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公丕和:守望沂蒙半世纪 感天动地知青缘
2022-05-24 10:47:08
作者:公丕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14年10月5日,是山东知青下乡沂蒙纪念日。

    沂蒙山是和井冈山、延安、大别山齐名的四大革命根据地。在这片共和国的英雄热土上,产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抗战时期,沂蒙山区被誉为中国的“小延安”;中共华东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在这里领导着山东人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打跑了日本鬼子,开展了土地革命,打败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最后取得了彻底胜利!

    战争年代,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抢救过八路军伤病员,创造了蒙山沂水人民爱党爱军的辉煌精神;沂蒙英雄6姐妹用自己纤弱的臂膀托起水中的门板做浮桥,让参战的解放军战士从自己身上飞速跑过,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大捷;一曲“沂蒙山小调”让沂蒙山的威名响遍了神州大地……

    建国后,沂蒙山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发扬新愚公精神,又谱写出了改天换地的一个个壮丽篇章——毛主席亲笔批示表彰了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庄的先进事迹,“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的批示,让整个中国震撼,随即掀起了改造旧山河的高潮……

    习近平主席深情地讲:“广阔天地 终生难忘”

    从1964年10月开始,淄博、济南、青岛等地来沂蒙山区郯城、苍山、莒南等地上山下乡的一批批知识青年,给这片英雄的热土输送了有生力量。我们知青,将知识文明带给了农村,将青春活力感染了山庄;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也培养了我们诚恳质朴、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沂蒙精神在我们心中扎了根。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知青队伍中,大多数招工、招生返城了,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成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有的担任了共和国的当家人,知青经历成了他们工作的宝贵财富和原动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有一大批扎根在农村,为改造农村旧面貌,发展地方经济,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双手做着极平凡的事情,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沂蒙知青就是这样的扎根派,用自己的一生,为沂蒙山书写着最绚丽的华章。

    扎根沂蒙写华章

    公丕和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下乡到革命老区——沂蒙山的知青,我们经受了共和国历史上最惊魂动魄、险恶跌宕的磨砺,也饱尝了人间最辛酸苦辣、世态炎凉的百味,但是我和我的战友们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整整50年啊!英雄的沂蒙山,它见证了我们走过的风霜雪雨的艰难征程。

    沂蒙山人民欢迎你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开展了规模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沂蒙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牛羊成群,遍地花香、地瓜花生,硕果累累,瓜果满园,四处飘香,公路稻田旁,流水潺潺,鱼虾游荡,伸手可捞,任你捕捉,走路不小心,苹果就会碰着头,任你品尝……从1964年10月——1965年5月16 日,共分4批,大约有5000多人(包含成户的)到沂蒙山区的郯城、苍山、莒南三个县集体插队落户;济南、青岛等地的老三届就到沂蒙山区来了,数量之多,空前绝后。

    这批知青,将知识文明带给了农村,将青春活力感染了山庄;同时也从老百姓那里学会了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知青的到来,就像一股春风,给落后的农村带来了生机。首先,我们将坑坑洼洼,肮脏不堪,到处是碎石烂砖块,污水横溢的街巷清扫得干干净净,平平整整。把破烂的黑板报重新修整一新,画上了绚丽多彩的宣传画,写上了生活常识和天气预报,办起了扫盲夜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把歌声和现代文明带进了山村,把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变得朝气蓬勃;让农村的孩子、青年、老人的思想境界开阔了,使他们认识了外部的世界,知道了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过去许多老人连火车什么样都不知道,听我们说后,就问,火车那么有劲,一天能吃多少草啊?在一个连电也没有的山村,人们满眼是黑暗的,认为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说话一根线,睡觉上高楼,那简直就是神话!他们中有人病了,不是上医院,而是拿着纸和香到土地庙前或到路口去烧一烧,给鬼神送送盘缠,求求平安就行了。看到当时农村这些极其落后的面貌,我们就通过办黑板报和扫盲夜校,积极宣传科学常识,让大家明白科学与迷信的区别,从愚昧和无知中走出来。

    劳动之余,我们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除了配合当时的形势教育上演了《白毛女》、《三世仇》、《红灯记》、《沙家浜》等大型剧目外,还自编自演了许多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小歌剧、表演唱、快板书、山东快书等节目,丰富、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涤荡了腐朽落后的封建迷信残余,给农民带来了新的观念,树立了新的 风尚。我们还利用所学的医疗知识,当起了赤脚医生,义务为当地农民治病防病,解除他们的缺医少药的病痛折磨。我们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组织扫盲夜校、半耕半读小学和农业技术中学,让大家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技能。并在当地领导的支持下,与当地有经验的农民一道,组织了科学种田实验队,培植的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棉花新品种,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滚了一身泥巴,磨了两手老茧,练了一颗红心,真正感受到毛主席说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伟大意义。

    在沂蒙山的老知青,虽然从穿戴上,从相貌上,甚至从语言上都逐渐淹没在沂蒙山的人海里,但是他们却从未忘记当年下乡时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那种精神,为改造农村旧面貌,发展地方经济,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双手做着极平凡的事情,他们无怨无悔。

    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其中有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破格提拔的旅游局长的知青公丕和;有嫁给农村青年,一生居住在知青点的优秀民办教师知青顾宁静;有一心为公,两袖清风的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的刘汉君;有为国家找矿,风餐露宿野外,默默工作在地质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先进工作者石志海等一大批济南、青岛、淄博老知青,他(她)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实行互助自救,无怨无悔地为沂蒙山老区的社会风貌的改变和经济建设,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不让每个人闻之感慨万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首歌,都为《沂蒙山区好地方》这首歌,增添了最强的旋律和最高的音符。他们是知青的真正扎根派,是共和国知青的精英和楷模。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沂蒙山书写着最绚丽的华章。

    上山下乡五十春,峥嵘岁月磨练人。
    扎根沂蒙写华章,无愧天地无愧民!

