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张伟臣:感谢那段吃苦的日子——延安大学学生“重温知青路走进梁家河”下乡活动纪行
2022-03-22 14:37:05
作者:张伟臣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14年12月20-21日,延安大学校团委主办,三农学社承办,文学社、法学社等主办了“重温知青路,走进梁家河”大学生文艺下乡活动。此前,19日中午我到餐厅吃饭,看到三农学社挂出的这次文艺下乡的横幅,心里有些激动。作为一名农村来的学生,我一直关注这类活动。一是这种下乡活动能让我体会到家乡的感觉;二是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农民疾苦,有利于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做选择。正在思考时,文学社一个电话打来,问我愿否参加这次下乡,稍作思索,我便一口答应,很是兴奋,庆幸自己能得到实践的机会。第二天下午1点,我们坐上了开往梁家河的客车。2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明白,这确实是去农村了,没有繁华的街灯,没有宽阔的公路,只有满目苍黄的大山和荒无人烟的大山上孤零零的松柏,我已不抱任何寻找回家感觉的希望。当看到公路牌显示只剩34公里时,我感叹终于要到了。

    半小时后,到了文安铎镇上,镇干部帮我们安排了食宿,饭后我们与他们交流了关于当代大学教育课程,关于如何改变现状的问题。我只想送上一句话:不能改变的事情,就先去接受它。改变不了的东西必须学会接纳他,毕竟很多事不会按我们所想的路径发展,只有我们包容了自己所不想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和我们一起去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事,我们的思想才不会流于空洞,追求才有可能实现。交流从晚8点到10点多才完,回到住处,我受到了文学社朋友的教诲,他们说我对思想交流不够热切,希望我以后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我不想去解释也没有解释,虽然我也明白思想碰撞的火花是美丽的。沉默,我只有沉默,却在这沉默中做着自己认为必要的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对周围的事太过淡定,反思自己能为当今的中国社会和人民去改变些什么?可我发现,自己什么改变都不能去做,自己的能力还只限于改变自己,有时可能连自己都不能改变,于是,那一夜,我用睡眠回答了自己。

    21日早七点半,我们起床洗漱后,又来到镇政府。早晨空气清新,气温极低,虽然穿了厚厚的羽绒服,里面还加了衣服,都不能抵御这里的寒冷,这种寒冷夹杂着干燥,自下而上,从脚底向上蹿,以至整个身体都是冰冷的。呼进的气是凝固的,呼出的气也很快会冻结。尽管如此寒冷,可大家热情没丝毫减退,有人还开玩笑说:来了一趟延川县,赖床病都没了,自己可不想用体温去温暖床呀。在政府楼呆了一个小时,早饭后,已是9点50多,我们终于坐上了政府提供的办公车向着此次活动的目的地梁家河村出发。

    路两旁除了山还是山,山上连大树都见不到几棵,我心想: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是隐藏在大山背后的繁华,还是大山深处的落后?大约11点左右,我们终于见到了几间房屋矗立在山的不同位置,没有一般农村房屋的紧凑,用不好听的话来说,山的这块一处,山的那块一处,显得很零散。再往前行2、3分钟,终于有了大片房屋进入眼帘,其中既有现代的建筑,也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只是同样是散布着的。继续向前行驶约百米,终于来到一个广场,走下车来,只见广场正北面是一略显高大的平房建筑,屋顶写着几个大字,具体是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应该是村委会一类的东西,再向东西两侧看去,东面是一排连在一起的房子,给人的感觉不再是先前的散乱,反让你觉得有几分温暖,西面是一间灰瓦建筑,左上角“卫生间”几个字,让你感到这算是一个不算农村的农村,因为农村是很少见到公建厕所的。广场内,几个长形的花园建在四边,像把广场包围起来。总的来看,见不到几个人。

