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吕世银,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生于1914年11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每当我凝视公公与战友们的泛黄旧照,以及那张他胸前挂满勋章的老照片,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回到往昔。记忆深处,公公在临西县大礼堂为15个乡镇及各职能部门人员讲述抗战故事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感人至深。虽然公公离开我们已有54年之久,但那些讲述抗战经历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
1942年4月29日,公公亲历了抗击日军“四二九铁壁合围”的惨烈战斗。此后,每当我踏入摇鞍镇、贺伍庄等地,便能忆起公公讲述的那段浴血突围历程。他曾说道,当时局势危急万分,日军妄图一举歼灭抗日力量,精心策划,调集大量兵力,并纠集大批伪军,于冀南根据地周边(邢台、邯郸、临清、德州、武城、衡水、新河等地)布下阵势。日军设置了双重包围圈:其一以清河—— 东武城——北武寨、十二里庄一带为核心,重点围剿四分区、地委、专属机关及新四旅;其二则对四分区以南实施大规模合围,将根据地围得水泄不通,宛如铜墙铁壁。
战斗打响的清晨,天色阴沉。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在临清、威县、曲周、馆陶、摇鞍镇、南杏园一带狂轰滥炸、肆意横行。冀南党政机关和新七旅先后两次成功突破敌围;新四旅三个团也从驻地奋力突围,但四旅部和直属队却被重重围困在摇鞍镇。当时身为特务连连长的公公,因说话结巴,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结巴子”连长。面对强敌,他与战友们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肩负起掩护大部队突围的重任。
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子弹呼啸的战场上,公公和战友们越战越勇,当地百姓也自发投身战斗。贺伍庄的一位农民,手持刨地的三齿农具,趁其不备,狠狠刨向一名日军士兵的屁股,瞬间划出三道伤口。那日军惨叫连连,还未反应过来,便被公公果断击毙。经过数小时的殊死搏斗,公公与战友们顶着风沙枪炮,朝着下堡寺方向突围。战斗正酣时,狂风骤起,风沙漫天,视线受阻。而我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借风势成功突围。他们在香城固与南下之敌激烈交锋,最终于北杏园与大部队会合,突出重围。
在这场“铁壁合围”中,日军暴行累累:在临西摇鞍镇,一次性枪杀被捕干部、战士和群众40余人;在姚尔庄,残忍挑死5名无辜村民;在贺伍庄,烧毁民房100多间。然而,冀南抗日军民毫不畏惧,奋勇拼杀,成功突破日军包围,保存了抗日有生力量,那些牺牲的战友,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公公于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企之县(今曲周县),先后担任县公安大队副大队长、县大队大队长,冀南军区四分区教导队队长、连长、教导大队队长等职。1945年8月后,任二野副营长、营长。1946年,他跟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参与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948年3月,任河南省军区独立团副团长;1951年2月,任潢川军区机干团团长。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公公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二纵司令部授予“模范营长”称号。1957年6月,荣获国家颁发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鉴于公公战功卓著,为助其受伤的身体更好恢复,陈再道将军特批一级保健待遇。1952年5月,公公转业地方,先后担任河南省商城县兵役局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监察院监察长、交通局长等职务。1973年10月,他返回原籍,并于1981年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如今,时光流转,公公虽已远去,但他在“铁壁合围”战斗中的英勇事迹,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缅怀像公公一样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将老当益壮、奋勇前行,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