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胡遵远:淠史杭工程的英雄模范(组图)
2023-08-18 15:59:29
作者:胡遵远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23年8月19日,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的纪念日。淠史杭工程是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的灌区。

    据了解,淠史杭工程采取了修水库、建渠道、切岭、填方、架渡槽、打涵洞、建倒虹吸、挖塘堰等几乎涵盖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有的方式方法,工程之复杂程度、建设难度为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赢得了“水利工程博物馆”之美誉。仅以土石方总量计算,就达到了6亿立方米,如果将其筑起1米见方的长堤,可以绕地球约10多圈。

    淠史杭工程于1958年8月19日开工建设,1972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安徽人民特别是皖西人民历经14个酷暑寒冬,在资金、技术、设备无一不缺、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依靠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数80万人、累计4亿工时,平均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建成了南起大别山麓、西跨河南固始、北指淮河之畔、东抵巢湖之滨,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及梅山灌区组成的淠史杭特大型灌区,谱写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诗篇,铸造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伟大革命精神,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传奇故事。

 许华芳与当年的“自己”在一起。

    一、用血肉之躯保住大坝安全的许芳华

    当年,龙河口水库开始建设时,许芳华才19岁。正值美好时光的她,在婚后第三天就毫不犹豫地投入热火朝天的水库建设之中。在工地上,她不怕苦、不怕累,重活脏活抢着干,每天都要比别人多挑几担土、多跑几个来回。

    许芳华喜欢聊天、唱歌,还带头喊号子。那时的她,扎着长长的辫子,辫子一甩,一声呼唤,120个姑娘便齐刷刷地站在大坝通道上,嘴里应着“……老学穆桂英,少学花木兰……”

    后来,工地指挥部从来自全县成千上万个女同志中挑选120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大家一致推荐她为连长。

    为了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劳动效率,人们提议在各班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争强好胜的许芳华积极响应,立即带领她的“刘胡兰战斗连”参加,而与她们比赛的对手是由100多名小伙子组成的“董存瑞战斗连”,顿时,她们成为了工地上最亮丽的风景。比赛的项目是拉两只大石磙压土。这两只大石磙是几十个石匠选用万佛山上最好的青冈石凿成的,每一只都有8000斤重。毫无疑问,这场比赛,“刘胡兰战斗连”不占优势。

    果不其然,一开始“刘胡兰战斗连”就落后了,到第三天,势如猛虎的“董存瑞战斗连”就把她们甩下了40多个来回!大家认为:差距这么大,“刘胡兰战斗连”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了。但是,比赛进行一半时,突然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两队居然打成了平手。而到第十天,“刘胡兰战斗连”已经稳操胜券,顿时,整个工地都轰动了,这给“董存瑞战斗连”的连长弄得很没面子,几天不敢见人。从此,“刘胡兰战斗连”名声大振。《淠史杭快讯》实时播报,把“刘胡兰战斗连”智取“董存瑞战斗连”称为“在龙河口的上空放了一颗特大卫星”。

    人们都很好奇,力量薄弱的“刘胡兰战斗连”是怎么反败为胜的呢?原来她们采用“智取”。比赛前,姑娘们就发现“董存瑞战斗连”有一个破绽:男民工们拉石磙,都是直接把绳子勒在肩膀上,而且是光着膀子,长时间比赛,怎么能扛得住?而她们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每人缝制一个又轻巧又厚实的肩垫,这样“董存瑞战斗连”的男同志怎能奈何得了她们呢?

