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收藏>>正文
特稿:全国第一尊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诞生前后及解读赏析(组图)
2023-03-02 10:33:12
作者:中国红藏会雕塑部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目前,屹立在城市、院校广场的大型毛主席塑像,共有180多尊,它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拆除毛主席塑像热”后的遗存。

    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虽然已经远去,但一尊尊体量巨大的毛主席塑像,还是给无数瞻仰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浓的亲切感。

    这些伟人塑像,现在是这些城市最亮丽的人文景观,标志性建筑,也是这些城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让世世代代受剥削受压迫的普通百姓“站立起来了”,还成了国家的主人,全国各族人民说不尽对他老人家的感恩之情。人民崇拜热爱毛主席,其实不只是对他个人,是对他所领导的党的崇拜与热爱。为毛主席塑像,是人民群众崇拜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广泛行动,成为一个时代澎湃的风潮。这种情感有排山倒海之力,巨人毛泽东自己也“抵抗”不住。

    全国第一尊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诞生前后的故事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一、毛主席无法叫停为自己塑像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省、市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多次提出为毛泽东树立铜像或授予毛泽东最高荣誉勋章等提案,均被毛泽东回绝。

    1950 年5 月20 日,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在市中心区修建开国纪念塔,塔上铸毛泽东铜像。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在来函“修建开国纪念塔”旁批写“这是可以的”;在“铸毛主席铜像”旁批写“只有讽刺意义”。最后在公函上批复:“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同年10 月,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议中央考虑在天安门前竖立毛泽东铜像。毛泽东写手条给周恩来:“不要这样做。”

清华大学的毛主席塑像

    “文革”时期,各地建造毛泽东塑像进入一个高峰期。1967 年5 月4 日,第一座巨型毛泽东全身塑像在清华大学落成。这座巨型毛泽东塑像,是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组织塑造的。

    在此影响下,全国各地群起响应,大量建造毛泽东塑像。1967 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了有关林彪指示《关于建造毛泽东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稿)》。该通知说:“建造大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要求。我们部队也应当这样搞。”“凡有代表性的大军事机关,其驻地有大院、有广场的地方”,“都可以搞”。

    毛泽东对这种现象感到不悦。他曾用他特有的幽默对警卫战士抱怨说:“你们到处挂像……有的还在大门口塑个像……你们在门口站岗,让我陪着你们站岗。你们两个小时一换回去了,我却仍站在那里没人换,倒成了我为你们站岗了……”

    同年7月10 日,林彪将《关于建造毛泽东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稿)》转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批示:“退林彪同志。此件不发。中央已有指示。”

    当塑像之风刮遍全国时,毛泽东看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送来的《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简报。毛泽东写了如下批语——

    林彪、恩来及文革小组各同志: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毛泽东批示后,中共中央及时发布了毛主席的指示,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建造毛泽东塑像之风。

    一九六七年七月十三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建造毛泽东塑像问题的指示》中,毛泽东认为“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

    这个指示发出后,各地仍继续兴建毛泽东大型塑像。中共中央又于同年9月13日再次发出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七一三”指示的通知》。

    1969年6月12日,即党的“九大”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宣传毛主席形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文件。毛泽东亲自在这个文件上批示“照办”。然而在那个年代,无论毛主席如何反对为自己塑像,多么拒绝个人崇拜,人民群众那种对伟大领袖由衷的崇拜与爱戴,强烈的要求与心愿难以叫停,还是开始了全国性至上而下的建造。

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关于塑造、印制和主要街道悬挂毛主席光辉形象的初步调查报告”。

