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熊国清:毛主席的老班长李开文的传奇故事(组图)
2023-11-30 17:20:21
作者:熊国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李开文其人:公开资料显示:李开文(1898年6月26日-1992年2月29日),今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人。1929年“六霍起义”后参加革命当红军,担任红25军73师219团担架队班长。

    1932年随部队离开大别山,开始长征。长征期间,因受重伤,双耳残疾,遂转入炊事班。1936年10月调入中央红军,被派往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后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在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了13年。

    1949年7月被组织上安排进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安排任天津糖厂厂长,被其婉拒。后回家乡大别山,担任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粮站站长。回乡之后,他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帮助当地群众搞好生产。1992年2月29日逝世,享年94岁,安葬于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后山,子山午向。 

图为位于今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的“老班长”旧居堂屋内景,这里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乱世之中苦谋生计

    1898年6月26日,李开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的一个小山村里。因家里贫穷,为了生计,他从小就跟着大人一道来一道去的帮家里人干繁重的农活。在李开文16岁时,他便包揽了家里一大半的农活,帮家里人种田种地,他有时候还要去邻家帮衬烧窑。不仅如此,为了补贴家用,他还给村子里的富农地主家卖苦力。李开文就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干活谋生,才得以在乱世之中维持住一家人的生计。正是因为李开文从小就有了辛勤劳动的人生经历,他也因此练就了一副结结实实的好身板。又因为常年不怕路途遥远去给富农地主家干苦力活,李开文脚力便在一次次长途跋涉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锻炼,他能够一天走上百里的崎岖山路而没感觉到累。

    1929年,李开文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一开始在红25军73师219团担架队担任班长,后来,李开文转而当了一名炊事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红军炊事班生涯。李开文在红军队伍中,接连参与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李开文还随着部队进行过数次反围剿斗争。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以后,李开文随着红四方面军从革命根据地开始转移,从此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胳肢窝里焐热“革命火种”

    1935年8月,李开文随着长征部队进入草地,那会儿红军的炊事员们都对如何做饭感到十分为难,物资缺乏不说,最难以解决的还是做饭时所需的生火问题。

    茫茫大草地上水雾深重,因此,红军战士们根本找不到能够生火的干草团。炊事班的战士们尽管每天放眼望去大草地上全是枯草,但枯草却全都湿漉漉的,根本用火点不着的。不仅如此,草地上的天气还一天数变,大雨、冰雹、飞雪随时随地轮转而来,给红军战士们的长征之路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这样险峻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们时常饿得前胸贴肚皮不说,许多战士们走着走着便永远倒在了草地里,再也没能站起来。

    目睹这一切的李开文倍感心疼,于是他苦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可以解决炊事班烧饭点火问题的方法。

    有一天开始,李开文的战友突然发现,李开文的身体似乎出现了浮肿,李开文的胳肢窝处、肚子前都变得鼓鼓囊囊的,浮肿的程度似乎十分严重,以至于李开文正常的走路都成了问题。

    然而,每当部队宿营以后,李开文的浮肿就会消退,身体又变得轻盈无比,这让部队里的战 友们感到十分好奇。

    一同长征的蔡畅、康克清两位女红军在得知了李开文的“奇异现象”以后,便好奇地跑来李开文所在的部队里询问,一问才知道,李开文并不是得了“浮肿”,而是在用自己的身体焐热干草后好点火做饭!

    原来,李开文是在自己的胸腹前、胳肢窝下藏着草团,这才让他看上去好像得了“浮肿”。李开文每天早晨早早地便起床到草地上捡拾枯草团,将水拧干以后便塞在胸腹前与胳肢窝下,等部队开拔后,自己便跟在队伍的最后面,用身体的热量将枯草团焐干。待部队到了露营地点以后,李开文便将已经焐干的草团拿出来当柴火烧,正因李开文如此举动,他所在的团每天总是第一个升起袅袅炊烟。

    后来,李开文将这个方法向其他红军部队推广,红军战士们最终成功走出了大草地,可以说有李开文很大一部分功劳,李开文焐热“革命火种”的美名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毛主席爱吃“老班长”烧的红烧肉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李开文从红四方面军调入了中央红军,此后李开文又被直接分配到了党中央机关,担任中央组织部的炊事班班长。紧接着,李开文又调任为中央特灶班班长,从那以后,李开文便给毛主席当起了炊事员,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

    对李开文一下子调到了中央这件事,战友们都表示非常羡慕,可李开文每谈到此便会连连摆手说:“毛主席从不搞特殊,我们也不是只给毛主席一人做饭,我们还给周副主席(周恩来)、陈云部长、李富春部长好多人做饭哩!”