    1959年,春汛出人意料地来得早,雨一直下个不停。3月5日,倾盆大雨,天像戳了一个窟窿,瞬间山洪暴涨,将刚刚垒起的50米高的大坝冲开了一道20米的口子,所有临时垒起的麻袋、布包和石块都被洪水冲走了。

    此情此景,令人十分焦急,他们深知:一旦破坝,后果将不堪设想。时任舒城县县长的李屏见状,顾不得自己安危,纵身一跃,跳进洪流。紧接着,数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争先恐后,纷纷跳了下去。

    许芳华建此情况立即领着姑娘们扑向咆哮的急流,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人们在惊涛骇浪中用身体筑起了三道人墙。这次她差点丢了性命,抢险中,一不留神,猛兽般的洪水撞了过来,把她冲出十几米远,幸亏她抱住了一块大石头,才得以生还。最终,经过殊死拼杀,被洪水撕裂的大坝终于被人们用血肉之躯保住。

1958年8月19日,六安行署专员、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横排头工地上开挖第一锹土。

    二、被人“状告”、自己“失踪”的赵子厚

    1958年8月3日,安徽省委正式同意修建淠史杭工程。

    以六安行署专员、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为代表的工程组织者、决策者和以总工程师黄昌栋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即秉持科学态度,严格规划,精心设计,他们几乎天天就淠史杭灌区的规划进行讨论,工作方式可谓“5+2”和“白+黑”。

    在淠河总干渠渠首定在横排头之后,下面的渠线怎样规划?赵子厚和黄昌栋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黄昌栋坚持“渠线直走”,他认为这样省工省时又省钱;赵子厚则坚持要“傍岗走曲线”,他认为这样可以少占农田。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各执已见,争得不可开交。黄昌栋从技术的角度,列举大量数据,指出“渠线直走”的优点;赵子厚作为行署领导人,考虑的因素更多,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还有其他方面的,比如农民对土地的爱惜。黄昌栋急不可待地要赵子厚选择直线,可赵子厚的表态却极其慎重。他深知,决策者的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眼见不能说服赵子厚,黄昌栋便当众说:“赵专员,我非到省水利厅去告你不可”。赵子厚笑着回答:“你可以去告,不过,现在施工要紧,咱们还是停止纸上谈兵,去听听当地群众的意见再议,好不好?”于是,赵子厚带着黄昌栋来到了横排头渠首的所在地----苏家埠镇。

    为了更科学地决策,赵子厚在当地主持召开了群众座谈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苏家埠镇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是岗多田少,群众舍不得占地,在他们看来,田地就是饭锅。政府修水利本是为了增加粮食,可是如果把田地都给挖了,就好比是“取了水、却砸了锅”。大伙儿一致表态:不同意占用田地。

    黄昌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建议,同意渠道“傍岗走曲线”。

    为了淠史杭工程,赵子厚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凡是图纸上标注的重要渠道、切岭和填方工程,他都一定要亲自到实地去勘察。那时主要靠步行,他带头翻山越岭,踏沙涉水,风餐露宿。不管是荒山野岭,还是泥泞小道,他都一往无前、勇毅前行。灌区的每一道岗岭、每一片洼地,他都了如指掌,被人们称为“淠史杭的活地图”。

    在勘察龙河口坝址时,正值酷暑时节,赵子厚带着副指挥郑象生、吴琳和与舒城县县长李屏,以及几个工程技术人员,顶着烈日,跋山涉水,沿着杭埠河逆流而上。连续勘察五六天,大家都快坚持不了了,可赵子厚仍然是干劲十足。后来,郑象生和吴琳都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不得不停下来。赵子厚却说:“你们休息一下,我带他们继续勘察。”当时,赵子厚患有高血压,不宜在高温天气下行走太久。然而,为了工程,他却一直坚持勘察。从中梅河镇到乌沙河,要过一座独木桥,赵子厚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跌到了河里,他从水里爬上桥后继续前进。带路的群众关心地问他是否还能走得动,他说:“你带到哪里,我就能跟到哪里。”群众感动之余,小声嘀咕说:“这个胖老头真过劲!”