    报告中提到:1、室外大型毛主席塑像的情况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区内已建成毛主席塑像36座,类型有13种,均未经中央批准(有3座除外,属1967.7.13前建)。其中:(1)有损于毛主席形象必须拆除的13座;(2)设置环境太差又不能改进必须拆除的10座;(3)形象较好、基本合乎要求可保留的11座。2、制作各种毛主席塑像的情况和意见:(1)专业制作毛主席塑像的厂、社13家,制作各种塑像41种,其中有15种基本合乎要求或修改后可以继续制作,其余26种有损于毛主席形象,应停止生产。(2)市区制作塑像的厂、社有13家,普遍存在阶级队伍复杂,政治领导薄弱,营利观点严重,工艺质量差。建议选择一、二个条件好的厂、社,加强领导,调整力量,定点制作。街办厂、社不宜制作毛主席塑像。(3)省、市革委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和审批,室内外二米以上的毛主席塑像,都必须经过专门机构批准。各种夜光像、各种软塑料像、石膏喷金像,因易变形、变色,应停止制作。(4)各种毛主席塑像一律由新华书店与工艺美术服务部、市小商品批发商店发行,制作单位不能自产自销,以便进行质量把关,防止漏洞。

    有的地方老百姓还自发地组织起来捐献资金和家中的铜器(生活用品)用来铸像,有些老年妇女为了表示对人民领袖的忠诚,竟然把自己心爱的金耳环、金手镯、金项链也扔进了冶炼炉。山东济南市内和辽宁阜新(阜新捐献者为少数民族群众)解放广场的两尊大型铸铜毛主席塑像,就是用这种方式铸造的。

    在60年代,铜属于国家的稀缺贵金属,在全国现存的180多尊大型毛主席塑像中,铸铜的只有这2尊,显得尤为特殊和珍贵。在80年代拆除时,当地群众表示强烈反对。济南的群众为了不让毛主席塑像被送进炼钢炉熔化掉,他们组织力量夜间自己去拆,把毛主席铜像安置在一个山沟里藏起来。90年代后期,一位收藏爱好者把这尊毛主席铜像请进了收藏馆。

山东济南铸铜毛主席塑像

    阜新的群众得知要拆毛主席铜像,他们组织起来跑到解放广场手挽手把毛主席铜像围起来,这样才完好的保留了下来。2000年,解放广场改造,铺砌地砖、大理石、种植草坪。2013年6月,解放广场再次改造,此次改造保留了毛泽东铜像及底座,广场内栽植油松、云杉、海棠、金叶榆等多种植物,在铜像下面修建小广场。

    现在,解放广场成为阜新市一道最亮丽的人文景观,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纪念瞻仰人民领袖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辽宁阜新解放广场铸铜毛主席塑像

    阜新市解放广场的铸铜毛主席像属国内最高、造型最准、数字寓意最妙的唯一铸铜领袖像。2009年5月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高的毛主席铜像。

    在祖国最西端的新疆喀什市,各族人民自发捐款建造了一尊巨型毛主席塑像。这座塑像在远离首都的西部边城落成,无疑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大约1967年,为了表达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之情,喀什的各族干部群众决定效仿内地,在喀什修建一座毛泽东主席塑像。

    地址选在喀什市人民广场,塑像模式采用西安火车站那个“毛主席挥手像”的模式(天安门版)。

新疆喀什人民广场石雕毛主席塑像

    为解决资金问题,当时,干部、工人、学生人人不甘落后,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慷慨解囊,情景极为感人。

    南建司(新疆六建前身)有一位“三八式”老干部,一生节俭,但为了建造毛主席像,一次捐款600元;有一位工程师,子女多、负担重,一次捐款500元。

    许多年轻干部、工人也咬紧牙关,有的献出一个月粮票,有的拿出一个月工资。学生也不甘落后,有捐一两元的,有捐三五元的,几乎人人都献出了一份真情。这在职工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当时,实在难能可贵。

    1967年夏季,建造毛主席塑像的工程正式开工。开工后,施工队伍苦干巧干,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夜以继日地奋战。为了早日竣工,地区供电部门专门安装了变压器,设了专线,挑灯夜战。施工时期的夜晚,工地上灯火一片,热气腾腾。

