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上兴国这片红土地,芒槌石如一枚楔入苍穹的惊叹号,在灵山西麓投下巍巍苍影;胡灿书记的“也是居”旧墙斑驳,依然倔强挺立,门楣上仿佛还回响着主人在火光中写下的诗行:“房子烧不要紧,只求人在值千金……”肃立烈士陵园,23179名有名有姓的烈士之名镌刻于石碑,犹如无数盏不灭的心灯,在无声地叩问:是什么力量,让这方水土孕育了如此之多的革命的“最早”与“第一”,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血肉之躯直面铡刀与悬崖,凝铸成“苏区模范”不朽的荣光?
答案是炽热的,它早已深烙于历史的纹理—是那团一经点燃便永不熄灭的理想信念之火。

回望暗夜沉沉,五四惊雷震动华夏。兴国青年袁玉冰在南昌二中振笔疾呼:“矢愿从今坚立志,要做世界主人翁!”这宣言如一道闪电,劈开赣鄱的沉寂。他与同道者创立了江西第一个革命社团“鄱阳湖社”,更名“江西改造社”,并亲手点亮了这片土地上第一盏真理的航灯——《新江西》。陈奇涵、胡灿、鄢日新、肖以佐、陈奇洛、上官棣成、黄满谦、邱会培、徐福祖等在外求学的兴国赤子,如执炬的播火者,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革命火种,源源不断寄回家乡。1923年,袁玉冰派出兴国革命青年黄家煌在县城“义和祥店”悄然设立《新江西》分售处。至1926年夏,当18名兴国青年在外地淬火成钢,成为赣南第一批中共党员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火,已然在潋水河畔呈燎原之势。
思想的觉醒必然催生组织的凝聚。1926年9月17日,一个铭刻在兴国革命史册的日子。在兴国县城横街平川中学那间简陋的教室里,油灯摇曳,气氛庄重而热烈。在中共赣州支部书记朱由铿的主持下,陈奇涵、胡灿、肖以佐、黄家煌、张佐汉、凌甫东、谢云龙、鄢日新等一批信仰坚定的兴国儿女秘密聚集。他们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无限向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兴国县支部干事会正式成立。”会议选举胡灿为支部书记。这一刻,赣南大地上第一个县级党组织就此诞生!这些曾经的播火者,此刻成为了党的组织者与引路人。中共兴国支部的建立,标志着兴国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翻开了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历史新篇章的一页!

在党的旗帜引领下,坝子寨脑的党训班、文昌宫的土地革命课堂、新圩的干训班……成为淬炼革命者的熔炉,从省到县的139种红色报刊编织成真理经纬。如今“主义遵马列,政权归工农”等红色标语和宣传漫画在不少村庄的房舍、祠堂的墙壁上仍然可见;一首首红色山歌在处处唱响,见证着信仰的具象铭刻。
真正的信念,在生死抉择前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芒。当年中共兴国首任书记胡灿,面对堂叔的富贵荣华,傲然以“也是居”题名陋室,石墙之上是“主义遵马列”的铮铮铁骨,烈火焚屋更燃起他“共产主义要实现”的誓言。江西省苏裁判部长江善忠,绝壁之上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那纵身一跃,是信仰对悬崖的蔑视,是生命对死亡的永恒超越!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还包含了忠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大爱的力量,让兴国苏区干部表现出大忠大爱大担当。县委书记谢名仁,高擎‘打冲锋,争第一’的旗帜,带领兴国人民创造了扩红的奇迹。他将‘最后的亲骨肉送去当红军’,展现了最无私的奉献。在掩护战友突围被俘后,身陷囹圄的他,面对死亡,戴着镣铐高唱‘为我工农求解放,刺刀架颈也不惊’,其浩然正气令方志敏为之动容。还有那马前托孤的李美群,屠刀前高呼“共产党万岁”的马贵莲……他们的名字与壮举,如同不熄的火种,将“模范兴国”的精神密码,深深熔铸进这方红土地的魂魄!
硝烟散尽,丰碑永铸。芒槌石依然矗立,山风呼啸,仿佛在复诵那血写的誓言;“也是居”依然庄重,无声诉说着“主义”与“初心”的永恒分量;谢名仁刑场上的壮歌,穿越了九十年的时间和空间,还将穿越未来的时间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在红土地上回响:“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要把这个火烧得旺旺的!”[1]
这团理想信念之火,必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燃得更加炽热明亮,永耀神州大地!
注:[1]《在江西省于都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话》(2019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