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申尊敬:激情常为宏大事业澎湃
2023-11-08 13:43:07
作者:申尊敬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每一次说起这位前辈这件事,惭愧感就涌上心头。杜鹏程是新华社新疆分社的元老并且曾经是社长,我是晚他一辈多的新疆分社记者,可我在新疆工作时,对我们老社长的业绩和故事,居然只知道几枝几叶,还是听到多少算多少,从未刨根问底一探究竟。记得听老同志说过,名满全国的《保卫延安》,就是他在分社简陋的老院子里写出来的,又听说那个前辈们当年艰苦奋斗的院子早就归了别的单位,便不曾动心起念去寻访故地,可见我年轻时有多愚钝。近日读到边江同志编著的这本书,才补上了关于老社长的历史课,也算圆了一个梦,只是时光已然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杜鹏程在中国新闻史和文学史上创造了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当记者,他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写下《红旗插上壶梯老山》,又名《壶梯山上某旅顽强杀敌》,在刚刚解放的新疆写出《欢呼在帕米尔高原之下》等一批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优秀新闻作品,还写了200多万字的《战争日记》;当作家,他写出了被誉为“英雄史诗”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他也成了屈指可数的横跨新闻和文学两界的明星人物,中国的新闻史和文学史,都有他一席之地。

    更“诡异”的是,洋洋洒洒30多万字的经典小说《保卫延安》,是杜鹏程在新华社新疆分社担任编委和社长期间“偷着”写出来的,以至小说出版时,分社许多同事都惊叹地说:“老杜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因为,白天的杜鹏程,也采访,也写稿,还常和记者们一起研究稿子,完全是个记者和“新闻官”的样子。只有夜深人静时,他才悄然来到书案前,呕心沥血于那个后来享誉全国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边江同志编著的这本《英雄记者杜鹏程》,向我们展示了杜鹏程成为名作家前是名记者的那一段多彩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记者杜鹏程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激情如火、深入采访、奋笔疾书的英姿风采。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战士、记者、作家的成长与成才之路,他的平凡与不凡,他的追求与拼搏,他的战争与和平,他的革命与爱情,他的泪水与欢笑,他的燃烧与结晶,他的短章与长歌,他的激越与沉思,还有他的成功与感悟,我们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时代与个人功业关系的答案。

    杜鹏程在新闻界和文学界绽放光华,主要是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47年3月到1954年6月,从陕北到新疆,杜鹏程在新闻单位里的身份让人眼花缭乱:延安西北新闻社记者,《边区群众报》记者,《群众日报》(《陕西日报》前身)记者,新华社战地记者,新华社野战分社主编,接收《新疆日报》的军代表,新华社一兵团分社二军支社社长,新华社新疆分社特派记者、分社编委、分社社长,其间他写了许多新闻报道、名篇佳作。1954年6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时,他的身份还是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在这期间,他还谈了一场富有传奇色彩的甜蜜的恋爱,迎娶了小他12岁的挚爱和战友张文彬。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7年间,年纪轻轻的杜鹏程扮演了这么多“角色”,干成了这么多大事漂亮事,而这一切,都成就于他26岁到33岁的风华正茂中。今天的许多年轻人,一定会惊讶于一个人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干出这么多这么大的业绩,收获这么多成功的果实。

    杜鹏程成功的原因有若干,如采访特别仔细,如写作特别刻苦,如工作特别勤奋等等,而根本原因是他的激情总在为宏大事业澎湃。这种高尚而热烈的激情,是杜鹏程成功的“核动力”。

    没有家国情怀,没有澎湃激情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好记者。古今成大事者,必有大情大爱。他们是人中“鸿鹄”,理想的旗帜,在他们心中高高飘扬。他们志向宏阔,品格高洁,不腻屑琐之事,吃喝拉撒睡之余,胸中常激荡的是家国情怀。他们的激情常为宏大事业澎湃,热血常为远大目标奔涌。他们是“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在他们看来,“大我”总比“小我”大,“一地鸡毛”就是一地鸡毛,家长里短不过是绿豆芝麻,在宏大事业中逞风流,写华章,才是他们生命中魂之所牵、梦之所绕的皇皇要务。杜鹏程这一生的最爱,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宏图伟业。他一生的追求,是为这个大事业尽心力、作贡献。自从走上了革命路,他就把自己的身和心都献给了这个壮丽的事业,激情为他澎湃,热血为他奔涌,翰墨为他挥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1991年10月27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杜鹏程接受了彭德怀传记组的采访后,溘然长逝。这是一次满怀激情的采访,采访中,杜鹏程讲述的还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激情飞扬的故事。他的革命生涯,始于激情,终于激情。

