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贵州省一个国家二类贫困村,重走集体化道路后的变化
2023-06-05 15:05:08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观人观事观天下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个塘约村,2014年前还是一个国家二类贫困村,2014年一场大雨,让他们被迫抱团取暖,重新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仅仅三年的时间,就脱贫致富,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3年塘约村还是全省最贫困村之一,农民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百分之70,有贫困户138户600人,收入水平较低,生存环境较差,村级组织较弱。

    塘约村新时代下的体制创新,不仅盘活了农村的土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还让外出打工的农民重返家园,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开辟了一条重走集体化道路的乡村振兴新路,贫穷和危机从此远离,富裕和生机至此伴随,塘约村的新时代气息更浓了!

    塘约村2014年之前还是贵州的一个二类贫困村,有11个村民小组,921户,3393人,耕地面积4881亩。农民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百分之70,有贫困户138户600人,收入水平较低,生存环境较差,村级组织较弱。

    早些年,该村外出人员百分之70以上是年轻劳动力,百分之30以上耕地撂荒。村级组织涣散,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2014年,塘约村成立了“塘约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部村民以土地入股联合经营,实现了村社一体。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合作社属于集体所有,村两委与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到2017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11200元,村集体经济达31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只有50余人。该村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推动了村容村貌以及社会风气的质变。

    塘约村的成功经验由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写成的一本《塘约道路》而闻名全国,塘约村的经验受到中央一位领导的肯定,被他称为“现代的大寨”。2016年12月10还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了“塘约基层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

    2014年前,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村里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

    到2020年塘约村人均收入达2万元。

    村民张福友家里兄弟3人,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却难以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人。1998年,34岁的张福友被迫离开塘约村外出打工。

    10余年间,张福友在浙江一带打工,都是做些零碎的体力活,勉强维持生计。2010年,46岁的张福友实在干不动太多的体力活,再加上漂泊10余年思家心切,他回到了塘约村。

    村子还是那个老样子,有些土地流转给别人在种,有些已经撂荒。通往田间的道路年久失修,长满了荒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4年6月3日,塘约村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田淹了,路也毁了。张福友回忆说,面对被洪水洗劫的家乡,村民们感到的只有绝望。

    一个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的贫困村,一场洪水把农户冲得一贫如洗,一穷到底。然而“穷则思变”让塘约村发生了变化。

    塘约村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他叫左文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基层干部,在村子陷入一片废墟的当口,他敏锐地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要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

    2014年6月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塘约村下辖的十个自然村寨的村民代表,集中到塘约村村部开会。左文学向大家介绍了为什么要办合作社,以及要办怎样的合作社。

    左文学说:“把土地集中后就能统一规划,组建农业生产、建筑、运输、加工等专业队,将来发展成专业公司。妇女也要组织起来,男女都可以在各专业队上班,按月领取工资。村民入股到合作社的土地,可以按每亩约定价格领取资产性底线收入,年底还能分红。”

    左文学还强调,必须维护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入合作社不是行政命令,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遵循自愿原则,也就是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让左文学没有想到的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村民恢复生产、盼望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参会代表86人,全票通过办合作社,村社一体的塘约村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

    张福友说,自己家里有3亩多地都交给了村合作社集体管理,相当于用土地入股,年底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现在,合作社各项建设急需人手,他和妻子就在村子里务工,他务工一天的收入是150元。妻子做些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这样一年下来,初步估算全家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可比出门打工好多了,家里老人能照顾得上,夫妻两人也不用两地分居了,收入也有保障。”今儿不忙,张福友在广场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介绍说。

    土地入股,基础是土地确权流转,这可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对村民承包的土地重新丈量、登记存档、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最后由政府颁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随着30多年的发展,生产力需要大幅提高,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日益强烈,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了。塘约村就是通过把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块重新集中,搞合股联营,使全村得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化发展,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路。

    在塘约村,更为可贵的是实施了“七权同确”,就是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进行精准确权,推动了农村产权改革。

    塘约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百分之6.4,山林确权后,2000多亩林地计划发展林下养鸡,养殖200万羽生态鸡。集体组织没解散时建设的小水利工程确权后,合作社打算筹建完全无污染的山泉水厂,将主要安排妇女就业。合作社还将建设集中圈养的现代养猪场,配建大型化粪池,并配套施用有机肥的600亩蔬菜基地。

    经过近3年的发展,合作社覆盖了全村约百分之90的农户,“七权同确”后集中了土地4200多亩,发展规模种植有了适合基础。目前,塘约村有羊肚菌基地100余亩,莲藕基地100余亩,蔬菜基地300余亩。收益部分按照合作社、村集体、村民3:3:4分配。

