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风景区:尘封40载 今朝大解密——揭开618战备基地的神秘面纱
2009-02-11 12:25:19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作者: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风景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引子 中央军委密电:济南军区,为保证一旦发生战事党和人民的声音不中断,中央军委决定在华东地区秘密建设战备电台一处。

尘封40载  今朝大解密——揭开618战备基地的神秘面纱

    接到命令后,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亲自选址,决定在沂蒙山区建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代号618。
    1966年5月20日,一支神秘的军队悄然进驻沂源县鲁村镇峨峪岭渣石山,开始了不为人知的神圣使命。618台从此落户沂蒙山,隐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向世人传送着永不消失的电波……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样的口号,对于生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并不陌生。这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内部国民党妄图反攻大陆,特务活动猖獗;外部,美帝国主义、前苏联亡我之心不死,时刻准备发动核大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战争一触即发,备战成为重中之重。
    秘密战线保家卫国
    沂蒙山地处山东省中部,处于战备的考虑,在这里建发射台,能把信号有效地发射出去。因为在深山,敌人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电波也不容易找到深山里的这个地址。在这里建转播台,能有效覆盖全省的导航系统。信号能覆盖淄博、临沂、潍坊、莱芜、泰安等13个县市,是最理想的战备电台建设地点。而地处沂源县鲁村镇峨峪岭的渣石山,山体结构是花冈岩,无形中给挖掘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想要将一座花岗岩结构的大山掏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当时的建设是在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参与施工的工程兵各个连队拿到的都是分解后的施工图,没有人知道完整的施工布局,就连当时的部队一号首长也弄不清楚挖这么长的一个山洞到底是为了什么。虽然目的不明,但是目标明确,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广大官兵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依然忘我的投入到艰苦的施工中。
    据当时参与施工的济南军区工程兵某部长范连长介绍,他们是1966年4月到这里来的,那个时候条件太艰苦了,这里一片荒山,什么都没有。因为要保密,所有的机械都是各自分解后秘密运过来的。当时从接到调令一直到工程竣工离开这里,所有的人始终不知道挖这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因为在来这之前已经作为一项命令下达到连队。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要做的,就是保证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就像这位当年参加山洞施工的工程兵所说的,当时的峨峪岭是一片荒山野岭,更不用说房子了。没地方住,官兵们就自己和泥巴土坯垒成墙,上面再搭上草席,晚上就住在这种简陋的棚子里。天气好的时候还好过,如果遇上阴天下雨,外面下大雨,草席子里就下小雨,这一夜可就没法睡了。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在那种几乎没有人烟的地方,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官兵们就自己打了三口小土井。就像歌曲《南泥湾》里唱的“当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所不同的是,南泥湾的部队开垦的是黄土高原,如今的部队开挖的是沂蒙山的花岗岩。
    在广大官兵的努力下,工程进行的非常顺利。历时一年三个月的时间,长度为245米的山洞一期——东西走向工程顺利竣工。后来的二期——南北走向工程是1972年到1974年完成的。总长109米,洞中水平面比一期工程下沉了十几米,山洞的被服层在70米以上才能有效的防止原子弹。因为南北向山体厚度不够,所以下落了高度,于是山洞的东西向洞和南北向洞就在洞内交汇。
    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山洞,既然是战备电台,就要保证一旦发生战事,能发挥电台的一切功能。1970年,广播设备开始调试安装。