    杜鹏程和大历史学家司马迁都是陕西韩城人,司马迁这位家乡人的骄傲是他心目中的偶像。1937年,16岁的杜鹏程正在韩城一所中学半工半读。就在这个年轻人确立人生“三观”,该系“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在几个党员老师的影响下,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激情澎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1938年,在抗日的烽火中,他北上延安,来到革命圣地,走进了“红星照耀的中国”,加入了“黄河大合唱”的队伍。从此后,他就把自己生命的主旋律融入时代的主旋律。

    在延安,他上“抗大”,做群众工作,教老乡和娃娃们识字,参加大生产运动。后来考入延安大学读书,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被服厂从事职工教育。陕北的黄土地,赋予他正能量;共产党的大事业,激发了他的浩然正气。1947年3月,26岁的杜鹏程怀揣一支笔,挎着一支枪,跟随西北野战军奔向战场时,已经是一个满怀激情的战地记者了。

    战场是灵魂的净化场。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杜鹏程是记者,也是战士,部队行军他行军,部队打仗他打仗,战士冲锋他冲锋,战斗间隙他采访。激烈的战斗考验着他,英雄的事迹感染着他,战友的关心温暖着他,牺牲的战友激励着他,胜利的喜讯鼓舞着他。

    战场上的血与火,一次又一次点燃杜鹏程的激情,也升华了他的精神境界。一位给他传授战斗经验的团参谋长和一位营长,为了掩护大部队,先后壮烈牺牲了;一个著名的战斗英雄,就牺牲在他的眼前……每次想起这些为伟大事业英勇献身的战友,慷慨激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旋律,就在他的心中响起,他立志要“为战士歌唱,为英雄树碑”。

    杜鹏程满怀激情颂英雄。在他的笔下,有运筹帷幄的彭德怀和王震等高级将领,也有冲杀在战斗前线的普通指战员。1948年7月,杜鹏程采写的通讯《连长温广生——智勇双全的指挥员》,说的是一位负过八次伤,“四肢就有三件残废了”的连长,但这位英雄连长并未因多次负伤而减弱战斗意志,在他的带领下,该连荣获团里颁发的“1948年第一功”奖旗。这个英雄连长,后来被杜鹏程写入《保卫延安》,成为小说里的战斗英雄周大勇。

    澄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保卫党中央的一次重要战役,此役歼敌近万人,消灭了国民党整编三十六师大部,粉碎了胡宗南企图封锁西北野战军于黄龙山区的计划,收复了澄城、合阳、韩城三个县城,扩大与巩固了黄龙新区。

    在这场战役的主战场壶梯山,杜鹏程与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目睹了前线指战员们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壮烈战斗场面。战斗结束后,他含着热泪写出《壶梯山上某旅顽强杀敌》,热情赞扬英勇杀敌的战士们。

    杜鹏程说,他的记者生活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是真正和战士们做知心朋友滚在一起中度过的。1947年7月13日,杜鹏程在陕北定边的“战地日记”中写道:“整理战斗英雄材料,我看到很多优秀的同志牺牲了。这些同志总是冲锋在前,所以牺牲也大。斗争是多么残酷,每次战斗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想到这些我心如刀绞。这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同志,这些伟大的人,人民的英雄,他们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一批批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新疆和平解放后,杜鹏程以极大的热情,宣传报道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新社会、新气象。他深入城市和乡村,采写了《欢呼在帕米尔高原之下》《戈壁滩上新城——阿图什》《喀什的巴扎》和《三喜临门——访土改后的帕克太里克乡》等一批优秀通讯,为新中国献上一曲又一曲嘹亮的赞歌。

    《保卫延安》出版后,杜鹏程受到广泛赞誉。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了杜鹏程,这是一个作家和记者的无上光荣。1937年,16岁的杜鹏程加入党的外围组织;1938年,严格意义讲依然是少年的他走向延安时,肯定想不到如今会有这般荣光。而没有近20年激情澎湃的奋斗,今日的荣光不会从天而降!

    面对荣誉和掌声,杜鹏程的思绪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真诚地说:“我有什么能耐呢?我就是忘不了战士们,忘不了人民群众,忘不了那一场场壮烈的战争,忘不了战斗生活对自己的深切教育,忘不了流血流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杜鹏程的这种高尚之情,化作了采访报道的澎湃激情。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每天都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参加战斗之余,别人休息了,他采访,他写稿,还天天写日记。200多万字的《战争日记》,就是在战斗间隙写出来的,无论战斗多么激烈,身体多么疲惫,一天也没间断。而写日记,纯属“分外事”。日记里这些来自一线的活生生的所见所闻、“当日新闻”、各类素材,经过筛选整理,先后变成几十万字的消息、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

