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华东野战军四巨头陈粟谭榘1947年5月30日向中央军委报告:张灵甫为六纵特团副团长何凤山击毙!(组图)
2021-11-26 09:47:34
来源:美篇
作者:亚高原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严晓燕提供史料

粟裕在孟良崮战场

    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于1947年5月30日发给军委和刘邓的电文(现存中央档案馆,收入《粟裕文选》第二卷第300页。)

    华东野战军四巨头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战役指挥)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1947年5月30日向中央军委及刘伯承、邓小平报告:张灵甫为华东野战军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皮定钧)特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何凤山击毙!

    /鸣谢严晓燕大姐提供史料,以正视听。

    华东及三野军战史必须以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钟期光、张震、刘瑞龙等前委同志及陈丕显、姬鹏飞、彭冲、叶飞、韦国清、许世友、宋时轮、王必成、陶勇、何以祥、成钧、王建安、陈锐霆、管文蔚、陈庆先、周志坚、袁也烈、谭启龙、郭化若及迟浩田等领导同志的传记、年谱及文选和华东(三野)军战史为准,以正视听,不传谣,不信谣,维护军战史的严肃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真实性。

    1947年5月16日下午两点多何凤山奉命带特务团一营从孟良崮南侧开始向崮顶进攻,至下午6点多结束战斗,部队抬着伤员和张灵甫的尸体,押送俘虏下山已快天黑,并下起大雨。在下山半途中,遇到从山下赶来的纵队作战参谋陈亮传令,要求将战俘张灵甫及其他军官押送至纵队司令部。何凤山反问陈亮“”谁说俘虏了张灵甫?”陈亮回答,“你先前派人押送来的74师参谋长魏振钺。”

    此人是我部进攻时,奉张灵甫之命带队反冲锋被我俘虏的。何凤山审问了这个少将军衔的参谋长,才得知张灵甫指挥所的准确位置,在指挥部队继续向前攻击的的同时,并安排一个排将其及数百名俘虏押送至纵队。后来才知道魏振钺在纵队说”你们俘虏我的这支部队已快打到山顶,很快就可俘虏张灵甫”。

    因为进攻时何凤山并没带电台,战斗尚未结束不可能上报战果,这里产生了一个误解和误判,纵队在何凤山解决战斗下山之前,听了魏的交待已预先得知活捉了张灵甫,并很快上报野司,野司也第一时间上报军委(延安)。毕竟华野的口号是“”攻上孟良固,活捉张灵甫”,大功告成,何乐不为。后突然又接报张已死,陈老总发火一定要追查死因就不难理解了,还有传说陈老总发火要处分何凤山。后来的传言枪杀俘虏说,谋财害命说等就有了依据——张是先被俘后死的。之后野司派专人下来调查所有参战当事人及俘虏才彻底搞清。野司于5月30日给军委和刘邓的电文(现存中央档案馆,收入《粟裕文选》第二卷第300页。)说明了全过程。但谣言有时比真相更易传播,因为证实真相的电报并未公开和传达。只是两个月后调何凤山任52团团长,52团政委是彭冲,袁捷参谋长。

    可就这份电报,对于没有军事常识的人如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话题。电文也转你们一并阅读。(何凤山长子何东浩写,并发来电文。)

    感谢皮定均的女儿给我寄来这本书,我父亲的录音和恽前程的回忆高度吻合。他们说张灵甫的手表⌚是何凤山亲自上交的。恽前程前辈告诉我,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要他调查张灵甫之死的事情。他与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吃住一周,并与七十四师指挥部报务员谈过话,要报务员写了一个文字东西。今天在《皮定均中将》书里看到了。
    一一严晓燕
    2021年11月9日于北京

    皮定均前辈的回忆与原六纵作战科长恽前程的回忆完全吻合。我和陈戬同志采访拍摄恽前程前辈,他讲的非常清楚,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队形确实与众不同,整个接敌动作如操练,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史料相互印证,更有价值。
    一一严晓燕