    1969年秋,毛主席塑像建造工程基本竣工,历时3年。整个塑像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像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的生日为12月26日。塑像建成后,喀什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喀什市人民广场的银灰色毛主席巨型塑像,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早已是喀什市一道亮丽的风景。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瞻仰赞叹、摄像拍照、流连忘返。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至今完好坚固,岿然独存,是矗立在喀什和新疆人民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1998年,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批准,列入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没有人能够统计清楚全国到底曾立起了多少座毛主席塑像。

    直至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一些地方的毛主席塑像才陆续被拆除。在拆除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的反对保护,有些地方的塑像被保留了下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毛泽东同志塑像问题的通知,1980年11月6日。

    文件中指出:“已建成的钢筋水泥塑像或其他坚固塑像”“在全国虽然不少,但究竟不是很多,留着并无害处,去掉很不容易,完全没有必要一下子全部毁除。相反,全国如没有几座毛泽东同志的塑像或几处有历史意义的其他纪念物,也不合乎全国人民的心意的。现在有一些地方(如上海复旦和河南孟津)为了塑像问题引起了争端,中央希望,反在有争论的地方,一概不要拆毁,并且要说服那些主张拆毁的人不要为此形成群众的对立”。

    到今天,全国大概还存有180多座站立的毛主席塑像。这些大型塑像的材质多种多样:石膏的、水泥的、铝的、铁的、铜的、不锈钢的、玻璃钢的,等等。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虽然全国轰轰烈烈都在塑造毛主席像,但当时真正具有写实功底、有较强创作能力的雕塑人才太少,因此,原创作品也非常少。那个年代全国的大型塑像建造和小型塑像生产模式基本上是:几个形象全国抄(全国广大美术工作者依据较标准的毛主席塑像大、中、小几种形象,参照借鉴,相互转抄、临摹、修改、再创作加工);几个模具全国翻(全国各地或陶瓷工厂用仅有的几位有雕塑水平作者制作的几种原模具或依据原创作品翻模后修改,大量复制);几个专家全国跑(全国只有几位称得上毛主席塑像名家或专家),他们被委派或邀请到全国各地忙于亲手塑造或指导修改,为塑像质量把关。

北京著名“领袖塑像专家”张松鹤在湖南长沙指导创作大型毛主席塑像

广东著名雕塑家潘鹤在广州指导创作大型毛主席塑像。

    1967年8月份,全国七个地区十几个单位在上海举办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塑像交流审稿会,来自一千多个单位、上万群众提出了上千条感想和意见。这次送审的55尊毛主席塑像样稿,也成了各地建造大型毛主席像的模板。北京建筑雕塑工厂和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家讲:通过发动群众审稿和各地雕塑工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总结了经验。这对今后塑造毛主席像的工作和如何保证在政治上与艺术上的高质量和雕塑艺术的批、改,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成为以后全国雕塑工作者联合、协作的良好开端。

北京著名雕塑家陈德弘在山东淄博指导创作大型毛主席塑像。

鲁迅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贺中令等在辽宁工业展览馆为“上海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创作大型毛主席塑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著名雕塑家在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创作大型毛主席塑像。

广东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在指导创作大型毛主席塑像。

    这个时期塑造毛主席塑像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的张松鹤、高鲁冀、陈德弘、关玉璋,辽宁的贺中令、白澜生、孙家彬,四川的叶毓山、龙德辉,山东的杨玉芳,吉林的李守仁,广东的潘鹤、尹积昌、曹崇恩、刘泽棉,江西的曾山东、刘远长、张育贤,军队的程允贤、仇志海等。

    主要大型代表作有:北京清华大学白水泥毛主席挥手像,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毛主席坐像,湖南博物馆铸铝毛主席挥手像,韶山火车站复合材料青年毛泽东挥手像,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毛主席背手像,北京国防科工委不锈钢毛主席挥手像,北京解放军某部队汉白玉毛主席挥手像,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汉白玉毛主席背手像,延安革命纪念馆毛主席叉腰像,辽宁阜新铸铜毛主席挥手像,新疆喀什石雕毛主席挥手像,青海西宁铸铁毛主席挥手像,山东济南赤霞广场石雕毛主席背手像,山东淄博白瓷毛主席背手像,沈阳中山广场玻璃钢毛主席挥手像(群雕)山东师范大学东方红广场毛主席挥手像等。