    新闻与文学是“姑舅亲戚”,《战争日记》与《保卫延安》血肉相连,《保卫延安》是新闻与文学完美的“混血儿”。杜鹏程在《战争日记》里耳闻目睹的许多生动故事,就是他创作长篇小说的主要素材。杜鹏程是记者出身的作家,当记者当作家都成绩斐然。干新闻,他严守真实的原则;搞创作,他追求艺术的真实。在转战陕北期间,他就注意搜集创作素材,为搞文学打基础。在喀什工作时,繁忙的采访报道之余,他酝酿小说创作,做到了报道和创作两不误。既想当记者,又想搞文学的朋友,可以从这位老前辈成功的实践中学到许多。

    从来艰苦奋斗成大事,正所谓“吃得草根,百事可成”。杜鹏程当年干这些大事难事时,工作条件之差,可能超出了当今许多记者的想象。走上陕北战场后,他一直用一支自制的笔采访写作。这支笔的笔尖是组织发的,笔杆是用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的,然后把笔尖用线紧紧扎在笔杆上端,用发的紫色颜料合成墨水蘸着写字。他就用这支自制的笔,在战火纷飞的阵地上、在急行军后的午夜里、在老乡的锅台上,或者就在自己的膝盖上写稿。一年多后的1948年春,刚打过一次胜仗,部队在渭北合阳县一个农村里,旅政治委员杨秀山突然听同志们说,杜记者一直用蘸水笔写文章,挺困难。他立即把旅供给部何华章部长叫来,说:“写文章的人,用那样一支笔怎么行?你一定要给老杜搞一支好笔。”何部长千方百计弄来一支崭新的“金星钢笔”,杨秀山政委亲自把这支笔交到了杜鹏程手里。这支笔跟随杜鹏程走遍了西北五省区的大部分地方,用它写了数十万字的文章和大量笔记。上百万字的《保卫延安》长篇小说草稿,也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杜鹏程苦得快乐,累得兴奋。在刚刚解放的新疆喀什和乌鲁木齐,杜鹏程先任新华社一兵团分社二军支社社长,后来成为新华社新疆分社领导,新闻官做得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但再忙再累,他一天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白天,他是“记者头”,不是下乡采访,就是和记者研究报道,给记者改稿子,自己也写稿子,还要处理许多行政事务。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偷偷地”写《保卫延安》,直到脑子转不动了,才搁笔休息。在喀什农村采访时,没有车坐,他就和几个记者骑着毛驴走村串户。晚上没地方住,他们就露宿在野外。虽然很苦,但从不叫苦,更无怨言,工作中依然热情万丈,因为他的心中有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这样的大事业、大目标。

    讲述杜鹏程的这些老故事,不是要“卖惨”,也不是“唱高调”,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老一代记者当年艰苦奋斗的真实记录。

    杜鹏程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个成功者,他为什么会成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革命大潮风起云涌,杜鹏程走上了革命路,跟着共产党干。一开始,他不挑肥,不拣瘦,党让干啥就干啥,让干啥就干好啥。后来因为喜欢写作,并干出了一些成绩,他如愿成了记者,可以说是“革命的路走对了,革命的门也进对了”。从此后,个人爱好与党的宏图大业在杜鹏程这里水乳交融,化为一体,他的成功,就是迟早的事了。

    个人志向与时代主题相契合,在建功立业中展露才华,个人功名也从此中来,这是杜鹏程成功的答案,也是对当代年轻人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年轻记者,“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没有了老一辈革命者杀头掉脑袋的风险,采访写作的条件,比起当年的杜鹏程,可以说好到天上去了,最起码不会用自制的笔采访写作了,交通工具也是飞机、高铁和小车随便选,但我们有他的“青云之志”吗?有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吗?有他为宏大事业燃烧的激情吗?

    身在俗世无俗气,心怀理想有浩气,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我一直以为,记者可以是俗人,但应该是俗人人群中最不庸俗的那一群,便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诸如买房、还贷等一系列难题,这当然不是什么赏心乐事,甚至让人很闹心,但我们至少没有杜鹏程当记者时随时掉脑袋的危险。当年在陕北战场上,营长盖培枢送给杜鹏程一条新毛巾,他“把毛巾叠起来,宝贝似的装在衣兜里”。在一场战斗中,这条毛巾“被子弹打得稀烂”,战斗结束后,他“怪可惜地翻过来掉过去地端详着”。我们这些现在的记者,谁会把一条毛巾当“宝贝”?我们生活在老一辈革命者流血牺牲创造的和平环境里,“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的各种生存难题,都会在社会的和平发展中得到解决。

    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既要胸怀理想,又须直面现实,不能让“五斗米”成为奋斗路上的绊脚石,不能让回头看不算啥的生活难题泯灭了自己的“中国梦”,不能让“一地鸡毛”绊住为宏大事业奋斗的脚步,应该在放声歌唱宏大事业的灿烂辉煌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华。

