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时评杂感、大众文艺作品和读者来信等。《热血日报》在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及时宣传报道上海和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战斗性的同时,还注重文章的通俗性、群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让一般的工人和市民群众都能看懂。在瞿秋白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热血日报》办得生气勃勃,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以其内容丰富、编排新颖、体裁多样、语言通俗、战斗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爱国群众欢迎,出版至第10期时,销量即达3万多份,每天有上百人投稿、来信或亲自到报社接洽,远在江西、山东的读者也纷纷寄来信函和稿件。《热血日报》像锐利的投枪匕首刺中了国内外敌人的心窝,只出了24期,6月29日就被租界巡捕房查封而停刊。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1927年4月起,瞿秋白开始主编《向导》周报。《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主办的一份重要的机关报,创刊于1922年9月13日。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1925年6月,蔡和森因病离职,由中宣部主任彭述之兼任《向导》主编,在陈独秀、彭述之的控制下,《向导》一度改变了编辑方向,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不支持、不拥护,导致党内思想不统一,使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削弱。192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到汉口,中宣部及《向导》编辑部也一同西迁。当时,彭述之因故未能西行。中宣部主任和《向导》主编便由瞿秋白代理。瞿秋白实际上是《向导》周报的第三任主编,他为《向导》端正方向、正常出版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在编辑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继续出版了8期,直到汪精卫叛变革命,不得不于7月18日出至201期时停刊。
瞿秋白编辑和主编的《向导》周报,正确执行了党中央关于侧重评论当前政治形势和重大政治事件,为革命政治斗争“导向”的指导原则,表现出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办刊宗旨和主编思想十分明确,集中力量宣传党的三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主张;第二,十分重视对革命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和政治事件的分析评论,指导全党和革命群众认清形势,正确开展革命斗争;第三,密切联系读者,瞿秋白常以《向导》记者的名义答读者问,通过答问释疑,阐明党的立场和观点,宣传真理,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第四,重视报道各地革命运动。
创办《布尔塞维克》,主编《红色中华》报,宣传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指导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
192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机关由武汉迁回上海,瞿秋白主持中央常委工作,兼任中央宣传部长。鉴于党的宣传阵地《新青年》《向导》等均已停刊,10月22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决定在上海创办新的综合性的中央机关刊物,定名为《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组成编委会,瞿秋白任主任。经过紧张筹办,两天后《布尔塞维克》在上海创刊发行。
瞿秋白十分重视党对报刊的领导。1927年11月14日,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设立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罗章龙、王若飞等26人组成,瞿秋白兼任总编辑(主任)。中央还于12月1日发出18号通告,要求每个编委每周至少要为《布尔塞维克》撰文一篇,各地省委每周提供一篇本地通讯。瞿秋白每周去编辑部一次,代表中央常委会主持召开编委会议,传达中央意见,研究指导编务工作。他又代表党报编委会,向中央汇报机关报工作,听取常委会的指示意见。瞿秋白在《布尔塞维克》创刊号上发表了《〈布尔塞维克〉发刊布露》。这篇发刊词在总结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国民党的领袖已经一批一批背叛革命、背叛三民主义后,强调了刊物“在革命思想方面,比《向导》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