    上海姑娘的沂蒙知青路

    顾宁静

    我叫顾宁静,是1963年从上海跟随父亲来山东的,1965年5月,正遇上全国有计划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我又随济南知青一同来到沂蒙山区莒南县北石桥村(就是李克强夫人程虹的故乡)下乡,至今仍在北石桥村,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作为一个沂蒙知青,回顾我半个世纪走过的路,用两个字概括“艰辛”。

    记得刚到沂蒙山的时候,我们刚好碰上三夏大忙季节,我们下乡的村庄在1964年开始稻改——就是由过去种植旱季作物改为种水稻。我虽然生长在南方,见过水稻,但是从未到田间劳作过,所以对如何播种、插秧这些农活一窍不通,可是为了表现自己虚心向当地社员学习(当时还没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说法,况且我还担任知青小组长。)我就带头跳进飘着人粪、牛屎的、冰冷的稻田里学着插秧,一天下来,累得昏天黑地,还得硬撑着身子,带领大家回家做饭,饭后还要又说又唱,让大家心情平静些,就这样,有的女生到夜里捂着被子暗暗抽泣......

    风里来,雨里去,不知不觉,在农村过了1年多,我什么农活都会干了,而且干的像模像样,我虽然是个姑娘,但是干起活来,竟然敢和男劳力比试比试,我和男劳力一起推独轮车运土,装的土满满的,比谁都多;在地里拉犁的时候,呼着口号,一个劲地往前冲,从不惜力气;曾被社员叫做“顾大牛”。

    慢慢地,我由一个白白嫩嫩的上海姑娘渐渐变成了一个被烈日晒得黢黑发亮,粗手粗脚的农村姑娘,连一起来的,别的小组的济南知青,都几乎不敢认我了,大家都夸我是沂蒙山的“铁姑娘”,我心里也很自豪,认为农村真正将我们锻炼成了“脸晒黑了,心变红了”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几年后,为了表示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决心,我找了个当地社员结了婚。当时,我们小组里共有4人和当地社员结婚的——3个女生,1个男生,我是其中一个。

    婚后的日子稍微安定点了, 到了1975年的春天,我们大队有一位民办老师被招工走了,学生无人教,缺着课,队里领导很着急,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急忙找到队长,毛遂自荐地说:“咱们不能把孩子耽误了,我来教孩子们吧!”队长正愁的束手无策,一见我来了,就满口答应了,就这样,我当上了村里的民办老师。当时村里的条件实在太差了,孩子们上课没个地方,夏天就在树林里上课,到了冬天,就更困难了,我就听谁家有闲的屋,赶紧带着学生们去那里上课......就这样,东挪西搬地就这样维持着,可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从来没给学生们耽误一天课。

    当知青回城风刮起时,为了孩子,为了我对丈夫结婚时的一句承诺,我放弃了回城,留在了沂蒙山。扎根沂蒙山,一个心思扑到教学上,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沂蒙山的孩子们!到了1978年,我又自学了英语,被学区调到金岭联中,当了一名初中的英语教师。

    为搞好教学,我起早贪黑,刻苦读书,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备好每节课,讲好每节课,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认真严格地领着学生奔向知识的海洋。几年下来,我所教的课程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我所教的学生很有出息,好多学生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带领着所管辖的区域,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当我面对沂蒙山,看着50年走过的沂蒙耕耘路,看到五谷丰登的时候;当我面对我的学生们,看着他们走出大山,奔向自己理想的生活,看到我们心爱的学生们,从各地赶回来给我祝贺生日的时候,面对温馨的生日蛋糕,我大声说出了藏在心底的一句最真实的话:“沂蒙山,我爱你!”

    作者简介:顾宁静 女 1946年生,上海杨浦区人,1963年随父来山东,1965年5月下乡到沂蒙山区莒南县,曾任民办教师(后转正),嫁给当地社员,现仍住在下乡地

    难忘知青岁月——当赤脚医生的经历

    王世华

    1964年我由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10月5日即上山下乡,插队到山东省沂蒙地区郯城县城关区英庄公社张林大队。

    下乡为贵  当农民自豪

    立志在农村这广阔天地大干一场。不信别人能干的我就不能!不信别人能干出成绩来我就不行!即使前路尽荆棘,我拨拉拨拉就过去!就这样,当年10月5日我们放下行李便立刻投入到秋收大战中。这里原先是十年九不收的涝洼地,头一年改种水稻就大丰收,真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忙得高兴,忙得痛快。春节,我们都没回淄博老家,在郯城新家同贫下中农共庆丰收,绘宏图,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吃了年饺子,我们又同贫下中农一道下秧田播种。我带头淌下秧田,“呀”,水好凉!凉到骨头!我咬咬牙,同战友们一起坚持干到底,一扳膝盖,小腿一片血网子,始知啥叫刺骨寒!插秧割麦两忙时节,毒太阳晒得胳膊起了泡又爆了皮;腰腿疼得爬不上床;忙三夏时,赤脚来赤脚去,风吹雨淋蚂蝗咬;深秋初冬,打稻机上加班脱粒到天亮;寒冬腊月积肥挖汪泥,脚踩铁锨用力铲,扭身将泥甩上岸。用力小了,甩不上岸;用力猛了,连锨带人摔在烂泥中。腰酸腿痛手脚肿,才晓得苦和累是啥滋味!