    研究军战史还是以原始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为准。 最后一张图(下),有原华东野战军侦察科长严振衡用绿色笔画的眉批。

    我曾经到临沂党校,准备把一些资料给他们。

    华东野战军侦察科保持四五部电台,华东野战军通信科轮回派人跟随侦察科做艰苦的侦察情报工作,收效很大。当年通信科的老同志还有健在的,看我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加进第三版书中,非常高兴😀,说读着感觉更加亲切。

    张焕文所讲的在侦察工作大事记里有记载。

    现在各个纪念馆、党史办没有人研究首脑指挥机关是如何运作的,里面大有学问,非常值得研究。

    我刚刚明白,父亲在孟良崮战役要图上画的眉批是什么意思,是国民党军队当年在孟良崮战役的位置与华东野战军情报大事记记载一样。与第三野战军战役选编记载一样。
    一一严晓燕

△ 1979年,何凤山将军回老部队24军时,给战士们讲孟良崮战役的战斗经历。

    搜狐网

    荐读 | 孟良崮:父辈们70年前全歼敌整编七十四师

    军报记者
    2017-05-02

    今年是我的父亲何凤山诞辰100周年,又恰逢孟良崮战役胜利70周年,正因为他当年率领华东野战军六纵特务团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的关键时刻,攻占了孟良崮,端掉了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指挥部、击毙师长张灵甫,锁定了胜局,使他的名字和这场著名的战役永远联系在一起。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有两个人没有想到

    毛泽东主席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

    这场战役的辉煌战果,创造了我军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打击了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最强大的进攻力量和最精锐的部队,使华东野战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六纵作为粟裕司令员留在鲁南的一支奇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战役完成合围的关键时刻,六纵抢占了沂蒙公路上的重镇垛庄,及时切断了整编七十四师的唯一退路,实现了对整编七十四师的合围,迫使敌人退守孟良崮固守待援。我父亲时任六纵特务团副团长、代理团长,担负了指挥 部队主攻整编七十四师指挥部的光荣任务。这次战斗经历在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带你回溯70年前真实的孟良崮战役

    1989年8月8日《解放军报》第4版曾刊发父亲的文章《关于张灵甫之死的历史真相》,介绍了基本史实。

    这里,我把父亲生前的相关回忆整理成文,与广大网友分享。

    上级调动特务团突击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战斗已进入最关键时刻

    1947年5月16日,我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遵照陈(毅)粟(裕)首长命令,于下午2时再次对敌整编七十四师发起总攻击。我当时是第六纵队特务团副团长,率领我团一营参加了总攻孟良崮的围歼战斗。

    特务团是纵队的直属部队,人员精干、战斗力强,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特务团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战时总是配置在纵队指挥部的周围,担任警戒、侦察、机动等重要任务。此时,调动特务团突击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说明战斗已进入最关键的时刻。

    从下午开始,一纵、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将孟良崮围得像铁桶一样,520、540高地已相继被我军占领,部队全力向600高地攻击前进。高地周围的枪炮声震耳欲聋,响成一片。

    皮定均副司令员说:我在这里会一直看你打到山顶,并用炮火支援你

    1947年5月16日下午2时左右,我接到电话到达纵队指挥部,给我下达任务命令的是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我俩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战场地形和进攻路线,皮司令详细部署了进攻方案:首先占领崮顶西侧半山腰的小山包,以此为依托站稳脚跟,然后部队向上分批次进攻,打开登顶的突破点,并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到崮顶,攻占敌指挥部、活捉敌师长张灵甫。皮司令还说,我在这里会一直看你打到山顶,并用炮火支援你。

    我接到命令后,立刻带领我团一营向孟良崮急速推进,并以猛烈的火力扫清外围的敌人防线。经过几次激烈争夺,一营攻占了半山腰的小山包,将我的临时指挥所设在山包上。以此为依托,我立即召集营连指挥员观察地形,布置进攻方案,迅速向各连下达攻击命令。