    2016年,山东省寿光市龙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塘约村,为村里无偿提供了700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以技术折合470万元入股塘约村的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这个占地300多亩的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据悉,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区、高科技展示区、采摘体验区和示范种植高产区,每年可产生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以前,全村靠传统农业为生,如今,合作社不仅有农业专业队搞种植和养殖等主业,还有运输公司、建筑公司、水务管理公司等搞二三产辅业。村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选择参加哪个专业队或者加入哪个公司。专业队由大家选举队长,报村里认定。农业专业队80多人,下有种植组,负责人人称班长,种植组季节性用工(如采摘等)有时可达300多人。农业专业队的主力是妇女,人数占到八成。一个妇女在水田劳作一天100元报酬,在旱地一天80元。一个月四个休息日,最低月工资也有2000多元。

    村民罗光辉被选为种地班长。他重视精耕细作,还把工厂里的标准化生产运用到农地里。在他的带领下,一亩地产出辣椒七八千斤,一斤辣椒卖一块二,可创收万元。之后还能再种一季小白菜,一亩收获三四千元。

    每个种植组都有年目标产值,以保障支付基本工资。罗光辉的年薪是5万,完不成目标产值扣年薪,超过部分百分之30归他本人,百分之70归合作社,而归合作社的部分,又有不同用途,其中百分之40归农户,百分之30归合作社,百分之20提留公积金,还有百分之10用于村两委办公支出。

    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前单家独户劳作时,全村撂荒地多达百分之30,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以妇女为主力的农业团队就把撂荒地全种上了,其中种植了精品水果1250亩,浅水莲藕150亩,绿化苗木612亩,还建成400亩施用农家肥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专供城里的学校食堂。村民再不用挑着担子去市场卖菜,与买家一毛五分地讨价还价了。

    合作社下组建的建筑公司,主工每天工资300元,副工120-150元。现在建筑公司下面有12个队,共286人,水泥工、粉刷工、石匠、水电安装、室内装潢等工种各具特色,妇女近百人。

    运输公司有40多人,六成以上是打工回来的。土地入股后,合作社出面担保给村民贷款,没车的可以用贷款买大货车或中型车。现在运输公司有四五十辆车,开大型车每月收入3万元左右,开中型车也有1万多元,没出车的日子还可以做别的工。

    以土地入股,以技艺创业,塘约村的村民从农民变成了股东,村合作社为贫困户、返乡村民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全村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团结一致、大干实干的劲头又回来了。据统计,近几年来,塘约村外出打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了50多人,农村的衰竭化被阻断了,新时代下的体制创新拯救了塘约村。

    有记者写到,漫步在塘约村红顶农家屋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塘约书屋、京东电商点和金融服务中心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没想到这个中国西南的小村子里,村民不仅爱好读书学习,也在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塘约村的土地资源被盘活了,村民真正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大家参与村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更积极了。2013年到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升到20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0000元提高到638万元,全村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村民尝到了新时代下体制创新的甜头,全村从二类贫困村一举嬗变为“小康示范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浙江杭州拱墅区霞湾巷社区红色教育活动(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浙江杭州拱墅区霞湾巷社区红色教育活动(组图)
·红色头条:从乡镇党委副书记到副国级,他靠什么实现人生逆袭?
·特稿:一帮书画老人的翰墨情——记河北临漳县一帮书画老人用翰墨助力社会的几件事(组
·特稿:大红枣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特稿:寻访川陕苏区 追忆红军足迹——开国上将王宏坤长子王新中一行到巴中考察调研
·红色头条: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这样强调(组图)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暨“崇敬英雄·关爱英雄”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
·特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六师分会主题年会隆重召开(图)
·红色头条:让习总书记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早日实现——与“碳神”崔宝玲的
·特稿:黔东独立师仅存女战士张国荣的传奇人生——在重庆秀山默默无闻生活50多年被认定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贵州省一个国家二类贫困村,重走集体化道路后的变化
长征最大胜仗,梁兴初在遵义战役立大功,追敌追到乌
王学成:浙江杭州拱墅区霞湾巷社区红色教育活动(组
特稿:浙江杭州拱墅区霞湾巷社区红色教育活动(组图
红色头条:从乡镇党委副书记到副国级,他靠什么实现
特稿:一帮书画老人的翰墨情——记河北临漳县一帮书
李冰:大红枣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特稿:大红枣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歌颂祖国 唱响云南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艺术节启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