图为山东版白瓷巨作《人民领袖毛主席》塑像,净高3.3米,重量约750公斤,分头部、上身、腿部、右手四部分组合而成。1967年,由“领袖塑像专家”北京美术公司雕塑组组长张松鹤,带领本组雕塑家陈德弘、关玉璋,在山东淄博与女雕塑家杨玉芳、雕塑家宋志忠等共同创作烧制,创全国瓷雕巨像之最。

河北唐山陶瓷厂生产的多款毛主席塑像

江西景德镇雕塑瓷厂创作生产的毛主席瓷雕像

河北某部队颁发毛主席瓷像,塑像由河北宣化陶瓷厂生产。

1968年5月景德镇日报报道:瓷城儿女无限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一我市大量制造毛主席瓷质塑像和瓷质像章。

    这些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产地、不同作者的大型毛主席塑像的小稿,经原作者精心雕造、制模后,基本上都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陶瓷厂复制生产的样本。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艺术工作者,为满足全国人民的大量需求,也创作了一些适合室内摆放的立像、坐像、半身像、胸部像等圆雕和浮雕样板像及模具,以供全国各地陶瓷厂大量生产或复制。有的作者因雕塑水平有限,创作的塑像形象并不好,但在当年塑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也投入了批量生产。因此,出现了全国各地大小陶瓷厂生产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尺寸不一的局面。主要陶瓷厂有:北京清河、延河,河北唐山、宣化,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石湾、潮州、枫溪,福建德化等。

    二、面向全国征稿,为天安门广场立像

    现存的室外巨型毛泽东塑像之中,有一款头戴军帽,身着军大衣且右侧衣摆有层次的向后扬起的毛主席挥手塑像,在国内多个地方可以看到。这尊塑像的作者是贺中令,也是当年全国最有实力的雕塑家之一。贺中令1964年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城建局园林处工作,后调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1967年他为上海的“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创作了这件作品。

长沙清水塘铸铝硅合金毛主席塑像

    这件作品的首件成品,由上海第三钢铁厂在1967 年 9 月用不锈钢铸造。这尊7.1 米高的塑像是国内第一尊巨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也是中国首件巨型的不锈钢雕塑。该塑像经过一番波折,立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大院中。此后,这个版本(天安门版)的塑像被广泛复制。

    2008 年和 2009 年中,室外毛主席塑像研究专家、雕塑家成文军,在沈阳两次采访贺中令先生。

2006年7月,红藏友王光胜,在沈阳采访了7.1米巨像放大稿主要参与者鲁迅美院孙家彬教授,请他讲述了当年创作放大巨像的有关情况。

    2022年8月,红藏友王光胜专程飞到福建泉州惠安,在福建红藏会会长郭福荣,秘书长黄建业的陪同下,到贺中令工作室看望采访了贺中令教授(惠安是中外闻名的石雕之乡,贺老为创作大型革命题材和红色主题石雕作品,已来惠安十几年),与贺老共同研究了他随身带去的有关7.1米不锈钢毛主席像的10多种原始资料(见图)

王光胜拜访贺中令教授,与贺老一同研究他收藏的多件有关“天安版”巨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的珍贵资料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塑像交流审稿特刊》的封面。 贺中令创作的送审稿印在《特刊》封面上

关于举行毛主席塑像样稿交流审稿会的《邀请书》。

毛主席不锈钢塑像浇注方案

“参观证”2个,盖有公章:毛主席塑像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作组,第100012号、第100019号。

