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人物>>正文
一个农民文化人的“红色坚守”
2015-04-15 14:41:4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作者:李一舟/文、范黎明 米宏亮/图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郝文俊为前来参观的志愿者讲述红色历史。

客厅布置成展厅。

   
    16年前,他开始挖掘、整理、抢救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他创办了《晋绥人文》会刊和晋绥网。他建起的“晋绥文史馆”和“晋西北老战士文化大院”对外开放,参观者逾万——

    “核心提示”

    他打小爱听红色故事,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从忻府区合索高中毕业后,郝文俊如愿入伍。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看书、写作的爱好渐成习惯。退伍回村,担任过村干部,在一家市级粮食企业搞过宣传,后又供职某媒体,专访晋西北老区的人文历史。
    他创办了《晋绥人文》会刊和晋绥网,增容加量,着力弘扬老区全面抗战的伟大场面。他倾其所有投建的“一馆一院”,引领周边百姓追忆爱国将士。他组织专业团队、青年志愿者,走乡串村开展“延安精神、晋绥精神”的义务宣传。他开办了“晋西北老区土特产服务部”,按址为抗战老兵托运黄土坡的纯天然小米、绿豆、胡麻油、红枣、核桃、荞豆面,还为老战士代找保姆,在家乡组织纪念活动、编撰自传书籍,成了晋绥儿女的“贴心人”。

    倾尽所有儿子婚房成了展厅

    在忻府区合索乡陀罗山脚下水泉沟村的郝文俊家,这个原本为儿子娶媳妇用的二层楼房,现在除了一楼靠西以隔断辟出的两间卧房外,其他的空间里,几乎全被用作展厅。
    这些充斥泛黄书页和笔墨清香的展厅里,陈列有各地的地方志、名人传记、史略,有珍贵的晋绥边区文史资料书籍、老照片,以及千余册社科类书籍,还有抗战老兵当年的笔记本原物,更有两千多篇晋绥老战士的亲笔回忆录,免费供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参观、查阅和研究。
    清明期间,笔者一行去的时候,正有忻州师院的几个学生参观、学习,问及原因,他们说,每到周末闲暇,总想再来看看,感受当年的红色岁月。
    在二楼一间墙上张贴有忻州籍将帅图文史料的展室里,郝文俊说,《忻州将军》的书籍已经编排,初校稿也快出了。
    他向笔者展示了全套24册的《晋绥日报》影印本,开心地说,是一位老首长赠予的,是他的“金不换”。他还展示了一张军用50万分贝地图,极具史料和收藏价值。
    他在介绍时,满脸都是激动和神往,自信满满,如数家珍。

    因为感动他萌生了“红色念想”

    1998年,在《山西老区报》工作的郝文俊,在晋西北保德县古城村采访山西省监狱管理局在此扶贫的史福贵。这位“任性”的工作队长,放弃省城的繁华,带领乡亲们在千亩黄河滩围河造地,搬运石头,脱贫致富,而且一蹲点就是两年。当罹患腰腿疼病的扶贫队长挑着一担水自堤上远远走来时,那夕阳里伟岸的剪影,浑身泥泞透出的执著神情,拒绝跟随小女儿返城的坚定令他的内心深深震撼。
    再就是某年去宁武县西马坊公社席麻洼村采访,时年7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邢四娃正给村民们解释账务原委。这位晋绥边区曾经的“军火田”创造者、“民兵特等英雄”,因为给村里修了条通村路、建了所小学校,负债4万余元,正面临被村民堵路收费、个别百姓锁学校逼债的尴尬境地。但这位曾经的老战士承诺说,自己不会不管,直至还清欠款,一是从民政局补贴他的钱里扣,直到扣够为止;一是卖掉自己家的骡子抵顶急需用钱的村民债务。英雄的无奈让郝文俊感慨万千,在他的多方奔走和呼吁下,村里的债务终于得以偿清。
    这些发生在晋西北广袤大地上的故事,深深触碰到郝文俊的灵魂。抗日老战士的顽强与坚韧,又令他无比动容。自此,他开始了翻山越岭的寻访,详尽记录老区军民为抗战乃至新中国成立立下的不朽功绩,以唤起现世的红色记忆,以一己之力,延续了一段十余年的特殊情感。