    说起当年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一切都是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618台的筹建人员是由济南军区委托山东广播电视厅组织的一批技术骨干,加上一部分从部队上复原的解放军战士。这些复原的战士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被派到了大山里。用当时时髦的话说叫“掺沙子” ,就是让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组合在一起。开挖山洞的工程兵走后,坑道内所有的机器安装和设备调式的工作都落到了这些人身上。但是这些“掺沙子”的人一共是8个。最年轻的只有24岁。进入618台,大家就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段。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每个人在来之前都受过专门的培训——就是保守秘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包括家人也不能说。有一对夫妻同时接到调令,但是神圣的使命感超过了儿女情长,两个人只是跟对方说要去外地工作,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来到了同一个地方——618战备台,他们所要执行的也是同一项任务——安装调试无限发射设备。当时各系统的安装任务都很重,发电机、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一切笨重的物体,都是靠滚木、倒链运入洞内,坑道里所有的机器设备和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都是他们靠肩挑手提,用最原始的办法来结决。因为要保密,安装调试都得各自按分解图纸,各自组装。除了风、水、烟的问题外,他们还考虑到了油的问题。在西洞口,他们还自己挖了一个储油的油库。定时储存足额的柴油,已备战时所需。这个油库还直通发电机。当突然断电后,可以打开开关,柴油直接进入发电机组,可以供整个洞的照明及无线发射所需。到1974年,按装调试工作顺利完成。
    没有硝烟的战争
    信号弹、定时炸弹这些东西,今天我们只能从电影、电视剧里看到,但是在七十年代的618战备台,却并不稀奇。
    1971年,正是618战备台安装调试设备的时候,技术人员当中有一对年轻的情侣。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两个人走出山洞来到一片静谧的小树林互诉衷肠。突然不远处的草丛里有一个黑影一闪而过,起初两人以为是狼,男同志掏出过柴刚要点燃,却发现黑影那里也有亮光,微弱的亮光影影绰绰地晃动。高度警惕的他们马上意识有问题,鬼鬼祟祟的一定有鬼。于是女同志赶紧回去喊人,男同志则蹲在原处盯住黑影。几分钟以后,618台所有的壮小伙一起赶来将那个“黑影”一举抓获。后来查实,那是一个潜伏在当地鲁村煤矿伪装成矿工的台湾特务,已经潜伏大陆三年之久,他昼伏夜出摸清了战备台的位置,正准备发射信号弹的时候被擒获。一场灾难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更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1975年。当时618台已经开始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信号,每天山东电台的声音就是通过618的转播设备传遍沂蒙山区。一天深夜,值班室的人员接起电话,听到一个女人抽抽噎噎的哭声,问对方是谁的时候,电话已经挂断了。连续三天,都是在午夜时分接到这个诡异的电话。当时台领导敏感的意识到一定有情况,于是增加了夜班值班人员,加强了夜间的巡逻力度。果然,当值班人员巡逻到西洞口柴油库附近的时候,听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奇怪声音,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他们断定这不是机器发出的声音。于是,值班人员在附近信息搜寻,仔细倾听,最终在柴油库的旁边发现了一个黑匣子,经过专业设备测试后,才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台里迅速通报上级有关部门,当到爆破专家拆除定时炸弹的引爆装置时,距离爆破时间已经不足20秒。
    特殊的年代、复杂的环境决定了当时618战备基地的人们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地处大山深处,从事的是秘密工作,他们不仅在这个山沟里工作,也在这个山沟里生活。但是强烈的使命感是每个人心里最重的一杆秤,没有叫苦叫累,更没有人退缩不前。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在艰苦而充满危险的岁月里,618人苦中作乐,日子过的也丰富多彩。男同志用配发的步枪,利用训练的空余,上山打兔子,给大家伙儿改善生活。女同志虽然穿不上漂亮的衣服,但是天性中不乏对美的追求。他们把野菊花拿到山洞里养着。可是山洞里没有阳光,花活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枯萎了,于是再挖再养,乐此不疲。
    618台流传着一个两个苹果变四个苹果的故事。那时为了安全,常常安排一个男同志、一个女同志一起值班。有一次,赶上郑玉贵和张淑芳值班时,正巧台里分苹果,晚上在值班室的桌子上就出现了四个苹果。原来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带了两个苹果,给对方带一个,给自己带一个。类似的故事,在618台职工们之间太多了,说都说不过来。长期的工作关系,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超越男女和亲情的战友之情。
    战备重地今朝开放
    618台是为了战时需要而建设的战备电台,但是建国五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618台没有充分发挥战备功能。从1974年开始,618台只是作为中继站,转播着山东台的广播信号。尽管如此,它的战备功能丝毫没有消弱,深埋地下七十米的掩体工程依然牢不可摧,山洞里齐备的设施依然展示出当时设计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如今,山洞在搁置了40年之后重新发掘整理,洞内各个房间恢复了战备原貌,当年任何外人不得靠近、尘封了四十年的战备重地,面向世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大家终于可以走进山洞,体味它的神圣、探寻他的秘密、感受它的神奇。