    根据以上这些重要的原稿材料分析,此资料原拥有者应是上海三钢巨像主要参与铸造者或塑像委员会成员。各地参观者介绍信、参观证号、参观留言薄、观后感摘录和塑像创作铸造总结显示,参观毛主席塑像的民众(上海和外地)高达10万以上。这套资料,藏者于2009年从北京潘家园一小店铺高价购得。

    我们与贺老一起认真研究了这些资料后,贺老并安排工作人员将资料复制了一份。贺老回忆讲述了当年创作和制作这尊毛主席塑像的前后经历。

王光胜为贺中令教授赠送草篆书法作品。释文:读中令教授雕塑有感一一承前启后领新风,镕古铸今创经典。右起:郭福荣、贺中令、王光胜、黄建业、王奕超。

贺中令教授向王光胜一行回忆讲述当年创作巨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的过程。

    上世纪 50 年代末,雕塑家曲乃述为辽宁省工业展览馆创作了一组毛主席与钢铁、煤炭和纺织行业工人们在一起的群雕,到文革前夕,有人提出这件在展览馆前厅陈展多年的作品已显得陈旧,建议重新创作一件相同题材的雕塑作品以替代之。时任展览馆馆长的苏风同意了这个建议。此后苏风安排职工拆除了这组雕塑。

    事隔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为领袖塑像之风迅速盛起,展览馆安排张玉礼创作新的毛主席与工人的雕塑。由于群雕的工作量较大,加之要求的时间也很紧迫,张玉礼就将在沈阳城建局园林处的贺中令、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易振赢、庞乃轩和沈阳硅酸盐研究所的李朝中、郭振和等人借调到展览馆,组成了创作组,组长由外援的郭振和来担任。

    1967 年春,新的领袖与工人群雕的大比例泥稿制作接近尾声时,他们收到了一份从上海发来的征集毛泽东塑像的通知,发文的单位是“毛主席塑像委员会”。据贺中令教授回忆,文件大致内容是“塑像委员会”向全国六大美术学院以及有雕塑创作能力的机构发出征集毛主席塑像稿,中选的作品将被制作成大型塑像安放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天安门版)前。文件中还说明了此项工作已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批准。

    看过征稿通知,这几位雕塑家商讨,若是能够将自己创作的毛主席塑像放置在祖国“心脏”的位置,这将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参与这次征稿,同时,他们还有一个设想,如果作品被选中报酬将分文不取,仅希望“毛主席塑像委员会”能够多复制一尊塑像,放在辽宁省工业展览馆。此后,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展览馆领导以及“毛主席塑像委员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放弃了本将完成的群雕,转移精力去创作征集稿。

贺中令为上海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征集稿创作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塑像样稿,并印在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塑像交流审稿特刊》的封面

    在很短的时间里,贺中令以“四个伟大”为主题,创作出一件毛主席头戴军帽挥起手臂的稿子,庞乃轩和张炳田也分别做了两件背手姿态的稿子。随后,他们三人带着这三个一米多高的塑像,以辽宁工业展览馆的名义前往上海。鲁迅美术学院在收到上海的征集塑像稿的通知后也投入了创作,并由田金铎、杨美应和孙家彬三人带着作品也赶赴上海。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尚待分配工作的学生曹国瑞、刘政德、李汉仪等索性组织起两个班的同学,创作了 20 余尊塑像送到上海。同时给“委员会”送稿的还有北京建筑雕塑工厂、北京矿业学院、上海玉石雕刻厂、同济大学、南京市毛主席塑像创作队等单位。“毛主席塑像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机构?专门从事文革历史研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大陆曾在《上海第一尊毛主席塑像》一文中写道:1966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如日方升的时候,上海长宁区刻字社金属雕刻小组的十五位员工联名向中共上海市委倡议:塑造一尊巨型不锈钢毛主席像,安放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倡议发出后迟迟没有得到答复,“一月革命”中,长宁区刻字社的代表在出席北京全国工艺美术造反派大会时,再次向参与接见的周恩来总理、陈伯达提议,并当即得到周、陈的认可。第二天(1967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第二轻工业部便致函上海市手工业局,表示热烈支持这一“革命行动”,同意筹建“九米毛主席不锈钢像”工程,并提议由市委宣传部负责定稿,先试制小样,备齐资料,上报审批。经费开支则暂由刻字社垫付,待后拨款。由此可见,上海的塑像工程在启动阶段就上下通达了,且打上了“组织委托”的印记。

