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向前,绕过一个废弃碉堡,一座圆形的烈士墓赫然入目。上面写着“烈士陆凤翔”之墓,墓碑背面清楚地记载了陆凤翔的个人资料与事迹:陆凤翔同志上海市青浦县人,生于1913年8月,卒于1958年8月20日,享年45岁,1936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4月任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后曾历任游击队大队长……“我爷爷的墓冢比他的还要大,不过,不是水泥的,是个土坟,碑是块黑色的,有我这么高,他的历史事迹是记载在碑正面右侧的,”李英强闭了下眼睛,“1999年,我来祭拜时,坟上长了些小树,我还折了些枝条,插在墓的四周,如果还在的话,这些树也该长很高了……”
在山里兜兜转转,也不知转了几圈,停车场终于找到了,但海军公墓的巨石不知所终。迎面走过来一群年轻小伙子,他们是负责巡山的保安人员。“请问,你们知不知道这里原来那个很大的海军公墓石碑在哪?”李英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然而他们个个面露茫然,摇摇头,“肯定没了,山上我们差不多每个角落都走过了,从来没看到你说的那个大石碑,肯定没了。”
唯一的线索:停车场。旁边是近几年才拔地而起的“中兴通讯”大楼。站在山坡上看着大楼,李英强叹口气,也许,就是在那儿吧。只是,一点影子也瞧不出了。无奈地止步,李英强留恋地环顾了一下四周,慢慢走下山,背影执着、落寞。
[记者调查]
一则迁坟公告就算是“通知”了烈士亲属
数年前,李镇中和其他70多位烈士的坟墓被平,为何家属毫不知情?记者陪同李英强一起走访了相关部门,了解事情始末。
事隔三年,才知道爷爷的墓没了
如果不是朋友来祭扫家人,顺道也来看望李镇中烈士,李英强可能直到现在,还不知道爷爷的墓已经消失了。
“爷爷有个关系很要好的战友叫刘自章,就住在南京。”李英强说,父亲身体不好,重病之后无法来南京,就一直是刘自章老先生代为祭扫,几年前,年迈的刘老也过世了。
刘老有个外甥在济南,与李英强很熟悉。去年,他来南京祭扫舅舅刘自章,又来到望江矶,打算祭拜李镇中烈士。没想到墓已经不见了!“回济南后,他打电话给我,言辞很委婉,说墓地那一带在整修,让我赶紧打听一下具体情况。”打听出来的结果,犹如五雷轰顶,让李英强难以接受。“他们怎么能不通知烈士家属,在我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擅自挖开烈士墓,将烈士尸骨火化?到现在,爷爷的骨灰还寄存在殡仪馆纪念堂,无法入土为安。”
“我们通知了,怎么能说没有通知呢。”采访中,无论是南京市民政局还是宁南街道的工作人员,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当年确实通知过烈士的家人了。
宁南街道雨花社区办事处负责经手此事的邵源龙记得很清楚,“我们3月份登的报纸,迁坟公告登了还不止一次。”他说,因为涉及到一批烈士墓,很慎重。一直等到7月20日,也没见家属来,工期实在不能拖了,才开始动迁。
邵源龙对望江矶烈士墓的情况比较熟。1997年,国家要求清理道路两侧等区域的坟墓,他就负责这项工作,当时望江矶的小山头上清理了一大批私坟,但对于烈士墓,一个也没敢动,还特意在每个烈士的墓碑上打了红五星,以示区别。然而,2005年面对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是重点工程征地,按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所有坟墓都必须得迁走。“这是市里的工程,我们只是协助拆迁等工作。”因此,由宁南街道办事处在媒体上发布了迁坟公告。
70多座烈士墓只有三四家找来
在2005年3月31日的《南京日报》上,记者找到了这则公告。全文一百余字,具体内容为:
“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雨花台区宁南街道望江矶土地一块(含原海军公墓)共87亩,东至共青团路,南至功德园道路,西至三烈士墓(功德园除外)和公交四场围墙,北至财政局宿舍楼。请该地块内的坟主见此通告后4月10日前来搬迁,逾期按无主坟处理。”
“这就是一则普通的迁坟公告啊,完全没有提到这70多个烈士墓怎么处理。”李英强抛出一串质疑:难道为国家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坟墓不应当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吗?至少,得通知烈士家属,共同协商迁葬事宜吧。“难道刊登公告就代表通知我们了?牺牲在南京的烈士有多少是南京本地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公告登在南京本地媒体上,我们人在山东,怎么可能看得到?”
