱吸黄河长江之乳液,博采三山五岳之精华,竭虑殚精创造出睿智的精神硕果,无论是孔、孟所创立的儒家伦理,还是老子所倡导的道家学说,还是以韩非子为代表人物所建立的以法治为主的政治思想体系,无不体现了先贤们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特质,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程,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这些传统文化中尽管受历史的局限,有糟粕之瑕,但更多是精华,东方文化的道德轨迹,经历代先贤的传承和光大,形成了炎黄子孙为之追求和传承的美德。作为大智大慧的一代伟人周恩来,这些道德准则当然会对其的成长有着深刻地影响,当他“认定的主义是不变了”之后,将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融合,而形成了周恩来独具魅力的思想道德基础,并使之成为“全党楷模”,“人民心中的丰碑”。
      纵观周恩来的生命历程,我们首先要肯定地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祖国,在每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都是无比亲切,极其神圣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情感归宿,奋斗动力,周恩来正是千千万万个爱国者中的杰出代表。早在他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凭着他对祖国质朴、深厚地爱,向神圣、庄严的祖国奉献出全部的热忱、才智和生命。当祖国处在列强欺侮、军阀混战、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之时,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振兴,东渡日本、远赴西欧求学,孜孜追求救国的良方。当他“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之后,便确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毅然回国,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大业。无论是在如火如荼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血与火交织的抗日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卓绝的解放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 周恩来纪念景区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篇:伯父周恩来“人民外交”的又一杰作——出席一场传统泰国贵族婚礼之感悟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纪念地宣讲(组图)
·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初审结束(组图)
·管理局在全市公务员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立足5A 谋篇布局——管理局召开5A创建工作汇报暨义务监督员座谈会(组图)
·关于举行周恩来纪念地2015年度文化业务考试的通知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管理局赴京征求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活动意见(组图)
·纪念馆宣讲团在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宣讲(图)
·叶勇在首届网络信息技能竞赛中获奖
·戮力同心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管理局走进社区开展帮扶活动(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