    一个新闻工作者扬名立万的黄金时期,就在入职后的二三十年间。这段时间,好像很长,其实很短。谁不负时代,时代不负谁;谁若负时代,时代也负谁,这是铁律。工作和生活中,可以不优秀,不能不努力。可以抱怨,不能颓废。少一点负能量,多一点正能量。我们的国家,虽然正在由富变强,但不尽如人意处,自然有种种。记者也是普通人,也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家国情怀的人很难成为好记者。身为记者,看到社会的不良现象,也可以发牢骚,但不能忘职责。“牢骚太盛防肠断”,当怀正气唱大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宏大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神圣使命。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未有之大目标,记者也是这个宏大事业的奋斗者。在这个大时代和大事业中,记者大可以也大应该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无数的好故事,需要我们好好讲。大量的先进人物,需要我们去报道。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调查,去研究。当然,发现了有损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的现象,也要给予揭露和批评,激浊扬清也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记者,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记者,不能以“人咬狗”式的报道题材为兴奋点,我们的职责是满腔热情地传播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正能量,而不是相反。身处伟大时代的记者,如果对这一宏大事业没有热烈的爱心,没有燃烧般的激情,就不可能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就有愧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群众。

    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忘初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发现时代之美,满怀激情歌颂人间大美,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那样讲好中国故事,像江泽民同志号召的那样“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每个新闻工作者要回答的问题。

    杜鹏程同志已经远去,他的精神还在闪光,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不能失传。搞丢了他们的精神,我们对不起先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做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一个满身正能量的人,一个满怀激情的记者,像他那样激情为宏大事业燃烧,才情为伟大时代倾洒,写出无愧于这个宏大事业和伟大时代的作品,“不负韶华不负我”。

    编著本书的边江,在新闻界可称老人,在新闻史学界却是新人一个。他的新闻生涯起步于陕西省西北角的一个山区小县,从通讯员成长为新华社高级记者和分社领导。退休后,因为编撰新华社陕西分社社史,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新闻史及其研究是一个广阔天地,由此狂热地爱上了这个专业。把边江领进“新华门”的新华社陕西分社原社长周国华听说边江爱上了新闻史研究,热情地鼓励他“大胆地走下去”。

    几年来,边江像当年热爱新闻报道一样热爱新闻史研究,他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丰收,已经收获了累累硕果。

    边江与杜鹏程并不相识,也无交集,他在编著《新华社陕西分社社史》时,接触到杜鹏程这位英雄记者的史料,从此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前辈。他怀着深深的敬意,编著这本《英雄记者杜鹏程》,致敬这位战火里走来的新闻前辈。

    边江与我,相识很早,相知很晚。我俩家乡的县连畔种地,又都在新华社工作,所以几十年前一见面就格外亲切。但新华社是个“散是满天星”的大单位,分支机构遍布国内外,我们因为不在一个分社工作,相互的了解并不多,常见他采写的优秀作品屡屡发表在大报大刊,在陕西和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很为有这样一个能干的乡党而感到骄傲。我退休后从东北回到西安,和边江住在一个家属院,接触多了才发现,这位乡党憨厚的外表里,藏着火一般的热情和一颗执着的心,为了梦想成真,他经常在许多人还酣睡的凌晨时分就“开工”了。

    退休6年多,边江编著了8本书,总字数洋洋洒洒达300多万字,这成果,实在让人羡慕敬佩。如果在退休干部中选劳动模范,我第一个投票给边江,而且会动员更多的人投票给他,因为他当之无愧。

    边江退休6年多来的作为告诉我们,人生夕阳后,可以活得这么灿烂!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江山:访邢台副市长郭俊苓:女市长为政之道亲民之路
·下一篇:无
·澎湃 革命烈士传 31
·争第一、创唯一,点燃高质量发展澎湃激情——访盐都区委书记王娟
·澎湃新闻党委“初心之路”临时党支部成员参观王稼祥纪念园(组图)
·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首演(组图)
·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首演(组图)
·黄素敏、陈志明: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首演(组图)
·特稿: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首演(组图)
·张芳、钟涛:中原旧年尔澎湃 青史千秋君留名——南阳师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调研服务团
·特稿:中原旧年尔澎湃 青史千秋君留名——南阳师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调研服务团队赴革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垠春潮澎湃 纪念馆祭奠潮涌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申尊敬:激情常为宏大事业澎湃
立足传承 创新发展——开拓生命科学新境界
访邢台副市长郭俊苓:女市长为政之道亲民之路
江山:访邢台副市长郭俊苓:女市长为政之道亲民之路
傅永曙、薛从华:抗战时期曾经战斗在和含地区的李元
特稿:抗战时期曾经战斗在和含地区的李元将军(图)
乐登高:白塔畈暴动成功 苏维埃政府成立
特稿:白塔畈暴动成功 苏维埃政府成立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武汉轻工大学举办专
活着的烈士——欧阳兰青自述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