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旅游>>正文
让更多人知道英雄马本斋——访作家刘树强(组图)
2022-01-10 15:55:59
来源:衡水党史
作者:韩雪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作家、书画艺术家刘树强已年近八十,他和常海成合作编著的《中国曲艺小段选集》出版时间不长,最近又完成了一件百米书画长卷作品《大乐寿寺史话》。几十年来,刘树强创作出版了20多部长篇小说,20余部连环画脚本和各类曲艺作品,粗略估计有数百万字。他被称为“畅销书”作家,多次获奖,近年来致力于书画领域的耕耘,每日临池不辍。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刘树强最钟情的是以抗日英雄马本斋及其领导的回民支队为题材创作的系列曲艺、文学作品,包括连环画、长篇小说、鼓词、山东快书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于他在献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刘树强说,这是自己倾注心血最多、耗时最长、也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至今还在一些省级电台、电视台播放。

    烽火硝烟中的战乱童年

    刘树强的老家在武强县武安庄村。据说祖辈是在饶阳,清代同治年间迁入武强,是一个亦农亦商的家庭。他出生在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在华北大地弥漫,冀中的革命武装力量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局势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

    刘树强的父亲文化程度并不高,早年经商,从天津往老家贩运布匹,后来慢慢在天津站稳了脚跟,从事类似经纪人的职业,叫“跑合”。他在天津参加了地下组织,给党的抗日武装力量购买枪支弹药,秘密夹在货物中从子牙河往献县这边的抗战前线运。当时,武安庄村还有一个人叫尹东坡,跟刘树强的父亲一起做地下工作。在一次议事的时候,他们不慎走漏风声,刘家一个在宪兵队当特务的叔伯姐夫向日本人告密,刘树强的父亲被抓进宪兵队,差点被打死。后来,家里人花了500块大洋把他赎了出来。之前,家人并不知道刘树强父亲做的这些事。“那时我还小,没有印象,是后来听家里大人们说的。”刘树强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到了解放前夕,东北野战军的部队都把天津包围了。

    刘树强最早是在老家上小学。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时,他刚到天津不久。“我在天津上学的时间并不长。开始在南开区南大道那边跟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来为了上学近,跟着我二大伯在城里山西路那边住。哥哥那时在天津的东兴银号学徒,住在店铺里。”

    那时候的南开区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攻城的部队围得比较严,战斗密集,危险性较大,刘树强的父亲和哥哥后来都到了二大伯家在院里避难。然而,他们还是没能躲过战火的浩劫。“有一颗不知道哪边打来的榴弹炮落到家里去了,我父亲和四姐被炸死,二大伯和几个姐姐都受了伤,家里一片狼藉……第二天,天津就解放了。”

    父亲去世,刘树强回到武强老家继续读书。这时,家里只有母亲、姐姐和嫂子。“哥哥比我大10岁,一直在天津工作,后来在天津工业向西北迁移的时候去了兰州,在那里工作了一辈子。”

    刘树强家有30亩地,一头小毛驴。忙不过来的时候,他的舅舅会过来给家里搭把手,帮着耕种收获。“那时家里只有三间土坯房,一个小破院子。因为哥哥在天津,能给家里支援一些,贴补生活,生活比一般人家好点,没有到忍饥挨饿、吃穿不济的地步。老家这一带经济水平比较差,没有什么副业。”

    刘树强天资聪颖,从小爱学习,“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考第一”。在本村完小上到四年级,刘树强考到附近的马头村上高小。“高小应该上两年,我上了一年就考上了献县一中。”那时候武强县城有中学,献县城里也有一所中学,对于家在武安庄村的刘树强来说,献县中学离家更近一些。

    “我初中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了。在献县教高小,全科,什么课都上,历史、地理都教过,不过还是以语文为主。之所以没有继续学业,是因为家里条件不行。”工作两年之后,刘树强考上了泊头师范,继续学业。

    在泊头师范的校园里,刘树强接触到大量书籍,开始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名著,“我们有外国文学课程,对苏联的文学挺熟悉”。回想起来,他感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的那些长篇小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红旗谱》《红岩》《战斗的青春》等,我都读过,对徐光耀、梁斌、李满天那些作家都有所了解。《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播火记》……好像写的就是我们四邻八村的事。那些战斗、生活,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就想,他们能写,我为什么不能写呢?”