    我团攻击的路线坡度相对陡峭。按照我的部署,一营三个连呈品字队形,以三连为刀尖;三连又排成品字形,以一个排为刀尖。战士们利用地形岩石为掩护,跳跃式前进。敌方防御区域较宽,又居高临下,形成交叉火力。我主攻方向两翼受到敌火力压制,每前进一步都有许多战士倒下。

    关键时刻,纵队皮定均副司令员组织的炮火支援起到了关键作用,一发发炮弹准确砸向敌火力点,有的打到敌火力点上方,滚落的石块掩埋了敌人的机枪射击口,我部趁势艰难地向前推进。

    快接近山顶时,突然,一股敌人黑压压地从山顶冲了下来,我知道这是敌人的反冲锋,最后的反扑,力图将我攻击部队压下去。我命令原已集中起来担任火力掩护的全团轻重机枪密集向敌扫射,经过反复拼杀,双方搅在了一起,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终于将这股敌人歼灭,活捉了敌整编七十四师参谋长魏振钺。

    洞内有国民党士兵喊叫:“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已经被你们打死了。”

    我军乘胜向孟良崮崮顶北侧山洞敌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前进。张灵甫又组织残部千余人,在崮顶利用洞穴、石岩、山缝固守顽抗。我军发挥火力,勇猛冲杀,白刃格斗,迅速全歼了洞外之敌。

    我团三连攻占了敌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的洞口。张灵甫命其卫士队长率20余人从洞内冲出,意图向我们实施反冲击,行动当即被我军粉碎。我追问被我击伤(后因伤重毙命)的敌卫士队长洞内情况,他说:“张灵甫师长在洞内。”我叫战士们喊话,命令敌人投降。后见洞内无动静,我即命令部队用轻机关枪、冲锋枪及手榴弹,向洞内猛烈射击。过一会儿,听得洞内有国民党士兵喊叫:“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已经被你们打死了。”我下达停止射击命令后,瞬间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为防止敌人诈降,身经百战的战士们高声大喊:“举起双手,从里面出来!”片刻,用枪挑着白衬衣的敌电台报务员便闪现在眼前,十几名战士立即冲进山洞,只见洞内敌人尸体横七竖八,血污满地。我问被俘虏的敌报话机台长:“哪个是张灵甫?”他战战兢兢地指着被击毙的师长张灵甫。张灵甫的尸体倒在洞内报话机旁,手里拿着报话机话筒,尸体还是热的,头部是被我冲锋枪弹击中而毙命的。被我俘虏的敌报话机台长说:“几分钟前,张师长还向蒋委员长呼喊求救,蒋委员长要他再坚持3个钟头。通完话还不到3分钟,张师长就被你们打死了。”至此,敌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被我团胜利攻克。

    我军将张灵甫尸体埋在山东省沂水县野猪旺村村后的山岗上,并在坟前竖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

    被俘的敌七十四师参谋长魏振钺被押送到我第六纵队司令部,他对纵队首长说:“俘虏我的那个部队已经活捉了张灵甫。”纵队首长立即派作战参谋陈亮同志到我团俘虏中查找张灵甫。我当即向他说明张灵甫在战斗中被我击毙时的情况,并把从张灵甫身上搜查出来的证件(胸章:中将师长张灵甫)、手枪、望远镜、照片等,一并交给陈亮同志带回。

    后来,纵队首长又让被俘的该师辎重团团长黄政、五十八旅一七二团团长雷励群、张灵甫的侍从秘书张光第等人辨认尸体,这具尸体的后脑被枪弹炸烂,血与脑浆均已干涸,他们都确认是张灵甫。在上级查明张灵甫确已被击毙后,我团奉命将张灵甫的尸体用担架抬着随部队转移。两天后,将其埋在山东省沂水县野猪旺村村后的山岗上,并在坟前竖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当时,新华社曾发布新闻,望其家属到该处收尸。

    所谓张灵甫“自杀说”,

    不过是国民党的一种宣传手段

    对于张灵甫之死,国共双方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声音。战役结束后第二天,南京的国民党中央电台就广播说,张灵甫“舍身成仁,自杀身亡”。在国民党《第一兵团蒙阴东南地区战役详报》中,对张灵甫的“自戕”也有具体描述。蒋介石还声称“张灵甫精忠报国,舍身成仁,堪为党国英魂之典范”。

