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王金锋:七十感怀
2024-01-25 08:51:18
作者:王金锋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一年,不知不觉,我已七十岁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七十岁人生经历,也是甜酸苦辣的,也欢乐过,也愤怒过、也委屈过。从小我生活在冀南平原的一个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仅有500人的小农村里。在本村读完了四年初小后,年仅10岁,1米刚出头的我就徒步7华里到乡办高小读书,两年间,不论夏日“三伏天”的烈日炎炎,还是“三九”严寒的冰天雪地,天天如此。高小未毕业,史无前例的“文革”就爆发了,学校到处贴满大字报,批斗会一个接一个,形式多样,花样翻新,我这个年龄的小学生对此不懂不问。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我,依旧看书学习不止。后来学校复课了,但仍让学工学农学军,各种运动不断,对此无法正常学习。不过我还是自修所有的初、高中课程。中学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回村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黑灯时刻才收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炼就一身铮铮铁骨。两年后,经过层层推荐上了本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时,我幸运的被分配到本地日报社当了一名编辑记者。

    这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从小酷爱读书的我,虽然没有实现我的“大学梦”,但终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去单位报道时,正赶上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全国处于一派悲哀之中,我随着本单位的员工一起去参加吊唁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满怀信心,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可现实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领导派我下乡当驻村工作队员。好再时间不长,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啦。我回到报社,在农村科当了一名编辑兼记者,才开始了正式新闻工作生涯。我把心思全用在工作上,耐心跟老编辑学习,认真审阅稿件,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下热心帮助下,我很快熟悉了各项工作,使之成了一名称职编辑。随即我又深入到乡村采访,开始撰写新闻稿件并发表在本报或者中央省级新闻报刊上。在报社工作的七年间,由于我整天忙于新闻写作,尽管我所在的邢台市是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年四季分明,风光旖旎,春天姹紫嫣红,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红染霜天,冬天云出蔽空,我天天丛中走来走去,但却对此视而不见,达活泉的涟漪,清风楼的倒影,被外人视为邢台“八大奇观”的胜景,我也懵然,无动于衷。我心中装的全是工作学习,全神贯注其中,用知识充实大脑,提高文化修养和写作技能。

    然而,世事多变。26岁那年我成了家,有了女儿,过上一家三代人的家庭生活。家也成了我人生旅途中停泊休整的港湾,我陶醉其中,尽享老少亲密、夫唱妻随的幸福。可惜好景不长,年过5旬的母亲,从农村老家,乘公交车来市里帮我带孩子途中突发脑溢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他老人家过早离世,对我和这个家来说,如同晴天霹雷,其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当时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她是来市里帮我带女儿,本来说好我去车站接她,可偏偏阴差阳错,她乘坐的公交车提前到站了,由于她心切,就一人步行到我住的地方,虽仅有短短一里路程,不知她是如何走过去的,未上楼就进了医院,我看见她时已经在医院急诊室抢救......临终也未与我说上一句话啊,当时,我心都碎了,万念俱灭,心如刀绞,悲痛终生,难以言表......

    经历了青年丧母,这人间最大悲痛的,本来就不擅言辞从此就更加寡言。不过,本人很快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变得更加坚韧刚毅,我把对母亲的炽热的爱和无限的思念,化悲痛为力量,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酷爱的工作和事业上,连续两个月到清河县实地采访,通过进村入户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了一篇《北方的温州》的工作通讯,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了该县红红火火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的先进事迹,发表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时任省委书记专程到该县调研考察后,决定在全省推广清河经验;《人民日报》派记者到该县实地采访后,连续发表三篇专题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也纷纷报道了清河经验。从此清河县名声大振,成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新闻写作上,不管在报社,还是在市(地)委、政府机关工作,对新闻写作都执着追求,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地探索,及时捕捉,提炼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主题,如实地记录下时代的风云变革,如撰写的反映邢台地区放活科技人员的(《鸟出笼、鱼得水》等三篇文章,连续发表在《人民日报》1987年12月22日、23日、24日上)。还有《张牛子万里寻草记》、《我的事业在太行山》、《丹青难写是精神》等等,都是从平凡的事物发掘真理的矿藏,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反映时代的改革和变迁。

    可最让我高兴的是,在新闻采访中,我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们当中有农业技术员、个体工商户、普通的农民、企业家、画家、书法家和县、乡、村级干部及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与他们之间,是真诚的感情和淳朴的友谊,绝无所求于对方。“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又存在着。我与他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滴水见太阳,与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相识、相交、相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也成为个人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之源。

    写作,外人眼里认为这是一件“美差”,其实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圈里人称为“爬格子”,新闻写作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文章来。就象一个好的服装师,想把一块布料,做成一件整齐大方、美观合体的衣服,必须量体裁衣,先选好布料,然后按照本人的身材设计、剪裁、加工,每道工序都得认真细心,一个环节不可少,否则就会出差错或者次品。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甘情愿做冷板凳,耐得住性子,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常深入到火热的现实中去采访,与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实际工作者打交道,获取鲜活的素材,经过大脑反复酝酿构思写出文稿,然后一字一句的精雕细刻,成文后还得翻来覆去的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