    “劳动光荣”“下乡为贵”是我们下乡知青的座右铭。有党的教导,有贫下中农榜样的力量,再苦再累,我们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下乡知青。

    上山下乡,我们有缘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没有迷人的花言巧语,只有感人的实际行动。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对下乡知青关心爱护至深。我们从而学到很多知识、技能,感受到中国农民的忠厚质朴,领略了祖国农村的天阔地广,我们如龙虎添翼,驰骋,飞跃,叱咤风云,大展宏图!我们以贫下中农为榜样,不喊苦不叫累,重活脏活抢着干。看到水稻丰产了,丰收了,再累也觉得香,再苦也觉得甜,晒得再黑也觉得美——健康美嘛!

    上山下乡使我由一个分不清姜苗和毛竹,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的城市学生成了一名五好社员,青年标兵,优秀共青团员,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我的实际表现赢得了贫下中农的赞许和知青战友们的认可。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培养教育,故乡淄博的领导、老师、父母及亲人们对我的期望,贫下中农对我的再教育,无愧于淄博下乡知青的光荣称号。上山下乡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经历,我从而受到教育,得到了锻炼,做出了贡献和牺牲,我的青春无愧!我为此而自豪!

    农闲时,我们组织文艺活动到各公社为贫下中农巡回演出。唱的是革命歌曲,讲的是红色故事,说的是豪言壮语。我们以农为业 ,以村为家,百忙中抽空,点着煤油灯,自编自排文艺节目;办阶级教育展览;搞耕读教育宣传。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当时我自编自演的诗朗诵《请到俺英庄公社来》,表达了我们下乡知青立志务农,把青春献给农村的心声。我被贫下中农誉为红色故事员、红色宣传员。掌声中我彻悟,若不是上山下乡这个大平台,我哪来这灵感,哪来这荣耀啊!为此,我感到自豪!

    赤脚医生的经历刻骨铭心

    当时我被任命为知青排长,领导还发给我红十字药箱,让我兼职当赤脚医生。一年后知青之家分家,我分到了原知青食堂的那个摊煎饼的大鏊子,而这个药箱本来就归我,自然无需再分。我参加农业劳动两年期间,总是来回背着这个药箱,在田间地头、村口房前,做常规医疗防治。箱内常备有碘酒、红汞(二百二)、紫药水、酒精、消炎粉、纱布、绷带、胶布、万金油(清凉油)、银针、灸条等。其间,我搜集了不少民间偏方,还读了不少民间传统医疗的书籍,我实在太喜欢太爱赤脚医生这工作了!

    记得我从小常闹恙恙,母亲(老家青岛农村)常用民间疗法为我全身推拿袪痧症,用挑刺放血法为我除滞瘀;我因牙周炎疼痛难眠,母亲教我热水泡脚并按摩,咦—牙缝疙瘩神奇地瘪了……

    上高中时,薛忠玲大姐常为我捋头——点穴推拿治头疼;1965年夏我中暑继而胸闷,后背发板,要死的感觉,多亏蒋则英大姐用顶指蘸薄荷水为我刮痧;一位用蒜臼子当拔罐治病的老大娘治好了我的偏头疼;十字路的翟老先生下长针治好了我的胃病;韩县长的母亲教我偏方治烫伤、治疟疾……

    俗话说常病变大夫,我的确因病学到不少医疗知识,由亲身体验而学到不少技法,我把这些都融入到我赤脚医生的工作中啦!

    后来,由于成分的压力,在艰苦的劳动中,我拼命地表现。早春带头插秧板不顾刺骨寒,夏日插秧下大雨也要把活干完……落下了关节疼、腰腿疼、坐骨神经疼等毛病,坐下就站不起来了……

    郯城县知青办、劳动局陆局长安排县医院给我精心治疗,还上纲上线说,她是知青标兵,若治不好,没法向淄博人民交代,对知青影响也不好。于是,县医院老田院长偷偷安排当时打扫卫生的老“右派”——针灸权威张大夫给我针灸。在治疗过程中,我边亲身尝试针感,边学问穴位、针法、以及用针灸如何治疗常见病等。张大夫用针灸及拔罐疗法治好了我的病,我也因此学到了针罐知识和技法,开始大胆地拿起了银针。尤其l970年我作为赤脚医生领到一本手册——《常用新医疗法手册》,这正是我所急需的,我如获至宝,干赤脚医生的劲头更足了。

    直到我任代课教师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仍不离不弃,继续忙里抽空为我下乡插队所在地的乡亲们行医问诊。记得我给产后中风的周大嫂,针好了吊悬风(面瘫)。一时间,前来针疗的人,常常在我中午放学时,已排号坐候,我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夜里还常常被叫起,去给老社员治急腹疼、头痛,甚至血崩等。社员陈志贵就曾深夜打着手电带我去他家,为其老母亲治心口疼。邻村王巷大队老收生婆范大嫂腿疼不能行走,她上5年级的女儿中午放学就用独轮车推她来针灸。我看不下去,放学后就先上她家给她下针,还配合用耳针及手针疗法,针治效果显著,不久,范大嫂又能出去接生了。她高兴地到哪庄接生就给我宣传到哪庄!我的努力得到了贫下中农的信赖,来找我针疗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庄的、外庄的、还有来俺庄走亲戚的……我要工作、要顾家、顾孩子,还要当赤脚医生……忙、累、甘愿受,忙得痛快!累也值啊!