    艰难细致的寻访痛并快乐着

    晋西北是革命老区,是有着光辉历史的老区,曾孕育了无数英烈。当年以八路军120师为主力创建的晋绥边区革命抗日根据地,是华北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一道坚实屏障与交通要道,是支援全国解放的大后方。十几年的烽火岁月里,这里的党政军民用热血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在省、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郝文俊组织成立了 “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正式开启了他艰辛的收集、挖掘、抢救晋西北和晋绥边区创建与发展的历史资料工作。
    从浩瀚的史料中找出晋绥儿女当年的光辉过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经常是,约稿的信函寄出后,有的因地址不详许久后才被退回;有的信函,则根本是石沉大海。
    打电话联系,有时候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这边他在迅速记录,那边的晋绥老战士在轻轻地说,声音断断续续,遇上信号不好,听起来费劲,却仍然不舍得挂掉电话。
    有时候去登门访问,老人们虽然很是高兴,但已经不能以语言讲述,他只能通过老人子女点滴的记忆,认真听着那些珍贵的过往,一边神伤,一边记录。
    最感动的远不止这些——有的抗战老兵戴着老花镜,握笔的手不住地颤抖着,认真地撰写回忆录。有的在病榻前还想着看《晋绥人文》,嘴里念叨说这期的书怎么还不寄来,又说上期的第几个页码有个表述不太准确,云云。
    郝文俊忘不了,自己收集到的第一本县志是《忻县县志》;第一本通讯录是《忻州地区籍和曾在忻州工作过的外籍在京人员通讯录》;走访的第一人是原晋绥二中学生、忻州地区行署副专员杨占春;寻访的第一站是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第一位打来电话询问编辑部情况的是在京的原晋绥边区第六分区区委书记、游击战指导员牧云山;第一次复函的是在京的原 《抗战日报》记者方彦;第一位拜访的战将是原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黄新廷;还有第一位寄来资料的是内蒙古的原晋绥二中学生吕存孝;第一位在重病中仍阅读《晋绥人文》刊物的是原晋绥军区机要员薛容明;第一位在临终前仍然读着《晋绥晚讯》小报的是原《晋绥日报》编辑闫玉;第一位提议并转送编辑部申请成立研究会的是原八路军358旅警备6团参谋薛清池。
    ……
    太多的“第一”,令他感慨万千。郝文俊说,晋绥边区的称谓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晋绥儿女始终没有忘记了晋绥。

    并非孤独的坚守

    从2004年他自筹资金承包村里200余亩荒山坡为晋绥老同志营建“晋西北老战士林”,到2007年他将自家新批的宅基地腾出创办“晋西北老战士文化大院”,再到之后成立“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研究会”,郝文俊穷尽个人之力执著任性的晋绥文化坚守,足以令所有了解他的人为之感叹。
    为了让更多公众了解边区历史,郝文俊还组织启动了“晋绥儿女访问老区红色摄影行”,足迹先后踏遍吕梁、忻州、朔州、太原和陕西的榆林等地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
    刚刚过去的3月3日,由他担任秘书长的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精心组织了“以挖掘革命历史资源、传播民族精神正能量、弘扬红色文化”为活动宗旨的文化队伍,带着红色文化刊物、书籍等,利用正月农闲时段,在晋西北老区神池、岢岚、五寨、偏关、保德、朔州、平鲁等地进行红色文化弘扬、举办爱心公益活动、讲述传统革命故事,先后为岢岚宋家沟乡、五寨魏家湾村的贫困学生捐衣捐物,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郝文俊和他的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又推出了 “‘挖掘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晋绥全民抗战精神’走基层”系列活动。
    郝文俊说,晋绥军民的抗战事迹,丰碑与天地共存,精神与山河同在。他认为,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就是尊重自己。在别人心中认为是政府的事,在他心中,则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应有的素质与情操。
    16年,郝文俊从一个年轻的壮汉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令他深感欣慰的是,由他主编的《晋绥人文》杂志也在不断地改版创新。无论哪本书,对于每一位新中国建立有过重大贡献与牺牲的晋绥老人来说,都是一种追忆,一脉温情,是心灵的归宿和依托。
    他说,“两寸山河一寸血,一名战士一段史”,虽然“一馆一院”不具规模、不够档次,但对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而言,“已经尽力了”。
    眼下,他最痛心的是,在世的晋绥老战士口述大都已经成了问题,甚至仍在不断离世,时日无多,他只能加快进度,得以让这些活着的丰碑精神长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101岁抗日老兵林裕琦走了 广州地区健在的中国远征军幸存者又少了一人
·下一篇:无
·石亚莉:生态画廊 红色两当——两当兵变纪念馆红色宣传队赴云屏风景区(组图)
·特稿:生态画廊 红色两当——两当兵变纪念馆红色宣传队赴云屏风景区(组图)
·我馆调研组前往广东大埔县对红色交通线旧址进行调研采风(组图)
·特稿:七律·志愿军烈士之毛岸英
·特稿:七律·革命烈士之毛楚雄
·特稿:七律·革命烈士之毛泽建
·特稿:七律·为革命双目失明之毛泽连
·红色庐丰(组图)
·卢如昌:红色庐丰(组图)
·特稿:红色庐丰(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一个农民文化人的“红色坚守”
特稿: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88)——冕宁,彝海
徐刚民:大山的坚守——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九
特稿:大山的坚守——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九周
贺龙:“这首先是我的责任”
剿匪英雄杨子荣背后的故事
101岁抗日老兵林裕琦走了 广州地区健在的中国远征军
喜欢雨天(图)
三年游击战争是铁军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
孙国栋:三年游击战争是铁军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富平习仲勋陵园(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