    已经10点过10分了,整理好行装,我和文学社的两个同学来到了一处老乡家。我们简单向老乡说明此次来村的目的,便开始了访谈。我们先是问他1969年元月北京知青来梁家河的一些事及当时农村的情况,随后又特意提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里插队的一些事。这位老乡回忆,当年他们镇上来了14名知青,其中6位在梁家河大队插队,习近平便是其中之一。那天,是村支书带领一拨人去镇上接来的。他说,当时习近平的穿着与常人并无差异,都是蓝色的中山装,每个人都带了一个行李箱。老乡特别说到,来的知青里有两个人带了书籍,一个是雷平生,另一个就是习近平,但还数习的书带的最多。老乡继续说,当时老支书把知青的行李装上驴车,让他们坐好,就领他们向村里出发,到了村口,习近平6人受到了村里人的热烈欢迎。随后,被安排到不同的老乡家和生产大队,当时习近平分到了二组。也就是在这里,知青们开始了插队生活。

    当我们问到青年时的习近平与其他知青有什么不同时,老乡告诉我们,习近平不怎么爱说话,就是喜欢看书,为人比较踏实、正直。当我们问到当时知青和村里人之间发生过什么矛盾时,老乡坚决的告诉我们,矛盾是没有的,就是刚开始时习近平等知青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村里安排人给他们做了两个多月的饭,两个月后,他们就自己开始做饭了。记得我阅读习近平写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时,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当时我和村民之间是有一些不合的,其他人都很努力干活,我干活却是比较随意的,村民们对我的印象不好,只是几个月后的一次回北京,在亲人们的开导下,我才下定决心要在黄土地上好好改造打拼的。”是的,老乡说他们彼此间没有矛盾,这都是因为他们太善良了,没有体会到知青们寄人篱下的感觉。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两个月前学校举行的一次关于学习知青精神的报告会。报告会上有位北京来的女知青说,当时她们到了农村,村里人不懂她们,还曾一度误会过她们,觉得这些知青放着城里安逸的日子不过,偏爱到这穷山僻壤来吃苦,大脑肯定不正常。诸如此类的话他们最后都听习惯了。但在当时,她还不是能接受这种质疑声。她说自己曾有一次受了委屈跑到河边,时间已经很晚了,她一个人坐在河边,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意义何在?她也曾想过回北京,但她不甘心,不甘心就如此轻易回到城里。当场,她还给我们诵读了这样一首诗,那是她坐在河边时写的,诗里有这么几句:“面前是黑乎乎的大山,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背后是万家灯火,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知青们下乡中的复杂感情。由此想来,习近平等知青的农村生活并不一帆风顺,肯定也经历过孤独,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访谈中,当我们询问到习近平入了党,当了村支书后给村里人做出的贡献时,这位老乡自豪的告诉我们,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首先,就是建立了沼气村,这在70年代的全国农村来说还是闻所未闻。老乡补充道,沼气村是这样建起来的,当时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四川农村用沼气点火发电的报道。权衡利弊后,习近平便大胆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四川省实地考察。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学习,习近平回到了村里,并带回了一名技术人员。起先,村民们还不了解沼气的功能,习就带领大家开挖了第一口沼气池,当村民们看到沼气带来的好处,既可解决村里的用火用电,又可以给农田制造肥料,于是纷纷效仿,建起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并且在周边地区广泛推广。然后,习近平又带领大家开挖了三口大水井,解决了全村吃水的困难。至今,梁家河每户人家中的自来水就是来自于这几口大水井。随后,老人又告诉我们习当选村支书后干的其他事情,什么修大坝,建立缝纫社、供销社等。老人还特意强调,别看习近平只当了两年村支书(74年当的支书,75年8月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可他给村里带来的改变却是好几代人都赶不上的。老人还说,当年劳作时,习总是在前面干得起劲,村里人在他的带动下干活从不偷懒,也正因此,他们的生产大队好几次被省、县表扬。最后,我们又询问了老人一些习走后村里发生的事,老人一一作了解答。