    可是,有一天,这个“活地图”却突然失踪了。

    那是1958年夏季,高温高湿,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赵子厚他们已经在大山深处连续“地堪”了多日,十几个人相继中暑。赵子厚安排病弱人员回营地休息,他自己带着技术人员又坚持了一个多星期。一天,他没带工作人员,独自一人出去勘察,直到晚上也没回来。大家万分焦急,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第二天一早,赵子厚带着一头露水回到了营地,原来头天晚上他一脚踏空,摔倒在田里,因为太困了,他竟然在田里睡着了,一觉睡到大天亮,才被田野上的鸟鸣声惊醒。

    当他得知大家找了他一夜时,当即哈哈大笑。然而,他的同事们,却一个也笑不出来。

    后来有人就说:“没有赵子厚,就没有淠史杭。”

淠河总干渠一瞥。 

    三、发明“劈土法”的刘美三

    1958年9月24日,长3000米、平均切深9米、最大切深14米的淠河总干渠樊通桥切岭工程开始动工。工地上有10000多名民工,刘美三领导的二营五连,是全工地工程进度最快的。

    二营五连的战士们干劲冲天,加上岗岭的表层土容易挖,没过几天他们就将表层土挖完了。可是,接下来面对的全是或黑色或黄色的马肝土,也叫黄礓土。这种土又黏又硬,一镐下去,只能挖出鹅卵石般的一小团土,两个人挖的土还不够一个人挑。民工们说:“黄礓土,似铁块,刨不动,挖不开”。黄礓土犹如一只拦路虎,严重地阻碍着工程的进展,民工们灰心丧气,编了一首顺口溜:“黄礓土,赛石头,一天挖不了四两土。如果这样挖下去,山岗何时变河流”?

    据淠史杭工程指挥部调查,在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流域,都有这种令人头疼的黄礓土。只是刘美三的五连干得最快,因此最早遇到。

    对于黄礓土,不少人一筹莫展,建议刘美三找上级要开山机。但是,刘美三考虑到当时的物资困难,决定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想巧妙的办法来对付黄礓土。他对大家说:“苦干,只能多拼几方土;巧干,才能搬走整座山。”

    刘美三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他们以饭碗当土岗、以筷子当锹镐,不停地比划着、讨论着攻克黄礓土的方法。围绕着黄礓土的会议一次又一次地召开,技术员老孙说,“黄礓土含有黏质,孔隙少,吸水力特别差。农民常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之类的谚语来形容它……建议用水攻!”刘美三说:“技术员!水攻,我们试验过了,效果不好。”

    原来,刘美三也知道黄礓土怕水,曾经做过“水攻”实验。但是,试验失败了!

    从此,刘美三处处留心、仔细琢磨。一天,他联想到以前在厦门见到的水冲田埂、埂土崩塌的情景,一个崭新的想法立即在他的头脑中产生:劈!

    劈土!----向黄礓土进攻的雏形方案有了!刘美三立即找来樊立海、蔡立相,又挑了几个年轻人,成立了劈土试验组。大家心情急切,趁着月色跑上工地,立即搞起了试验。他们选好了一个土堤,先使土堤四周形成士坡,然后在土坡上打下木桩,让土自行胀裂。可是,费了好大劲,每次顶多只能劈下一方土,还不如锹挖得快。

    劈土试验组的第一次试验就这样失败了。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刘美三带领试验组又接连试验了好几次,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收工前,刘美三召开“诸葛亮”会,对试验进行分析总结。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总结出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土堤开得过小、过浅,要劈的土两端没有切开,土层底部没有掏空,加之木桩小,锤子轻,所以劈不开。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希望便大了起来。第二天,刘美三带领劈土试验组,满怀信心地投入了新的战斗。他们先在土堤边挖成1丈长、5尺高、3尺宽的墙壁形陡坡,然后,将陡坡的根脚掏空7寸多深,又用铁镐将陡坡两端切8寸多宽,同时在陡坡上面掏5寸深的沟,再在沟里每隔1尺左右排1根4尺长的檀树桩----这样一来,墙壁形的陡坡,全然像一只头上长了无数檀角、张着大嘴、盘在那里的野兽。刘美三跑上跑下,观察这头“野兽”的动静。待一切准备好之后,他把手一挥,“上!”樊立海、蔡立相等人立即冲到陡坡顶上,个个手握铁锤,齐刷刷地站在那儿,刘美三高声喊起了号子,10个猛士随着号声,用力地打起了排桩,1寸、2寸,1尺、2尺,把檀树桩使劲地砸进土里。这时,陡坡上出现一道大裂缝,“慢----停!”刘美三大叫一声,命令停锤,然后,冲上陡坡,同组员们一起坐在地上,脸朝土堤,脚蹬裂缝,把木桩猛往后扳。“轰”的一声,“野兽”顿时就像散了骨架一般、一堵墙似地倒了下来!站在四周观看的100多人吃惊不已,爆起了赞美的掌声!