    虽然也是山洞,但是618台的山洞可不是一般的山洞。战备台为了适应战时之需,必须起到三防的作用。所谓三防,是指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防护。一旦发生战争,即便是核战争,要求战备电台依然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
    洞内建筑适应战时要求,设计有抗击原子弹冲击波的防护门、自动关闭进风闸、抗冲击消波室、喷淋滤毒滤尘室和可进行内外循环的通风系统。要进洞的时候,先要拐一个弯,这个弯是为了减缓炸弹爆炸后的强大冲击力。30公分厚的弧形拱门是用来防核冲击波的,它是由钢筋水泥制成的,上面还安装了自动装置。这些都是618台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钻研出来的。现在的自动锁已经很普遍,但是在40年前,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在大门上设置了自动装置,遇到突发情况,大门会自动落锁。要想进入洞内,必须知道锁的密码。当然,锁的密码只有内部几个人知道。残酷的战争激发了人们的潜能。不仅大门上由独特的装置,在其他方面他们考虑的也很周到。进入大门后,会看到一边两个一米多高的小洞。这个洞是用来放鹅卵石的,叫消波洞。当冲击波进来后,经过消波室一米多高的鹅卵石多方向反射,冲击波的力量就减弱了,不至于构成威胁。就是敌人在外面放毒气的话,他们也有解决的办法。他们设置了专门的防毒气设施。大门落锁后,洞口完全密封,毒气是进不来的。在通风口处,他们设置了一道关卡,毒气进来,先经过鹅卵石的过滤,然后经过化学物过滤,再经过水的喷淋,沙网过滤……经过层层的过滤后,再厉害的毒气也就化解了。他们还安装了专门的通风道。因为洞内设备都是精密仪器,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很严格,但是经过他们设置的通风系统后,洞里的空气四季恒温,保证了机器的使用寿命,有效保障了播出的质量。直到今天,通风系统还是用的40年前的设备。据专家介绍,这些设备性能稳定,还能使用下去。
    穿过厚薄不同的四道门之后就进入了山洞长长的走廊里,走廊两边有大大小小共70间屋子。这些屋子都是按照转播设备的技术要求而建设的。细心的你会发现长长的走廊里有很多大钉子,你一定不知道它的功能吧,其实,它是用来放铺板的。战时,在钉子上放一块木板,再往上面的环上一挂,一个简易床就做好了。这个山洞可以容纳上百人居住。这种感觉与《地雷战》或《地道战》等战争影片中全民皆兵的场面极为相似。
    洞里的播音室设备的安装也是体现匠心的。播音室安装了木地板,木地板下还安装了弹簧,人踩上去感觉地板都有弹性。即使外面有敌机轰炸,播音员在里面讲话也不受影响,不回音,音质好。直到现在,播音室的木地板还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洞中还自备水,柴油库。即使战争来临,洞中大小四个水库的水也够山洞的人们生活饮用了。这些水都是天然的矿泉水,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因为洞内温度恒定,就像放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箱里,水库的水就不会变质了。到现在,洞里还在使用这几个水库的水。而自建的柴油库则可以保证燃料的供应。洞中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历史赋予发展机遇
    置身洞内,看到的是长长的通道、井然有序的房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我们仿佛感受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情景和工作氛围。而走出洞外,战争的硝烟顷刻间消失殆尽,时空转换,呈现在眼前的和平年代的一派田园风光。听听鸟鸣,闻闻花香,看看美景,让人更能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肖邮华、饶道良、周见美 张莉、尚静芳、何小文: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胡锦涛总书记和井冈山人民一起过年纪实
·下一篇:王波、李贺凯、李妙、李婷婷、宗文婷、袁琳琳:走访红色根据地•见证老区新发展——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参观纪行(组图)
·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风景区: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风景区简介(组图)
·特稿: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风景区简介(组图)
·特稿: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风景区简介(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红色旅游深度发展呼唤扩展内涵和延伸范围(组图)
毛泽东的四大读书方法
红色特工阎宝航
红树林里的红色记忆
参加红军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半斤黄油
金色的鱼钩
我的长征故事
聚焦宁都起义
应正确客观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组图)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