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逝世,享年97岁
2022-09-06 15:14:44
来源:红船融媒
作者:红船融媒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红船编辑部从冯健亲友处获悉,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同志,于2022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9月4日上午,冯健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中央领导同志、其他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及各界人士专程赶来参加告别仪式,向冯健同志遗体鞠躬告别,并向其家属表示关心、慰问和深切哀悼。

深切怀念冯健同志 赵德润摄

    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他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多次担纲重大报道,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

冯健(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

    公开资料显示,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3月11日生于河南省新野县樊营村。

    19岁时,冯健从河南省南阳中学(现名南阳一中)高中毕业后,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系学习,于1948年夏毕业。

    在大学里,冯健受到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教育,积极投身民主进步学生运动,参与由南京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在全国大中学校发行的铅印学生报纸《中大新闻》和不定期油印的《中大新闻稿》的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1948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冯健是194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共地下组织使用的名字。

    在抗战和解放前夕,冯健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

    1972年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1982年4月,中央任命他为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

    198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新老交替的精神和指示,同时也因为身体的原因,冯健卸去了新华社党的和行政的领导职务,但同时又被任命为《嘹望》周刊社编委会主任委员,此后还担任了《中国证券报》高级顾问、中国新闻学院教授等。

冯健(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1988年,他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离休后,冯健继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与新闻工作有关的工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冯健的多篇新闻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广受赞誉的名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其新闻作品(含与他人合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有: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著作有《冯健通讯选》,时事评论文选《管窥集》《一斑集》、散文《暮年随笔》(一、二、三卷)等。

    同时曾在《中国记者》发表多篇文章。直到2016年,91岁高龄时仍在《中国记者》发表口述文章《“焦裕禄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为中国新闻界树立典范

1990年,穆青、冯健(左一)、周原在焦裕禄当年种植的“焦桐”前留影。赵德润摄

    冯健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多次担纲重大报道,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初,冯健被调到位于湖北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主要从事财经报道。在中南总分社工作期间,他参加了1954年长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防汛报道。他和分社其他记者一起,日夜奔波在百里防洪堤上。他采写的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记录了武汉人民防汛斗争艰苦卓绝的动人场面。当年,他被评为武汉市防汛抗洪二等功臣。

    1958年秋,冯健从武汉被调到北京新华总社国内部,从事工业报道。1964年,他参加了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首都新闻单位组成的记者团前往大庆油田采访。期间,冯健采写了《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1202钻井队》《在岗位上》等新闻通讯。这次采访是大庆油田开采5年之后首次向国内外公开报道,记者团所采写的关于大庆的一系列报道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

    1981年初,新华社党组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创办政治时事性杂志《嘹望》,决定在《嘹望》创刊号上发表一篇特稿,报道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实现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日理万机、卓有成效地工作的实践。

    受命采写这篇特稿的记者冯健、曾建徽在中南海采访了10天,共参加了7次座谈会,收集、记录的资料达数万字,其内容之丰富,一篇通讯难以尽纳。最后,社党组决定,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中南海纪事”专栏。

    开设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先例。“中南海纪事”专栏的开篇报道,就是《瞭望》创刊号上发表的冯健和曾建徽采写的《中南海的春天》。稿件播发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国内外很多媒体纷纷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中央书记处工作的首次公开报道引起了世界瞩目。

    在数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冯健采写过的众多新闻名篇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他和穆青、周原合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5年冬,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到新华社河南分社视察工作,冯健随行。在听取汇报时,了解到已故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他们认为,这个典型人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是,他们邀约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一同赴兰考采访。

    1966年2月7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经典问世,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在全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标杆,为共产党人树立了标杆,也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践行“四力”,如何“铸魂”树立了标杆。

    冯健曾说,“先进典型所带给时代的,是震撼心灵的力量,能够刻画出时代的价值年轮,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使时代的‘价值公约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发现典型,倡树新风、成风化人是职责所在,更是光荣使命。”

    老一辈新闻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为纪念冯健同志,红船编辑部采访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缅怀冯健半个多世纪中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为读者介绍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名篇背后的故事。

    据赵德润回忆,1965年冬,41岁的冯健和45岁的穆青、37岁的周原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看望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

    从兰考到开封,从开封到北京,三位作者怀着对焦裕禄崇敬的心情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7日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德润说:“文章发表,人民日报连续10天发表了10篇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前后七易其稿,周原写出第一稿后由冯健修改再交给穆青修改,如此反复,他们重访兰考时曾在河南分社谈起过稿件修改的过程。赵德润说:“修改后的稿子改动很多,但字迹十分清秀。后来总社把修改后的定稿复制了10份,给三位作者每人一份,冯健同志把他那份交给我保存。”能成为这份经典文献的收藏者,赵德润很是欣慰。

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资料照片)

    赵德润回忆,时隔24年,1990年,冯健和穆青、周原一起重访兰考,倾情写下了又一篇激动人心的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稿件经新华社播发后引起广泛关注。1991年,电影《焦裕禄》公映,全国再一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的高潮,他们三人又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专稿《焦裕禄的魅力》。

    赵德润曾在新华社工作28年,1990年曾陪同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他说:“我见证了三位老记者24年后再度合作,写出新时期的名篇《人民呼唤焦裕禄》。我走一路、学一路,深感三人行皆为我师。”。穆青、周原先后于2003年、2011年去世,得知冯健同志逝世,赵德润说:“中国新闻史上一个时代过去了,老一辈给后来人留下了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一路跟随他们采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没有录音笔,多数时候也没见他们拿笔记本记录。但是回去之后,凭记忆和几张纸片上的记录,依然能写出传世的经典之作,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仅善于从大局着眼,而且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深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赵德润依然十分敬佩。

    谈起冯健的新闻写作和对新华社新闻业务的领导,赵德润有着更为深刻地认识。

    作为著名的新闻记者,冯健的写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他在工作中以“严”和“细”著称,读他的文章,会被他深邃而入微的观察力所折服,而他做编辑和审稿工作时亦非常严谨细致,组织和签发了很多重大报道。

    “冯健同志担任新华社领导后仍坚持笔耕不辍,坚持严而细的工作作风。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下属们,给其他新闻工作者做榜样,秉承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个很了不起。”

    在赵德润看来,老一辈新闻人秉承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忠诚和严谨,一辈子保持精神和作风不变,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9月4日,赵德润和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解国记、周原之子乔海燕及夫人付玲,深切怀念冯健同志。

穆青之子穆也平为冯老送别。赵德润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
·下一篇:无
·特稿: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
·特稿:柳荫下的怀念
·特稿:春回延安
·特稿:毛岸英烈士对青年一代的现实意义
·62军后代联谊会与李大钊之孙李建生相约北大红楼(组图)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陕西定边:盐场堡长城·盐湖三五九旅·郑大墩战斗遗址(组图)
·特稿: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活
·魏巍: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罗援:开学季寄语孩子们,接过先烈手中的战旗
·毛主席品尝山东郭村石榴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逝世,享年97岁
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
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
银笙: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
特稿: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
柳荫下的怀念
柳荫下的怀念
银笙:柳荫下的怀念
特稿:柳荫下的怀念
春回延安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