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开创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注重调查研究的一代新风。刘少奇、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从根据地实际出发,纠正了脱离根据地实际的“左”的错误,制定了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针对有些地方存在乱分田、假分田、占着好田不放手的现象,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挨家挨户访问,一块田一块田地查看,在掌握第一手情况后,对全县土地重新划分,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干部常来我们乡,巡视我乡谈家常;油盐柴米样样问,温暖送到心窝上。”这首《巡视制度好》的歌谣生动描绘了苏区干部深入实际、用脚丈量土地、用心倾听民意的优良作风。
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教育监督和约束下不断完善。一是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作用,不断夯实苏区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思想教育是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中央苏区时期,党把干部教育培训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列宁室、俱乐部以及大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党团训练班,加强了苏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党的组织纪律教育,为中央苏区的作风建设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二是完善干部监督机制,遏止了苏区干部不良作风的出现和蔓延。为防止和惩处腐败行为,中央苏区构建了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工农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违反苏维埃政纲政策及目前任务,离开工农利益,发生贪污浪费、官僚腐化或消极怠工等现象进行监督纠治。《红色中华》《斗争》等重要报刊,不仅开设“红板”“红匾”等栏目,表扬和鼓励那些工作积极、廉洁奉公、作风正派的苏区干部,而且开辟“突击队”“铁锤”等专栏,专门对苏区干部的不良作风和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和揭露,有力制止了苏区干部腐败堕落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发生。三是以“铁的纪律”促进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中央苏区时期,不仅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完善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提出了“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少数服从多数”“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等许多原则性要求,而且制定了许多与作风建设相关的纪律制度,如《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六号训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等,强调“一切违反苏维埃法律对于革命有损害行为的党员,必须比非党员工农分子受更严厉的革命纪律制裁”。以布尔什维克的精神,维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强化党的作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