    “劈土法”试验成功了!提高挖土工效 50倍!

    进度滞缓的工程,顿时突飞猛进。从平岗岭到看花楼,从六安五里墩到舒城龙河口,淠史杭3个流域的各个工地,因为“劈土法”的诞生,处处洋溢着胜利微笑、欢乐的气氛。

    然而,不久就传来了劈土伤人的消息。刘美三决定对现有的劈土法进行升级改造。刘美三和樊立海、蔡立相等人,白天在土堤上和大家一起研究;晚上,进入工地上的木工厂、铁工厂,制造试验的工具。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

    一个星期后,试验小组创造了劈土打桩机,不仅提高了安全系数,还使工效提高了两倍以上、人力节省了三分之二。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半机械化的“深挖陡坡劈土法”,彻底闯过了挖土关。

    “深挖陡坡劈土法”诞生后,在淠史杭各个工地、在全省各地和外省部分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在全国水利施工工具评选中排在第二位,评委们给它赞语是“五块钱代价,小爆破效果”。

史河灌区红石嘴渠首水利枢纽工程。

    四、“一炮成何”的冯克山

    1958年10月,史河灌区总干渠平岗切岭工程开始施工。霍邱县全体动员,集结了6个团、16000多名精壮劳力决战平岗岭。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役军人冯克山的先锋连,承担从岭头最高处进行切岭的任务,这是平岗岭切口最深、难度最大的工程点。先锋连开工不久,就遇到了风化石层。风化石,不同于一般的石头,它有很多层,每层的软硬度不同,比那种普通的石头更难挖。一锹挖下去,风化石上只能留下一个白印;一镐刨下去,风化石上直冒火星。对于大面积的风化石,锹和镐都无可奈何,工程进度举步维艰。

    为此,省水利厅火速调来2台风钻机进行支援。然而刚开始作业,钻头就卡在石层里了,有1台风钻机的钻头还断成了好几截。风钻手又试了好几次,还是不行。

    眼看风钻机没法对付风化石,先锋连连长冯克山掏出一份请战书,对平岗工地周副指挥说:“这是我们的请战书,我们建议,土法上马,打开平岗的岩石层!”原来,冯克山等12名复员军人在风钻机到来之前就组建了一个打井爆破队,他们根据平岗岭风化石层的特点,反复研究拟定了一个“洞室爆破”法。

    采用这种爆破法,要在岩层上凿4米深、1米见方的竖井,然后在井下掏3个横洞做药室,每个药室装上800斤炸药,组成一个爆破群,实行大爆破。因为风钻机起不了作用,冯克山就把他们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工地党委经过认真讨论,批准了冯克山的“洞室爆破”法。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工地,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赞成:“要掀掉平岗这个大岭,靠小敲小打就是不行,老冯要挖深洞放大炮,敢想敢干,有胆识!”也有人怀疑:“平岗的石头软硬不吃,光靠几根钢钎,两把铁锤,土办法,行不通!”冯克山鼓励队友说:“抗美援朝志愿军能挖出坑道,难道我们就不能轰开平岗的石层吗?”

