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姜淑华:抗美援朝抢救伤员功臣姜淑华在朝鲜战场救护伤员的亲力亲闻
作者:姜淑华
浏览次数:
2025-09-17 14:26:1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1947年4月,我从山东平度县西海中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医大,8月被分配到前卫华东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十九院任护士,由此开始了难忘的战地救护工作。期间,我先后经历了三年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战斗,8次荣立战功,并获2枚功勋奖章。8年的军旅生涯,最难忘的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日日夜夜,那段战地救护工作,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轻装入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时代的开始。那时,祖国大陆就要全部解放,解放大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肃清国民党残敌。为了准备解放台湾,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我们医院进行的是学习海上救护知识。当时,大家天天唱着这样一首歌:“人民祖国的旗帜,在大陆上自由招展,解放祖国全部的领土,就在1950年……

    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形势巨变。9月末,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准备入朝作战。当时我们从驻地嘉兴出发来到山东曲阜,随即全体进行轻装,除各种不急用物品要留下外,凡有汉字的东西也一律不准携带。因时间仓促,在这里只发了棉衣。10月初,部队来到沈阳,住在马官桥的一个破庙里,在这里再次轻装。令我至今我心疼的是,我的入党志愿书和立功证等在这儿全被烧掉了!尽管刚刚走入和平的生活,却又将面临战争的生死考验,但大家仍然情绪激昂,士气高涨。

    10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级梯性兵站医院全体人员,乘坐一列煤车到达辑安(今集安),在鸭绿江边补发了棉帽,开始过江。因为是秘密入朝,大军过江时既无雄壮的歌声,也没有欢送的仪式,只有蜿蜒不尽的队伍和踏在浮桥上唰唰的脚步声。我们就这样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踏上了那块遭受美帝国主义炮火疯狂蹂躏的土地。

    冰雪救护

    进入朝鲜境内后,战争的气氛骤然袭来。敌机不分昼夜,在交通要道上寻找目标进行轮番轰炸。为了防空袭,队伍有时翻山越岭,有时穿越羊肠小道,敌机一来,就卧倒在草丛中躲避。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行军,部队来到大南里,接收从战场东线长津湖战役撤下来的伤病员。

    大南里是个小村子,因为战争,朝鲜老乡都远迁他乡或躲入山洞,整个村庄空无一人。几百号伤病员下来后,把山上山下的空屋子全住满了。房屋不够,有的只能住在草棚里。正是严冬,滴水成冰,可我们却不能在屋子里生火取暖,因为怕敌机发现烟火进行轰炸,加之被服少,所以御寒成了首要的问题。看着被冻得哆里哆嗦,脸色苍白的伤病员,医护人员真是心疼,宁可自已挨冻也把能保暖的东西都盖在伤病员的身上。为了让住在草棚里的同志少挨冻,我们把伤员的破烂血衣拆开,撕成一条条或把棉花捻成卷,塞在板缝里,以抵御寒冷。

    由于粮食不能及时运到,吃饭也成了大问题。有位伤员实在饿急了,拖着冻伤的双腿,爬到屋外,从老乡堆放的稻草里寻些稻粒,用砖头磨去皮儿放在嘴里嚼。大家看了十分难过,我们队长张学忠下命令,无论如何要想办法解决伤员吃饭问题。司务长于是就和翻译一起翻山越岭找朝鲜老乡买些干菜和土豆回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医务人员每天只能分到两个土豆,省下来的都给伤病员充饥。而有了食物,还只能上山爬坡找山洞或特别隐蔽的地方去把它做熟,以防敌机空袭。这可苦了炊事班的同志。饭做好了,没有足够的餐具,大家全体出动,到发生过战斗的地方去拾罐头盒,用来作吃饭用的碗,再折些树枝当筷子,有的同志还用厚铁皮做成小勺子给伤病员喂饭。吃饭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而当时,最繁重的工作是护理和治疗。那会儿伤病员大多都是冻伤,有的手脚坏死,全变成了黑色;有的耳朵被冻掉,患处流着浓水;有的穿着胶鞋被从战场抬下来,待冻伤的脚缓过来,鞋和袜子才能脱下来,脱下来时带下一片片表皮,双脚都成了灰色……我们日夜为他们检查、清洗、敷药、换药,防恶化、防感染。有的重伤员疼得实在受不了,女护士们就在他们身边轻轻哼一些家乡的歌曲,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也有一些开心的时候。有个伤员叫周小狗,南方人,长得像个孩子。当他报出名字时,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这个小战士很讨人喜欢,如果健在的话,也该快80岁了吧!

