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罗小春、毛远方:从毛泽东在瑞金的故事根寻为民的初心
2023-08-21 13:05:50
作者:瑞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罗小春、毛远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内容摘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根本, 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瑞金为谢大娘开天窗、为群众挖井、为群众修桥等例子很好的证明了毛泽东同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而赢得民心、赢得时代、赢得未来。本文通过重温毛泽东在瑞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具体事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劳动的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应该注意,应该研究,应该解决。”这是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人民日报》2017年2月21日18版)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老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生活问题,就是关系中国革命中心任务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当时复杂和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工作者们均按要求践行着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新时代,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照亮群众心灵、滋润群众心田、畅通群众心路。

    一、“一扇天窗”照亮群众心灵,是干群关系的“独特窗口”(故事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1年第9期)

    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革命旧址群内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里面,有着一扇看似普通的天窗,它却生动地反映出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高尚情怀。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是一栋江南典型的两厅一井民房,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朱德五位中央苏区领导人和当地群众共同居住在这幢二层小楼里。

    在毛主席居室的楼下,住着一位孤寡老人谢大娘。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中央苏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怎么还会有老百姓居住呢?原来,当年叶坪村青壮年都参加红军上前线了,只留下一些孤寡老人,生活很是艰难。毛主席了解到村里有一些像谢大娘这样生活非常困难的孤寡老人,于是吩咐警卫员把谢大娘接到这里一起居住,并节省下每个月的伙食费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作为生活费。

    1931年的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有一天,毛主席从楼上下来前往中央政府,他看到谢大娘正坐在门口做针线活。由于房间采光不好,谢大娘用线头穿了几次针眼都没有成功。毛主席连忙走过去,笑呵呵地说:“大娘,让我来。”说话间,就把针和线穿上了。毛主席来到房间内看了看,关切地问道:“大娘,天气这么寒冷,你怎么不到房间里干活呀?”大娘随口回答:“房间里太黑了,看不到。”

    谢大娘不经意的回答,让毛主席眉头一紧,他随即走进房间察看,可不是嘛,房间虽说有两个窗户,可后面这个窗户的光线都被古樟树遮住了,房间确实很阴暗。看到这,毛主席心里暗暗自责起来,自己与谢大娘同住一幢房内,却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

    次年4月,毛主席率领东路军攻下福建漳州后,他特意安排警卫员到漳州市场买了几块玻璃瓦带回瑞金,并吩咐机要秘书贺子珍请来当地木匠,把楼板锯开,做成一扇平躺着的天窗,用玻璃瓦换下了几块小青瓦,这样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瓦、透过天窗可以直接照射到谢大娘的房间里,不仅给谢大娘平常的生活增加了一点光亮,也温暖了大娘的心。

    “有一个故事你听我讲,毛主席为我开天窗,开出的天窗明又亮,日日感谢共产党!” 毛泽东帮助谢大娘家开天窗的事,很快传遍了瑞金。当地的老表还将此事编成了歌谣,传唱至今。

    毛泽东为一位姓谢的大娘开天窗的故事。光线通过玻璃瓦透过天窗,照进到房间里,照进谢大娘心里。历史也照进现实,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所在。  

    如今,这扇为普通群众而开的“天窗”依然保留着,成为探寻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窗口”。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负人民重托,把党的群众路线长期坚持下去,调动和激发各级行动起来,帮扶身边更多的“谢大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一口红井”滋润群众心田,是为民办实事的“历史见证”(故事摘选自2018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永恒的初心》)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一口直径1.2米,深约6米的水井,在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土地贫瘠的沙洲坝上,一捧清水对当地百姓而言都无比珍惜,更何况一口水井。而红井不单单是一口水井,更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和群众们亲手挖出的那口“红井”,在光阴流转、时代变迁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质朴的话语饱含着不忘人民、担当为民的深切情怀。从毛主席到习总书记,红井精神的基因不断传承,苏区精神的光芒放得更大!

    无论时代千变万变,唯有饮水思源不变。红井水是清纯的,它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拳拳之心;红井水又是甘甜的,它激发出老区人民饮水思源的感恩奋进之情。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红井见证了党员干部独立自主、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见证了广大苏区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以不懈奋斗绽放出苏区精神的时代光芒!