    从下乡插队起,我一直边劳动、边工作、边行医,从1964年到1975年在沂蒙农村整整11个年头。回想我上山下乡当赤脚医生的经历,红皮"手册"不离手,红十字药箱不离肩,有贡献、有牺牲.有苦也有甜!这是我人生中引以为自豪的一大幸事!

    1975年返城后,我依然用传统的民间医疗法,帮助人们解除病痛。譬如为老人、为老师们治头痛、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疼等;帮学生治烫伤,治腮腺炎等;给邻居、朋友治牙痛、胃疼、失眠、落枕及各种常见病症。朋友们常说我,您对象在地质队常年野外工作,您一个人带着3个小孩教书够忙啦!您怎么还给自己加码,怎么还是停留在学雷锋时代,还是上山下乡当赤脚医生那个样子呀!我笑言:习惯啦!

    1994年我退休了,心想,不能把这些民间医疗法带到棺材里呀!于是,我推着推拿床,步行一小时到博山焦裕禄广场摆摊,扯上条幅《点穴推拿》,从晚6:30忙活到9:30。有人说,您不怕人们说闲话吗?我说,我有这门技术,凭劳动为人民服务,应该是做善事,怕什么?!后来我干脆开起了特色美容院《草坪世界》,经营并培训了点穴美容、推拿美发、刮痧美体、针罐美疗、按摩美足,文绣美饰等学员百余名。《草坪世界》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慕名而来、预约而来的顾客,送孩子来学习、来拜师的,开汽车来的、结伴骑摩托车来的,络绎不绝……

    美国杜克大学的学者安娜,为研究那个年代,知青赤脚医生的贡献和牺牲,来中国做访谈和资料搜集。20l4年5月26日到了首都北京。安娜认为我的故事很精彩,我当知青赤脚医生的经历,美国学者们一定很感兴趣。於是29日专程到淄博博山来对我这个当年的知青赤脚医生进行私人访谈。那天早九点我从淄博火车站把安娜和其陪同——北大钱教授接来博山,请二位吃了菠莱的博山元宝水饺,还手把手地教安娜包水饺来着。安娜说,她只想安静地和我谈谈,其它越筒单越好。我便同家人带她只就近参观了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故居)纪念舘,然后驱车去中国美术学院.博山刻瓷研究所,开动三部录像机进行录像采访。安娜和钱教授直翘大拇指道:您一气讲了2个多小时,真的很棒!您这个知青赤脚医生不是光发疟疾药,打打针什么的,您用的是针灸、拔罐、推拿、刮痧等偏方等,实属中医中药疗法及民间传统疗法,与众不同,有中国特色,您是那个时代名符其实的乡下郞中,赤脚医生哟!再说,没想到您普通话还这么好,真的是知识青年啊!来的时候还担心没法与您交谈呢!哈哈……

    安娜访遍了全国,包括少数民族知名的赤脚医生,回美国休斯顿后给我发来了我接受访谈时的视频,哈哈哈,还有我俩捧着当年我当赤脚医生时用过的药箱,拍摄的合影呢!
红十字药箱(保健箱)、红皮《常用新医疗法手册》,是赤脚医生的必备。珍贵的文物,真实的经历.不朽的纪念,历史的回忆。祖国中医中药疗法,农村民间传统疗法.令我受益匪浅!知青赤脚医生的经历,终身难忘!愿赤脚医生们的贡献和牺牲,永铭史册!

    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

    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毛泽东时代,学雷锋的年代,下乡知青就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上山下乡教育了我,也孕育了我的儿女,传承知青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我3个孩子分别在教育、广告和美容行业中脚踏实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是我人生中的骄傲,我为此而自豪。

    一生听从党安排,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作为知青的我,由于革命的需要,我在农村参加艰苦的生产劳动整整两年,然后在文化馆搞文艺创作、辅导及演出;结婚生子后,在学校从事音、体、美教学工作。我为农村的文艺宣传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做出了贡献,为新农村建设宏图增添了风采,为淄博下乡知青争了光。这也是我人生中为之自豪的经历。

    上山下乡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炼就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挫折的韧性;不成功不罢休,不出成绩不甘心的倔劲,这够我一生受用。我为上山下乡而自豪!