    千里护送

    1951年4月,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我们护送伤员回国。中旬的一个傍晚,医务人员和担架队在敌机的不时骚扰中向杨德车站搬运伤员。夜色漆黑,道路崎岖,到达杨德车站时,只见一列闷罐车已在那里等候。整个车站没一点灯光,时而有手电简悄悄亮一下,不时来犯的敌机间或投下一颗照明弹。好在有高炮部队做掩护,敌机不敢低空轰炸,大家就在时断时续中紧张忙碌地把伤病员送上车厢。为防止骨折的伤员在搬运中被骨刺刺伤血管,大家都非常小心,但仍免不了有些磕磕碰碰,伤员不时发出阵阵呻吟。

    列车开动了,每节车厢只有几支蜡烛照亮,所有声音都被车轮的轰隆声所淹没。为躲避敌机空袭,列车夜行日宿,天一亮便躲进一个长长的山洞里。车要在山洞里呆一天,饮水成了大难题。看着伤员们有的因伤口恶化而发烧,有的严重脱水,大家心如火燎,我便和几位同志冒着危险走出山洞,一边和敌机捉迷藏,一边找泉水,然后运回车厢里给伤员们解渴。

    漫长的白天终于过去了。夜晚来临,但列车并没有按时开动。原来前面一座铁路桥被敌机炸坏,列车还得在山洞里停留一天一宿。这时,药品、敷料已经部分用完,我们就把自已的急救包全部拿出来给伤病员们用。漫长的等待,恶劣的条件,使很多伤员情绪低落,心情烦躁,我们医护人员就不厌其烦地开导他们。在闷罐车里,伤员的大小便成了问题,我们就找来几顶钢盔让他们用。医护人员的一片深情和精心护理,使伤员们深受感动,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我手拿蜡烛为伤员检查伤口,不小心一滴蜡油滴在了一个伤员脸上,疼得他“啊”的叫了一声。我急忙蹲下去照看,为自已的不小心差点掉泪,可他却安慰我:“不要紧!你们实在太累了,是我们给你添了麻烦。”听他这样一说,我的眼泪反倒哗地一下流了下来。

    尽管有我们精心照顾,但因条件实在恶劣,有好几位伤员因为伤势太重,最终没有躲过死神的魔掌,在归国途中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伤员因全身烧伤感染,皮肤上生了无数的蛆虫,只能用被子把他全身包裹起来。由于缺少医药,在车厢里又无法及时处理,长时间的脱水发烧,使他就这样在马上要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刻牺牲了!大家静静地站在闷罐车厢里,为他脱帽默哀。望着他那带着斑斑血迹、烟痕的衣服和那张落满战争尘埃的面容,我们女同志全都流下了眼泪,很多伤病员也流了泪。

    重返战地

    闷罐车终于驶出朝鲜,进入辑安回到祖国了!阳光是那样明媚,一切都是那样亲切!大家激动得不行,又喊又笑。车一停,早有接伤员的列车等在那里。车厢清洁明亮,被服洁白柔软,我们和后方人员进行了紧张而有序的交接,和生死与共多日的伤病员们含泪告别。

    忙完了,大家相互一看才发现,经过一路颠簸,每个人除了牙是白的,浑身上下都是灰土,都成了煤球了。后方人员召呼我们去洗了一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几个月艰苦、紧张、疲惫,得到了彻底放松。

    吃饭啦。东北的苞米面大饼子、大馇子粥、大葱蘸大酱,大家吃得狼吞虎咽,别提多高兴了,都说祖国的饭真是太香了!

    和平安宁的生活多好啊!

    在辑安又休息了两天后,我们乘一列运粮的闷罐车又回到了朝鲜。入境后,我们一路上时而坐火车,时而搭汽车,时而由朝鲜老乡带路跋山涉水,昼夜兼程,又来了一个新的驻地。让大家高兴的是,1951年初春,我们已有空军入朝,附近每有空战,我们就站在高处观看,为志愿军战机助威。战争仍在继续,我们知道,还有新的救护任务正在等待着我们。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孙立华: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红色引擎车——中国一汽红旗
·下一篇:无
·特稿:抗美援朝抢救伤员功臣姜淑华在朝鲜战场救护伤员的亲力亲闻
·鲁畅、卢月圆、陈大宇:英雄故事穿越时空,抗美援朝精神激荡从江职校(组图)
·特稿:英雄故事穿越时空,抗美援朝精神激荡从江职校(组图)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建军98周年纪念活动
·福建东山县:这场战斗曾经鼓舞了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组图)
·朱胜东:福建东山县:这场战斗曾经鼓舞了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组图)
·特稿:福建东山县:这场战斗曾经鼓舞了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组图)
·红色头条-辛淇:参加《毛主席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一中红网主办第122期毛主席故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姜淑华:抗美援朝抢救伤员功臣姜淑华在朝鲜
特稿:抗美援朝抢救伤员功臣姜淑华在朝鲜战
孙立华: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红色引
特稿: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红色引擎
朱芹: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抗战精神
特稿: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抗战精神
杨馨宇、丁一芝、郭海鹏、张爱林:众志成城
特稿:众志成城传薪火 学而不已明德行——2
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精神薪火——红色文化参观
红色联播: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开幕 张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