    李开文与毛主席之间的传奇故事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据李开文后来回忆说,毛主席经常忙碌到很晚,饭也来不及吃。于是,李开文便会将毛主席的饭菜重新热过之后,亲自给毛主席送过去,这样一来二去之后,李开文与毛主席便渐渐熟络起来了。

    有一年隆冬季节的一天,李开文等炊事员们做好了饭菜,首长的秘书们都来将饭菜取走了,却唯独不见毛主席的秘书来取菜。于是,李开文便又将毛主席的饭菜热好了之后,亲自端着饭菜来到了毛主席住着的窑洞里。

    李开文一推开门,便看到毛主席果然正在埋案工作。当时天气很冷,李开文开门的瞬间,一阵冷风吹了进来,冻得李开文身体一阵寒颤。毛主席见有人进来,便停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看向门外,刚好就看到了李开文冷得发抖的一幕。

    毛主席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站起身来从李开文手里接过了热乎乎的饭菜,并关怀地对李开文说道:“老班长,我看你衣服穿得太单薄了。”

    李开文连忙说道:“主席我不冷,我习惯了。”

    毛主席笑着从衣柜里取出了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了李开文,李开文怕毛主席将羊皮背心给了自己,以后毛主席会挨冻,于是便连连摆手坚决不要,毛主席却一再坚持要让李开文穿上,毛主席说:“老班长,你个子小,我让你穿上就穿上呗,不要挂念我,我个子大,不怕冷!”

    李开文在毛主席的坚持之下,只好穿上了羊皮背心,毛主席于是开心的笑着说:“这就对嘛!老班长,你要是冻病了可就不好了,你要是病倒了,我就吃不到最爱吃的菜了!”

    李开文见毛主席这么说,心底下十分感动,于是他壮着胆子问毛主席说:“主席,不知道我做的哪样菜,您最爱吃?”

    毛主席笑着说:“当然是红烧肉嘛!老班长,你做的红烧肉可好吃了!”

    毛主席要是说起别的菜还罢了,可没想到毛主席偏偏喜欢吃红烧肉,这反倒让李开文觉得不好意思了起来,原来毛主席最喜欢吃的李开文的拿手好菜是红烧肉,其实是李开文偷偷请教别的炊事班大厨才学来的!在李开文刚被调到中央给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做菜时,李开文便打听到了毛主席是湖南人,喜欢吃红烧肉这一消息。于是,为了让做出来的饭菜对得上毛主席的胃口,李开文曾尝试做过几次湖南红烧肉,可几次做出来的效果都让李开文自己觉得不甚满意,却没想到,正是自己所做的这道红烧肉,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李开文心里高兴,他回到了灶间以后,发现一个新调来特灶班的小战士穿得比他还单薄,于是,李开文脱下了毛主席送他羊皮背心,将背心又转送给了这名小战士。这件背心虽没有流传下来,可后来流传的关于这件背心的故事,却温暖过许许多多人的心。

    毛主席穿上“老班长”打的草鞋

    1942年,表面上与我党缔结团结合作关系的蒋介石,实际上却心怀鬼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对我党解放区进行经济封锁,试图以此拖垮我党的经济。

    为了打破蒋介石对我党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向全解放区人民发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时间,延安劳动之风盛行,延安掀起了一股“大生产运动”。

    当时的特灶班共有七个人,考虑到李开文年纪偏大,可能不适合进行太大程度的体力劳动,于是剩下的六个特灶班战士们决定,将李开文留在灶间守家,其余的人则下地去开荒种粮。

    于是,李开文在灶间里每天准时准点烧水做饭,从未因为吃饭耽误过参加“大生产运动”的首长和战士们的出工时间。不仅如此,李开文还细细琢磨到:是呀!既然现在毛主席号召大家都要自力更生,那我自己怎么也得做出一点贡献才行呀。

    李开文小时候曾帮人打过草鞋,于是他重新捡起了当年的老本行,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生产指标”:一天要打七双草鞋。当时,战士们正在开荒,李开文不打草鞋还好,一打起草鞋来,身边的战友们都感到十分地惊奇:“嘿!咱们的老班长原来还有这么一手!”

