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和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追寻红色记忆,寻访复兴古迹”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日前往河南省永城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视频创作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淮海战役历史故事,用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7月1日晚上,团队顺利抵达永城市,尽管旅途奔波,但依旧热情不减。当晚,团队成员在酒店会议室召开内部会议,共同商讨如何讲好淮海战役故事。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围绕短视频拍摄思路、采访提纲设计、宣传视频创意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有的成员提出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战役场景,有的建议通过采访退伍军人讲述亲身经历,还有的认为可以结合现代视角解读淮海战役精神的时代意义。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团队最终确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和工作计划,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大厅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钦泽 供图
7月2日清晨,团队成员早早集合,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前往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纪念馆庄严肃穆,广场上矗立的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步入馆内,一个个珍贵的革命蜡像、一幅幅详实的历史照片、一段段生动的影像资料,瞬间将队员们带回了七十多年前的淮海战场。锈迹斑斑的枪支弹药、布满补丁的军装、写满字迹的作战地图,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观看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战斗过程和伟大意义。当听到“60万战胜80万”的奇迹,以及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战役胜利的感人事迹时,不少队员深受触动,眼中泛起感动的泪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分组开展短视频拍摄工作。有的队员负责拍摄文物展品的细节特写,有的专注于记录纪念馆的整体风貌。大家相互配合、精益求精,力求用镜头捕捉每一个感人瞬间,用影像重现那段峥嵘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在馆内浏览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森 供图
参观结束后,团队来到烈士陵园公墓。这里松柏常青,一块块墓碑整齐排列,无声诉说着烈士们的壮烈牺牲。队员们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擦拭墓碑上的灰尘,仔细观看墓碑上镌刻的烈士名单,试图从简短的文字中拼凑出他们的生平故事。擦拭完毕后,全体成员在烈士公墓前整齐列队,低头默哀。微风拂过,带起阵阵呜咽,寄托着队员们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这一刻,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烈士公墓前默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运丰 供图
下午,团队来到当地镇政府,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淮海战役退伍军人的情况。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团队得知了一位曾亲历淮海战役的乔忠岭老人的信息。据介绍,乔忠灵老人今年已95岁高龄,曾经历过淮海战役,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为了聆听老人的亲身经历,挖掘珍贵的历史记忆,团队决定次日前往老人家中进行访谈慰问,并在现场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商讨了慰问访谈的具体方案和注意事项。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夜幕降临,团队成员不顾疲惫,再次聚在一起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上,大家对当天拍摄的视频素材进行了整理和筛选,围绕视频剪辑思路展开讨论,确定了宣传视频的整体风格和框架。并共同完善新闻稿内容。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团队初步完成了视频剪辑和新闻稿的初稿,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迈出了重要一步。期待明日与老兵们的深度访谈,能挖掘出更多感人故事,并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与党史宣讲提供丰富素材,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