沈阳中山广场玻璃钢毛主席挥手像

    1967 年 1 月 24 日,由市手工业局牵头,市委工业政治部、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冶金局、工艺美术公司、油画雕塑创作室、长宁刻字社等十二个单位参与的‘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宣布成立,并开展了试制工作。 金大陆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到“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向全国征稿的起因。“试制工作没有专家,仅凭雕刻工、钢模工、翻砂工们的‘赤胆忠心’和‘深厚感情’在支撑,所以送审的一公尺小样被第二轻工业部指定‘内部审稿’,‘继续进行表面加工’。为领袖塑像毕竟不是可以意气用事的,领袖形象不容有丝毫的差失。‘毛主席塑像委员会’终因没有能力塑造毛主席的塑像,只好采用得奖的办法向全国征稿。" 贺中令教授曾回忆他们到上海后的情况:“毛主席塑像委员会”把从全国征集来的 55 个小稿陈列在一个展厅里。经过评选,他创作的稿子被选中。此后,“塑像委”还将入选的稿件拍了照片,印制成《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塑像交流审稿特刊》一本小册子,他的作品被印在封面上。“塑像委”还要求所有入选作品的作者写一篇创作感想。何中令教授所写的文章题目是《要塑造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来不得半点“私”字》。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塑像交流审稿大会现场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塑像交流审稿特刊》插图

    《特刊》为 16 开,正文 38 页,其中印有 26 尊塑像的图片。这 26 尊塑像的创作者署名不以个人名义,而是以作者所在单位署名。这些单位是:广州美术学院(12件) 、鲁迅美术学院(5 件)、北京建筑雕塑工厂(6 件)、上海玉石雕刻厂(1 件),以及辽宁工业展览馆(3 件)。贺中令创作的这尊毛泽东塑像被定名为《大海航行靠舵手》。

    贺中令的稿子被选中后,“塑像委”立即组织骨干力量,用贺中令的石膏小稿翻制了模具,在较短的时间内铸造出了1.13米高不锈钢像样稿,经精心打磨抛光后送往北京审核,周总理、陈伯达看后表示满意,从此开始了7.1米高毛主席塑像的放大和铸造工作。

“天安门版”不锈钢样稿毛主席塑像原稿局部。

“天安门版”不锈钢样稿毛主席塑像原稿

    贺中令他们立即回到沈阳制做放大稿,并成立了一个由12名艺术家组成的毛主席塑像小组。为赶时间,他将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的鲁迅美术学院的同学孙大衡,也请到沈阳参加雕塑的放大。放大稿的场地设在省工业展览馆前大厅。

    贺中令的塑像样稿被选中后,他说:“有机会能塑造毛主席的形象,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生最期盼的事情。”他觉得按自己创作的稿子塑制铸造成7.1米高的不锈钢毛主席塑像,屹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让全国、全世界人民参观瞻仰,这是一份让他高兴得睡不着觉的荣誉任务。

    贺中令:“做放大稿之前,我们这个组,由辽展出钱,让我们到全国各地去考察一下革命圣地。我当时就去了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还去了就是现在立像的这个清水塘,我们当时也没想到,这尊像经复制后最终落到了清水塘”。

    郭正和:“全国最后选中了我们,你说我们高兴不高兴?我是组长,给我乐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李朝忠:“那时候人的思想和现在不一样,可以说个人的私心一点也没有,思想纯朴,精力集中,全心全意,真正是为了毛主席塑像可以牺牲一切。晚上不睡觉,起早贪黑都无所谓。”