    12名爆破队员分成4组,同时开工。经过一段紧张的战斗,4口竖井打成了。“洞室爆破”试验就要开始了!一张张神情严肃的脸,注视着伏在掩体里的炮手,注视着指挥爆破的信号旗。

    轰!轰!轰!几声巨响,地动山摇,四股浓烟腾空而起,大块的风化石被掀翻。“洞室爆破”成功了!“洞室爆破”法被用到了工地上,工程进展甚快。

    就在工程进入施工的关键时刻,为了加快进度,尽快地把水送到下游去,指挥所决定在一个星期内切开平岗岭的“咽喉”要地。冯克山又一次找到了周副指挥,提出:“洞室爆破虽然威力很大,但是各营连分段施工,竖井深浅不一,进度很不一致,要加快进度,必须来个统一行动,打它百十个竖井,来它个一炮成河!”

    “一炮成河”多有气魄啊!工地党委经过认真讨论,予以支持。工地指挥所召开了团营干部紧急会议,各个工段进行着紧急动员,层层部署落实。

    周副指挥和冯克山一个竖井一个竖井地安排爆破位置,确定竖井深度。要在2500米的渠线上,凿上100口竖井,所有的竖井深度一律都要达到渠底位置。同时,要一齐点响,不准出现哑炮。

    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冯克山他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有一群民工围上来,关切地问:“听说要放大炮,一炮成河,是吗?”冯克山高兴地回答:“是啊,平岗岭大,咱们用大炮来对付它,凿它个千孔百洞,炸出一条长河来!”

    “一炮成河”的设想,传到了“后方”社队,鼓舞着成千上万的人。通向平岗岭的条条道路上,拖拉机、小板车来往不断,人们为支援平岗岭决战,送来了柴草和粮食;公社的炸药厂日夜不休地赶制大爆破急需的土炸药;一盘盘铁匠炉架在渠线旁,铁匠师傅们奋力锤打着大爆破所需的钢钎。上万名治水战士,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整个切岭渠线上,无数根钢钎凿向风化石,一口口竖井打成了。

    “一炮成河"的决战时刻来到了!平岗岭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几百名安全员,头戴柳条帽,手执小红旗,站在警戒线以外维持秩序。原本沸腾的工地,顿时变得寂静无声。

    “轰隆隆、轰隆隆!”人们只觉得脚底下一颤,身子向前一冲,紧接着就是沉闷的、响彻天地的爆炸声……

    “一炮成河了!”人们被这壮观的大爆破场面震撼了!炮声一停,他们一齐涌向了工地,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爆炸之后,民工们冒着浓烟,迅速地投入到清理土砂碎石的战斗中。县长邹立汉坐镇指挥,人们排成人梯传送土筐,8天7夜、1万多人,没有一个人离开工地,困了就倒在地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吃口干粮垫一垫,渴了就喝口水,就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就这样,淠史杭灌区预计需要3年时间完成的最大的切岭----平岗切岭工程,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全部完工了!

万众一心修建淠史杭工程。

    五、治服流沙的刘克斌

    1960 年冬天,霍邱三元水利团的战士们在莽莽的白龙井上开始切岭挖渠,切岭长 890米,渠底宽 15 米,最大切深 17.5 米。

    在挖开表面土层后,战士们就遇到了流沙层。这种流沙,夹杂着一层乳白色的黏土层,类似发酵的面团,黏性非常大,一锹扎下去,拔都拔不出来。民工们幽默地说:“一捅一个窝,一拔一个包,你要它的土,它要你的锹。”费了好大的劲,才挖掉一层流沙,可是流沙挖掉后又会从地底里冒出流沙来,第二天就恢复了原状,渐渐地把挖开的渠道都给淤塞了。面对流沙,白龙井上的水利战士们,进不得也退不得。