    李开文打的草鞋与别的草鞋还不一样,他将收集来的各种颜色的布条编织成彩线,再与草绳穿插在一起打出各种各样的花色,不仅如此,李开文打出的草鞋还十分耐穿,可谓是既中看又中用。于是,当特灶班的战士们在田间挥洒汗水的同时,李开文便在灶间里编织着草鞋,很快灶间里的草鞋就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了,李开文便与特灶班的战士们一道,将草鞋一箩筐一箩筐送到了开荒种田的战士们手中。许多党中央的领导人都曾穿过李开文的草鞋,毛主席穿过、周恩来穿过、陈云和李富春也都穿过,李开文编织的草鞋穿起来十分舒适,红军的战士们对此赞不绝口。

    就在1942年这年,李开文被评选为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毛主席亲自将一面白布毛边的奖状颁给了他。

    不愿高就的“老班长”

    1949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李开文跟随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们共同进入了北京城。进城以后,组织上安排李开文前往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李开文这才离开了已经呆了13年的特灶班,前往干部文化学校进行深造。

    从干部文化学校毕业以后,李开文回到了党中央群工部,等待分配工作。

    时任群工部部长的李维汉是李开文的老熟人,李维汉听说了李开文毕业待工的消息以后便找到了他,并对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李啊,组织上知道这些年来你不容易,因此打算给你安排一个很‘甜’的差事!”

    李开文说:“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李维汉说:“组织上决定派你去天津糖厂担任副厂长!”

    李开文吓了一跳,他本以为组织上会安排他担任个车间员工之类的普通工作,可没想到李维汉一上来就想让自己当副厂长,李开文忙问李维汉说:“这个天津糖厂有多少人啊?”

    李维汉笑着说:“大概一千多人吧。”

    李开文听到这里,便毫不犹豫拒绝了党中央的安排,李开文说:“一千多人?这么大的厂子,我哪有能力管好这么多人呀,不行,我还是回老家去吧!”

    李维汉曾尝试过劝说李开文,可李开文执意不想担任副厂长的职位,没办法,只得放李开文回安徽去了。

    李开文在回老家之前,想到今后与毛主席恐怕再也不能见面了,给毛主席当了13年炊事员的李开文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在离京前一天,特意来到了毛主席的住所,想和毛主席作最后的道别。

    毛主席自然没有忘记这位特灶班的老班长,见李开文前来拜访自己,毛主席亲自出门迎接了他。

    见到李开文后,毛主席关切地询问道:“你为何不愿意去天津的糖厂当副厂长呢?”

    李开文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主席,糖厂的工作再甜,也没有故乡的水甜呀!”

    毛主席笑着说:“我懂了,你这是要落叶归根啊!”

    李开文正色说:“主席,我的能力我自己清楚,我不是一块当厂长的料,如果把这么大的担子交给我,我多半是干不好的,等我回到家乡以后,我要找个自己能够胜任的差事,我向主席保证,一定会努力工作!”

    毛主席见李开文去意已决,便不再挽留,临别时,毛主席对李开文说:“回去就回去,但一定要经常写信回来,不管到哪去,你都要记住了,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李开文回到安徽老家以后,当地的地委组织部曾试探地问李开文想担任什么工作,李开文表示啥工作都行,于是地委组织领导对李开文说:“要不,你回金寨县去当副县长吧!”

    李开文又吓了一跳,连忙拒绝了地委领导的好意说:“我从北京出来之前,组织上想让我担任天津糖厂的副厂长管一千来号人,我都没有同意,现在要让我当副县长管上万号人,我更是做不来的!”