“一向都是用刊登公告的形式。”这种通知方式的“效果”如何?邵源龙坦承,70多个烈士墓,后来只有三四家有亲属找来,该怎么办理迁葬就怎么办理。其余的,处理方式和李镇中烈士墓一样。“我们联系不到烈士家属。要有电话,怎么可能不打电话呢?”邵源龙说,为了烈士墓,区里和市里的民政局,他跑了多次,将名单一一上报。不过,民政部门没任何指示,也没给他烈士家属的联系方式。
“他们如果有电话,怎么可能不提供呢?我们也想联系上家属,打个电话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然而,李英强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奶奶每个月还能收到由民政部门发放的抚恤金,直到她去世。如果真的想找,并不难,只要向济南市民政局打听一下就行了。不久前,他向济南市民政部门询问,对方表示从来没有人来找过。
“这70多名烈士,都有名有姓。又不是无名烈士,如果真的有心寻找,不说全都能联系上家人,至少也能找到一部分吧。”

爷爷随葬的遗物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次来南京,李英强还有一大心愿:以前听上一辈说起过,当年爷爷下葬的时候,棺材里还放了他曾经用过的文具、勋章等物件。既然尸骨已经取出火化,希望能将遗物取回,或者和爷爷的骨灰放在一起,继续陪伴爷爷的在天之灵;或者,带回家留作纪念。
“这真记不得了,没有人管理这事。”邵源龙说,他只负责协助迁葬以及处理无人认领的墓。虽然这里烈士墓数量比较集中,离项英等人的“三将军墓”也不远,但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况。
“这都属于散葬烈士墓。当时,区和市民政部门,连这些烈士的档案都没有。”他介绍,烈士名单还是他跑到山林里,一个一个扒开杂草从墓碑上统计出来的。至于遗物,他记得,挖的时候,确实一些墓里有随葬物品。但这些遗物现在肯定是没法找了。
“把遗物收集起来保管,又能有多难?只要当初用个袋子封存起来,和火化之后的骨灰放在一起,不就行了。”李英强很失落,在他看来,这些东西伴随着爷爷走过革命征途,每一件都意义非凡。
“过去管理是有不规范的地方,要是当时由民政局专门划出个地方,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雨花社区一位姓司马的负责人认为,责任不在街道和社区,作为基层,该做的工作当时都做了。
难道没有进烈士陵园的烈士墓,就不需要保护?
对此,法律专家指出,199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52号政府令《南京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的第二十条就已规定,各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碑、亭、塔、墓等)及烈士陵园,除市政府另有规定的外,均由市、区、县民政部门按国家民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维护管理。
显然,无论是陵园的,还是散葬的烈士墓,都应得到维护管理。然而,这位法律专家也遗憾地说,当时的规定很笼统。就在李镇中烈士墓被平之后的2007年,《江苏省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出台,里面就很明确地表示:散葬烈士墓地,因经济建设需要经批准征用的,应由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与烈士亲属协商解决。“可惜,晚了两年。”该人士表示,对于后来面临同样问题的烈士墓,就有法可依了。
骨灰盒上只剩下一个个名字
李镇中烈士现在的“墓”,在南京市殡仪馆108室2号柜。在这个小小的柜子里,骨灰盒已经存放了三年多。管理人员打开108室的门,幽暗的屋子里,靠墙的柜子里,一格格存放着骨灰盒。“都是宁南街道送过来的。”管理人员说,李英强是唯一来祭扫的家属。
2号柜,在最顶部,离地足有两米多高,站在下面,什么也看不到。李英强搬过梯子,爬上去,小心翼翼将爷爷的骨灰盒“请”了出来。简朴的盒子上夹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逝者的姓名,以及存放期限。别的什么都没有了。相邻格子里的那些望江矶“老弟兄们”,也是一样,看不出他们曾经的光辉,不知道他们曾经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和努力,烈士的印记完全被抹去,曾经刻在石头上的光荣革命事迹,随着墓碑的毁坏而消失殆尽,也许,从此就再也无人知晓。只剩下眼前的名字和一盒盒骨灰。
“这就是烈士应该受到的礼遇吗?再过几年,恐怕都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烈士!”李英强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比较起来,我们还算幸运,知道了这件事。其他烈士亲属在哪?他们一定还不知道先烈们的遭遇吧。”他清楚记得,以前来扫墓的时候看到,绝大多数烈士的墓碑上,都会刻着他们的生平事迹,这些才是值得纪念、可以鼓舞教育后人的。
“我们要这些资料没有用。我们只要个名字。7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个个去把碑文拓下来吧。”采访中,雨花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解决方案]
“这是在给烈士开价吗?”