    作为创作组中唯一的女性,刘梅丽也从未比男同志轻松过。

    “他们都说,我爱人也是这样说,你看人家女的一般就是大抽屉里放着各种化妆品,我放的都是刀子斧子钳子,好多,桌子上、家里都是这些工具。”

铸铝“天安门版”小型毛主席塑像

红藏友收藏的某地按“天安门版”样稿复制的一米多高陶瓷毛主席塑像

    孙家彬教授在参与放大工作的时候,还是鲁迅美术学院的学生。作为创作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他却成为原作者贺中令的助手,担负着塑造着主席像面部的重要工作。

    然而,塑像放大开始后,造型的实际困难也就随即而来。

图为1967年夏,为上海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创作的放大泥稿即将完成,部分创作人员在辽宁省工业展览馆前厅工作现场合影。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何洪生、孙家彬、易振赢、李朝中、张秉田、孙大衡、庞乃轩、贺中令、刘梅丽、郭振和。

    “这尊像太大了,你想啊,七米一的话,头部就接近一米高了,头这么宽,塑造这个头的时候,我拿再大的工具也只是一段嘛,就是在塑造这个头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两边的两个耳朵。”

    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7.1米的泥塑按时高质量完工,审核一次过关。塑像泥稿完成后,翻制出的模具迅速由沈阳发往上钢三厂。此时,全国的造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上海,除了“毛泽东塑像委员会”外,还有一个由一百多个造反派联合组成的“119”工程组,也计划要给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造两尊高度分别为 15 米和 12.26 米的塑像。

    与此同时,毛主席对造像的热潮做出了“劳民伤财,无益有害”的表态。1967年 7 月 13 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关于建造毛主席塑像问题的指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领导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金大陆先生在《上海第一尊毛主席塑像》文中有这样的记述:“7 月 11 日,市革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讨论了‘毛泽东塑像问题’。(恰逢毛泽东关于塑像“劳民伤财”的指示下达)会议认为:在上海市内的重要公共场所(如人民广场、外滩等)拟建若干毛主席塑像,但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划”,‘各工厂、学校一律不搞’。很明显,会议的结论并没有限制塑像委员会和 119 工程组的动作,因为强调了‘公共场所’的需要,重申了等待‘中央规划’的必要,反而为这两个跨行业组织的存在和活动,提供了更富有弹性的腾挪空间。所以,尽管以后风声趋紧,不时传来中央或市革委会有关‘制止’塑像的指示,准备为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广场铸造塑像的规划,也几乎看不见落实的希望,但塑像委员会和 119 工程组凭借着颂赞领袖的时代认同,借助着基层群众的期待和支持,仍在不停歇地为浇铸造毛主席塑像而奔忙运作。

大型炼钢炉前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

    各类红卫兵小报则不间断地向外界传输着这方面的消息,如 9月 22 日《新交大》报道,受国防科委委托,上钢三厂用两炉钢水一次铸成的毛主席不锈钢像(高 7.1 米、重 16 吨),正在进行抛光,将于国庆节前护送北京。”

    如果当时制止塑像建造的命令得以有效贯彻,那么今天也就看不到贺中令创作的这尊不锈钢和以后被广泛复制的毛泽东塑像了。不知道在当时,“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克服了何等的“阻力”,最终使这尊塑像于 1967 年 9 月初在上钢三厂铸造完成。

图为参加创作铸造的全体人员簇拥在巨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的后边合影留念(原版“天安门版”照片)。

    这尊 7.1 米高的塑像由两炉钢水一次性浇注完成,经过初步的打磨和修整后,在 9 月中旬开始接受有组织的民众参观。从收集到的“参观留言薄”“观后感摘录”“贺信、意见录”“塑像创作铸造总结”中可以看到,观众不仅来自上海的工农商学兵政,甚至还有兰州、武汉、苏州、杭州等远道而来的参观者

图为热烈欢呼我国第一尊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诞生宣传画。参加祝贺的有上海、沈阳、鲁美、清华、同济、华东等49个单位和院校。