    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刘树强立志将来要当作家。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那时写的主要是一些诗歌、散文,发表在《沧州日报》《河北文学》等报刊上。此外,他还想当画家、书法家。“我爱好挺多,从小爱画,但是在老家的时候没有老师教。在师范学习的时候,我们有个美术老师叫齐学勤,是徐悲鸿的弟子。他画得很好,也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如李可染、黄宾虹等人的作品。我们曾在他那里参观,也跟着学。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画得很好了。”

    师范毕业后,刘树强到任丘的鄚州中学教书。有句话是“天下庙会属鄚州”,那里的庙会很有名。刘树强在鄚州中学教语文,培养了一批热爱写作的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叫陈小平,1981年去了河北省曲艺团,后来当过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的主席,遗憾的是不久前刚刚去世。

    在鄚州中学教了一段时间后,刘树强调到了献县文化馆。“1963年咱们这里闹大水,家里老的小的生活困难,我就调回来了,在献县文化馆一直工作到退休。中间有一段时间提倡‘教师家乡化’,我回到武安庄。那是1968年。在家乡待了一年左右,献县又把我调回去,先是在邻村小流屯教了一年小学,又到三堤口中学教了一年高中,之后才回到献县文化馆。”

    歌颂英雄马本斋

    民族英雄马本斋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他曾在“东北讲武堂”学习,后来在奉军中当过团长。“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官还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本斋响应党的号召,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后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他曾在河间、青县、沧县等地区转战,衡水的一些村庄也有他们战斗的足迹。他的母亲白文冠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绝食七天,慷慨赴死。在冀中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马本斋的战斗故事。马本斋的家乡,就在献县东辛庄(后命名为本斋村)。

    “马本斋最突出的一点,是讲一个‘义’字。开始他组建的是义勇队,这个‘义’字不是狭隘的无原则的‘义’,而是爱国的‘义’,爱党的‘义’,爱家的‘义’,爱人民的‘义’。就是这样的‘义’最打动我。”刘树强上小学时就在印刷简陋的油印教材上读过马母斥敌的故事,深受感动。来到马本斋的家乡献县工作,他对这位民族英雄更加崇敬,决心要把英雄的故事写得更加生动详实,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历史。

    “最早,我只是知道马本斋是回民支队的司令员。但是那些细节,他是怎样成长的,曾在哪里战斗,有什么战绩,怎样牺牲……这些都不知道,需要深入了解。”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刘树强就酝酿写作,开始多方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他还组织了一个四人小班子,分头调查,追随着马本斋的足迹,寻访英雄生活战斗的地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走访在世的回民支队老队员和相关知情者。

    “线索的获得是靠多方打听。我们去马本斋家乡东辛庄调查,找他婶子。后来知道马本斋的兄弟马进坡在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我们找到他,他就给我们拉了一个清单,说可以找这些人了解情况。

    刘树强调查搜集马本斋和回民支队史料的工作持续多年。他曾去过甘肃、宁夏、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市,也曾深入衡水、前磨头、辛集、无极等地的村落四处走访。“那时候生活条件还比较困难,挣的钱也不多。我在文化馆最早工资只有二十多块钱。虽然单位给报销路费,出差补助一天就是几毛钱,还是得靠个人节省。实在不行就少吃点,有时一顿饭就吃一个馒头就点咸菜……说实在的,很艰苦。”

    让刘树强欣慰的是,当年的采访虽然曲折,但是收获很大。“我们找到那些回民支队的老队员时,他们特别热情,我曾经到当年回民支队的政委家里做过客。找到这些人,他们还给我提供新的情况和新的线索。记得在宁夏访到了一个老队员,他说甘肃某个机场有一个政委是回民支队的,我就去那里找这个人。就这样,一步步扩大了调查范围。”

    刘树强最早创作的关于马本斋的作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河大鼓鼓词《平原青松》,是刘兰芳讲的。到了八十年代初,《回民支队》连环画面世,是他撰写的脚本,夏连雨、陈洪亮绘画,再版多次。“最早的连环画是一本,后来再版的时候就改成上下两册,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的。每次印数都在10万册以上,前后大概印了40多万册。”

    之后,刘树强又创作了长篇评书《回民支队》《英雄马本斋》和长篇山东快书《马本斋传奇》,后来还有西河大鼓小段《马本斋入党》,歌颂马母的《怒向刀丛》等,戏曲电视连续剧《白文冠》在央视多次播放。

    “说是评书,其实是长篇章回小说。”刘树强说,《回民支队》和《英雄马本斋》这两本书分别于1983年和1988年出版,是各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英雄马本斋》还获得了中国文联书展优秀奖。

