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红军胜利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李自强
浏览次数:
2025-08-02 13:35:03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于2004年5月25日正式建成开馆。纪念馆展厅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主题,分为伟大的史诗长征、强渡天险大渡河、胜利会师三个部分,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伟大场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万里长征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四川省西南部石棉县的群山之中,大渡河安顺场渡口远近闻名。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于此;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胜利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从石棉县城出发,沿大渡河向西北驱车半小时到达安顺场镇,下车走不多远,气势宏伟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便映入眼帘。纪念馆依河而建,与对岸的悬崖峭壁遥遥相望。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巍然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碑体正面雕刻着巨大的红军战士头像,战士的双眼炯炯地凝望着远方,似乎在随时等待着冲锋的号令。

    “一举强渡胜,三军大步前”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前的“红军渡”石碑旁,有一条翘首木质“红军船”。这是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所乘船只的复制品,长10.5米,宽2.2米,高2.3米。站在“红军渡”渡口,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周万任指着湍急的河流说:“当年红军的船,就是从这儿开始出发冲过去的。”

    “只要过了大渡河,就再也没有天然屏障能阻挡红军前进。”周万任介绍,作为岷江支流之一,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陡立,自古无法泅渡。要过河,只能靠木船摆渡,把渡船拉到渡口上游几里之外,然后放船,船工奋力闯渡,才能将船斜冲到对岸。当时国民党军队实行“坚壁清野”,在大渡河沿岸严密布防,并将船只统统销毁,同时调集重兵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急行80多公里,占领安顺场。刘伯承紧急下达命令:要千方百计找船找船工,抓紧时间渡河,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最终,红军战士在大渡河边从敌人手中缴获一条翘首木船。

    渡河的希望就寄托在这条木船上。刘伯承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渡河。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突击队。

    在纪念馆展厅的墙上,记者看到这些勇士的名单,排在最后一位的战士名叫陈万清。红军进入遵义后进行“扩红”活动,吸收了几千名当地青年入伍,陈万清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本不在突击队员之列,但这名16岁小战士坚决要第一批渡河。于是,突击队员从原来的16人变成17人。

    5月25日上午,嘹亮的冲锋号吹响,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压制对岸敌人的火力。17名勇士乘坐翘首木船从安顺场渡口出发,在当地船工帮助下,向对岸的敌军阵地驶去。面对敌人的疯狂扫射,神炮手赵章成将仅有的几发迫击炮弹全部射向敌阵地,击退了敌人。突击队成员趁机冲上滩头,成功控制了渡口。

    勇士们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红军又找到三艘船,在77名船工的帮助下,用7天7夜将数千名战士运送到河对岸。

    如今,这77名船工的名单也陈列在纪念馆展厅的墙上。77人中,有9人的名字后面标注了红三角,这是在渡河战斗中牺牲的船工。在强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红军将士们必胜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干部带头、身先士卒的作风极大鼓舞了这些船工。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加入了红军。

    红军胜利渡过大渡河,在敌军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更为飞夺泸定桥、南北夹击敌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聂荣臻曾赋诗道:“大渡河水险,我非石达开。一举强渡胜,三军大步前。”

    “彝汉团结好,建设永无疆”

    穿行于纪念馆各个展厅,不少游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太平军和中国工农红军,两支队伍都经历一系列血战,在同一个季节到达同一个渡口,为何一个全军覆没,一个却取得胜利?

    “红军强渡大渡河能够成功的原因,除了机动灵活的指挥、英勇顽强的作风,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周万任说。

    中央红军在向大渡河进军途中,原本有两条不同路线,却还是选择了当年石达开的进军路线。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理解——“顺利渡过大渡河的关键是和彝人关系的处理。”在给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送行时,毛泽东特别嘱咐,先遣队的任务与其说是打仗开路,不如说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如果红军模范地执行民族纪律,取得彝人的信任,强渡大渡河的行动就能成功。

    如何顺利通过彝区到达安顺场渡口?红军以一系列纪律要求给出了答案。刘伯承告诫红军战士,彝族人长期受到反动派的压迫,与汉族人语言不通,因此产生了隔阂。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任何战士都不许开枪。