    返城后,为圆大学梦,虽丈夫一直在地质队野外工作,我工作忙、家务重,但我仍夜以继日坚持自学,终于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专业、书画专业三个文凭。在绘画展览、民俗手工制作、歌舞比赛及演讲等活动中,每每参与必拿头彩。曾获山东省煤炭教育30年荣誉证书、煤炭“安全为天”教育特等奖等。

    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知青精神都不变。

    退休后,我再创业再上岗。先办中小学全科辅导班,再办中介服务、家事百帮,又搞古建彩绘,后到北京搞外墙徒手广告,还在劲松中路饭店掌勺,甚得空中小姐青睐,她们经常到我店来解馋,称赞大妈我做的饭菜可口,色、香、味、美俱佳。吃了这次盼着下次。

    再者,我一直难忘知青岁月当赤脚医生的经历,帮女儿康强注册了特色美容院《草坪世界》,经营推拿美发、点穴美容、刮痧美体、针罐美疗、按摩美足、文绣美饰,曾一度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预约而来的,慕名而来的,送孩子学艺来的……络绎不绝。

    在《康柏广告》,我除帮次子做好又一辈人的早期教育外,还在学电脑,学制广告。同时一直为知青事业,为社会做善事。最近在山东省知青文促会陈志忠会长、沂蒙分会公丕和会长及赵胡子厚生副秘书长的支持下,组建了沂蒙(淄博)老知青艺术团。现正为2014知青节赶排大联唱《沂蒙情结》。“古稀之年了,,该歇一歇了!,您精力怎么还这么充沛?”“是上山下乡的锻炼,使我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呢!”我常回答劝我歇一歇的朋友。“享享福吧!”朋友说。我说:“我觉得想干啥就能干啥,就是福。”朋友看我总是为别人着想,就是不为自己着想,常说我:“你怎么还停留在学雷锋的年代,怎么还是上山下乡时的样子?”孩子们见我总是想干就干,老不服气,老不甘心,常说:“在咱妈眼里,天下就没有难事!”我笑道:“这都是上山下乡闹的。”上山下乡炼就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挫折,不成功不罢休,不出成绩不甘心的精神!上山下乡的艰辛磨炼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保持上山下乡知青的那股劲头,还想再干一番事业,再创一片新天地。我上山下乡的战友们和我一样也还是这股劲,常聚、常忆、常鼓励,为了党和人民,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知青精神永在!知青精神万万岁!

    王世华:1964年10月5日由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即下乡插队到郯城县英庄公社张林大队,1975年返城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1994年11月底从淄博矿务局夏庄煤矿职工子弟学校退休。

    扎根沂蒙五十年的骄傲

    王 家 爱

    我叫王家爱,女,1949年出生,1964年从淄博到沂蒙山下乡时,才刚刚15岁。

    一个15岁的姑娘,懂得什么?可是我因为是被人领养的孩子,童年时代,正值国家3年自然灾害,整天饥一顿,饱一顿,吃不饱,穿不好,没有一般孩子的童趣和快乐,小学只读了不到3年级,养父母就不让上学了,就让我跟着大人去拾破烂维持生活。当听了上山下乡动员报告后,就报了名。街道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好出成绩,就按我的虚岁16报上去了,很快我就被批准了,随1964年淄博市知青第3批到沂蒙山区莒南县下乡了。

    下乡后的日子,开始还可以。我只知道一门心思听领导的话,跟着别人拼命干,生产队的领导和社员对我评价很高,说我不像城里的孩子,干活不怕脏,不怕累,和个男孩子一样,什么活都抢着干,还学着推车子,送粪运庄稼,1年下来,年底分红,我和老社员一样竟然分到了60多元钱,我拿着分到的钱,回到知青点,让那些一块来的知青羡慕的直眼红!我拿着这60元钱,背着生产队里分的新稻谷轧的香喷喷的大米,忙回到淄博老家给养父母报喜。

    1968年冬,知青安置办发出话来,让我们学习邢燕子,扎根农村,开花结果。我们这些女知青于是就纷纷嫁给农村青年。结婚后,跟着人家过日子,有吃有喝,还有穿的,还有人疼,安分守己地在这块土地上顶风冒雨,春种、夏耕、秋收忙碌着......

    在沂蒙这块土地上,我们默默生活着,一过就是15年,到了1979年底,我们这些被国家一次性安置了工作。1987年冬天的早上,我隐隐约约听到门口有婴儿的哭声,忙跑出来开门,一看,不知是谁将一个婴儿放到我家门口了,我心疼地忙把孩子抱起来,一看是个女孩,心里就知道是超生的孩子,大家都劝我快点送人吧,你家困难怎么养活啊?

    面对许许多多的闲言碎语,我开始也有些犹豫,可是,我想到了我的被人包养的苦身世,想到我的家庭里的实际情况,按政策是能再要个孩子,想到自己一个知青的神圣使命——就是传播新思想,新道德,就毅然决然地说:“就是再苦再难,我也要养活这个孩子!”

    话是说出去了,但是为了养活这个孩子,我实际生活中遭受的困难却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只能用“艰辛”两个字来概括。我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巧云!我希望孩子将来有前途,像天上绚丽的彩云那样瑰丽!

    巧云真是个好孩子,她从小似乎就懂得自己的身世,虽然在我们家吃着粗茶淡饭,却长得亭亭玉立,健康活泼。为了她的成长,我们全家都尽上最大的努力,精心呵护她,从巧云每天幸福的脸上,我感到弥补了自己童年的遗憾,感到自己的一生找到了最大的爱!当巧云要出嫁结婚的时候,我们知青点能来的知青战友几乎都来了!他们看到站在面前的一位娇媚的新嫁娘时,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当年在寒风里,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瘦小的生命竟然奇迹般的度过了20多年的岁月,长成了像花一样的大姑娘!大家争相拉着巧云的手,叮嘱着一句话:“别忘了你妈的养育之恩!”