    国民党对张灵甫的“自杀说”显然没有亲历者的佐证,是仅凭张灵甫在最后通话中有过兵败自杀的表示而杜撰出来的。这是当时国民党的一种宣传手段,目的在于利用张灵甫的所谓“临难不苟之正气,见危授命之精神”,驱使国民党军官兵在战争中继续为其卖命。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的一些报刊、杂志、网络,杜撰出不少违反事实真相的版本。这些不实之词,看似探究历史真相,实为篡改历史事实,抹黑了我军光荣形象,扰乱视听,贻误后人。

    今天,重新回顾父亲给我们讲述的攻占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指挥所、击毙张灵甫的战斗经历,不仅是对父辈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也从亲历者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实记忆,澄清关于张灵甫死亡的各种传闻,让张灵甫之死的各种流言不再甚嚣尘上。

    (作者系海军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总工程师;何凤山将军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何东浩

△ 1955年,授衔时的何凤山。

    何凤山同志生平

    天津日报

  天津警备区原顾问、天津警备区第三干休所正军职离休干部、老红军何凤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3月1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7岁。

  何凤山同志,1932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宣传员、红军学校学员、译电员、机要员、股长、副营长、营长、科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天津警备区顾问、天津市政协委员等职。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三级八一勋章、朝鲜国旗功勋荣誉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1年7月离职休养。

  何凤山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亲历了长征,参加了新四军的组建。参加了卫岗战斗和贺甲村战斗。尔后,随粟裕渡江北上,率部先后参加了黄桥战役、裕华镇战斗、攻克临泽伪据点等数十次战役战斗。参加了两溧反顽、挺进郎广、激战杭村、解放长兴、茅山战役,天目山多次反顽等战役、战斗,为开辟浙西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何凤山率部两战涟水,给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74师以沉重打击;参加莱芜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身为特务团副团长的何凤山亲自带领指战员攻占孟良崮,击毙张灵甫;率部战南麻打临朐,猛击沙土集,俘敌师长段德霖;参加丰汉路战役和陇海路破击战;参加豫东战役,活捉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及参谋长林曦祥、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等;参加淮海战役,率部激战彭庄,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敌100军军部;攻克黄滩,歼敌第44军;蚌北阻击,保障歼灭黄维兵团;参加渡江战役;参加渡海作战,解放长山列岛,取得我军以木船渡海作战的重大胜利;挺进大别山,参加剿匪等。

  抗美援朝时期,何凤山率部接替上甘岭、平康地区15军阵地防御任务。期间,创造了步机枪击落美军战机、以小股兵力夜袭抓“舌头”,冷枪冷炮运动战术等,并在24军中推广。仅冷枪冷炮运动开展5个月,整个军就毙敌14000余人。

  何凤山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坚贞不渝,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团结同志;言行一致,襟怀坦荡;顾全大局,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受同志们的爱戴。他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自身表率作用,给子女和后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凤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名好党员,使我军失去了一名好干部,使我们失去了一名好战友、好同志,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对天津警备区前顾问何凤山将军的介绍,网络词条的概述简短而清晰:何凤山,1917年6月出生,江西省瑞金县沿岗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亲历2万5千里长征,三次翻越雪山草地到达延安。参加红军学校学习后,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随同周恩来副主席参加了“西安事变”谈判中的机要通讯工作。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三级八一勋章、朝鲜国旗功勋荣誉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1959年,时任63军187师师长的何凤山在军事演习前进行沙盘作业。

△ 缴获张灵甫的望远镜,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前辈吴强的回忆证实了张灵甫是拒不投降被击毙的。一一严晓燕