    长篇山东快书《马本斋传奇》是刘树强和山东省著名曲艺艺术家刘洪滨合作完成的。刘树强说,刘洪滨参加过抗美援朝,写过《一车高粱米》《奇袭白虎团》。“创作这个作品时,有时候他写,有时候我写,最后他来综合统筹,前后用了将近四年时间。”《马本斋传奇》1985年出版,共13回,40余万字,其中韵文达15000余行。“当年作品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播了一个多月。之后又在山东召开了《马本斋传奇》的创作研讨会。”据了解,这是新编现代题材篇幅最长、场面最大的一部山东快书,填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抗战题材长篇山东快书的空白。至今还在山东各地的电台播放。

    “后来不少人又创作马本斋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在我的作品基础上加工的。”刘树强说,因为是文学创作,马本斋系列作品中有很多情节是在史料的基础上扩充拔高、润色加工而成,有一些虚构的部分,“这是为了让故事更加精彩,丰富人物的英雄形象,并不是单纯的史料记载,因为这不是纪实小说。”

    刘树强在马本斋系列的作品上下的功夫最大,创作周期也比较长。“我觉得做事情没点毅力不行。我想完成一件事情,就得做地道了,挖掘一个题材,也得研究透了。书画、小说创作,都是一样。”他之所以下决心去写马本斋,更重要的意义是弘扬英雄的事迹,弘扬马本斋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太可贵了。”

    写故事就得会联想

    除了创作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系列作品,刘树强还先后出版了《纪晓岚轶事》《黄天霸招亲》《黄天霸全传》《胜英保镖》《杨香武三盗九龙杯》《胜英智斗飞天鼠》《傻侠》《沧州武侠图》等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武侠小说及现代长篇小说等20余部,连环画脚本也有20多部。他曾经用过国强、果志、益菊等笔名,被北方文艺出版社誉为畅销书作家。其中,《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和《沧州武侠图》获中国文化名人作品展优秀奖,《莲花魂》荣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

    “西河大鼓《莲花魂》是现代题材的作品。记得当时(1985年)是省委书记高占祥给我发的奖,他还给我题了词。我的作品,影响最大的就是马本斋系列和《莲花魂》。”

    新世纪以来,刘树强的艺术创作仍是佳作频出:2003年,曲艺作品《和衷共济战非典》,获得河北省创作一等奖;2004年,沧州木板大鼓《公仆情》,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他创作的农家影视电视短剧《旧梦重圆》《过班》等搬上了荧屏;为献县一中写的校歌《前进,我的献县一中》,成为该校师生的励志之歌。

    马本斋系列作品的写作让刘树强耗费了很多心血,但他说起其他作品的写作过程就轻松了很多,据说基本上都是一遍稿,一遍成。“只要有个大概的来龙去脉,编故事咱是拿手。我没怎么改过稿子。创作的时候,旁边有人说话、打麻将、看电视都碍不着我的事。我有这个功能,所以写得比较快。但是,我考虑不成熟不会下笔。”

    刘树强认为,编故事就得会联想。“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才行,不能胡编瞎造,得有逻辑性,让人一看天衣无缝。这种能力也能培养,可以锻炼出来。首先头脑要灵活,不能死心眼。比如说这里有一杯水,旁边有人说,别喝,下了药了。这就出故事了:下的什么药,为什么下药,策划了多长时间……前因后果的这里面事情多了,这就叫联想。就是从一个点出发去扩大,跟刨山药一样,发现了一个须子,就顺着须子刨,一会儿出来一个,接着挖,又出来一个,这样一串儿就出来了。创作小说就是用一个主线贯穿始终,把那些故事连起来。”

    刘树强说,他在写作过程中下功夫最大的地方就是考虑怎样来突出人物形象,“故事结构要安排好节奏,哪里是高潮,哪里是铺垫,得有跌宕起伏。”尽管在校期间学习过文学创作的相关理论,但是说到怎样提高创作水平,他认为主要还是靠自学。“有的书一看开头,就知道这故事是怎么进行、怎么发展……这就是编得不好。好作品的情节应该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要出新,这样才能打人眼。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去广泛深入地挖掘生活。”

    “再有,我善交友。”刘树强说,他和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也能建立起友谊,深入交流,从而发掘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前提是把好做人这一关。待人要诚实,不能有任何坏心眼。我们常讲,要大爱无私。作为一个人,首先得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算计人,要向善。善行天下。有一颗善心在,什么事都能做成。要是总想着法琢磨别人、占便宜,迟早要吃大亏。”

    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刘树强认为,讲故事也得向善,要发挥故事的正能量,利国利民喻世。“文学作品要分析社会,教人们明辨善恶。历史题材不是单纯地写历史,武侠小说也要弘扬正气,要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我们通过看一些历史故事,能够以史为鉴,古人哪些地方不对要有批评,哪些正确就要弘扬。我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都是通过历史来弘扬正能量,让人们面对现实生活能有所启发。”