    巧云乖巧地含着热泪连连点头答应:“忘不了!我永远忘不了!”说完跑过来,抱着我哭着说:“妈!我知道这些年,你为我吃得苦,受的累!我会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报答你!孝敬你!”我们知青点的战友,我的街坊,也是我小学的同学公丕和大哥一句话,让大家都鼓起掌来:“我们沂蒙知青就是最能吃苦,最能奉献的一代!王家爱!我们为你骄傲!”

    这是我扎根沂蒙山五十年来受到的最大奖赏!

    我骄傲!沂蒙知青!

    (王家爱口述  公丕和整理)

    作者简介 王家爱 ,女 ,汉族 ,小学文化,  1949年出生,籍贯 淄博市博山区人民路 ,1964年12月5日下乡到沂蒙山区莒南县岭泉区柴沟公社后柴沟大队 ,1968年嫁给当地社员, 1979年底 招工到县药材公司,现已退休,仍住在莒南县单位矮小的职工宿舍。

    艰苦奋斗五十年

    张 敦 兰

    我叫张墩兰,1947年出生,1964年从淄博市到沂蒙山莒南县岭泉公社河南石沟村下乡,至今仍留守在沂蒙山这片热土上,一待就是50年!

    我在淄博的家庭生活很拮据, 1958年,我刚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父亲就遭人陷害,被打成反革命,戴上了四类分子帽子,工资一下子降了下来,我们家庭立即变了——不但政治上受到了严重歧视,而且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了,加上我们姊妹六七个,母亲身体又不好,所以,就辍学回家,帮母亲看弟弟,做家务干活,从小就没有什么童年的欢乐。那个年代,国家困难,经济停滞,城市里失业人员很多,我也找不到工作。

    到了1964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我很快就报了名,也很快就被批准了。1964年12月5日,我们从淄博市第3批来到沂蒙山区莒南县 集体插队。

    刚下来时,正遇上严冷的冬天,白天跟社员一起到地里整地,修水渠,拉过车子,干得很卖力,得到老社员的夸奖,说我干活很像样,很泼辣,不娇气,不怕脏,不怕累,不像城里孩子。特别是我为了好好表现自己,还拾过粪,这件事让大家很感动,我们队长说,别看人家张敦兰是个女孩子,还是城里人,人家干啥像啥,真了不起!

    刚下乡时,看到农村很落后,社员不讲究卫生,许多孩子冬天怕冷,很少洗手洗脸。我就耐心地把他们带到知青点上,用自己带来的香皂和我们博山的特产——猪胰子,给他们洗手洗脸,等把他们的脏手脏脸都洗的干干净净后,又拿出我们带来的镜子让孩子们自己照照,当孩子们从镜子里看到一张张漂亮的脸蛋时,都瞪着一双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张着大口愣住了,接着都相互看着对方,蹦着、跳着、打着、闹着……我看到这个场面,也高兴地笑了。

    我们知青下乡,像一股春风,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六十年代的农村,非常落后,白天生产队一窝蜂干活,夜晚没有电,一家人守着一盏煤油灯说几句话就睡了,村庄一片漆黑,除了偶尔听到点孤零零的狗叫外,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们来了之后,知青点就成了农村的文化俱乐部。吃完晚饭后,村里的老老少少纷纷来到我们知青点,年龄大些的听我们说说外边的世界,城市里的故事,开开眼界;年轻的就缠着我们,让我们讲讲现代科技文明和城里人穿衣吃饭的不同习俗,长长见识;我们不但热情地和乡亲们交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愿望,还组织夜校,高兴地教大家识字学文化,教唱歌搞文艺节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直到现在,我一回到下乡地方,年纪大的乡亲们就拉着我的手说:“敦兰啊!你们下乡知青来的那些年,就像一把火,把俺农村搞得最热闹,最火红的!俺们很想念那个时候!”

    文化大革命期间,淄博老家我母亲又得了很严重的疾病,家里弟弟妹妹又小,生活很紧张,父亲就来信让我回家照顾母亲,帮着做饭和照看幼小的弟弟妹妹。我急忙赶回淄博, 1969年,我回到下乡的地方,3年过去了,有好心的社员看我们年龄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就给我们知青点的4个女的中的三个女知青——我和王秀芝、胡允英,介绍了当地社员谈对象。县知青办也号召知青就得扎根农村一辈子,永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开花结果,就嫁给了当地社员。既然嫁给了人家,就不能骗人家!我只有老实本分地跟人家好好过日子了,从此,我就踏踏实实将自己融进了沂蒙山的热土里了。

    到了1979年,多亏了邓大人一声令下,将我们知青全安置了,能回城的回城了,像我这样嫁给当地社员的就地安置招工了。我被分到了县蔬菜公司当了营业员,去了以后,领导看我工资很低,又带着3个孩子,生活挺困难,就叫我丈夫去干临时工添补添补,生活才有了好转。为了报答单位对我的关心,我就拼命地好好干工作,多做贡献,因此,我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连续好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许多同事说:“你看人家张敦兰,不愧是个城市来的知青,上班非常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服务周到,而且样样工作难不倒她,顾客很满意!”听到这些赞扬,我很自豪,生怕给知青丢了脸,所以更加努力工作了。许多顾客都愿意找我买东西,他们说,找张敦兰买东西放心,她不会糊弄你。

