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7月,毛泽东在重印的《二中全会决议》上作批示强调,“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些掌、不以人名称地名、不把中国人和马恩列斯平列”等“六条规定”。
中央档案馆馆藏有一份1953年7月重印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二中全会决议》,在这件珍贵档案的首页上,毛泽东在醒目位置重重地写下“永远不要骄傲”6个大字,在批示结尾,他再一次强调了二中全会上立下的“六条规定”: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些掌、不以人名称地名、不把中国人和马恩列斯平列。这包含着怎样深邃的思考呢?
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捷报频传,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在革命胜利发展的形势下,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党内有了滋长的苗头,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
早在1945年4月21日召开的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必须谨慎谦虚,不要骄傲急躁,要戒骄戒躁。”1949年3月5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进一步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就是在这次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平列等重要规定。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今北京)进发。登车前,他高兴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讲,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车队行进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毛泽东和大家聊起了中央机关的几次转移,1947年3月撤离延安、1948年3月离开米脂县杨家沟、1949年3月离开西柏坡,他说,三年三次大行动都是3月份,等全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多年前的3月份(农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众进占北京城,可仅仅40多天后,他建立的大顺政权就因为腐化享乐、纪律废弛等一系列问题而迅速走向溃败。毛泽东一直很重视李自成“赶考”失败的教训,时常用以教育领导干部。1944年,他就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材料,他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50年,从苏联访问回国的毛泽东,因为看到哈尔滨、沈阳招待的饭菜很奢侈,就生气地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我们不能这样做。”
1953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大步向前迈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次提出,“一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