    最终在李开文与地委领导们共同协商下,李开文被分配到他老家金寨县槐树湾乡的响山寺粮站担任站长。

    小小粮站出了个全国劳动模范

    响山寺粮站下辖4个粮库,方圆上百里的粮食都归响山寺粮站管。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他以身作则,工作时总是战斗在第一线岗位上。李开文走遍了通往下辖粮库的林间小道。他这个粮站站长虽然是正厅级,但是他当站长更像个长工。他还干着普通员工不愿意干的活,爬上仓顶将黄鼠狼咬开的“天窗”补好,或钻进仓板底下将一个个鼠洞填实。

    每次他和职工进粮仓检查时,临收工时就习惯性的把钻进鞋里的粮食颗粒倒出来,仅这一年下来就减少粮耗上千斤。

    为了尽量减少国家的开支,李开文做什么事都力图节约。当他发现粮库扫帚消耗得很快时,李开文舍不得花公家的钱购买,他总是扛着柴刀上山砍伐木竹作为扫帚的原材料,然后再回到响山寺粮站的站长室,将自己砍伐好的竹木做成扫帚。于是,粮站大院内摆放起了扫帚的“小山包”,原本干干净净的站长室变成了粮站扫帚的加工厂。

图为“老班长”李开文生前为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李开文的努力下,响山寺粮站越办越好,在1956年底,李开文被评选为了全国劳动模范,党中央向李开文发出邀请,让李开文到北京城去接受表彰。

    1956年年底,全国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云集北京,准备接受国家对他们的表彰,在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中,来自安徽省金寨县响山寺粮站的劳动模范李开文,却受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待遇。

    就在李开文登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主席台,准备接受表彰时,毛主席一眼看见李开文,便亲切地迎了上来,并紧紧握着他的手问候道:“啊,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你真了不起啊,从党中央出去后,又成为了劳动模范!”

    毛主席对李开文态度之亲切,着实出乎现场众人的意料,大家一打听,此后人们才知道,这位李开文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

    表彰大会结束以后,毛主席邀请李开文到自己家中吃饭。那时候正值年末,天气很冷,可李开文却只穿了一身单薄的棉袄,毛主席见状皱着眉头说道:“老班长,你咋穿得这么少啊?”

    毛主席接着便当场送给了他一件皮大衣和黑布鞋。李开文十分感动,回到响山寺粮站以后,他将这件皮大衣与这双布鞋当做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予以珍藏,一辈子也没有舍得穿。

    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到“老班长”李开文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洗礼。

    1992年2月29日,毛主席的“老班长”、正厅级的粮站站长、全国劳动模范、老红军、李开文老人在他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之后安葬于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后山上。

长眠在巍巍大别山怀抱里的毛主席的“老班长”李开文之墓

    “老班长”的后人今安在

    “老班长”生前从不给组织上和地方政府添麻烦。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等亲属共计有30多人,除一人在原区办缫丝厂上班外,其余都在乡下务农。家风淳朴,其乐融融。作者采访这些亲人时,他们现在每每提起这位老人,依然沉浸在对李开文老人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中。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熊国清:湖北省首任省长张体学和“漆大嫂”及“红军洞”的故事(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毛主席的老班长李开文的传奇故事(组图)
·历史回顾:再现30年前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剪辑(组图)
·王绍文:诗二首·毛主席万岁!
·92年前“毛主席”称谓从这里开始叫响(组图)
·郭海鹏:警卫战士赵延河出席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书画创作交流活动(组图)
·毛主席称他“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
·郭海鹏:中国《为人民服务》全国巡展团在北京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活动(组图)
·汤瑞仁靠开毛家饭店身价过亿,有人却问:若毛主席在世,你的饭店能开?
·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太伟大了!
·新疆红色文化学会在乌鲁木齐举办《庆祝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邮票展(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熊国清:毛主席的老班长李开文的传奇故事(组图)
特稿:毛主席的老班长李开文的传奇故事(组图)
红色电影《黄金谷》在山东沂南开机拍摄(组图)
熊国清:湖北省首任省长张体学和“漆大嫂”及“红军
特稿:湖北省首任省长张体学和“漆大嫂”及“红军洞
特稿:满江红 观电影有感
毛泽东的十大功勋
基辛格去世(组图)
历史回顾:再现30年前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剪辑
红色头条:关键时点,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释放重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