    回顾沂蒙山下乡50年,辛酸苦辣都尝遍,但是,再苦再难我也熬过来了!这50年,用我一双极平凡的手,给沂蒙山凭添了一抹绿色;这50年,我用自己两条极平凡的腿,在沂蒙山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山间小路,从这条山间小路上,我每年都挑回来丰硕的五谷和丰收的希望。

    (张敦兰口述,公丕和整理)

    张敦兰:女,1947年生,淄博市博山区人,小学文化,1964年12月5日下乡到沂蒙山区莒南县岭泉公社河南石沟大队,1969年嫁给当地社员,1979年底落实政策,被安置到莒南县蔬菜公司,现退休。

    只手擎起一片天——下乡沂蒙五十年走过的路

    王 世 凤

    说起一个人的命运来,我小时候不懂,可现在,还真认了!

    我自从1964年下乡沂蒙到现在,整整50年了,在这50年里,命运之神和我开过许多玩笑,一次次对我的考验着,但是,我最终闯过来,我一个弱小女子竟然能用只手擎起一片天——在沂蒙山扎根、开花、结果!用汗水、泪水拉扯大3个闺女,组成了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家庭和和美美,兴旺发达,平安幸福。每当我看到子孙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了出息,能为国家和社会出力贡献,并且做出了一定成绩来,我抚摸着花白的满头白发,满足温馨地笑了,我在心底里默默地说,淄博老家,我对得起你!沂蒙新家,我对得起你!

    我出生在中国4大瓷都之一的淄博博山山头——这里人人都是能工巧匠,家家有陶瓷窑炉,几千年的陶瓷制作历史,是我们最骄傲的资本。1947年出生的我,还没享够母爱,还没体会到母爱的真正含义,就早早失去了生母亲娘,5岁丧母的彻骨之痛至今记忆犹新。继母容不下我,我只好跟着年迈的奶奶过活,住在一个矮小的窝棚里,三头两日,吃了这顿没那顿,冬无暖衣,夏无蚊帐,弱小的身子骨瘦如柴,谁见了谁可怜。我只念了1年书,很小我就跟人家当童工干活,挣钱养活自己和奶奶。

    1964年,好不容易长到17岁,城里开始动员上山下乡,我一听很好,就含泪告别了奶奶,踏上了沂蒙山这个地方。谁知,命运使然,沂蒙山竟然成了我一辈子赖以生活的人生整个阶段!我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沂蒙山!

    记得才下乡的时候,大家谈起自己的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有文化的知青都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定得很高——有的说,将来去继续上学深造,当个人类工程师或者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的说,将来去当解放军,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将军;轮到我时,我唯唯诺诺了半天,才憋红了脸,吭哧出一句话来:“只要能吃饱饭,我干什么都行!”大家哄堂大笑,纷纷说我没有理想,其实,有谁知道,一个从小就没人疼的孩子,成天肠子弯了半截,吃饱饭当然是她的第一件最理想的事了!从小我就知道,填不饱肚子,吃不上饭,什么也不能干!道理就这么简单!

    为了能吃饱饭,我在下乡的生产队里拼命地干,别人都可以偷懒耍滑去、谈天说地,我却一门心思埋头苦干,一年下来,我们小组的知青顶数我挣的工分最多,分的粮食最多,分的钱最多,连有的老社员也不如我,都羡慕地说:“没想到王世凤这个城市里来的孩子这么泼辣吃苦,铺下身子来,不怕脏,不怕累,扎扎实实地拼命干?”有的还说:“知青里头就数她老实,一天到晚不多说话,就知道一个劲地干,像头老黄牛!”从此,大家就开始叫我“老牛”。我听了心里很高兴,心想,我今天能吃饱饭了,身上有的是劲,不好好干活对得起谁啊?因此,我年年被生产队评为“五好社员”,每当我拿回“五好社员”奖状来,我第一个让知青同伴给写信向奶奶报喜,让她知道,她的孙女在农村干得很好,没给她丢人!

    到了1968年底,知青点的人越来越少,县里知青办发出话来,要学习邢燕子,永远扎根农村,开花结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嫁给了当地社员,结婚的那天,我朝着淄博老家方向磕了个头说:“奶奶,你放心吧,我有人疼了,能吃饱饭了,我再也不挨饿孤独了!”

    到了1979年,我在农村已经待了15年了,谁也不提“知青”这个名词了,我成天忙活着在地里干活,在家忙活着带孩子,做饭、养鸡喂猪过着极其平淡的农村生活,也似乎忘了自己的身份。直到有一天,一位同来的知青姐妹告诉我,中央为知青下了一个74号文件,要给知青安置工作。由于我们住在农村,消息蔽塞,我们一直不知道。我被安置到一个小乡镇食品站, 由于丈夫酗酒,身体很快就垮了,到了1987年,年龄不大就早早去世了!撇下我们娘4个,我一个弱小的女人,只手擎起了一片天,又当娘又当爹,里里外外,粗活细活我都干,一把鼻涕一把泪,咬着牙,瞪着眼,攥着拳,硬硬把3个女儿都养活成人。大女儿在水利上,他的丈夫是个大学生,干得很好,在一个政府重要部门负责;二女儿从一个破产单位下岗后,也像我一样自强不息,自己开出租车,日子过得也很富裕;三女儿也和老二一样下岗后也干个体;我看到老三生活比较拮据,就把政府给我的经济适用房给了她,我自己一个人住在孩子家。

    虽然我现在工资不高,身体常年有病,但是国家给了我医保,生活没多大困难,看到3个孩子家过得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外孙们一大群,活活泼泼,健健康康,都在认真读书学习,为明天的理想而拼搏,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自己在沂蒙山耕耘50年感到骄傲自豪!