    之后,我们又走了另外3位老人的家。当我们问到第一个老人对于以后的习近平总书记有什么期望时,老人回答说,没有什么期望了,对于当今的农村,习做的已经很好了,只是上面的政策是正确的,有时到了下级实施时就变味了。我和我的同学们没有过多的去追究这个问题,毕竟我们还不能去改变现状。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这无异是我们大学生以后生活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来到下一位老人的家,老人回忆了当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那天的场景。他说:“早晨6点多,当习近平还在睡觉时,村里已有一大批男女老少守候在他住的窑洞外,大家都希望能见到习离开村子前的最后一面。在习近平整理好行装并且准备离开的时候,全村人都舍不得他,尽管之前老支书已经告诉过大家不要哭泣,以免习看见了难受,但还是有人忍不住流下泪来,之后,许多人都哭了,习近平也哭了。最后,习是在老支书等十几人的护送下离开的,当时,是用农村的拖拉机送习走的。”

    访谈的最后,也就是在最后一个老人家,老人说了这样一个故事,1994家里在盖一间新窑时,自己的一条腿被掉落的石头打断了,而当时自己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抱着一丝希望,他给当时正在福州市任职的习近平写了一封信,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习的秘书代笔的来信,虽然信的内容很简短,却无疑给了自己新的一片天。之后,通过城里先进医术的治疗,安上了一只假肢,这使自己不再是废人一个,而且,当时治病的费用他没掏一分,全是习垫付的。听了以上四位老人们的谈话,我很感动,而在谈话过程中,老人无一不说过习说自己还会回来的,确实习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93年他回到了梁家河一次,2009年又算是间接的回了一次,(当时,习因公务繁忙,没能回到村庄,只是在延安市会见了村里的几个主要人物。)老人们还说他们相信习以后还会回来的。

    时间飞逝,2个多小时的访谈是短暂的,我们也不得不离开老人的家了。回到广场上,已是下午1点多,这时正赶上学校派来的艺术团彩排表演,大约过了30分钟,演出正式开始,既有嘹亮朴实的陕北民歌,也有欢乐喜庆的陕北秧歌,还有同学们特意为乡亲们带来的《兰花花》话剧和其他的精彩表演。演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气温骤然下降,这时一小部分村民开始离场了,鉴于这种情况,三农社长临时决定取消后面的节目。演出进行期间,趁着机会我们又和一位老人聊了一会,当我们问到老人对习领导下的中国的将来有什么看法时,老人激动的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获得了独立,以后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也必将走向世界。他又说:习在农村生活了7年,对农民的疾苦和需求有了深入了解,所以当今才能制定出如此多符合农民利益的政策。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他们都是能吃苦的,而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能吃苦了,稍吃了一点苦,不是抱怨就是情绪低落,他们需要多一些锻炼。访谈最后,我们祝愿老人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程约汉:大时代之重托——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历史足印
·下一篇:无
·郭必选:发展红色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纪念毛泽东转战陕北胜利东渡65周年大会讲话
·郭必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两座巍峨高峰——从井冈山精神到延安精神
·郭必选:祖国万岁 人民万岁 团结万岁——天安门广场遐想
·郭必选:延中精神:延安精神的花样年华——在延安中学八十华诞讲演稿
·广东南雄市政协“坚定信念 忠诚履职”政协委员培训班在延安大学举办(组图)
·肖锋、冯嘉昕:广东南雄市政协“坚定信念 忠诚履职”政协委员培训班在延安大学举办(组
·特稿:广东南雄市政协“坚定信念 忠诚履职”政协委员培训班在延安大学举办(组图)
·革命老区手拉手心连心,红嫂家乡旅游区和延安大学合作挖掘红色文化(组图)
·“延安精神”演讲会走进延安大学(组图)
·特稿:“延安精神”演讲会走进延安大学(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张伟臣:感谢那段吃苦的日子——延安大学学生“重温
程约汉:大时代之重托——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历史足
延梅:难忘的记忆(组图)
芜湖长弓:我的青少年时代
中办印发《意见》 用好红色资源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
卢氏县举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项目建设签约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
胡乔木陪伴毛主席多年,晚年因一事愧对毛主席,成为
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全文!珍藏!
毛主席:朴实无华、终生不变的人民领袖本色!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