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新青年》还对当时中国思想界流行的两种主观唯心主义论调,即梁启超、张君劢的不可知论和胡适的实用主义展开了论战和批判。他组织编发一系列论辩文章,尖锐批判了种种唯心主义思潮,澄清了思想战线上的混乱,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更加深入人心。瞿秋白又把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与国民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形成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以及有关国民革命运动等一系列大政决策作为组稿编刊的一个重点,正确论证和阐释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主张,使后期《新青年》真正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在此期间,瞿秋白创办并主编的中共中央另一理论刊物《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创刊。该刊为16开本,原定为月刊,实际上出刊时间较短,前后7个月只出刊3期。《前锋》创刊号由中共中央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刊行,为了蒙蔽敌人,刊物假托“广东平民书社”作为出版者。与《新青年》相比,《前锋》编发的内容不同。当时党中央规定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因而《前锋》的编辑特色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注重实际,较多地运用调查材料和统计数字剖析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共同本质和不同手法,揭露军阀政府的独裁统治,论证中国社会革命问题,介绍苏联的建设经验和亚非殖民地情况,对党的建设和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前锋》完成使命而停刊。
瞿秋白主编《新青年》和《前锋》,正是中国大革命由兴起到发展的时期,思想战线上的斗争非常激烈复杂。瞿秋白在编刊过程中,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形势出发,用马列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分析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和阐明革命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党报党刊在传播马列主义、指导和推进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创办和主编《热血日报》和《向导》周报,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界民众在外国租界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迫和暴行。英帝国主义竟下令巡捕向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死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从5月14日顾正红被枪杀到30日惨案发生,当时设在上海租界内的《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大报纸不敢揭露事实真相。当时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定期出刊,周期较长,对正在发生的汹涌澎湃的反帝爱国斗争显得很不适应。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和刘华等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开展反帝斗争;同时决定出版一份由党自己主办的日报,以便及时对运动进行宣传、指导、组织和推动。这份日报就是1925年6月4日正式出版的《热血日报》,由瞿秋白主编。
中共中央还从宣传部、上海《民国日报》编辑部抽调郑超麟、沈泽民、何味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
《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张日报。这份通俗的政治性小型报纸,每天出版8开4版一张,约12000字。创刊号上“热血日报”四个极有鼓动性的报头字是瞿秋白题写的。瞿秋白不仅负责报纸的主编工作,还是报纸的主要撰稿人,他除了写社论、编新闻、看大样,还担负编辑部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当时他处于地下状态,经常秘密地来往于中央机关、编辑部和寓所之间。报社设在上海闸北宏昌路的一个弄堂里,房间狭小,陈设简单,灯光昏暗。瞿秋白拖着肺病之躯,常常和其他同志围坐在一张白木长桌上,挥汗工作,通宵达旦。
在瞿秋白主持下,《热血日报》特色鲜明。它设有《社论》《专论》《本埠要闻》《紧要消息》《国外要闻》《汇志》《舆论之裁判》《外人铁蹄下之中国》《外人铁蹄下之上》等栏目,还辟有《呼声》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