    三、“一座红桥”畅通群众心路,是亲民爱民的“客观真理”。(故事摘自《红色记忆 中央苏区故事集》

    在瑞金叶坪村,有一座横跨奔腾咆哮的绵江河的桥,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和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连心桥”,见证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关心群众生活的红色历史空间……

    故事还得追溯到1932年,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后,日夜操劳国事,同时还时常不忘群众的生产生活,经常领着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解决事关民生的问题。

    这年2月的—天,为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毛泽东赴叶坪村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绵江河上架起的一座小木桥是必经之路。来到小木桥跟前,毛泽东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好几块木板由于多年江水的溅击早已千疮百孔,有两三块都已经霉烂了一大半。为安全起见,毛泽东一行小心翼翼地挨个过桥。虽轻手轻脚,但只要踏上了小木桥,桥身随即晃摆起来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好一会儿,毛泽东等一行才异常艰难地踏着木板桥过了河。

    到对岸后,毛泽东提议大家坐在河坎上休息一会。他习惯性地抽起香烟,看着眼前岌岌可危的小木桥一言不发,心里在想,刚才一行几个徒手过桥都战战兢兢的,何况乡村老表还要肩挑背驮东西过桥呢,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几米深的河水……这座桥已经危及乡村老表的生命财产安全。想到这,毛泽东不由焦虑不安起来,就对身旁陪同的乡干部老谢说:“老谢你看,这座桥如不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断塌,群众过桥会很危险。刚才我们过桥都胆战心惊的!不能再耽误了,要赶紧组织劳力修缮一下!

    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头,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问题啊!”

    老谢听后很是自责,羞愧地说:“毛主席,你为我们想得真周到。回去后立即召开乡干部会议进行研究,发动群众把桥修好。”

    “这就对喽,事不宜迟,现在不好请人,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毛泽东这才起身拍了拍沾在身上的泥土,甚为满意地离开了河坎到下个村去走访群众。临走前再次叮嘱老谢,修桥不能增加群众负担。老谢当即应允。

    老谢回到乡政府,把毛主席建议修桥的事向乡苏维埃主席做了汇报。终决定,改变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很快地,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木头、石料备齐了。几天后,绵江河畔来了十几个人,这是老谢带领的修桥队伍。那天,毛泽东得到乡里动工修桥的消息,十分高兴,早早来到河堤边。毛泽东一声令下,大伙儿马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拆的拆,搬的搬,抬的抬,钉的钉。毛泽东也卷起袖子,挽起裤腿,领着随行的工作人员加入到修桥的队伍中。参加修桥劳动的乡干部,看着毛泽东像普通人一样和自己在一起忙活,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热情更高,干劲更足。

    毛泽东和修桥乡干部一起,保质量,赶时间,抢进度,连续干了四天,一座简易牢固,安装了木栏杆的新木桥横跨在绵江河上。饮水思源的当地人民,为了感谢毛泽东帮助他们修建新木桥,便把这座桥取名为“红军桥”,这一称呼一直保留到现在。

    1980年,当地政府考虑到该桥是交通要道,邻桥的洋溪、新院、田坞、腰布等四五个村群众出行都必须经过这里,于是又组织全乡干部群众投工投劳,拆除旧木桥,建成一座安装铁栏杆扶手,长百余米、宽5米多、高8米多、立8个桥墩的水泥钢混桥,并在桥左端栏杆柱子上醒目地雕刻上“红军桥”三个大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刘宝莱:海峡两岸一家亲
·下一篇:无
·刘宝莱:海峡两岸一家亲
·红色头条:胡呈军主任杨秀珍秘书长到固安县北荆垡村考察调研(组图)
·红色头条:习近平复信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
·红色头条:习主席暖心寄语激励南非青年(组图)
·特稿:利川银溪谷康养小镇舞龙队展演的精彩纷呈(组图)
·特稿:红色旧址有群“红马甲”,宣讲团重温革命历史(组图)
·特稿: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双向奔赴的爱!这个县拥军故事有点甜(图)
·特稿:淠史杭工程的英雄模范(组图)
·洪水无情,人间有情—河北省拥军模范田金芳心系子弟兵同中国国际救援中心集团领导一起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罗小春、毛远方:从毛泽东在瑞金的故事根寻为民的初
刘宝莱:海峡两岸一家亲
刘少奇在中原局、华中局(组图)
红色头条:胡呈军主任杨秀珍秘书长到固安县北荆垡村
作家陈欣小传(组图)
李春明:天长地久“闽台缘”
毛体书法家萧耀明书写“红色传承,铸魂育人”受邀参
统帅向创造了战役奇迹的英雄部队敬礼——记参观塔山
建议创建:京津冀校企科技联盟
毛泽东和井冈山艾草的故事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歌颂祖国 唱响云南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艺术节启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