爷爷没了“住处”,让李英强寝食难安。近一年来,为了让爷爷安息,他一次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心里也充满了矛盾。他在博客里写道:“爷爷,你在生我气吗?你以为我向国家伸手了是吗?你怀疑我给政府和人民添麻烦了是吗?是啊!您是烈士,为国命都不要!何况坟呢?”
然而,一想到爷爷和其他70多位烈士失去了安息之地,他就坐不住了。“尊重烈士也是尊重历史。”李英强说他也有做“下下策”的准备:那就是让爷爷“回家”,迁回山东老家去。但他不想这么做,“这儿是爷爷熟悉的地方,我不想再惊动他。”
但是,已经被惊扰的烈士墓,该如何安置?
“烈士墓的有关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谁拆迁,谁负责’。我们会负责的。”雨花社区姓司马的负责人提出两个方案:一是迁至雨花台区的西天寺公墓,二是李英强将爷爷的骨灰带回济南的烈士陵园安葬,不过经费只能掏1万元,不能再多。如果要找高规格的墓地,多出来的钱只能由李英强自己承担。“其他不说了。讲到底,不就是费用问题吗?我们安排的西天寺公墓一个也要几万块呢,环境也很好。已经有烈士墓迁过去了。”
“这是在给烈士开价吗?”李英强说,从小家门口挂的烈属牌就告诉他,爷爷是烈士!第一次去南京给爷爷上坟,读着碑文热泪盈眶,“国家给了他崇高的荣誉,最早的烈士证书还是毛主席签发的!政府为他起坟立碑!”李英强告诉记者,他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爷爷作为一名烈士,能享受到被尊重的待遇,而不是被淹没在普通公墓中。包括望江矶遭遇同样命运的烈士们,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家,亲人可以祭拜,国人可以瞻仰缅怀。
华侨墓园建起烈士纪念堂
“国家建设,每一个公民都应无私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对烈士墓、名人墓进行保护,也是应尽的职责。”李英强迫切地问,“南京能不能为这些给城建让路的散葬烈士兴建一个陵园?让他们住进去?”
记者了解到,南京著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里面埋葬的全都是解放前牺牲的烈士。建国后牺牲的烈士及散葬迁移火化的烈士骨灰,只能根据烈士家属意愿或散葬到各新建公墓,或存放在石子岗殡仪馆纪念堂。再专门兴建一个烈士陵园,不太可能。不过,南京市民政局优抚办工作人员陈俊表示:为妥善解决这部分烈士骨灰的存放问题,他们多次调研,并会同财政局协商,“已经在建一个革命烈士纪念堂,可以存放304名烈士的骨灰。地址就在金陵华侨墓园里,利用办公用房的二楼改建而成,估计清明后就可以办手续了。”
记者陪同李英强前往金陵华侨墓园。在二楼找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堂,已经基本完工,迎面是“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屏风,正中央的天花板呈拱形,画着蓝天白云,两侧的墙上则是一格格摆放骨灰的小盒龛,共304个。虽然看上去还可以,但李英强不是很满意,“纪念堂设在办公室的二楼,充其量只能作为亲人祭扫的一个地方,市民会来这里缅怀瞻仰烈士吗?而且我更想让爷爷入土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