    知青聚会时候,大家谈论起我来,都纷纷羡慕我今天的生活多幸福,有个留守沂蒙山的知青老大哥编了一首“顺口溜”夸奖我:“王世凤,不简单,只手擎起一片天。不管命运多艰辛,晚年幸福最光鲜。”

    听了这些话,我很激动地说,下乡沂蒙山50年,值了!(王世凤口述  公丕和整理)

    作者简介:王世凤,女,1947年生,淄博市博山区人,1964年下乡沂蒙山区莒南县,后嫁给当地社员,1979年落实政策,招工,现退休。

    赵宝云大姐的心愿和重托

    路 灵 霞

    赵宝云大姐的心愿,就是我们淄博下乡郯城的知青,能够有本记录描写我们在郯城战天斗地、劳动锻炼、插队落户,农村生活场景的著作。

    记得1965年5月3一一5日郯城县共青团召开第9届代表大会。5月4日那天是青年节,郯城县和全国各地一样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大家反复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指示,纪念雷锋牺牲3周年。在这盛大纪念日里,郯城县的上空,万里无云。上午9点多钟,我们从县俱乐部礼堂拥上郯城大街,只见郯城县酒厂,郯城县化工厂、化肥厂,城关区,码头区、白河区、红花区,墨河区,李庄区,归昌区等,装饰华丽壮观的10辆汽车,两边宣传牌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10辆宣传车之间都有各单位的青年团员手举小红旗,口中高喊: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宣传车从北向南绕圈,经过郯城县委,县政府,郯城县大街,公路两边的鞭炮声,人群欢呼声,阵阵响彻高空。中午11点宣传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经过城关区委,驶向马头区方向,全县各区宣传3天,声势浩大。

    我们参加共青团代表会的代表,激动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胡庄村知青支部书记赵宝云满脸喜悦,自言自语:应该写本书记录下这场景,记下我们知青学习雷锋,当好人做好事的事实。她把这想法告诉我和史兆万同志。[史兆万是茅帐子村知青排长兼团支部书记。茅帐子(史兆万排长)、小胡庄(赵宝云排长),顾庄村(路灵霞排长),三个村庄是在东西一条中轴线上,最大村庄顾庄和最小村胡庄,有一汪塘之隔,是鸡犬相闻的邻居。] 我们三个人经常一起谈论此事。

    这次团代会英庄公社共29人参加,其中知青团员代表16名,当时赵宝云大姐积极性很高,她跟史兆万说:“我们公社出本杂志好不好,取名就叫《新青年》,你看行不行。”史兆万说:”行不行不知道。这个名字取得好“。赵宝云大姐说,小百灵好说话,让她跟团委书记反映一下,看是啥意见。在团代会上,我跟于学玲被点名唱歌,赵宝云给我取了个名字就叫”小百灵“,给于学玲起了个名字叫“金嗓子”。团县委书记陈培荣对英庄公社知青学雷锋的事迹评价很高,我借机会说出了赵宝云大姐心愿,出本杂志反映知青跟当地社员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的故事。陈书记沉思了一会说:“出杂志,需要人力和经费。我们县里没有经费,公社里边没有经费,笔墨纸张无法解决。再说你们才来农村时间短,再劳动一段时间再说吧!“ 这样,出本书的意见成了泡影。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继红:心在天而行于地——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贵访谈
·下一篇:无
·沂蒙“红嫂家乡”,听“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梁润畅讲述红嫂故事(组图)
·电影《沂蒙老兵》荣获第三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组图)
·沂蒙红嫂家乡:“六红”模式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组图)
·2021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代表观看《沂蒙四季-红嫂》演出(组图)
·非遗蜡染走秀惊艳沂蒙山村(组图)
·沂蒙红嫂家乡农民文旅融合庆丰年(组图)
·沉浸式红嫂故事走出沂蒙山,真情演绎感动文博会(组图)
·郯城:捐赠红色书籍进校园 沂蒙红嫂精神放光芒(组图)
·高军、马圣秋:郯城:捐赠红色书籍进校园 沂蒙红嫂精神放光芒(组图)
·特稿:郯城:捐赠红色书籍进校园 沂蒙红嫂精神放光芒(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公丕和:守望沂蒙半世纪 感天动地知青缘
王继红:心在天而行于地——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
芜湖长弓:我的青年时代(芜湖一中记忆之一)
陈昊苏: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八十周年
特稿: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八十周年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祝贺村级两委换届胜利完
特稿: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祝贺村级两委换届
老八路杜保章身经百战享年90岁一一2017年6月19日,原
杜秀珍:老八路杜保章身经百战享年90岁一一2017年6月
特稿:老八路杜保章身经百战享年90岁一一2017年6月1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