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父亲做过的一件小事——母校育英六十年华诞感怀
2009-02-03 22:18:28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作者:邓小燕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1948年11月,那场奠定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淮海战役刚刚打响,河北省平山县下东峪,有着一群兴高彩烈的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站在一张手绘的毛主席像前,举行了一次正式的开学典礼.没有艳丽的鲜花,没有欢庆的锣鼓,敌军偷袭的炮声隆隆代替了喜庆的鞭炮.甚至有些课本都是教员们自己编创的,但是孩子兴奋的个个小脸通红,因为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母校----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子第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育英学校.为了纪念苏联的十月革命节,以后的校庆就定在了11月7日这一天。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跟随着滚滚向前的车轮,育英学校随同党中央进了北京,校址就选在了傅作义的旧兵营,毗邻中央警卫团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新北京万寿路,校名也正是改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由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任校董会主任,名誉校长.1955年,国务院颁布取消供给制的命令,干部子第学校也就随之被取消了,这所学校被改成了北京育英小学.当1972年扩建招收中学生后,就成为了北京育英学校,沿续至今。

    这是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原来我们上学时那美丽的校园已经荡然无存,看着现代化的新校园,我们总是有几分陌生。

    我们家与这个学校有着特殊的渊源,除全家兄弟姐妹六人都就读于此外,还有我的表姐,大哥的两个孩子也在此上学,加上再下一代的八个孩子,我家的三代十七人都是这里的毕业生,如果一同返校,可以排成长长的一个整齐队列.经我了解,这是全育英学校里最多的一个校友之家了。

    就在这次的校庆活动中,我们班多年未见的同学有了一次难得的团聚.大家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当时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成立时,选址与育英学校仅一街之隔.取消供给制后,入学标准仍然是以干部级别为标准,要求是十三级以上的干部子弟才能入学,而且学费,住宿费在当时也不一个不菲的数目,所以许多家庭将孩子转到附近去走读了。(包括刘少奇,陈云这样的高级领导。)

    而我们院还有一个问题,农村工作部里,不仅是干部,还有一些工人编制,如司机,炊事员,食堂的厨师等等,他们在此工作,必然要建立家庭,也就会生儿育女,这些孩子就曾经被育英学校以不够条件而拒之门外.那时其它学校都离得很远,小孩子上学有困难,此事被当时的部长,也就是我的父亲听说了,为解决大家的困难,他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亲自与学校领导协商,希望能破例将我们院子里的全体孩子都收进来,不管是干部和工人的孩子都是革命后代,应该一视同仁,没必要区分得那么清楚.并且专门提出,现在的住宿费比较高,工人家庭肯定承担不起,那样就是允许在此读书,也不可交齐如此高昂的费用,他特地请校方考虑开办一个走读班,将这些附近家庭的孩子们收进来,每天回家吃住,既减轻了各家的负担,也解决了孩子们就近读书的问题.父亲的要求被学校接受了,从此,育英学校里有了走读班,除了我们院的孩子以外,周围的其它单位的孩子也都能够就近入学了。

    对我讲述这件事的就是两个我的同班同学,他们的父亲分别是厨师和司机,他们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你父亲去交涉,我们都是没有资格在这个学校上学的,要跑到几里以外教学条件很差的学校去读书,那我们今天就不是育英的校友了。

    这是四十三年前我们毕业时的合影,那时每个人的小模样现在看着真想笑,这里面那三个四季青公社的同学至今未能联系上,真想见到他们!

    时光飞逝,当年的小孩子如今都已年过半百,皱纹满布,鬓发染霜,然而对童年的记忆将我们有带回了十几岁的花季岁月.这些人中就有司机,厨师的子女,我们从无高低贵贱之分。

    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听说的事情,那时我们都是这个走读班的,除了我院的孩子以外,甚至还有三个附近四季青公社的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确有很悬殊的差异.我们班里的老师却从未以家长职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部长与厨师,将军与农民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同等对待,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我们没有滋生更多的干部子弟的优越性,这对我后来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是一笔极其重要的财富,我自小懂得了不岐视贫困家的孩子,尤其是教会了我,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地位卑微的农户或是声名显赫的将军,大家都应是平等的.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在育英小学获得的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使我受益终身的最好的教诲。

    而今天,我刚刚得知,此事的倡导者中也有我的父亲,1956年,实行薪金制之时,也正是他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开始,他不推诿,不嫁祸他人,自己勇敢的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曾经从一些档案资料里看到,他在1955年后的有关文件中,几乎都是在作检讨,对毛泽东,对中央,对农村工作部的下属,对各个相关部门,甚至包括他回到家乡,面对曾经生死与共的父老乡亲,都少不了要检查自己的错误.那字里行间的沉重,尤如一付压在心头的枷锁,使我透不过气,令我不忍再读下去.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去面对那一次次的检查,他曾经充满激情,文采飞扬的文字,变得如此生涩难懂.而就在他承担着内心的极大痛苦之时,还不忘记去关心自己机关里的普通的工人,还亲自去为这些大院里的孩子们联系学校,甚至周到细致的为他们减轻的了住宿费的负担,以保证他们能读得起书,不致于因贫停止学业。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南江县旅游局以新的姿态投入新的工作(图)
·下一篇:特稿:朱德、刘亚楼后代参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组图)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特稿:以史为鉴向左转
·特稿:为红色精神在上海的弘杨作贡献(组图)
·特稿:送温暖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手中(组图)
·夏斐然:送温暖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手中(组图)
·特稿: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看望慰问守护重要红军遗址的困难群众
·特稿:《红梅赞》、《长江之歌》响彻在榨菜故乡—两江广场送欢乐下基层2012中国文联在
·特稿:徐建平、马继奋参观一代伟人刘少奇故里景区(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2012年迎新春诗歌四首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黄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杨文忠: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甘心田、吉卫红、张胜利、魏静:淮河源头红军花(组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从周总理处理“两件衬衣”看作风纯洁性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