首版《红日》书封

    从戎不投笔——父亲吴强创作小说《红日》的前前后后

    新民晚报

    小说《红日》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问世的。它描写的是陈毅、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在1946-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大战役的故事。那时父亲吴强在这支部队的六纵队(军)任宣教部长,亲身经历了小说中呈现的那段辉煌战争史。父亲并不是军人出身,他是苏北涟水人,年轻时从贫苦的家乡出来到上海求学,上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艺作品,是一个文艺青年。1938年抗日烽火燃起时,父亲到皖南加入了新四军。从此,战火硝烟把他磨炼成了一个军人。时任六纵队政委江渭清说,父亲是“从戎不投笔”。

    创作灵感的萌发

    孟良崮战役胜利的第二天,山上抬下一具尸体,停在了父亲的宣教部门前。抬担架的一位战士,将一封信交给父亲说,这个人是在敌七十四师军部拒不投降而被击毙的,纵队首长命令我们将尸体抬回验明正身,请你们执行。父亲便找来几个国民党俘虏军官,把他们领到尸体前。一揭开包裹尸体的毯子,那些俘虏立刻垂头哭丧,有的大哭道:是张师长,是张师长。有个军官还指着尸体上的伤疤历数张灵甫“战功”。父亲当即厉声喝止,张灵甫为蒋介石卖命,手上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你们还为他摆什么功劳!

    看着门板上的尸体,想到一年前,他还是骄横不可一世的蒋介石王牌军的将领,父亲顿时萌发了创作灵感。他在回忆写作小说冲动时说,“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穿的故事。”

    写到动情处声泪俱下

    孟良崮战役胜利后,解放战争全面展开,战事繁忙。父亲只能在行军打仗的空隙每天写笔记收集资料。令他心痛的是,在孟良崮战役两个月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船翻了,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了。

    直到1949年冬天,父亲随十兵团南下进驻厦门岛。眼前大海的波澜,激起了他对战争生活的回忆,父亲便着手整理以往断断续续的思绪,动笔构思打张灵甫的故事。他怕写不好,怕自己表现不出这样巨大的战争生活题材,对不起他生死不渝的战友,尤其不愿意让他心爱的人物在他笔下死去。写到动情处,他声泪俱下,惊动了时任十兵团叶飞司令员和韦国清政委,以为父亲遇到了夫妻感情问题,前来安慰,弄得啼笑皆非。

    同时父亲又感到,不把这个故事表现出来,心里不安,而且有一种犯了罪的感觉。于是他反复酝酿故事结构,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众多的生活事件中选取精华。

    想到涟水战役,那是六纵队与张灵甫七十四师的第一次较量。父亲亲身参战,奔波在前线指挥部和火线之间。然而这次战役终因敌强我弱,被张灵甫占领了涟水城。在涟水失利的那天,父亲正骑着马去火线上传达军首长的战斗指示,迎头碰到从火线撤下来的浑身尘土、扎着绷带的战士,告诉他,“不要去了,敌人进了城”。望着自己的家乡又处在敌人的践踏之下,格外伤痛,父亲与六纵队上上下下一样,要向张灵甫和他的七十四师讨还血债。

    小说构思便从涟水战役失利开始入手。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几万字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小传,小说最初的轮廓便成型了。暂名为《仇敌》。

    十多年构思二百多天写作

    1952年,父亲离开了部队,到上海工作,有了创作的时间。

    1954年夏天,父亲遇到即将离任上海市长的陈老总。陈老总鼓励父亲说“你在上海好好干!”父亲随即说:我正在为一个长篇小说做准备,创作提纲已拟好,希望你支持,对有关的领导说一声,给我一点时间。陈老总爽朗地一口答应:“可以!”