    当时,史河总干渠的水,已通到白龙井附近的三元店,上游渠段早已是水浪翻卷、流水欢歌;下游渠道的几处切岭、填方工程也已经完成,就等白龙井了!一旦白龙井切开,渠水就可以直奔而下,灌溉下游豫皖边境的大片土地。下游的人们翘首以盼,心急如焚。

    “苦战两个月,拿下白龙井。”指挥部下达了战斗命令。为了鼓舞士气,三元店水利团召开了誓师大会,水利战士们对着起伏的岗峦,发出了铮铮誓言:“岗背上的黄礓土,逼出了一个‘劈土法’,平岗的风化石,又逼出了一个‘洞室爆破法’,难道我们还能让流沙给逼住吗?不治服流沙,决不下战场!”

    作为白龙井切岭攻坚的主力,刘克斌率领的三元水利团第五营,白天奋力挖沙、担沙,夜晚思考征服流沙的办法。刘克斌更是身先士卒,担沙时,他每一担都担很多,来回小跑,脸上流汗顾不得擦,腿上破皮也顾不上管。夜晚,刘克斌和五营党总支的几位委员在昏暗的小马灯下分析土层情况,他们认为对付流沙只靠苦干是不行的,还得巧干。

    如何巧干?得去工地现场琢磨。一天晚上,刘克斌提着小马灯来到切岭挖渠的地方,仔细观察后发现,两岸坡度比较陡的地方,沙层上涨得比较快,而四周特意留的、为了让手推车能够推上去的一段坡度比较缓的斜坡,沙层几乎没有上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刘克斌正在纳闷,突然一阵轰隆隆,塌方了!他来不及逃走,被流沙覆盖了。

    塌方的巨响,把熟睡中的民工都惊醒了,工地上顿时忙乱起来,大家发现刘克斌不见了,焦急万分。有个民工指着塌方的地方说,刚刚起夜时看见这里有灯光。于是,几十支火把立刻围拢过来,千百双眼睛仔细寻找。终于,在塌方的边沿上,人们发现了刘克斌,他仅剩一条腿和头露在外边。人们一齐将他从流沙中扒出来。然而,泥土的重压使他窒息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刘克斌抬回工棚,经过抢救,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突然,他猛地坐起来,非要再到塌方的地方去察看。人们劝不住他,只能扶着他来到工地。一段二十米左右的塌方,把渠道堵起来了,白天挖出来的流沙又回到渠底,像是又重新长平了似的。

    经过此番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实地调查,刘克斌突然想明白了:流沙上涨快,容易造成塌方;河坡缓的地方,流沙上涨慢,几乎没有塌方,这不就是压力的作用吗!

    刘克斌把自己的想法向党总支作了汇报,他认为:塌方的主要原因是暴露出来的沙层承受不了两岸的压力,只有拓宽渠道,把两岸削成缓坡,减小两岸的压力,才能避免塌方;同时也能减慢渠底流沙上涨的速度。不过即便是缓坡,渠道两岸的压力相对于渠道底部还是比较大,因此要增加渠道底部的压力,尽量使渠道底部和渠道两岸的压力持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流沙的上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马成国:利川银溪谷康养小镇老年人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蓬勃兴起(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淠史杭工程的英雄模范(组图)
·周钒:金寨县委史志室赴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图)
·特稿:金寨县委史志室赴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图)
·刘永刚:大别山精神的传承——淠史杭工程
·特稿:大别山精神的传承——淠史杭工程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胡遵远:淠史杭工程的英雄模范(组图)
特稿:淠史杭工程的英雄模范(组图)
茂名化州市政协到南雄考察学习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组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河北丰南:盐碱地上好“丰”景 综合治理显成效
洪水无情,人间有情—河北省拥军模范田金芳心系子弟
郝日娟:(原创歌词)有我
千年古村——渼陂(组图)
26天长征路,用最省钱省心省力的方式圆长征梦!
26天长征路,用最省钱省心省力的方式圆长征梦!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歌颂祖国 唱响云南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艺术节启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