    至今还记得,我刚上班时,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郑重对我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你所采写的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你本人思想、社会责任心、品德、人格的记录”。几十年来,我一直铭记在心,身体力行,用真诚的心感受生活,用敏锐的眼睛发现真善美,用真情的笔记录下每一次感受和领悟。即忠于事,又忠于人。最终整理成两本小集子《滴石集》。为啥选这来做书名,是取其窥见一斑知全貌之意。这上下两集所撰写的人物通讯,调查报告,访问记等文章,都是从30多年来撰写几千篇文稿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之作,这是对我个人新闻写作的一次总结和回顾,也有助于资料的保存,并且也便与同行和初学者之间的交流借鉴。正式出版后,受到不少初学者和青年人喜爱和收藏。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艰难困苦,反复锤炼,是人生路上的试金石。百炼成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要把个人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的历练。汉代司马迁因替李陵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而下狱治罪受酷刑,一般人早已饮恨而去,然而他却“受极刑而愠色”、“隐忍苟活”,为啥呢?他的《史记》尚未成书。出狱后,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继往开来,认真阅读史料,搜集相关知识,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付出艰辛的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为中华民族留下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和历史宝藏。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以司马迁为榜样,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细致观察,精准剖析,对本地发生更大事件、重点人物跟踪了解,努力提高本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写出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前瞻性的文章之时,又蒙受丧父之痛。父亲是位很坚强的老共产党员,他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苦,又蒙受“文革”等各种运动和中年丧妻之痛,况且长期患病,但仍然信仰坚定,乐观豁达,安然对待生活,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活了88岁,也算是高寿老人。他的驾鹤西去,又让我失去了一个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痛定思痛,自己虽已过中年了,向老年人迈进,但不能停滞不前,半途而废,必须再接再励,继续奋斗不止。紧紧围绕事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带领全室人员展开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涉及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所提几十条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先后作了批示,其中10篇被市委、市政府“两办”批转,推进了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我提出并倡导的“五种精神”即:“九牛爬坡人人出力的精神;抵不倒南墙决不回头的顽强精神;锐意开拓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负重奋起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奉献精神”引起时任市委书记的的高度重视,他先后四次做了重要批示,写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文件。明确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大力提倡并实施“五种精神”。

    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从天而降,两年之后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相濡以沫20多年、年仅50多岁的妻子因遇车祸不幸身亡。这对我和我的小家来说又是天塌地陷。并且在本人不知情不情愿之下又被迫调离自己热爱熟悉的工作岗位,这双重打击,对我的伤害真是罄竹难书。开始我心如铅注,一桩桩一件件的悲伤让我无法接受,难以承受,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见任何人,静静想来思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经过反复思考权衡终于冷静下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人生的路就是这样艰难曲折,不会铺满了玫瑰花,不会充满了温暖,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几百万字。这些文字虽然不见得是精品玉器,但都是甘露醍醐,都能让读者获得一点精神享受,都能使人爱国、爱家、爱大自然,爱好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我还得化悲为力量,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继续向前。因为人生是短暂的,我决不能混天过日子,把时间白白浪费掉。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我有一天没有任何一点收获,那等同慢性自杀,愧疚难安。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现实的每件事都要问一下“为什么”追根溯源,通过细致的调查,反复比较,缜密思考,脱开其外壳,找到其真正的内核,认识事情的本质。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经过连续观察,细致研究了十六年,才写出了《论食虫植物》这本书,为生物学作出卓越贡献。我正是把写作当做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始终保持着一种创新活力,几十年如一日,不让任何东西干扰自己的工作——写作。不管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在家,我都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不断点燃思维火花和写作热情,使自己的作品不断涌现,并不断精进,不仅写出2000多篇稿件,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等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上。还先后出版了《龟志》、《100名人惜时故事》、(《滴石集》上下)等专著13部本(300万字)。

    李太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如今,我活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正迈向耄耋的岁月,感受过人间的悲欢离合,体会到人间冷暖,懂得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谁才值得我用心付出。人啊,总要等到自己受伤的时候,才真正学会保护自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交朋友,尤其是忘年交,便是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之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70年的人生,与其说是上天的眷顾,不如说是善良人的福佑。面对变化交织,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更应该珍惜本未来的每一天,凡事都要学会看淡一切,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计较,什么都耿耿于怀,放在心上。要懂得释怀,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羡慕别人比自己过的好,家里比自己有钱,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欣赏自己的独特,要承认人的天赋秉性的差异,他是他,我是我,不与人比,承认自己的平凡,与自己和解,与社会和解,与他人和解,过好每一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永乐:红光闪烁(图)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金锋:七十感怀
红色头条: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在京召
年味渐浓迎新春(组图)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