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革命后代走进湖北”系列活动中,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故事在武汉阳逻的晨光中被深情讲述。6月18日清晨,红安红色文化研究者罗厚斌向朱德元帅外孙刘武同志,讲述了朱老总与红安“名誉军长”杨锦华老红军之间的生死情谊,让在场的开国元勋后代们深受触动。
6月18日6时,罗厚斌与战友驱车从红安出发,赶在开国元勋后代访问团早餐时间抵达下榻酒店。在二楼餐厅,他偶遇开国大将王树声之女王宇红,得知朱德外孙刘武也在席间,便端着牛肉面和红苕主动上前交流。
“朱老总旧居门前的稻田还是那样生机勃勃。”罗厚斌先以自己20年前走访朱德故乡仪陇的经历切入,随后娓娓道来杨锦华与朱老总的故事。当讲到19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朱老总数月不吃肉、杨锦华送腊肉却带回500元钱和200斤粮票的细节时,刘武、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王宇红等革命后代屏息聆听,现场气氛庄严肃穆。
杨锦华是红安县高桥镇农民,1938年13岁参加八路军,曾在延安担任朱德警卫员。1955年授衔前夕,朱老总推荐他担任副军长,他却因文化水平不足婉拒,回乡务农。1961年,杨锦华得知朱老总与群众同甘共苦、数月未食肉,便带着红安腊肉进京探望。朱老总设宴款待后,坚持让他从仓库挑选物资,杨锦华却只拿走一件破棉大衣。回到红安后,他发现大衣口袋里藏着朱老总偷偷塞的500元和200斤粮票,随即全部捐给公社用于教育和救济。
“胡部长,中央首长日理万机,还惦记着我们农民……”罗厚斌转述杨锦华接受红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耿采访时的哽咽话语,令在场众人动容。刘武眼眶泛红地表示:“外公常说‘要接为人民服务的班’,杨老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讲述结束后,罗厚斌邀请刘武、徐小岩、王宇红在“心系红安”书法条幅上签名,并向他们赠送创刊70年的《红安文艺》2025年第二期。该杂志近年持续挖掘红安红色故事,杨锦华的事迹已被收录其中。
“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罗厚斌感慨道,“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据悉,此次革命后代湖北之行涵盖红色遗址探访、史料征集等活动。罗厚斌表示,将继续推动红安与革命后代的联系,让更多人了解红安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牺牲与奉献。
晨光中,革命后代们的签名在条幅上熠熠生辉。这段跨越时空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诠释。正如朱德元帅曾对刘武所言:“要记住,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份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