    为了更好地宣传红军主张,朱德总司令签署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记者看到,纪念馆展柜里的这一布告纸页虽然已经发黄,字迹仍非常清晰:“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在进军途中,红军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当众烧毁彝族同胞被迫签署的换班作人质字据,并开仓放粮,抚慰群众。红军严守纪律的行动打动了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心,使得“彝海结盟”成为现实。仅仅一天时间,红军先遣部队就顺利通过被国民党视为“禁地”的彝区。

    在纪念馆“疾进安顺场”展区,一面“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雞(果基)支队”的红军旗静静躺在展柜里,向人们讲述着“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在通过彝区时,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红色武装,赠送给他们一批武器弹药,除此之外,还特意授予小叶丹这面红军旗,并任命他为支队长。

    此后多年,小叶丹一直把红军旗带在身边。当年刘伯承说的“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的话,他一直铭记于心。1942年,小叶丹牺牲后,他的妻子把红军旗缝进自己百褶裙的夹层里,隐姓埋名进行保管,直到1950年当地解放,才取出来献给解放军。

    1983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听闻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落成,提笔写下一首诗:“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彝汉团结好,建设永无疆。”这首诗和红军旗一起,将人们带回历史记忆的深处,也带给人们深刻启示——“彝海结盟”作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不是图好事,是心甘情愿”

    在大渡河边,红军5天内打了两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一场是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另一场是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一样惊心动魄,使绝境中的红军冲破天堑,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战斗结束后,勇士们获得了军团的奖励——每人一身灰军装和一双胶皮鞋。这是当时共产党人能拿出的最高规格荣誉。

    杨得志晚年回忆:“当时全军穿草鞋行军,脚板磨烂化脓是常事。胶鞋?只有重伤员才能领!”

    面对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渡河勇士们如获至宝——不仅因为这双鞋是对他们勇气的认可,能让他们在长征途中更好地行进,更因为他们踏上那条木船,原本就不是为奖赏而战斗。一双胶鞋踏碎的是“石达开魔咒”,一身灰军装包裹的是为信仰而战的赤诚。正如杨得志在1928年入党时所说:“不是图好事,是心甘情愿。”

    “信仰坚定,这是红军渡过大渡河的最大法宝。”周万任说。

    有了信仰,红军战士们一昼夜强行军240里到达泸定桥;有了信仰,小叶丹一家人将红军旗珍藏下去;有了信仰,受伤被俘的战士宁死也不说出红军大部队的下落;有了信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红军,中国共产党率领的队伍一路向前,挺进延安,挺进西柏坡,走向全中国。

    信仰的传承,就像大渡河水,日夜奔腾,生生不息。如今,77名船工之一韦崇德的孙子韦蛟一有时间,就到纪念馆里给参观者讲述爷爷当年帮助红军过河的故事。

    昔日红军胜利地,今日红色新石棉。从1935年到2025年,历史的车轮前进了90个春秋,当年红军征战的地方,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4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就在记者来纪念馆参观的当天,“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在安顺场举行启动仪式。今天的石棉县,正着力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资源利用好,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广昌故事:悲壮的辉煌——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下一篇:无
·广昌故事:悲壮的辉煌——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广昌故事:悲壮的辉煌——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红色诗词-张殿阁:念奴娇·从井冈山走来——庆祝中国工农红军创建98周年
·让长征精神照亮红色文旅新征程——红研会举办“从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中汲取促进四
·红军后代相聚越西 为越西文旅发展注入厚重红色底蕴(组图)
·红色联播-何翔宇:由远山创作的长篇小说《女红军》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组图)
·红军抢修白龙江畔栈道
·江西省中国工农红军研究会一行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参观调研(组图)
·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赴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组图)
·倪雪怡:江西师大学子三下乡:踏访长征出发地,赓续红军赤子心(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军胜利场
井冈山上树军纪
全民族抗战时期陈云对“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举办青年干部党史党纪知
《中国共产党儋州历史》第二卷(1950—1978
红色头条:《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
双我觉醒,双世光明
衡水雷锋精神书画展览馆:全国道德模范林秀
红色联播-杨东明:纪念八一建军九十八周年光
红色诗词-郭得河:八一抒怀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