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王振华:安徽金寨: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精神高地
2021-12-14 17:19:57
作者:金寨县文明办 王振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安徽省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地处大别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著名将军县,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8.5万,是全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曾是全国重点贫困县、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扶贫先扶志”理念,坚持惠民利民,注重常态长效,初步走出一条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常态长效的文明底蕴。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把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价值遵循,着力打造以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示范地为主的“红色三地”。一是讲述好红色故事。组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适时开展“金寨与红军长征”“两源两地理论”等专题研讨,先后编辑出版《红军源》《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色书籍30多本。推动红色舞剧《立夏》在全国公演,电视剧《上将洪学智》在央视热播,“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金寨干部学院每年开展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培训4万人次,用红色故事激发向上向善正能量。二是使用好红色资源。注重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和利用,命名“红军广场”等红色文化地标580多处,开发“红岭公路”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6条,建设汤家汇、斑竹园等“红色小镇”,将桂花树确定为县树,把《八月桂花遍地开》确定为县歌,打造“四月映山红金寨、八月桂花香老区”的风景金寨。年红色旅游接待400多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5亿元。三是传承好红色基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农家,每年开展纪念立夏节起义胜利、清明祭英烈、国家公祭日等活动。建设“红基因”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48个,抢救性修复重点革命文物单位60多个,利用户外大屏、公交站台、建筑围挡等开展红色公益宣传1200多处,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

    维护绿色生态,创建常态长效的城市环境。立足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推进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一是与城乡建设结合。围绕宜居宜游山水园林城市定位,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改造建设主次干道,实施河道修复治理,山水交融的特色山城景观逐渐显现。按照“山水美、村庄美”标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县所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村庄成为景点、打卡地。二是与产业培育结合。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建立1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实施7大类240多个产品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业,大力支持农家小院、茶谷小院、养生小院示范户建设;规划建设全国最长、华夏最美的登山健身步道,打造“六安茶谷”“茶山花海”等茶旅产业。三是与传统文化结合。突出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打造天贶节、山水文化节、乡村春晚等传统品牌,恢复油马花鼓伞、丝弦锣鼓、大别山民歌等传统文化活动。提炼金寨红、绿、蓝三元素,组织设计、展示独具金寨特色的公益广告作品2.1万多块,在城区增设景观小品740多处,让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宣传抬眼可见、驻足即观。

    推动科学治理,健全常态长效的创建机制。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和标准,注重日常、经常、平常,让城市处处充满文明的魅力。一是常态管理。出台文明创建常态长效管理实施方案,推动市容环境、社区小区、交通秩序、志愿服务等7项重点工作常态长效管理,确保创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常态激励。在乡村建成174家“振风超市”,年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每月开展文明新风评比,让群众参与文明新风实践,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商品,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三是常态监督。实行县四个班子领导联系到小区和路段文明创建制度,定期调度一线检查情况。在广播电视台、城乡大屏等设置“曝光台”,建立“文明金寨”有奖举报平台,发动群众监督创建。四是常态投入。2018年以来,投入近10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0余个,提升农贸市场4个,整治背街小巷70余条,新增城市管理、交通劝导、环卫工人等300余人。

    突出城乡一体,打造常态长效的全域文明。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一是规划带动。以景区的标准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镇,因地制宜建设集镇和美丽乡村,逐年实施文明村镇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全国最美县域,一批村镇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二是城乡联动。城区重点实施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全面推行河岸、道路、广场空地等绿化、亮化、美化,开展城市外立面塑造等。开发区重点坚持逢土必绿、逢路必黑、逢水必清,加大建设山体公园建设。乡村重点开展垃圾清理、绿化改造等提升行动,在饮用水源地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创建网络。三是约束促动。乡镇原则不发展工业项目,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经济开发区,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积极推行生态移民,引导农民向中心集镇、中心村庄和保留自然村庄集中,切实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李小怀:纪念宁都起义九十周年
·下一篇:无
·特稿:安徽金寨: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精神高地
·陈俊如:传承红色基因,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特稿:传承红色基因,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莫列义:追思先辈业绩 赓续红色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任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
·特稿:追思先辈业绩 赓续红色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任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同
·肖婷:寻访江苏红色地名丨苏鲁交通线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组图)
·特稿:寻访江苏红色地名丨苏鲁交通线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组图)
·常德强、王俪璇:调研教学前沿,传承红色基因——九三学社连云港师专支社走进东海(组
·特稿:调研教学前沿,传承红色基因——九三学社连云港师专支社走进东海(组图)
·周宗胜、谢秀华:福建省连城县开展“文化助残 温暖如昔”暨传承红色基因助残志愿服务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振华:安徽金寨: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精神高地
特稿:安徽金寨: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精神高地
这10张表,啥病吃啥,一目了然,非常实用!(组图)
特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老山精神专业委员会进云南
李小怀:纪念宁都起义九十周年
特稿:纪念宁都起义九十周年
福建连城县江娅萍珍藏的“红一军”木刻印章(组图)
邹善水:福建连城县江娅萍珍藏的“红一军”木刻印章
特稿:福建连城县江娅萍珍藏的“红一军”木刻印章(
颜莹莹:勿忘国殇,吾辈自强——乘马岗镇树声幼儿园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