    这尊毛主席“塑像在接受了10多万人参观后,用棉花包裹再加固好外包装,由上钢三厂的运输队拉到码头装船,从海路运到天津。”2008 年 11 月,一位生活在上海周家渡地区的原上钢三厂退休工人这样回忆道:

图为拉运毛主席塑像的大型平板汽车缓缓驶进天安门广场。

    “塑像从上海到达天津港,卸船后由卡车直接运到了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在这里将塑像卸下。”

    三、为天安门广场创作的塑像移驻他处

    “塑像运到北京后,不知什么原因,“上海毛主席塑像委员会”的人不再提及塑像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事,只是感到“塑像委”的人神情非常沮丧。”这是贺中令先生对当时的回忆。此时,有关部门已经明确指示,塑像不能在天安门广场竖立,同时担心毛主席会在对面的人民大会堂看到塑像,便搬来几株高大的植物档在了塑像前面。

    令“塑像委”尚有一丝慰藉的是,塑像被编入国庆游行的彩车队伍。临近国庆节前的一个夜晚,国庆游行队伍进行最后一次彩排,第一辆彩车是国徽,紧随其后的就是这尊塑像,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了这次彩排。但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这尊不锈钢毛主席塑像竟没有引起周恩来总理的注意。彩排结束后,周总理突然想起塑像,他要求载有塑像的彩车再走一遍让他看。当时,在现场观看的贺中令距离周总理很近,他听到周总理在大声喊,“不锈钢、不锈钢”。但是,载有塑像的彩车迟迟没有出现,因为所有的彩车都已密集地停放在一个院内,而最先停放的塑像彩车被后面的彩车紧紧地围在里面,根本无法移动。

图为为天安门广场塑造的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移置到国防科工委大院中。

    不久,“塑像委”接到通知,毛主席不锈钢塑像从游行队伍中取消。这个决定可能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为了安全,十几吨重高 7.1 米的塑像放置在平板卡车上,无法设置稳固的基础来固定,又不能用绳索捆绑,这样容易发生倾倒造成事故;第二个原因也许是不想让毛主席看到这尊塑像。

    毛主席塑像虽然没能编入到1967年的国庆节献礼游行队伍中,但贺中令、孙家彬等创作者因此还接到邀请,站在国庆观礼台上,观看了热烈的国庆节献礼游行活动。

    五十五年后的今天,已是88岁高龄的贺中令教授依然记得亲眼见到主席时的激动和兴奋。

    国庆节后,塑像又在历史博物馆前暂放了数日以后,运到国防科工委并安装在这里,贺中令和孙家彬以及上海来的工人们又对塑像做了进一步修整。半个多月完工后,他们各分南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不叫股票的股票(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不叫股票的股票(组图)
·特稿:红色传承永驻心中,听红色藏品讲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红色收藏珍
·特稿:红色传承永驻心中,听红色藏品讲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红色收藏珍
·特稿:红色陶瓷雕塑艺术品收藏与鉴定——全国“红色收藏艺术品鉴定师、评估师”培训班
·特稿:级别最高的股票(组图)
·特稿:雷锋精神永不朽 集邮寄语颂丰碑(组图)
·特稿:挂在胸前的股票(组图)
·一位矢志不渝的红色收藏家——徐海航(组图)
·苏维埃政府期票鉴赏(组图)
·信真和他的《信真收藏集》(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全国第一尊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诞生前后及解
中国红藏会雕塑部:全国第一尊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
特稿:全国第一尊大型不锈钢毛主席塑像诞生前后及解
夏冰:澳区委员在政协西安市委第十五届二次会议上资
周恩来纪念馆举办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专题讲座(组图
广东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到苏区南雄市调研(组图)
任少松、闫灿:夏云飞智走会宁城(二):料敌
特稿:夏云飞智走会宁城(二):料敌
药王山植物饮料
彭雪太: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毛主席为雷锋精神题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