    父亲一写作就废寝忘食

    1956年春天,父亲得到了市领导批准的创作假,避开嘈杂世事,在大箕山的疗养院里,一字一句,一节一章,专心致志地写小说。那时他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创作激情犹如开闸的水,倾泻至他的笔尖,以至通宵达旦。写到激动时常为书中的人物掩面而泣泪流满面,常常写上一段,觉得不行,扯掉,再写一段,又不行,又扯掉……然而,更多的感觉是欢乐和幸福。写作间隙还曾请李子云等几位作协同行来大箕山访游。父亲说当创作的意图和人物的内心愿望相一致的时候,他的笔触和心情顺畅如流,脑海里的人物呼之欲出。团长刘胜在攻打孟良崮山头牺牲那段,是父亲的得意之笔。临死的时候,刘胜拿出苏维埃的新票子交党费,托警卫员照顾他老母,一个农民战将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原来只打算写25万字的小说,到最后写了40万字。

    1957年初小说脱稿了,经过前后十多年时间的酝酿和构思,实际下笔写作,包括修饰加工,总共用的工作日,不过二百四十天。父亲废寝忘食写作小说,瘦了30多斤。

    书名从《仇敌》《最高峰》到《红日》

    完稿时,父亲对开始拟定的书名《仇敌》不满意。他想到我军将红旗插上最高峰孟良崮的胜利景象,便将初稿更名为《最高峰》。先打印了几十本给相熟的同志,征求意见。

    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将打印稿交给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请江渭清决定。看了打印稿后,江渭清喜气交集,先将父亲好好熊了一顿,因为书中番号是真的,六纵队司令员和政委帽子底下有人,成绩怎能只记到六纵队身上?当时的父亲,坐在他跟前,一口一口猛抽烟。其实江渭清、王必成在内心都为小说激动不已,可又担心被读者对号入座。江渭清日后曾为此倾吐衷肠,“我熊他,我矛盾,我解决不了这个事实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辩证统一关系……我请求战友的宽恕和谅解”。

    粟裕将军看了打印稿后,对书名提了意见,认为这个书名容易使人感觉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的最高峰。

    一天早晨,父亲从梦中醒来,看到从窗外映射进来朝阳的光辉,他忽然感到把小说定名为《红日》是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全歼七十四师的时候,太阳的光辉冲破云层,照耀着战士们,屹立在孟良崮峰巅。

    父亲说,《红日》这个书名,是遵从粟裕将军的意见,在后来改用的。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红日》中描写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的形象。

    军长沈振新是父亲最先酝酿的人物。在刚开始的时候模特儿就是当年六纵队的司令员王必成。可是写好以后,则和模特儿不大相同。父亲说,因为年长岁久在军部,我认识和熟悉的像沈振新这类的人物就多了,沈振新式的军一级的指挥员们的精神面貌也就自然地汇合、集中到一起来。比如一纵队司令员叶飞,二纵队司令员韦国清,四纵队司令员陶勇,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他们坚定爽朗而有英雄气魄,也都是父亲熟悉的人。所以许多细节,取自不同的人。

    父亲是从心底里佩服这些将军。父亲不止一次对我们说,你不要看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有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心,能够动员队伍,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红日》中的副军长梁波则是与沈振新有不同风度、性格的军首长。在任何时候他都谈笑自若,诙谐儒雅。他的原型主要是六纵队副司令员皮定钧。司令员王必成也曾拍案叫绝:“有他个吴强的,那个梁波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皮定钧嘛。”当年六纵队的政委江渭清则主要是书中军政委丁善元的原型。

    连长石东根也是源于生活的军人形象。石东根醉酒纵马的情节也是书中父亲得意的一笔。在莱芜战役中,石东根一个连,俘虏官兵一两千,他被这从来没有过的胜利,一时冲昏头脑,又喝多了,便冲动起来,披起缴获到的国民党军官服装,跨上缴获到的高头大马,在大路上得意洋洋地奔跑起来。被军长批评后,他认错检讨,上交了所有的战利品。当年参战的许多人赞扬这一段写得生动,反映了打胜仗后普遍存在的心态。

    可是这段情节从开始就遭到异议被指责为贬低解放军形象。陈老总则说:我还就认为那个连长写得好!石东根那样的连长没有吗?解放军的连长都是泥塑木雕的死家伙?

