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任和平:太行山碑“红旗渠”
2016-05-31 11:37:32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市级机关工委 任和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篇课文《人工天河——红旗渠》,课本中修渠民工腰系麻绳凌空除险的插图,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我又观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红旗渠》,影片中林县人民战天斗地、重新安排河山的雄心壮志,给予我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那首主题歌《高举红旗永向前》:“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充满革命豪情的词曲,听得人热血贲张、激情澎湃。红旗渠,这一由林县人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太行山上创造的人间奇迹,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声名远播、传扬五洲了。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又是“文革”爆发,这让共和国更是雪上加霜。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林县人民迎难而上,历经十年苦战,劈开太行山,将山西平顺县的漳河水引上山腰,穿过崇山峻岭流入林县境内,一举改变了全县世代缺水、干旱贫困的落后面貌。仅靠一个县的财力,仅靠人民群众的双手,仅靠民工手里的一锤一钎,最后竟然建成了可与举全国之力所建的南京长江大桥相媲美的红旗渠,这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几十年来,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50多年前那些文化程度很低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何以能够建成在今天看来依然“高大上”的红旗渠?5月下旬,我来到河南林州市,参加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有关学习培训。通过老师讲课、现场教学、实地观摩,我走近红旗渠、感受红旗渠、认识红旗渠,真切地感悟红旗渠精神。通过学习培训,我似乎找到了解开心中疑问的答案。

    “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在解放前传唱的这首民谣,足以证明林县缺水有多么的严重。史书记载,林县十年九旱,人畜用水十分困难,境内百姓常年往返在翻山越岭的挑水路上。解放后,林县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依然贫困,人民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严重缺水,这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林县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县委书记杨贵为班长的林县县委一班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县委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干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等水利工程。但1959年的特大旱灾,又让整个林县无水可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林县县委提出了“引漳入林”方案,即从山西省平顺县将浊漳河水穿越太行山,引入林县境内,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难题。尽管这是一项惠民方案,但还是有人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目前正处困难时期,建这样一个大工程有点异想天开;还有人认为现在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等人财物准备充分了再开工不迟。“引漳入林”工程究竟是上还是不上?是早干还是晚干?是等靠要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林县干部群众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无论这一工程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早干、大干、快干,努力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做好。

    后来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上级批准了“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日气氛正浓,林县3.7万民工就离开家园,浩浩荡荡开赴修筑主干渠的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引漳入林”工程(后改名为“红旗渠”)的帷幕。因为经济困难,参加工程建设的民工都是自带镢头、铁锨、抬筐,民工吃饭也是自带口粮,蔬菜则由所在生产队统一配送到工地,他们所用的铁锤、钢钎等工具的修理也由各公社负责。而县里的财政,则主要用于保证工程所用的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的采购。当开山的炸药供应不上时,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就将国家分配的化肥硝酸铵作为原料,再加上锯末、煤渣自制炸药;他们还精打细算,自己研究烧制建渠所需的石灰和水泥。

    从1960年2月开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红旗渠工程历时十年。十载寒暑,十年苦干,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长年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逢山钻洞、遇沟架桥,先后削平大小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条,挖砌土石2200多万立方米,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如天河般悬挂在太行山腰,被人惊叹为世界第八奇迹。始于悲壮,终于辉煌,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系统在林县基本形成,也让这里的人们告别了缺水的日子,实现了祖辈千年的盼水梦。

    红旗渠的建成,是困难时期办大事的最好例证。红旗渠是筑在太行山腰的一座水长城,是镌刻在巍巍太行的一座丰碑。这一丰碑,见证了党的英明领导,见证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见证清正廉洁的干部作风,同时也见证了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红旗渠是共产党引来的幸福水。红旗渠建设之初,就面临资金、物资等重重困难,但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没有回避,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坚定决心,无私无畏、毅然决然地推进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和责任担当。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林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组织动员和身先士卒,要让30多万群众拧成一股绳合力共建红旗渠,那无疑是天方夜谭。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艰苦岁月里,30多万林县人民不畏艰险、不计报酬走上工地,更有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青年民兵组成施工突击队,在太行山上清障排险。红旗渠的最终建成,彻底改变了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有效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用水问题,54万亩旱地也变成了水浇地。红旗渠水,被林县人民由衷地赞为共产党引来的“幸福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赵玉华、郑吉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安排专人赴外宣传(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太行山碑“红旗渠”
·秦晨凯:红旗渠精神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图)
·特稿:红旗渠精神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图)
·七律《题林州红旗渠》(组图)
·流淌半个世纪的精神正能量——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之际
·“林州”改“红旗渠”市可创新改法
·张海霞、李洋:信阳师院经济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赴红旗渠考察学习
·特稿:信阳师院经济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赴红旗渠考察学习
·七律.题林州红旗渠
·范兴运:七律.题林州红旗渠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任和平:太行山碑“红旗渠”
特稿:太行山碑“红旗渠”
赵玉华、郑吉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安排专人
特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安排专人赴外宣传(
顾学勇:甘肃临泽“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更名“中国工
特稿:甘肃临泽“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更名“中国工农
胡燕清、张龙: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安排
特稿: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安排专人赴兰
海南澄迈二小善缅红色革命(组图)
杨伟杰:海南澄迈二小善缅红色革命(组图)
习仲勋漫步在深圳滨海大道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开国上将李达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组
特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暨慰问新四
特稿:祝贺女红军王定国103岁寿辰活动在京举行(组
特稿: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朱德外孙刘建
特稿:山西昔阳大寨举行纪念陈永贵诞辰百年活动(
特稿:旷伏兆中将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4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
特稿:“人民情•公仆颂”首都各界集会隆重纪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