    “马本斋为什么当着旧军阀的团长不干了?他就是看到了当时旧军阀的黑暗和各种弊端,不为穷人老百姓着想。不为人民着想,只为自己打算,迟早要坏事,是站不住脚的。谁站得高看得远,思想正,谁就能长久。”

    期待曲艺的春天再次来临

    曲艺被称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形式活泼,趣味性强,人们喜闻乐见。刘树强说,以前深县、武强、饶阳、献县、沧州、泊镇等地曾一度归河间府管辖,西河大鼓的主要发源地就在这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咱们这边是西河大鼓,到了沧州是木板大鼓。到了山东,就是山东快书。”

    刘树强说,在过去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乡间的人们到了冬天就请说书艺人来说书,讲《包公案》《七侠五义》等传统作品,这是那时候老百姓能得到的仅有的精神食粮。他小时候听见人们说“来说书的啦”就很兴奋。到了晚上,艺人在村里当街放上一张桌子,摆上茶壶茶碗开始说书,人们围在一起听。“《杨三姐告状》《东周列国志》,那些人物、故事,我最早都是从说书艺人那里听来的。”他小时还经常在收音机里听高元钧说的山东快书《武松传》,感觉那种语言特别生动幽默。

    正是有了这样的熏陶,刘树强在写作曲艺作品时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写曲艺有曲艺的语言。这个我非常熟悉,编个小段,就是一会儿的事。”他写过山东快书、西河大鼓、沧州木板、快板书等。“现在每年县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我都会写一个节目。评书也属于曲艺。我喜欢这些有来有去的传统形式,来龙去脉比较清楚,有包袱,有悬念。”

    刘树强认为,曲艺重新繁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文艺和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关产业甚至是社会发展一样,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而是起伏着前进,波浪式地发展,有高潮和低谷都是正常的。“现在传统戏曲又开始复兴,好多地方都有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将来人们还是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形式,曲艺会兴盛起来的。”

    对于对艺术本身,刘树强有这样的认识:“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他认为,文学创作、戏剧、曲艺、书法、绘画等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一通百通。这些艺术门类共同的地方就是“变化”。京剧有唱念做打,小说有跌宕起伏,书法的笔画也有抑扬顿挫,都暗含着内在的节奏。书法的篇章布局讲究“疏可跑马,密不插针”,刚柔相济,粗细结合。小说的结构也是如此,生死关头就是紧张,惊心动魄;闲话家常时,就是平静温和;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有轻重缓急。创作要不断出新,但是要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艺术是给人看的,绝不能丑,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快乐舒畅,还要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文学也是一样,要给人们提供正能量。

    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刘树强年事渐高,但他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尤其是关于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史料发掘工作,远没有结束。“很多事曾经发生过,但是我们还不知道。这样一段悲壮的英雄的历史,后人是不能够忘记的。”

    为此,刘树强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学生——农民摄影家赵文岭。“他最早跟着我学画连环画,后来又学摄影,现在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马本斋去过的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资料,他那里都有。他在自己家自费建起了马本斋事迹资料珍藏馆,没要政府一分钱。”

    刘树强不但把自己多年搜集的有关马本斋及回民支队的素材、实物交给了赵文岭,还鼓励他到各地去寻访、拍摄马本斋战斗过的地方和回民老战士。在刘树强的支持下,赵文岭踏上了艰难、执著的采风之路,用相机拍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成为国内研究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专家之一,还当选过感动沧州十大新闻人物。

    现在,在百度地图上标注的马本斋事迹资料珍藏馆,就是沧州献县苗庄村赵文岭的家。我们在蒙蒙细雨中来到这里,赵文岭见到老师刘树强格外高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大龙华歼灭战纪实
·下一篇:无
·特稿:大龙华歼灭战纪实
·在师范学校的那些日子里(之四)
·特稿:朗诵:你在这里——写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组图)
·特稿:沉痛悼念刘思齐大姐
·特稿: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伟人之谊(图)
·特稿: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祭念
·特稿: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祭念
·特稿: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祭念
·特稿:听刘思齐讲毛主席和毛岸英的故事犹如昨天(组图)
·代号“木匠”(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让更多人知道英雄马本斋——访作家刘树强(组图)
李盛堂:大龙华歼灭战纪实
特稿:大龙华歼灭战纪实
在师范学校的那些日子里(之四)
特稿:朗诵:你在这里——写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刘俊杰:沉痛悼念刘思齐大姐
特稿:沉痛悼念刘思齐大姐
歌曲:玉兰颂歌
侯文忠: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伟人之谊(图)
特稿: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伟人之谊(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