    写张灵甫,父亲所费的思虑并不比写沈振新、梁波他们少。他找了一些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七十四师的旅、团长以及中下级军官、士兵做调查,了解有关张灵甫的历史,指挥作战、人事关系和生活习惯等,作为塑造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的参考材料。张灵甫刚愎自用,他爬上孟良崮,企图中间开花,与我华野部队决一死战。在我军全歼七十四师时,敌人的增援部队离孟良崮只有三公里。粟裕将军后来见到父亲时说,打七十四师那一仗是费了大力气的,好险啦,我手里是捏着一把汗的,把敌人写成烂豆腐、草包,那还能显出我们的强大来?

    《红日》的出版和走上银幕

    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的作者沈默君,把父亲写《红日》长篇小说的信息,透露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于是中青社委托沈默君转述了中青社出版的诚意。当时军事题材的作品,都要送到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审定后才能出版。

    就在文艺处审稿的时候,父亲决定将小说交由中青社出版,并希望在当年的“八一”出书,作为建军三十年的献礼作品。当父亲将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审定后的定稿,交给中青社时,离“八一”只有三个多月。父亲和编辑部之间就修改问题,通信十几次,互相体谅,密切配合,十分愉快。父亲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书稿由于修改又退还给我而耽误你们的工作时日,我是不曾想到的,但对我却仍有益处。

    在1957年的建军节前十天,中青社发出《红日》的第一版,并列其为《解放军文艺丛书》。这部四十万字的军事文学长篇小说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出版后父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部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劳动的成果,没有军民的战争活动,没有领导、组织及许多他人的意见、批评、鼓励,是不会获得如此轰动的。陈老总一直关心和支持《红日》的创作出版,1960年他告诉父亲说,他看过了小说,并用“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八个字作为告诫和鼓励。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安排《红日》的重印。现在的《红日》是依照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版本重排重印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则全不改动。

    1960年1月父亲吴强同意由天马电影制片厂(上影厂前身)将小说《红日》搬上银幕。汤晓丹听到由他和汤化达为导演和副导演,瞿白音为编剧的消息后,立刻回家读了《红日》。他说“我对小说爱不释手,我对作者无限敬佩…… 我立誓花大力气拍好《红日》”。父亲向电影创作组提供了几位原型人物,如皮定钧、陈亚丁、颜伏、江渭清、彭冲等同志。编剧导演们采访了这些同志,不顾二月严寒,实地走访了从江苏涟水到山东孟良崮各个战地。瞿白音很快拟了一份故事梗概,每晚与父亲讨论剧本,常至夜深。他一连改了五稿,才满意地拿出了《红日》电影剧本。汤晓丹导演精益求精,拍片中一遍遍要求“重来”,终于在1962年完成了影片拍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纪实文学:老军嫂李秀玲和原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段继文的故事(组图)
·下一篇:无
·华东野战军四巨头陈粟谭榘1947年5月30日向中央军委报告:张灵甫为六纵特团副团长何凤山
·特稿:福建省厦门理工学院师生:到中国红军曾经“六进姑田”的姑田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特稿:洪学智率抗大华中干部大队南下新四军(图)
·特稿:紧跟形势学党史,红色记忆育新人(组图)
·特稿: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副行长杜正琦来到安源调研(图)
·特稿:长沙党史馆来安源交流学习(组图)
·特稿:程明将军津浦路上逞英豪(二)
·特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特稿:中国工人教育的成功典范
·特稿:纪念父亲的革命引路人赵博生烈士(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华东野战军四巨头陈粟谭榘1947年5月30日向中央军委报
华东野战军四巨头陈粟谭榘1947年5月30日向中央军委报
纪念钱振标烈士英勇就义93周年(组图)
周宗胜、罗丽娟:福建省厦门理工学院师生:到中国红
特稿:福建省厦门理工学院师生:到中国红军曾经“六
彭华宾:试论红色文化及弘扬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复兴
全民阅读:周恩来故居将周恩来图书读本送到淮安区不
朱冬生:洪学智率抗大华中干部大队南下新四军(图)
特稿:洪学智率抗大华中干部大队南下新四军(图)
华军:紧跟形势学党史,红色记忆育新人(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